农民“颜值”决定农业未来
2015-01-31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农民“颜值”决定农业未来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由我们报社策划拍摄的家庭助廉短剧《惊喜》在网上播出后,社内的同事除了赞美主题好之外,还大赞记者演员的颜值高。那是,颜值高自然吸引人观看,对廉政宣传的效果就更好。由此我想到:中国农民的“颜值”越高,中国农业的前景就一定越美好。
农民的“颜值”脱胎于农民的行业形象。唐朝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纪实,宋时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描述。基本上都是“面朝黄头背朝天”的劳苦形象,还要为自然灾害承受内心的煎熬。等稍微富裕些了,又担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贬驳描写,成为小农意识的典型代表。想想很为中国农民感到委屈。数千年中国农业史就是一直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为组织的种植业发展史,农民的基本生产形式从没有发达到农场庄园经济模式,“小农”不想“小农意识”都难。所以,我们现在正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农业变局——农民在蜕变升级为农场主。工业化城镇化分流,土地流转集约化推动,中国农民第一次面临着“形象”的演化,“内质”的飞跃。俯身躬耕数千年的中国农民的腰杆要直起来了,其“颜值”正被时代逐渐推高。
“颜值”这个新词造得好,于农民而言,豁显了他们的价值,也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颜值”首先是“颜”,要内外兼修,把农民的职业形象塑造好。外在看,他们是大地的耕耘者、植物的营养师、五谷六畜的管理人,是虚拟经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维系纽带。内在想,要真正让农民的内心强大起来。农民面对自然从不卑微,但二元经济的分割、物质文化的疏离、世俗眼光的鄙睨让农民的内心曾经很受伤。所以,政府取消了自古即有的“农业税”,是对农业的扶植,也是对农民的尊重。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的让农民有尊严,就是要从经济、文化到价值观,把“农民”的“形象值”充得满满的,让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成为受人尊重的称呼。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建立对农民职业的敬仰。没有这些,“职业农民”的培育就只能流于“培训”层面;没有农民对自己职业的深度认同,何来参与的热情、创业的激情?如何解决现代农民的培育成长问题?又如何解答“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世纪之问?从对农业部官员的采访中,我听到“培育”与“培训”的不同。这不是咬文嚼字,这是他们对农民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这个漫长过程的准确认识。
有了“颜”还需要有“值”,就是农民职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如果只有颜面的风光,而没有现实的价值,“农门”终究成不了吸引众多人才的“龙门”。毋庸讳言,现在很多农民选择务农是别无选择。因此,我们的终极目标一定要把农民的“职业化”落实到提高农民收益,使之成为收入好且稳定,地位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成为“颜”和“值”双收兼得的阶层。到那时,“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梦也必将在禾苗麦穗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