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汉造田记
2015-01-31张会丽
◎张会丽
孙老汉造田记
◎张会丽
在大批农民工蜂拥大都市淘金的浪潮下,在一些农民普遍认为“种地不划算,不如打工能挣钱”的思想泛滥下,扶沟县白潭镇东孙行政村村民孙铁钢老汉自费改造低产田的事迹在全县传为佳话。
今年66岁的孙铁钢是头顶高梁花、脚踏黄土地的种田好把式,对土地情有独钟。他惜地如命,视土如金,与黄土地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在“种地挣钱净稀松,不如进城去打工”的思想影响下,大批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挣钱,孙老汉却心不动,身不摇,脚不迈,毅然决然地把双足踏在黄土地上,与别人的想法大相庭径。2014年10月,孙老汉大胆地向家人提出了改造低产田的想法。原来,他家有一块3亩责任田位于黄土坡上,地势高低起伏,落差大约2米。由于土地高低不平,灌溉设施条件差,粮食产量很低,遇到天旱年景,小麦亩产只有100余公斤。改造责任田成了孙老汉的一块“心病”。经过深思熟虑,孙老汉决定先行一步,自己动手平整土地,彻底改善种植条件。他的想法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票”,说孙老汉的想法太荒唐,“只会种地流臭汗,不会打工挣大钱”。村上的人也都指指点点地笑话他,挖苦他,讽刺他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地奴,只会死守几亩黄土地,不会算经济收入账,本来种地就够不划算了。还要自掏腰包去改造低产田,真是脑子进了水,傻得不透气了!”孙老汉却据理力争,有板有眼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工农商学兵,谁离了粮食也不中。我也知道外出打工比种地划算收入多,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自己是农民的身份,承包的有责任田,土地就是咱农民应坚守好的阵地。只有把责任田种好,多打粮打好粮,才算我们尽责了。种地要算大账、长远账,不能光算一己一家的经济收入,要算国计民生的大账。如果人人都到城里打工挣大钱,谁来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孰轻孰重,谁大谁小,这不是秃子头上趴虱子——明摆着的吗?”孙老汉经过反复地做思想工作,才把一家人拉到一条“船”上,老伴当然第一个站在他的一边。从那天起,老两口就用自家的旧三轮摩托车,一车一车地把高处的岗土拉到低洼处。老两口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没明没夜地苦干,中午连轴转,吃饭在田间,累了就稍歇一会儿,渴了就喝口凉开水,然后再接着继续干。老两口“挖山不止”精神感动了全家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也心甘情愿地加入到造地行列。一家人一门心思平地,一股牛劲儿造田。车胎压破了7次,车零件换了4次,他们修补好后继续造田不停。经过26天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把高低不平的低洼地平整得十分完好,好似菜园畦田,地平如镜,土细如面,埂直如线,平平整整。孙铁钢又出资在地西头打了一眼深层机井,从而彻底改善了种植条件,使低产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良田,孙老汉的“心病”也彻底痊愈。
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土地整治好后,抗旱排涝耕种犁耙十分顺畅、省时省力,庄稼长得格外喜人,今年小麦获得了空前了大丰收,亩产超过600公斤。全家人笑得如花簇一团,过去曾笑话他的人也无不竖起了大拇指。
(作者单位:扶沟县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