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线选情境,渐次展开求简约
——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为例
2015-01-31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曹海燕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曹海燕
串珠成线选情境,渐次展开求简约
——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为例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曹海燕
最近,南通市李庾南实验总校举行首届赛课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中数学赛课活动,执教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本文呈现该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并给出教后反思,与同行交流.
一、“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并熟悉一般形式ax2+bx+c=0(a≠0).
(2)结合开平方运算,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方法”,并进一步探索出“配方法”.
(3)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学习的路径,学会自主学习.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类比定义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发现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
教学难点: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
3.教学流程
活动一:问题情境
引例:用一根长为24m的绳子围出一个长方形.
(1)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是多少?
(2)当长是宽的2倍时,长和宽各是多少?此时面积是多少?
(3)当它的面积是32m2时,长和宽各是多少?
预设意图:第(1)问学生会用小学阶段熟悉的算术方法解答;第(2)问可以引导学生用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目的是唤起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为后续类比定义一元二次方程奠定基础;第(3)问是为安排学生列一元二次方程“x2-12x+32=0”服务,从而引入新知.
活动二:类比归纳
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二次方程,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练习: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请说明理由.
(1)x2+2x=0;(2)3x+2=5y-3;(3)x(x+3)=5;(4)4x2=9.
活动三:探究解法
回到引例:用一根长为24m的绳子围出一个长方形.
(1)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是多少?
预设追问:能否用方程求解?设边长为xm,得x2=36;得出开方法解方程.接着变式如下,解方程:(1)4x2-36=0;(2)(x-2)2=36;(3)x2-4x+4=36.然后回到开课阶段的方程x2-12x+32=0.师生共同探究解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
二、课堂生成片断
1.开课阶段
师生研究情境问题第(2)问.
生1:设宽为xm,则长为2xm,2x+4x=24,6x=24,x=4,2x=8,所以长是8m,宽是4m.
师:(板书)2x+4x=24,6x=24.
师:这是一个什么方程?
众生:一元一次方程.
师: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生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师生研究情境问题第(3)问.
师:请用方程解.
生3:x(12-x)=32.
师:x表示什么?
生3:设长为xm,则宽为(12-x)m.
师:我们一起来化简这个方程.
生4:12x-x2=32.
师:这个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相同吗?
众生:不同.
师:哪些地方不同?
生4:x的指数不同,一个是1,一个是2.
师: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5:都是等式.
师:对,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6:都含有未知数.
师:都有几个未知数?
众生:1个.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7:都是整式方程.
师:我们能给这样的方程取一个名字吗?
众生:一元二次方程.
2.探究解法
师:(指着-x2+12x-32=0)解这道题现在有些困难,我们先回到引例第(1)问.请用方程解“(1)当正方形的面积是36m2时,它的边长是多少?”
生8:设边长为xm,则x2=36.
师:好,我们就从这个方程开始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会解吗?
生8:x=±6.
师:方程有两个解,我们分别写成x1=6,x2=-6,由x2=36到x=±6是根据我们之前学的什么知识?
生8:开平方.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开方法.现在老师改变一下方程.
师:(板书)4x2-36=0.(生独立思考)
生9:4x2=36,x2=9,解得x=±3,所以x1=3,x2=-3.
师:继续改变,(x-2)2=36.(生独立思考)
生10:x-2=±6,x-2=6或x-2=-6,所以x1=8,x2=-4.
师:这个方程x2-4x+4=36,如何解呢?(生独立思考)
生11:(x-2)2=36,x-2=±6,x-2=6或x-2=-6,所以x1= 8,x2=-4.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引例第(3)问得到的方程-x2+12x-32=0,为了解题方便我们把二次项的系数写成正的,方程化解成x2-12x+32=0.(生独立思考)
师:现在进行小组讨论,找出这类方程的解法.(小组讨论)
生12:x2-12x+36-4=0,x2-12x+36=4,(x-6)2=4,x-6=±2,x-6=2或x-6=-2,所以x1=8,x2=4.
师:你能讲一下是怎么想的吗?
生12:加36凑成平方的形式,原来是32,所以减4.
师:你能不能为这种方法取一个名字?
生12:就叫完全平方法吧!
师:好!就叫完全平方法,教材上称之为配方法.
三、教后反思
1.研究教材,优选情境问题
应该承认,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名优教师精心打磨出来的课程资源,值得每一位老师认真研习.但是教材编写也有优差之分,研读教材时,对教材实行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态度不能说不对.即对任何教材,在教学之前应该怀有研究心.章建跃教授对时下流行的“情境引入”曾做出思辨,指出“对‘从现实引入’的更全面认识,应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来考虑,这个‘现实’既可以是‘生活的现实’,也可以是‘数学的现实’”.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没有根据九年级教材上情境问题(用长为16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做一个无盖的方盒),而上溯到七年级上册教材上一个围长方形问题.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在试教阶段,学生对九年级教材上两个情境问题感觉较为困难,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化简也有一定的难度,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选择较为简单的围长方形问题.
2.经营“转场”,追求简约教学
文学、影视作品常常需要经营所谓的“转场”,比如在两个场景(即两段素材)之间,采用一定的技巧实现场景或情节之间的平滑过渡,追求较好的转场效果.可以发现,由于我们选择了围长方形这个情境问题,使得全课的各个环节都找到一个主线,并围绕这根主线渐次展开,自然生长,各个环节也实现了平滑过渡,一定意义上追求了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当然,“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而是一种深广的丰富,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章建跃.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数学通报,2013(2).
3.章建跃.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J].数学通报,201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6.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