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政策意图与实践反思
——以新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培训项目为例

2015-01-31郝天聪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国培计划国培计划

郝天聪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2011年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就开始承担“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任务。这一项目主要是面向新疆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国培计划”的组织者,笔者亲身参与了两次新疆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培训项目。在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在为学员通过培训获得的成长与进步感到欣慰之余,也在反思当前农村中小学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培计划”的改进尽绵薄之力。

一、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政策意图

(一)关注教育薄弱环节,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1]自此以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重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但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难点之一。近年来,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东部地区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也在课程的蓬勃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成长。但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春风远没有惠及整个中西部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多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缺乏有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大多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亟须通过教师培训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基于对这一价值理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首要政策意图就在于,通过“国培计划”的实施,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补齐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短板,提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加强区域教育协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其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与教师的指导工作密切相关,教师的素质和工作状况直接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实现。[2]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观念等。作为一门创生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实现从专科教师角色向全科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亟须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对于中西部地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师培训通常是在本地区进行的,受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往往难以取得有效的培训效果。而“国培计划”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培计划”项目多是由东部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承办,通过这种形式的区域教育协作,可以为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有效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三)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全国上下掀起了基础教育改革试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应运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将跨学科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由教师主宰教学的场面。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仍然没有改变自身的教育角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面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将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组织衔接机制缺乏,培训学员选拔随意

回顾过去四年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实施状况,可以发现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上下级组织衔接机制缺乏,导致培训学员的选拔随意,无法将真正的骨干教师选拔出来,以培育成“种子”教师。“国培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从而建立起组织衔接机制。通过对2014年国培学员的调查发现,大约10%的学员在开班前一周才接到通知,60%的学员在开班前半个月接到通知,只有30%的学员在开班前一个月接到通知。通过调查还发现,学员中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不到50%,大多数学员都是兼课教师,或者从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而且40岁以上学员占到总数的60%。在与学员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得知,大多学校为了不打乱教学计划,不会安排骨干教师参与培训,而是随意安排一些教学任务轻的教师参加培训。而且,学员培训之后,回到原单位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不到一半,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学员学习动机不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就培训而言,学员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缺乏则会削弱教学的效果。通过对新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学员的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员的学习动机存在不足的问题,造成培训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调查发现,学员学习动机不强,部分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很多学员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教师,甚至来参加培训都是迫不得已的,而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情怀,所以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三)区域教育差异过大,课程安排难度陡增

在参与新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疆的教育状况与东部地区差异明显。过大的区域教育差异,使得专家组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课程安排的难度。首先是新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水平整体上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设置过于复杂的培训课程。其次是参加培训的学员对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鉴于此,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员的学习理解能力,安排难度适当的课程。再次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东部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个新疆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与东部地区截然不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时,还要考虑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课程安排不能仅仅介绍东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功经验,而应该结合新疆的特殊状况,通过课程安排帮助新疆学员开发一些乡土课程。

三、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组建多元师资队伍,严格把关培训质量

不论是对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对教育教学实践者,新课程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对于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的师资非常缺乏。[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仍有待探索与开发,师资力量也依旧十分薄弱。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也就对教师培训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训出更多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单位必须组建多元师资队伍,并在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培训质量。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师资队伍至少应该由项目首席专家、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项目首席专家是整个国培项目的总设计师,参与项目申报、总结等各个环节,对国培项目能否成功实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他必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家,也必须是教师培训方面的专家。高校专家具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着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因此必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家。教研员与一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能够深入基层发现问题,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教研员也应是师资团队的重要力量。一线骨干教师通常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名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更能与学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课堂问题。然而,仅仅是配备了多元师资队伍是不够的,培训组织者还需要对师资进行优化重组,确定合适的师资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发挥多元师资队伍的整体效果优势。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方式等基础性信息掌握的基础上,针对各领域专家的优长进行优化重组,尽量使培训内容体现出系统性特点,减少因杂乱性而对培训产生的负面影响。[4]只有让多元的师资队伍形成合力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质量。

(二)配备高效管理团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对“国培计划”承训单位而言,能够成功申办国培项目,不仅意味着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所以,培训组织者要杜绝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不能把国培项目当成创收的工具,而应该树立使命意识,对国培项目的每个环节高度负责。从利益取向走向使命取向,是培训机构更扎实地做好“国培”事业的价值根基。[5]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必须提高管理水平,树立服务意识。对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而言,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学员提供后勤服务保障。为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我院国培项目组以高度的政治感和责任心来对待培训工作,时刻以民族团结为重,专门成立了新疆国培项目管理团队。团队由项目首席专家负总责,包括专业指导教师,以及学位点上所有博士和研究生组成的项目执行小组,配备两名班主任,全程、全方位负责学员的学习与生活安排。在对学员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成立了班委和学习生活小组协助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班委成员和小组长既包括汉族学员,也包括少数民族学员,并根据新疆学员的饮食习惯安排了清真餐饮。学员报到当天,项目组就为所有学员分发了学员手册,详细介绍了本次培训的管理办法、安全须知、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有效保证了国培项目的顺利实施。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的管理工作,包括前期联系、召开班会、外出活动的组织、每日考勤、培训学员成绩的录入、绩效自评报告的撰写、培训资源的汇总等。值班人员主要是协助班主任的工作,做好PPT和作业的搜集、拍照、录像、简报美化等常规工作。随着交往的深入,项目组成员与所有学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这次培训成为朋友。在结业典礼上,不少学员发表离别感言,更有学员在观看培训回顾视频的过程中流下不舍的泪水。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管理团队的满意度达95%以上,让所有参与“国培计划”的项目组成员无比欣慰。

(三)按需设计课程内容,跟踪反馈培训效果

“国培计划”的核心价值不是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而是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是看它能否带动教师专业上的转变与提升,这一切都取决于培训活动组织的专业化水平。[6]课程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国培项目的成功实施,除了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之外,还需要专业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在以往不少教师培训中,学员反映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实践性或针对性。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与学员的真实教育实践相脱离,导致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培训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理念贯彻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也必须具有实践品质,因此,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而开展的培训更要守护其实践的理念与本质。基于以上考虑,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的课程设计必须面向实践,根据学员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跟踪反馈培训的效果,以便随时调整课程安排。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我院在开展国培项目的过程中,严格将学员的需求作为开展国培项目的主线。在开班之前,班主任会提前与学员联系,要求学员及时填写调查问卷,并上交《我与综合实践活动共成长》的小论文,通过这一系列途径来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而后,专家组根据学员的需求,在多次论证之后拟定初步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在培训过程中,班主任会密切关注学员反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员需求,随后与项目首席专家沟通调整课程安排。在每次培训结束之后,项目组也会通过观察培训效果、分析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课程方案,从而为下一次培训提供参考。在这种学员需求导向之下,课程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精细化,不再是课程名称的堆积,而是由具有内在逻辑的模块组成。

(四)采用灵活培训方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再好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学员的积极参与,终将付之阙如,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方式往往比较单调,多是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利于开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来说,如果仅仅采取这种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将很难培养出有专业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鉴于此,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必须转变传统培训中“一言堂”的观念,重新定位学员的角色,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在培训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理念与特色。为了大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培训的效果,我院国培项目组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研究培训方式的选择问题,最终确定了课堂讲授、研讨学习、活动体验、参观考察、小组汇报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课堂讲授不再是单一的专家报告,而是穿插着与学员的互动交流,专家每堂课都会预设一定的时间与学员集中交流。研讨学习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案例分析,让学员有机会了解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每个环节。活动体验主要是专家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员以学生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帮助学员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比如在《体验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次课中,专家特意将原有学员分组打乱,按照学员意愿自由组合,以充分发挥学员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参观考察包括外出观摩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和参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两项内容。为此,项目组专门安排学员去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等学校观摩学习名师课堂,带学员参观了江宁织造府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小组汇报主要是指让学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设计,每组学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选1人在全班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总之,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计划”以案例为载体,灵活采取研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培训方式,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1]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10-18.

[2]莫焕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4(4):27-30.

[3]向纯武.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培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118-120.

[4]孙颖.“国培计划”的历史超越与现实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41-44.

[5]李桂荣,韩肖艳.论“国培”文化的范式、根基与繁衍[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78-82.

[6]张琴秀.论农村幼师国培计划的意图、理念与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3(4):32-36.

猜你喜欢

国培计划国培计划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我的国培“心” 国培
暑假计划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E-learning: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效性研究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