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语文学科的直觉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1-31陆萍

中学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能力想象

陆萍

运用语文学科的直觉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陆萍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新课改的必然选择,而直觉思维是创新能力活跃的一种表现。直觉思维的培育,是形成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训练是否抓住了本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注重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力求将文本全面深刻地剖析出来展现给学生,学生则力求尽可能多地接受知识。“灌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用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感受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直接性、快速性和奇特性往往给人以神秘感。

现实生活中,直觉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比如“一见钟情”和“第一印象”。又如平时阅读报纸,一份报纸有很多版面,我们读报的时候不经认真思考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部分的信息,凭什么呢?凭直觉。

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是直觉。”前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则断言:“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直觉。”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来培养其创新能力。

对于直觉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诵读。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争取每天让学生诵读一首诗或一篇美文,以培养其语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人或物的形象,这些作品是学生感知语言的直接文本材料。教师在平时应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下功夫去朗读,赏析,反复咀嚼、品味,通过不同感官感知作品中形象的相异属性,从而把握文章思路,认识作品形象,体味语言魅力。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触,是不能在理性的评析、逻辑的推理中找依据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奔涌而来,学生的思想感情才会丰富起来,对文章意思的领会才会更透彻,才能更好地形成形象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三、运用直觉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一)观察力及其培养

观察力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古今中外的许多伟人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语文学科应当指导学生对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直觉的、独特的、细致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运用直觉阅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课下布置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这样双管齐下,能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文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读到“草色遥看近却无”时,运用直觉阅读,学生会感受到春天小草刚刚发芽,似有若无的状态,这是一种课堂感悟。课下,教师布置学生去野外春游,观察刚发芽的嫩草时定会惊叹:“今天才领略了其中的味道。”教学《童趣》一文,对作者笔下的“拟蚊成鹤”“神游丛林”“观虫驱虾”三幅图景,先让学生有个直觉感悟,课下再安排他们进行观察,学生定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乐趣。在语文作业中,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他们全面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力及其培养

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则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初读课文时,不要急于分层分段,肢解课文,而应首先从整篇课文出发,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让他们去默读、欣赏、揣摩,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艺术手法等。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整体直觉感受对文章的精要部分做深入探讨。最后整体地、清晰地、深刻地把握课文。笔者在上《华南虎》第一课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请学生结合全诗来谈华南虎是一只怎么样的老虎。有的同学谈到华南虎是一只向往自由的老虎,有的同学谈到华南虎是一只高贵的老虎,有的同学谈到华南虎是一只被束缚的老虎……这个形象就具有了复杂性,应从全文来看,从总体上把握。然后请学生质疑,这样就可以更深入地去把握诗歌的主旨。笔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诗歌的时代背景、象征手法进行分析,因为分析得再好,学生也不能做到用一个整体的思维去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种从整体上出发的直觉思维,得之于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之于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长期训练。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的敏捷性,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也会成为语文教学中课文探究的闪光起点。

(三)想象力及其培养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发挥其想象力。“文贵远,远必含蓄。或上句或下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之远。”

在许多情况下,主体并不能仅仅根据所面临的实物、符号或情势作出直觉的判断。外界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具有许多空白点,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去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许多科学家常常需要通过想象来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比如牛顿发明微积分,曾经得益于他的几何与运动的直觉想象;爱因斯坦在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也通过直觉想象人以光速运行,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又设想光线穿过升降机发生弯曲等等。艺术作品中美感的直觉想象也是如此。在审美中,如果离开了想象,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如此就永远不可能有美的发现。

一篇文学作品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言外之意。如朱自清的《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把如画如歌的春写得美不胜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直觉阅读时,学生会心驰神往,在想象中尽情饱览言语之外的情韵之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介绍这介绍那,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感受,自由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测或即兴回答。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续写故事情节或改编故事。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优美诗句进行过想象,续写过《羚羊木雕》的故事情节,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学生的直觉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质疑力及其培养

质疑力是指在怀疑、提问中培养创新能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品质,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设计课堂程序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阅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有些同学就提出,文中的骗子是否是作者憎恨和批判的对象。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在讨论中认识了人的复杂性,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的鲜活性和立体感。又如,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某学生就课文中“只要你有一颗好的心就可以变成白天鹅”提出了质疑:难道只要有一颗好的心就可以变成白天鹅吗?于是,笔者顺势就成才的要素展开了讨论,并罗列出了成才的要素。运用学生的直觉阅读产生的疑问,很好地挖掘了文本的内涵,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看文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直觉抓住题目提问,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一课中,抓住课题提问:伟大在哪?又为什么是悲剧?作者到底是想说伟大还是想说悲剧?几个问题一提出,课文思路明显清晰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的组织。

(五)创造力及其培养

创造力能把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物质成果。语文教学中要运用直觉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直觉的启发是指在偶然的时刻,某人在所思考的问题之外的另一个信息中受到启发,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进行了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大家熟悉的例子有鲁班受割手的丝毛草的启发而发明了锯子。在语文学习中,同样应指导学生运用直觉来进行思维再创造。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瞬间即逝的直觉,随时记下突然出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感受,这样既不妨碍对整篇文章的思考、理解,又能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如笔者教完《第一次真好》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第一次”;教完王安石的《伤仲永》、蒲松龄的《山市》、沈复的《童趣》后,安排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尝试写作《改革家王安石》、《走近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我读〈浮生六记〉》等文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再创造能力。

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的创作,并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曹禺先生不就是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经久不衰的《雷雨》吗?应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基础课程的中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创造力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且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这就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由学生的直觉性阅读产生的直觉思维,减少对学生思想的限制,让其自由驰骋,自由表现。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让其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对心灵自由的重视,从而建立学生创新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使其终身受益。

[作者通联:合肥第三十中学]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能力想象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快乐的想象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培养思维能力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培养思维能力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