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本科路径破解高等教育结构问题
2015-01-31本刊编辑部
创新高职本科路径破解高等教育结构问题
曾茂林在《高教探索》2015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了创新高职本科教育路径的意义及其合理性,并探寻了创新高职本科路径取得实践成效的突破口。
从中国高校毕业生结构看,学术型本科毕业生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高职本科毕业生却严重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需求严重错位。其深层原因在于,以办学层次论高下的行政管理和财政拨款机制,在高校办学经费、高职称指标分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学历层次的高校都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创新高职本科教育路径,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合情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创新高职本科教育路径,有利于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结构性失业和创业型人才缺乏,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本科层次上提升高职教育,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经验,将过剩的“学术”教育顺利而有效地转向高端“技术”教育。2.创新高职本科教育,符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的做法。从内涵意义上而不是从学校和专业的名称上标识高职本科教育,从根本上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高校结构调整机制,从而使多途径创办高职本科具有合法性。
创新高职本科路径取得实践成效的突破口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大面积“返本开新”式转型的创新突破。地方本科院校,可先试着将应用型二级学院或部分应用性强的专业转向职业教育,尝到甜头后再扩大转型面。2.衍生和升级并重的拔尖技术本科专业实践突破。一方面,衍生高职本科教育,应在工科教育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创新高职专科拔尖技术专业升级之路,落脚点在技能的提升和毕业生技术的拔尖上。3.多方协同的实践创新机制突破。理顺“政府-高校-民众”的利益机制,从战略规划到配套政策、激励机制上,完善系列转型。
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发展
姚三军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阐述了美国就业指导模式的优越性,对比分析了中美职业教育的差异与共性,反思了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并探寻了发展途径。
首先,作者从美国就业现状的视角指出就业指导模式具有以下优越性:1.就业指导从业要求严格。美国对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主要体现为“职业化”、“专业化”及“高素质”。2.就业指导类型细致健全。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导向教育、人格特征对应教育、跟踪指导服务教育三大特征。其次,作者认为中美两国职业教育存在以下三点异同点:1.职业制度明显不同,但宏观决策功能一致。2.教育模式存在差异,但教育输出目标一致。3.专业设置不相对应,但就业能力需求一致。
通过以上对比,作者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反思了我国高职教育具有以下不足:1.模式指导占优而素质塑造不足。2.理念创新与教育实际失调。3.师资结构与专业结构失衡。
因此,作者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对美国的借鉴从四个方面探寻我国职业教育路径:1.增强教育理论研究,优化宏观决策。逐步形成适应职业高校学生年龄、性格及心理特点和适合市场需求的价值理论。2.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定位人才输出。建立阶段化目标,实现跟踪式指导服务。3.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强化“学岗对口”。专业体系的设定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构建蓝本,探索一条“专业学习与岗位预设”的就业指导新路4.转变就业指导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就业指导机制进行探索性转型,并让雇用方参与教育培养。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历程、特征及现实启示
李守可在《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作者介绍了几个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历程并就其共性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现代职业教育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发展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以工业立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近年来“双元制”的范围已延伸至高等教育,形成双元制大学。德国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专业性,专深型职业教育与中高端产业对接。澳大利亚的产业结构是传统重点产业和新兴重点产业相结合的,其职业教育既要兼顾传统产业,又要重点服务新兴产业。其中,与产业联系最紧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最多、质量最高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以应用和技术为本,是一种集就业导向、行业参与、市场调节、学校配合一体的办学机制。澳大利亚实用型职业教育完全契合产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美国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当前,美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后教育、继续教育,不单纯强调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主要围绕“五种能力、三种素质”来组织。美国多能型职业教育与主要产业对接紧密。英国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职业教育也主要是面向第三产业。英国并没有单列的职业教育类别,职业教育主要在继续教育体系内中实施。英国的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主要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与雇主的参与来保证,宽径型职业教育与产业调整对接紧密。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有:1.顶层设计合理。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产业发展与调整服务的,并从政策、法律、经费投入、行业参与等诸方面给予硬性规定,尤其强调行业、企业、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2.定位主次分明。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摆在第一位的。3.办学灵活多元。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的轻、重、缓、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包括培训目标多样性、学习形式多样化和教学场所的多样性。4.改革持续深入。各国都注重持续的改革,且改革的方向、力度、广度都紧贴产业发展实际。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职业教育该如何与产业发展互动达到充分契合,需要做到:1.建构宏观指导与产业深度介入结合职教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推动部门进行宏观指导与建构,包括立法、制度、体系、保障等,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契合产业发展的最根本保证。2.建构产业发展变动与职业教育信息对接平台。从根本上来说,产业发展变动与职业教育信息对接其实是供需关系的对接。信息对接平台的建构,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依据。3.建立公立职业教育与营利职业教育多元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应调整政府及其他权益者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要。4.改革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并下放办学的自主权。多元、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管理方式能够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比较僵化,与产业的对接也不够灵活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在 《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5期中撰文,探析了专业群建设评价的意义,剖析了专业群建设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开展专业群建设评价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依据自身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确立学校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效益;2.有便于专业间形成合力,提高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增强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3.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奠定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
专业群建设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点:1.人才培养体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专业群建设评价的重点。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应有“柔性”和“可拓展性”,使之能适应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3.实训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4.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建设应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5.“双师”团队建设。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个体能力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6.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专业群管理应当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通过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建设立项评估阶段,主要考量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应以是否具备立项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估目的是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立项审评做参考。2.在建设水平评估阶段,是针对已经立项建设的专业群开展评估,应以专业群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或状态数据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估目的是衡量学校专业群建设的程度(水平)或已达到的发展阶段。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杜中一在《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对策。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无法持续发展;2.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薄弱;3.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分析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不足;2.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先进性”不足;3.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性”不足。
基于此,作者对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1.通过将企业生产引入学校,让学生能够在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生产实训,提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2.通过购置体现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先进生产设备,并不断地通过新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资源优化整合等方法提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先进性”。3.通过改善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环境,提高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水平以及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来提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性”。4.通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责权利明晰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学生选拔培养机制来构建科学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基于MOOC理念的职业教育改革:现实需要与推进建议
彭飞霞、吴南中在《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教育需要借助MOOC培育在线学习能力、接轨终身学习体系和整合优质资源的现实需要,并就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应举措。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开放沟通等战略框架,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等发展任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将视野投向了蓬勃发展的MOOC。
作者首先基于MOOC的理念,谈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1.培育在线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响应的交互性、虚拟性、现实仿真性,提升学习者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合作与探究学习素养,实现学习多元、主体性体现和社会化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与MOOC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完全对接;2.接轨终身学习体系,MOOC提供了覆盖各个方面的视频以及其他相关资源,可以当作一个桥梁来沟通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距离,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的机制体制;3.整合优质资源,职业教育参与MOOC资源建设、评价和共享,可以有效地整合、利用和建设优质资源,尤其是在技术技能培育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在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所需要大批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此,作者又提出了职业教育参与MOOC改革的推进建议:1.理念重构塑造适应MOOC成长的环境,与MOOC体现建立互动互补体现,双向辅助学生的全面发展;2.场域转化中的教师能力提升,让教师保持对新技术、新资源、新方式的敏锐感,完成MOOC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3.建立与MOOC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保障MOOC等在线学习发展的先决条件;4.建立职业教育MOOC协同组织,就是需要在开放的大框架上,将各个教育机构通过有序组织和合理规划,形成错位发展和相互扶持的发展机制;5.加强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与实践,走边实践边评估的渐进改革之路,实现学习方式的平稳过渡;6.以未来使命和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召唤学习者参与MOOC学习的热情;7.建设职业教育MOOC资源。作者认为推进职业教育MOOC发展还需要方方面面的保障,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度研究去事理疏通、条分缕析,以开放的视野、踏实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去践行,去评估总结,追求教育之真,形成职业教育MOOC之魂。
基于市场视角看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内涵及特征
李洪渠、彭振宇、张一婵在《职教论坛》2015年第12期中撰文,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是指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卓越的教学水平、世界一流社会声誉的优质高职院校。这一命题可以从政府、学校、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市场视角,对“世界一流高职的内涵及特征”这一命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希望对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作者首先阐明了关于“世界一流高职”的几个相关概念:1.关于“高职”概念,本文所指的“高等职业院校”,泛指世界范围内属于5-8级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机构;2.“世界一流高职”的内涵要求,就是以专业为基础,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卓越的教学水平、世界一流社会声誉的优质高职院校;3.解读“世界一流高职”的三个视角:政府的视角、学校的视角、市场的视角。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阐述了世界一流高职的九大市场特征:1.一流的专业(群):市场高度认可;2.一流的“双高”职教师资:行业影响力;3.一流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与服务;4.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因需而变;5.一流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第6.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毕业生;7.一流的国际化水平:质量与视野;8.一流的管理文化:刚柔并济;9.鲜明的市场辨识度:独树一帜。综上,从市场的视角衡量,“世界一流高职”首先拥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群),这需要一流的“双高”职教师资、一流的技术研发实力、一流的实习实训环境、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来支撑。
基于上述特征,作者提出创建“世界一流高职”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1.硬和软的关系:培育优质文化,形成牢不可摧的文化向心力和巨大的文化辐射力,提供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专业,也可以提供全世界最顶尖的学习条件,形成“专业超市”和“课程沃尔玛”;2.全和专的关系:凸显办学特色;3.大和小的关系:关键在于质量,无论规模大小,都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4.动和静的关系:坚守还是变化,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动静关系,改革那些与发展目标、价值追求不相一致的地方,坚守我们认定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如果按照这样一种市场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牢牢把握机遇,努力实践,勇于创造,创建世界一流高职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特约编辑 匡 瑛 责任编辑 赖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