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态的课堂
——《当你老了》教学记
2015-01-31严家友
严家友
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态的课堂
——《当你老了》教学记
严家友
何种语文课堂最受师生认可?是崇尚自然的课堂,是互为互动的课堂,是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资源共生的生态课堂。我认为生态课堂应包含以下两个基本点:自然、平等。我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了《当你老了》这篇诗歌的教学。
一、自然
自然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地呈现问题、自然地解决问题、自然的教学步骤。
这首诗在苏教版的《语文读本》(必修五)上,没有一个注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地出现了第一问题——浓重的阴影、它、它们、一个人、你、朝圣者、痛苦、凄然、消逝、隐藏、高山、星星等都不能理解,这种问题的出现是自然的。这首诗究竟有何意义,是教学生去恋爱、失恋吗?不是,那是什么,这个疑问自然地出现了。所以这两个问题自然出现,能让我们思考本诗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表达和内容情感。
自然地解决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质疑、比对、探究,从而把疑问消除的方式。
如对第一小节“浓重的阴影”的理解,我只投影第一小节后两句的原文和两个版本的翻译: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傅浩译);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飞白译)。
学生很快理解了“浓重的阴影”就是指“眼波中倒影”、“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亦可从原句“their shadows deep”中理解。
如对最后一小节后两句的理解,特别是“它”的理解,我投影第三小节后两句的原文和两个版本的翻译: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冰心译);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飞白译)。
学生经过和读本上的比对,很快发现“它”就是“爱情”。
如何能欣赏到本诗是“爱情的绝唱”?我只是把现在人们比较熟悉的歌词和本诗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投影《最浪漫的事》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投影《一生有你》歌词:“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最后的结论:无论是谁,都不能像叶芝一样,把青春的激情净化为一种沉着的勇气,把一种无望的爱转化为神圣的向往,把绝望的话语变为平静中的执着。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简洁,方便有效,很好地体现了“春风化雨”“教无痕迹”的特点。
自然的教学步骤是指教学步骤要合乎逻辑,合乎常理。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步骤是导入——质疑——释疑——共鸣——体悟——延伸。是由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最浪漫的事》导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谈起,让教学活动变得更自然,更简洁,也能让学生快些进入课堂之中。
学生在初读诗歌后,有一些代词和名词没法理解,于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这一步主要是清除学生在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第一步;这首小诗之所以能走出国界,是因为诗人抒发的情感是一般人都有的情感,这可以由学生的社会阅历读得;同时也有非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叶芝对茅德·冈的爱,更圣洁、更纯粹、更理性,这一点非比较无法领会。共鸣体悟这一环节是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是拓展延伸,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这里我选了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这首诗,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爱情的最高境界:是爱,是情,是不舍;不是怒,不是恨,更不是诅咒。爱情不成,爱依然可以守护着你。他们总是默默地面对上帝,在高山之巅,在寒星之上,在大海之滨,为你祈祷,替你祝愿。
二、平等
这里的平等是指师生与文本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与老师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观念能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把理解明晰化、个性化、深入化。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范读了一遍,我把我对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先呈现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读,这样能让学生熟悉诗歌,领会诗歌情感。在朗读之前,我只是提醒学生把不懂的划出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
让学生之间对话,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生生之间的交流,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生生互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生态的课堂应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发现,快乐共享。若教师背离了学习的原点,学习便不再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只能是被迫胁从的一种“苦差役”。让学生去发现、研究、探索,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老师只做材料的呈现者,而不是答案的告知者。为了理解“浓重的阴影、它们、隐藏、高山、星星”等词,我只投影了本诗的其它几种翻译方法。老师的呈现,适度的组织引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而学生则是探索答案的人,他们一起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的平等。
在“共鸣”这一部分,每个学生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所找的打动自己的地方也不尽相同,让他们自由发挥,只要是本着文本,且言之有理者,都是正确的答案。并且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还会生成新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生态课堂应该是还学生以自由的精神,能够最佳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灵动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生成。
在“比较体悟”这一部分,看上去只是投影了几段歌词,但这正是我留给学生足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得到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也是学生平等对话的体现。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这一步重在情感体验,如能在在与歌词、文本、学生、老师的对话中,学生能提升自己对爱情的看法,那当归属于平等对话的功劳。
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一个自然的教学步骤,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敢于同文本、作者、老师、同学进行平等的对话。这种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然地发现问题,自然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平等对话的课堂就是生态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均能在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个性的张扬,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高淳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