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教教师知识结构探析

2015-01-31□谢

职教论坛 2015年36期
关键词:技能型中等职业职教

□谢 芳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教教师知识结构探析

□谢 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新的内涵,职教教师的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挑战,职教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一步规划和调整,可以从教师素养和师德、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等方面重新规划和调整职教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新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初中后的教育,它主要是培养面向国民经济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并促进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新的内涵,其直接表现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概括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是一种专业教育,受教育者需要接受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教育。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产业和特定的岗位群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知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区别与其他教育类学生,而必须具备的知识。职业知识是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全面认知,从时间上看,包括从进入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等不同的过程;从空间上讲,包括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评估等不同的方面。

(二)职业技能

具备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能力、操作(动手)能力、从事技术分析和技术迁移能力。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也是入职后职业胜任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操作能力是职业技能的核心,它是学生将在校期间的所学所练而形成的操作本领转变为在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并能够获得预期工作结果的能力,是与所能够从事的岗位及其职业资格最密切相关的能力。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也是自身发展的基础。认知能力强的学生,新东西的学习和接受就快、悟性就高、操作能力提高就快,在职业活动中就表现出较好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水平。技术迁移能力是从一种工作技能的熟练状态迁移到相近或者相关的另一种工作中的能力,职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内涵。

(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

如果说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作为社会职业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那么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知识主要是指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如思想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汉语言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一般的生活知识等;综合技能主要有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角色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等。

二、职教教师素质所面临的挑战

(一)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对职教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必然成为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经被发达国家反复证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准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也保障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教师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上,要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为了应对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变化,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要系统接受职教师资的培养以外,还要经过实践的锻炼和培训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还应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并具有律师、注册会计师、建造师和专业技师等类似的专业技能证书。

(二)我国当前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需要,我国先后成立了8所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又称职技高师院校),这些学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基本做到了“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的三性统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比较好的专业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职业指导方法的训练。

但是到了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普通高等学校(综合性、理工类、师范类等等)的毕业生通过招录考试等方式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总的来看,教师来源的变化,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基本训练,这些教师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后,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注重职教教师基本素养与师德、专业技术能力知识的培养和培训,使其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

三、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教教师知识结构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出版了 《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各种智能既相互独立又共同发挥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在职教教师的培养中,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至关重要。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个类别,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知道某事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人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识,这包括动作技能。从这种分类的角度上看,技能是知识的一种,是程序性知识[2]。笔者以为,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职教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就是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掌握教师备课、讲课的基本能力;要有教材教法、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工作规范、教材教法、教育科研方法和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其二是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具备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施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教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完善者[3]。

职业教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方法等理论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课题的设计、教材教法和课堂组织、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方向的选择和课题的研究等基本知识。职业学校的教师还要具备从事职业指导、班主任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们要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熟悉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洞察力,要知道如何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符合社会的需求,要能够通过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系统分析,对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据此,科学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成才指明方向。

(二)科学文化知识

职业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指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质的基础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道德修养、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指“数物化、史地生”等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对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师侧重不同,从事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在人文社科方面要强一些;从事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在自然科学方面要强一些。但这又不同于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这只是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求。一名教师要想在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以坚实的知识群作后盾。只有具备较好的人文、社科的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科学和专业知识,教师才能适应现代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教学中加强各门学科的联系与渗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教师也就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较高的教学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4]。

(三)专业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按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因此,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就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履行职业学校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源于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够完整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才能够在专业领域作艰苦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根据本专业技术发展编写新教材 (讲义)的能力,有将新知识反映到教学领域中去的本领[5]。此外,教师还应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念与追求。

(四)专业技能

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解决 “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非常重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学校的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有工程实践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也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大多数职业院校也明确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和实践课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要有相应的技能证书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发能力,要能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具备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教导其掌握操作方法的能力,还要有指导学生透过操作技能本身,了解其基本的技术原理及其操作技能所包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高于操作技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技能、富有理论知识、富有智慧的职业技术工作者;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发展,形成对其它方面的智慧迁移。

(五)开展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的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本专业技术技能发展的前沿水平、专业与社会相关职业的关系、产学合作、校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要注重自身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的开发、专业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应提高自己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有不断地把自己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引入到课堂和实验实训教学中去的能力,由此不断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推断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研究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研究成果。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教师角色及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教师,而职教教师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引领和实践创新。教师知识结构是一个融合传统和当代的教师教育的理论问题。在当前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具有时代的背景,现有职教教师培养体系也面临着挑战,而对职教教师知识结构的深入探究是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应有之意。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 2013.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2.

[3]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2.

[5]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25.

[6]夏扉,张娟.关于“教育问题”的再认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66-71.

责任编辑 蔡久评

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师;知识结构

谢芳(1976-),女,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教育专项课题“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2013/11),主持人:庄西真。

G710

A

1001-7518(2015)36-0036-04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中等职业职教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数据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