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学校模式中医教育史考略

2015-01-31陈涤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进修学校江苏省

陈涤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近现代学校模式中医教育史考略

陈涤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以中西医汇通为主要特质,并开始新的中医教育体系的探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术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模式中医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构建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高等教育模式。

近现代;中医;学校;教育模式

学校模式的医学教育自古即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晚清以前,虽在分科、课程、考核等方面时有变化,但一脉相承,并未突破传统窠臼。时至晚清,随着西学东进,中医学界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拉开了近现代学校模式中医教育的序幕。

一、晚清时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

晚清时期,西医东进,中医界普遍对西医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学校模式中医教育以中学为主,同时汇聚中西,参酌中外。

1898年9月,京师大学堂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鼐奏请设立医学堂,其在上奏光绪皇帝的折中即阐述了中西医汇通的教育理念:“臣考中西医学,各有专长,考验脏腑,抉去壅滞,中不如西;培养根元,辨别虚实,西不如中。臣谨拟中西医学分门讲习,招考文理通顺之学生入堂肄业。”这种理念在其所列学校章程中有着明显体现,如:“派中医教习二人:一内科,一外科。聘西学教习二人:一西人,一华人”,“学生功课自八点钟至十一点钟习中医;自两点钟至五点钟习西医”,“堂中施诊督课之外,拟折衷中西异同,勒成一书,以资贯通之助”[1]。1903年增设“医学实业馆”,1905年改称医学馆。1907年,医学馆改为京师专门医学堂。

除上述官办医学教育外,晚清时期尚有诸多民间中医办学机构。陈虬于1885年在浙江省瑞安县创办利济医学堂,兼授中西医学,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民间最早的中医办学机构。据统计,自1900年至1911年,民间所办的中医学堂、学校、讲习所共有十余所[2]。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

民国期间,受西学影响,废除中医的思潮在官方甚嚣尘上,甚至一度列入相关法案,但在中医界以及诸开明人士的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还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国以后创办的中医院校以朱阆仙所办的私立黄墙中医药学校(1914)为最早。继之者不少,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全国先后创办的中医学校、学院、大学等有20余所[2]。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中医办学高潮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大城市基本上皆建立起中医学校及类似机构,例如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及华北国医学院、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34)等[3]。考之教育理念,上述学校大都以中西医汇通为要义。如《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编制课程商榷意见书》中云:“全体生理之借徵欧化也”,“藏府体用之参合中西也”[4]。《公民丁泽周等为筹设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中曰:“兼聘华人之精于西医者一人,凡遇病之可用西法者,以西法治之,学生可以兼通解剖,而补中医之不足。”[5]但民国时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普遍规模比较小,教学条件比较简陋,教学管理也不甚规范。

回顾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初步引入了近代教育理念,融入了西方科学和医学知识,并初步具有了课程和教材体系的部分雏形。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代学校模式中医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尚未形成符合中医学科特点的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尚未凝练出既符合中医学术特征又融汇近代科学和医学的教学内容等等。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校模式中医教育

1951年,卫生部颁发《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随后部分省市成立了一些名为中医进修学校(班)的教育机构,但由于当时卫生部个别领导人的错误认识,这些中医进修学校(班)大多数并非对学员进行中医知识的系统培训和临床技能的提升,而是教授现代医学知识,鼓励中医改学西医,导致中医教育的混乱。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社论,接着10月26日中央文委党组向党中央提出《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此后卫生部重新制定了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设置,确定中医进修学校以传授中医药知识为主,旨在提高中医业务水平。

在中医教育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江苏省率先垂范,于1954年10月15日成立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同年10月30日任命针灸学家承淡安为校长,中医药学家叶橘泉为副校长,同年11月30日任命由崑为学校副校长。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员的中医学术素养和临床诊疗能力,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所具有中医高等教育性质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进修学校。该校师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医大医,学员也是来自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具有一定中医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初步构建起了既符合中医学科特点又融汇现代科学和医学内容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中西医课程并举,中医课程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诊断学、各家学说、方剂学、针灸学、中国医学史以及临床各科课程等近20门,西医课程有生理、病理、解剖、寄生虫病学等。在教材建设上,学校组织编写了新中国最早的一套新式中医教材,包括《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教材,同时编写了内容覆盖整个中医药学的《中医学概论》和《中药学概论》等中医药入门综合教材,基本奠定了中医的教材系列。其中《中医学概论》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传播海内外,累计发行达100多万册。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对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来自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的学员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得到了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的培训和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期满学成后分配到全国各地,成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建设初期相关省市筹备中医药高等院校的重要师资力量和生力军。

1956年下半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先后筹备成立了中医学院。在全国中医院校创建过程中,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为当时全国先后成立的中医院校输送和培训了第一批中医师资。1957年7月,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来到江苏省中医学校抽调了温病、方剂、金匮、中药、诊断、针灸、内经7个教研组的正副组长董建华、王绵之、印会河、颜正华、汪幼人、程莘农、王玉川、杨甲三等8人去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同时分配医科师资班学员刘弼臣、王子瑜等7人前往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分配汪朋梅、王满城等18人到河北保定中医学校工作[6]。1957年11月,江苏省中医学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的第一期教学研究班开学,该班共有49名学员,分别来自黑龙江、山西、四川、河南、安徽、湖南、浙江、天津等8个省市。1958年5月27日,江苏省中医学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的第二期教学研究班开班,共有学员76名,系分别来自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江西、浙江、山东、安徽、上海等13个省市的中医学院、中医(进修)学校的教师以及公立医疗机构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1958年7月,卫生部致函江苏省卫生厅,从江苏省中医学校选拔24名适合教学工作的学员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1958年,江苏省中医学校扩建更名为南京中医学院。同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在回顾建校4年来的总结中写到:截止本年九月份,共开办了9个中医进修班(包括医科师资班),6个中医函授进修班,3个教学研究班,2个针灸师资班,3个针灸专修班,77个针灸巡回教学班,1个西医学习中医辅导员学习班,1个中医研究班,2个五年制的本科班,合计104个班。已经毕(结)业有90个班,培养学员5465人。此外,苏联实习生1人,蒙古实习生3人,缅甸归国侨1人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了针灸;朝鲜实习生3人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了经典医学和针灸;北京、天津、上海3个中医研究班的50名学员,也来南京中医学院实习了针灸。在教材方面,已经编写好的计有15类,近50种。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从1954年开始率先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即南京中医学院前身)这片热土上得以初步形成,并逐渐辐射至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扬帆启程,经过一个甲子的历程,日渐昌盛,时至今日蔚为大观,在全国乃至世界教育领域占有着一席之地。

[1]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2-183.

[2]盛亦如,吴云波主编.中医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4-265,294.

[3]朱建平主编.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78.

[4]张山雷遗作,连建伟点注.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编制课程商榷意见书[J].中医教育,1980(1):41.

[5]丁甘仁.公民丁泽周等为筹设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C].中医教育讨论集,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1939:2-3.

[6]南京中医药学.辉煌历程——南京中医药大学大事记(1954-2014)[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7-12.

A brief review of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chools

Chen Dip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From later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an period,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witnessed some fusion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At the same period,it started its exploration of a new education system.But it wasn’t until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at school medical education had re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ecame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ens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Chinese medicine;school;education model

G640

A

1002-1701(2015)12-0033-02

2014-11

陈涤平,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诊治,中医临床文献,中医养生。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2.017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进修学校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Years later,the effect still continued
My Dream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