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策略探究
2015-01-31刘红
刘 红
古代诗歌鉴赏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中占有重要的版块,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热点主要集中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四个方面,其中对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考察为重点。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读不懂诗歌,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所以答题时东扯西拉,不得要领。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谈不上鉴赏诗歌的其他方面,因此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又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本人主张把诗歌情感作为切入点鉴赏诗歌,以“情”字当头,抓其重心。本文主要对2013年、2014年的高考古诗词阅读题进行考察,由此探究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一些策略。
一、关注显性的情感词,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1.关注诗歌的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诗歌通过解读标题,就能基本确定诗歌思想情感的走向。如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送别》,从诗歌的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又结合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从“愁云”“恨”即可看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有的诗歌还可以从诗歌的题目中挖掘出诗人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从而为准确地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从诗歌的题目分析,诗人休暇日访王侍御是欣然前往的,“不遇”又可能是是怅恼的,根据诗句可知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因此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仔细解读诗题,挖掘有关信息,为鉴赏服务。
2.关注诗歌的作者
鉴赏诗歌要做到“知人论诗”,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不同的诗人在诗歌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2013年(课标全国Ⅰ)《鹊桥仙》,作者的情感在词当中表现的不是很明确,但是假如学生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就能够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了。陆游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诗人后期放归之后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这一时期陆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爱国热情始终不衰。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词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和无奈,这首词就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时,若能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去分析诗歌的情感,就能比较轻松的实现了。
3.关注诗歌句子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词语
诗歌中有时会出现愁、忧、悲、恨、孤、别、思等词,通过这些词就可基本把握情感走向,同时这些词也是诗歌的“诗眼”。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一个“愁”字就点出了全诗的情感内蕴。杜甫的《登岳阳楼》最后一句“凭轩涕泗流”这涕泪之中,既有贫病交加,漂泊无依的悲伤,又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悲痛。
2013(课标全国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中的“惆怅”和“却望柴荆独自回”中的“独”字就体现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二、抓取隐性的情感词,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1.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把握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主观情感和思想的生动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和言志的凭借和依据。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表现意象特征的词,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2013年(湖南卷)《钓船归》,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但从后面三联的“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意象表现的悲苦色调,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2014年(天津卷)《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除此之外,诗歌中常常以“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2.抓取典故,固定的事象包含着固定情感
典故是诗歌中运用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典型故事,诗人通过这些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014年(江西卷)《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中“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中的“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县东。古代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舞雩风,就是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表现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苏轼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又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有王昌龄《从军行》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塞下曲》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三、综合考虑来探究诗歌情感的复杂性
1.有些诗歌情感是复杂丰富的
古典诗词中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丰富复杂的感情,有时是发展变化的。如2013年(湖北)《临江仙》,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又如,2013年(山东)《山寺夜起》,“山中独不眠”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①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②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有些诗歌可能会有相对的情感走向
2014年(辽宁卷)《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此词写春,词中虽有显性的情感词“愁”字,可是综合考虑又可说是“喜”。此词表达的情感可以说是“愁”: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也可以说是“喜”: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3.有些诗人的诗歌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较固定的创作风格。浪漫主义的李白展现给人的是豪迈奔放、明朗、活泼的个性,而从杜甫的诗中我们体味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豪放派的诗人也有情意缠绵的作品,反之一样。陆游的词诗大多表现爱国情怀,但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也不同,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十七八岁的《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请看《减字木兰花》就可知道;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南渡后,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恢宏之志,不下陆游《诗愤》。
古代诗词多是内敛含蓄的,在鉴赏诗歌的情感时要善于披景入情,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去梳理,一定要舍得在“读”上下功夫,在反复咀嚼中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来分析,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分析要多层面、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