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是随性也动人——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与校园文学发展研究

2015-01-31陈敬伦

中学语文 2015年21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金牌个性化

陈敬伦

校园文学,是由在校学生创作的描写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或与校园直接关联的生活,具有青春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学作品。更宽泛的说法应该是“校园围墙之内的写作主体(学生)所写出的一切文学作品。”学生,作为校园文学表现的主体,他们的经历、情感、个性和思想等,都是校园文学表现的核心和重点。

然而,就时下高中生的写作情况来看,他们的作文很大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是“应试作文”,而不能称其为“校园文学”。因为他们的应试作文,很多极尽讨巧之能事,怎样能得高分就怎样写。虚构情节甚至胡编乱造,只为“猎奇”;无病呻吟甚至虚情假意,只为“煽情”;空话套话甚至学大人说话,只为“深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致使应试作文呈现出虚假化、模式化和成人化倾向。有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找回“自己”,让他们明白“写自己”的校园文学,是发展自身健康个性的需要,况且,“写自己”的校园文学与应试作文也不矛盾。相反,只有顺随自己的性情,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自己真实的情感,说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有个性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受阅卷老师青睐,因为“任是随性也动人”。

一、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现在的学生,一提及写作文,普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总觉得自己每天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生活单调而平凡,没有东西可写,于是乎,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胡编乱造大行其道。其实,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记录着学生成长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学生自身的经历、见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鲜活的“素材库”,学生与其去编造故事,不如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如此写作,才能真正做到抒真情、写实感。有一位学生在《奔跑在路上》一文中,写了自己成长的三个阶段:小学的渴求,初中的叛逆,高中的顿悟。

“小学阶段”这样写道:

那正是我十二岁的时候,记得一天放学,妈妈像往常一样等在校门口接我回家。当我看到妈妈时,我的脸唰地红了……口中埋怨着:“真是的,我都多大了。我咬紧嘴唇,心中默念:我要奔跑,我要跑出这束缚!”

“初中阶段”这样写道:

我开始越来越看不惯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不知不觉中,我的奔跑变成了逃跑,但我又不明白具体的方向,我漫无目的地在青春的路上四处奔跑,内心越来越孤单寂寞。

“高中阶段”这样写道:

步入高中,学校组织了集体下乡实践活动……我的急性肠炎发作……想到自己平日总想着逃离别人的世界,多半是不会有人管自己了。不料同学听到我的呻吟,先是一惊,继而跑来为我倒水,替我揉肚子,我的眼睛渐渐湿润了。我想,我也许跑错了方向。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都是我成长路上的动力,而我竟一心想要摆脱这本应好好珍惜的幸福。

就以上节选的文字来看,这篇文章所写事件普通,语言也算不上出彩,构思更谈不上高明,但字里行间的“真实”甚至“真知”,自有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无论是起跑时的渴望独立,还是中途的孤单迷茫,亦或是暂停时的实感真知,都符合成长路上的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特征,这就是校园文学典型的“青春期写作”。试想,文中的“我”如没有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怕是很难写出这样动人的文章。

学生的这篇习作,也再次提醒我,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特别要聚焦那些让自己或耿耿于怀或痛彻心扉或刻骨铭心的情感“烙印”,找到“烙印”就找到了文章的“动情点”,就能写出让人动情的文章。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学生作文要反映校园生活,体现校园文学特点,除了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或言人之所未尽言,以表达个性化的认知和思考。但作为中学生,生活圈子狭窄,个人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对人对事的认识常止于表面,较难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参与,以期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个性化的认知思维。

比如城市的快速发展,最易让人遗忘点点滴滴,尤其是渐行渐远的故里。置身校园的学生,对此是没什么特别感触的。教师可利用学生放寒暑假的契机,提醒寄宿生们,尝试用自己的眼睛,关注家乡,透视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变化,述说家乡情怀。用变化的眼光看事物,就能发现家乡或大或小的变化。一学生在《古井》中对家乡的“古井”抒发了如下一番感慨:

是啊!这又丑又没用的东西,居然是先人们留下来的!它曾经受人们敬仰,而一躺就是一百多年。人们恨它没用,现在又怕它会带来灾难,丑陋的古井变了样,成为人们所谓的神物,人们不是也变了样吗?它是太平凡了,所以什么也做不了,也因此常常受到世俗的讥讽。我感到人们的可耻,怨恨它竟能忍受这一切,而又不能不被它的静默、宽容所折服。

读此感慨,你分明能感觉到一个中学生对古井命运的考量所折射出的情愫与思辨,是那样的纯粹而深邃。古井的有用与无用,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只因人们的变与不变而“判若两井”。这变与不变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实用、功利的世俗心理,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显示了作者观察与思考的生活化、个性化。

除寒暑假外,在平时上课期间,教师也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我工作的小城,有一家获得“文明单位”的“××剧院”,每天都有无数学生打那儿经过。有段时间,剧院门前,一边挂的是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的“文明单位”奖牌,一边贴的是内容庸俗不堪的“××演出团劲爆歌舞晚会”巨幅广告。我决定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观察“××剧院”,然后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等作文收上来,就有学生写出了《“文明”的背后》《谁给文明脸上抹黑》《劲爆杀手》《此种“文明”,让人民走开》《文明,文明,一名不文》这样的文章,很多篇章闪耀着个性的思想光芒。看着学生的作文,我就在想,当学生把自己融入生活,被生活中的人和事所触动,就变得愿意写和有东西写了。

三、成全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如果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是“愿意写”和“有东西写”这两个问题的话,那么,成全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权当是企图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关于“怎样写”的问题,我只想谈谈自己怎么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写作的一些做法,实在不敢妄谈其它。

首先,我倡议学生直面自己,抒心写真。在平时的作文评改中,我深感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失语症”,他们在作文中的一些想法,一些话语,总让人感觉“文不附体”,跟他们的实际年龄不相符,跟他们的真实想法不一致。明明是父亲误以为自己在谈恋爱,还因此被父亲打了一巴掌,一个人冲进雨帘,躲在墙角伤心哭泣,而当看到父亲出现在雨中,先是眼眶一热眼泪快掉下来了,接着是坐在驾着摩托车的父亲身后,竟感到一股暖流注入体内,这一下眼泪全掉下来了。学生如此写作,完全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父爱。此处姑且不论那强大暖流是如何瞬间消解冰冷雨水的,单就委屈、伤心到感动、流泪的“变脸”,就让人感觉感情失真。感情失真的背后,是孩子对“真话”的回避和压制。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总是极力肯定敢说真话的学生,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比如一学生在《门其实开着》一文中,这样写自己被老师叫去参加演讲比赛的心情:“老师的几句话,如同在我心中扔下了重磅炸弹,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阵阵涟漪。我以前可从来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啊,那么多人看着,真的是太令人胆寒了。我很是恼火,想婉言拒绝老师,但一抬头看见老师殷切的眼神,我只好硬着头皮点了点头。”在这段话里,一个没参加过演讲比赛的人,面对演讲的“难题”,心生恼火;面对老师的“殷切”,欲言又止。一切都顺随性情,自然真切,毫无矫饰。

其次,我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质疑,彰显个性的思想。在教学中,我或聚焦热点话题,或创设思辨情景,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甚至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拿下51枚金牌。于是乎,各媒体极尽宣传之能事,“金牌”“冠军”一时间成了国人竟相谈论的话题。成绩固然让人喜悦,让人感动,但也不能有了金牌忘了思,忘了痛。其实,让我们感动的又何止“金牌”,“金牌”背后的莫大付出和金牌前面的种种迹象又岂是“51金”所能诠释的?于是我布置了一次话题作文,让学生以“金牌”为话题,集中一点思辨金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将这次写作活动安排为突击性的课堂写作,让学生自主思辨,当场完成。

作文收上来后我才发现一些同学敢于质疑的可贵。他们或从“金牌的唯一性”,或从“金牌与国力”,或从“广义的金牌”立意,各有侧重,畅所欲言,都触及到了金牌和荣誉背后的隐痛。当然,这些作文在某些观点上还显稚嫩,但这是苛求不得的,他们毕竟只是中学生。但我相信,只要学生肯开口,多开口,老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就有望从“说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说自己能说的话”,直至“说好自己能说的话。”

(该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与校园文学发展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CGJJ12-12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金牌个性化
迟来的金牌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有惊无险的金牌
同桌宝贝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