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研究:不能作为公共政策决策依据
2015-01-31蔡昕霖
文/蔡昕霖
随着政府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在公共决策中,我们的政府对于服务对象,即普通百姓的声音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社区、博客、微信等个人信息发布平台的快速发展,政府决策部门也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听取各方意见,网络信息对于政府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由于文化的因素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舆论越来越失真,更多地出现了偏离“真实大多数”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通过网络积极听取民意的同时,需要甄别,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以获取真实的民意,做出正确的决策。
网络舆论普遍失真
日前,在黑龙江安庆农民徐纯合扰乱火车站正常秩序,在警察制止时袭警,最后被警察击毙,即“安庆事件”。但在事件发生的最初两天,因为个别人的恶意猜测捏造,以及部分大V、机构出于特殊目的的推波助澜,事实完全被扭曲为民警为阻拦访民上访,发生纠纷,继而击毙访民。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对当地政府与民警的激烈谴责与批判,激起了民愤。
直到国家相关部门全面介入,捏造事实的当事人被刑拘,并承认是自己根据想象发布的虚假信息,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事发的全部录像后,事实得以澄清,舆论才得以扭转。有人评价说,这样袭警在美国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这一事件典型地说明了中国目前网络舆论存在失真性,可惜的是,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网络舆论大面积失真。
笔者最近追踪了10件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流行的事实描述,8件完全与事实有较大差距,甚至是完全捏造,仅有2件事实存在,但也存在细节上的失真与隐瞒。
这10起事件分别为“新疆人滴血传播病毒”事件、“非典谣言”事件、 “抢盐风波”事件、“地震谣言”事件、“47号公告”事件、“虚假失孤”事件、“空姐不雅照”事件、“讹诈外国小伙”事件、“法官打律师”事件、 “文章出轨”事件。
网络舆论为什么会失真?
1.浮躁的人群与文化。
在网上流行一个词:标题党。一方面说明了网络舆论与媒体操弄的技巧,但更反映了一个现实,即网民是浮躁的,只看标题,不看事实。
日前网易客户端发布了一条消息《扬州卫计委主任北京嫖娼被抓》的新闻,但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这一新闻的链接变成了另外一条新闻,即《武汉发改委主任被双规》。可笑的一面出现了,在武汉发改委主任被双规的新闻下,前8条评论全部是评论扬州卫计委主任嫖娼的新闻。很显然,没有人看内容,直接就去评论了。
不辨是非对错,只选立场,更喜欢批判,而不是建设,目前中国网民浮躁是一个普遍现象,听风就是雨,更不要说独立思考判断了。这种社会文化土壤非常容易被利用,以讹传讹,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是网络舆论失真的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原因。即网民盲从,容易上当,成为扭曲社会舆论的参与者,基本推动力。
2.缺少底线与惩戒,缺少诚信,一部分想出名的人不择手段捏造事实以博出位出名。
在每一次的失真的舆论事件中,始作俑者往往只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增加关注,猜测,甚至捏造了全部事实。在跟踪的10个事件中,6个最初的始发均是这一原因。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惩戒过轻,甚至缺少基本惩戒,让一些人肆意妄为。像对“地震谣言”、“47号公告”事件中的涉案人员,公安部门只是进行了行政拘留,没有对其进一步地进行惩戒让其认识到网络谣言的严重性。此外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网络谣言的惩罚法律还不完善,导致执法部门在这方面进行相应处罚时没有权威的法律依据。另外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网络教育活动还有待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凸显,我国网络法律的缺失,有些人为了想在网上出名,可以抛弃诚信,丧失做人的道德底线,连失孤这样的事也可以编造并在网络上疯传。网络法律的缺失,市场经济的不规范,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人性盲目地追求出名,使得人们在网上肆无忌惮,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3.部分机构为了出名与私利,利用民众的社会情绪,策划事件,甚至直接捏造事件,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近期披露的北京锐锋律师事务所,打着维权律师的旗号,利用各种人员制造事端,利用所谓网络名人屠夫制造舆论热点就是典型案例。除此之外,一部分以经营目的的微信公众号经常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以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力量,都是谣言与恶意造谣的核心主体。
4.缺少诚信,当事人刻意隐瞒自己的过错以及部分事实,以达到规避责任或者获得更多赔偿的目的,从而完全扭转误导舆论。
在很多正常的执法事件,或是纠纷中,一方往往为谋求一己之利,刻意隐瞒过错与部分事实,误导舆论。如日前成都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中,女司机一开始佯装无辜,舆论对男司机一边倒地批判。直到事发录像曝光,女司机卑劣言行曝光,舆论才得以扭转。此次事件之所以被误导,完全是因为女当事人说了谎话,故意隐瞒了她有错在先的基本事实。
此类问题,在时下中国非常普遍,也经常误导浮躁的公众。
5.媒体失信,为博眼球或者因为利益关系,偏袒某一当事方,当事人,选择性报道,甚至歪曲事实,从而误导舆论与大众。
湖南唐慧案应该是此类典型。在最早的媒体报道中,唐慧被描写为一位为女儿的正义造成百折不挠的典型,也给湖南及当地政府部门巨大的压力。但事后多年,媒体逐渐丰富的报道,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唐慧与当年的事件。实际上唐慧已经成为经验丰富的上访专业户,其上访目的已经不再是正义,而是需要。一旦要求不能被满足,唐慧就上访,甚至住在各级法院,以此要挟法官法院。其女儿强迫卖淫事件也大量还原,并非被迫,而是主动的。媒体当初如此报道,显然是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进行了选择性报道,是为了塑造一个抗争英雄,而不是客观报道。
更有甚者,去年《21世纪经济报道》被揭发以批评报道要挟相关公司就范,完全丧失了媒体基本的底线,逾越了法律的底线。此类事件并非个案,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如此完全失范的媒体的引导下,舆论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6.沉默的大多数等网络文化。
自从诞生了互联网,就一直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问题,即,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出声表态,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这一关键群体。
除了各种跟帖骂战之外,最容易被误导的,是一些所谓的网上调查。网络调查是典型的主动调查,即有兴趣动力的人去填写表达,多数人没有参与,这种调查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抽样调查完全不一样,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前些年复旦大学因为学生宿舍是否熄灯的政策,经历过网络调查与抽样调查两个决策过程,第一次网络调查,结论是支持不熄灯,但实施新政后反映强烈,于是再次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论截然相反,显然,抽样调查更为可信,完全的网络调查是典型的主动行为,并不能代表多数人,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网络舆论往往失真,甚至是虚假的,因此,在很多重要公共政策的决策上,恰恰不能信赖依靠表面的网络舆论,很多时候,反倒是要能顶住网络舆论的压力,敢于作为。
公众意见的采纳听取,最基本的方式反而要回到传统的抽样调查的方式,只是在调查方式上,我们尽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包括微信、微网站等,采集到科学的意见反馈,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