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2015-01-31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2)

建构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2)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服务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老龄化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老年照护由传统的家庭照顾逐步走向社会照护,亟须构建起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照护文化。照护文化既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宏观社会文化形态,又是为养老护理职业提供支持的职业文化。构建照护文化,需要厘清它和传统孝文化的关系,借鉴、吸纳其合理内核,并促使两种文化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龄化社会;孝文化;职业文化;照护文化

文化是显性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制度习俗。照护文化是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社会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是与伴随社会老龄化而形成的新兴养老护理职业相匹配并为之提供支持的职业文化。它与传统的孝文化既有区别,但又有内在关联和传承。在老龄化快速推进及强调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当前,构建全新的照护文化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构建照护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题中之义

(一)构建照护文化是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为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基本生活品质的期待和需求,国家从不同层面多次强调优先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政策信号的不断释放,预示着养老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行业将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广的领域推进。尤其在强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背景下,服务供给及其品质将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服务背后是人才队伍,队伍建设需要社会文化、职业文化支撑。

(二)构建照护文化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需要他人的照料服务是客观规律。截至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到了2.02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400万人;失能老年人口达3600万人,且每年增长300万人左右;患慢性病老年人人数持续增加,已达1个亿[1]2-33。曾毅测算,在现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高达27.8%,最需要照料的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高达9.1%[2]100。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流动、居住方式的变化及核心家庭主流化,本应由家庭提供的照护资源趋于弱化。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后,因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核心家庭形态进一步强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指出,目前一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占到了60%以上。独生子女客观上无力为年老父母提供足够的照护。老年照护从家庭逐渐走向社会,对应家庭照护的孝文化需要随之拓展新的内涵,并培植新的文化形态。

(三)构建照护文化是老年照护服务业现状的直接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从体系建设角度讲,包含资金、服务、设施、标准和队伍等要素,其中的服务始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当前,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普遍存在“四化”“三低”的现象,所谓“四化”是指人员外来化、文化高小化、服务经验化、内容家政化,所谓“三低”是指从业人员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和队伍稳定性低,“三低”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了“四化”。老年照护服务业的这一现状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财政绩效不高并存,社会养老服务消费观念不强与有效服务供给不足并存,社会与服务人员自身对照护职业认同感低并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共缺并存,在服务中带个人情感和好恶现象比较突出。

总之,整个社会还未重视并建立起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业快速推进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培植新型照护文化,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氛围,有利于加大多元服务队伍建设,有利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教育,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

二、照护文化是适应现代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

照护文化既是宏观层面上的一种社会观念和文化形态,又是操作层面上为养老护理职业提供支持的职业文化。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指全社会要确立起一种对老年人关爱、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支持和支撑的观念和制度体系。从操作层面看,它是指基于现代社会职业分工和人格平等,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一系列制度规范、行为习俗和社会氛围。因此,照护文化具有区别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时代性。传统中国社会对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以家庭为主,以孝文化为规范,照料空间相对封闭,服务的提供局限于生活经验。在现代社会,由于老年人已走出家庭、活动领域广泛、遍及各种公共场所,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护也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义务转为职业职责、从经验转为专业。社会和养老照护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应形成的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等,都具有现代社会的属性,体现出规范、专业、公开、透明、平等和可监管等特征。

人格平等性。照护作为一个职业,其最大的特征为它是管理护理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基于人格平等的社会分工。而传统的孝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以血缘人伦为基础,实行代际支持,隐含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即尽孝。少数佣人、保姆等家庭以外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他们和雇主的家庭或有人身依附关系,或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人格上也带有不平等性。

专业性。如果人格平等性是由职业的社会性决定的,专业性则是职业的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养老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从业人员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变化等特征,需要具备与岗位相对应的职责规定、专业技术要求,需要遵循养老服务流程和规则,需要遵守职业伦理和弘扬职业精神,并以此确保老年人的权益和日常生活品质。

共建共享性。照护文化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文化建设,既需要全社会共建,亦为全社会共享。在老龄化社会,老年照护涉及方方面面,不但要在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中体现,也要在交通站点、医疗卫生、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场所中强调贯彻设施适老性的理念和敬老助老的社会公共文化,这些需要各方各部门的合力共建。此外,由于家家都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共同体中,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设施及营造善待老年人的社会氛围,对所有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都有益处,也有利于提升每个人未来的安全预期,提升社会质量。

三、传统孝文化难以替代照护文化

为突破老龄化社会的照护窘境,学界、社会部分人士倡导弘扬孝文化,希冀通过孝文化的弘扬形成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氛围,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但是,这一办法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孝文化有其自身的规定性。除了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外,它也有与现代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不能也难以替代新的照护文化。

血亲性。孝源于人类最基础的生物性本能,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植根于自觉自愿的血亲基础上,但由此而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孝是人类的基本伦理。黑格尔说,这种支配家庭的伦理法则源于共同的先天祖先,是“神的规律”;“伦理性的东西就是表现为这些个人的普遍行为方式,即表现为风尚。对伦理事物的习惯,成为取代最初纯粹自然意志的第二天性,它是渗透在习惯定在中的灵魂,是习惯定在的意义和现实。它是像世界一般地活着和现存着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体就这样地初次作为精神而存在。”[3]170以故,人伦是个体道德萌发、成长的精神资源;孝敬父母是最美好的道德情感绽放出来的第一朵鲜花,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名义章第一》),是“众善之始”。由此,敬老爱老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对孩子来说,孝敬、赡养父母意味着对自己本源的真正关切。可以说,血亲是孝文化的生理学基础。正因如此,孝局限于血缘关系,至多拓展到亲缘关系中。蔡元培先生说:“伦理思想,则由家长制度而发展,一以贯之。”[4]6这也隐含了人格的不平等。儒家讲孝称:“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79,意谓:父子之间存在尊卑之分,父为主,子为卑;即便父不对,子亦不能有异。

宜农性。孝文化下的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适合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具有结构的稳定性,但由此局限于私力救济范围。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由家庭成员完成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最经济、最稳定、最有效率的,由此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普遍选择,这在东西方社会并无不同。米特罗尔等在《欧洲家庭史》中认为:“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年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在这一区域的农业地区中,这两者都是不存在的。”[6]145老年人获得赡养,以社会经验为基础,以财产分配为手段,以同居一室便于照顾为依托。而所有这些,恰恰把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料限制在家庭内部,表现出典型的内部性。

综合性。孝指向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着重于经济供给,由此而局限于物质保障层面,缺少照护所需的专业性。孝的内容,包罗万象,引申出诸多涵义。所谓“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7]91孝甚至于衍生到“家国同构”的高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名义章第一》),其有三个基本涵义:一是孝顺,即善事父母;二是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要遵守的礼俗;三是丧服,即穿孝、戴孝。其中,尤以第一义为最基本。这种“善事父母”包括了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也就是家庭养老的基本内涵,极具综合性。但总体上看,孝宣扬以物质供养为主,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鹿乳奉亲”“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十孝均为生活保障方面。当然这也与古代社会物质不富裕直接相关。即使在当今社会,在有关老年人赡养的规定中,物质赡养方面的规范明确、直接,而日常照护的规范则比较粗略,往往以倡导的方式体现。在孝文化的长期演进中,照料服务一直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四、培植发展照护文化的路径和重点

照护文化的建构,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其应有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平等”“友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确立社会共同体理念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每个人的利益与他人休戚相关,全体社会成员共处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社会其他成员和老年人之间的照护和被照护,也应在社会共同体这一理念下展开。其基本的共识是:家家都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照护服务关涉家庭,事关社会安宁;对老年人的敬重与悉心照护,也是为自己提供未来养老的安全预期。这也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目前,党和政府已把积极应对老龄化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提出创建老年友好城市,打造老年宜居环境、老年宜居社区等。这为照护文化的培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今后,要把社会照护意识进一步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让每个社会成员从相关制度安排中,感知自身未来的安养,尊重照护服务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自觉投身养老志愿服务,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环境。

(二)要构筑照护文化环境

一是要强化法制保障。在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地的实施办法,提高照护服务的法律地位,促进社会成员参与照护服务的自觉性。

二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以及标语、板报、宣传橱窗和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开通专栏、专题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照护文化宣传,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照护氛围。

三是要创新活动内容。要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及适老化居家环境改造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全社会都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在你我身边,让人人来做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服务。

(三)要培植照护职业文化

要以提高照护服务的职业地位为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抓好职业文化建设。

一是以“敬”为核心塑造价值观。“敬”是孝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孝的本质内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礼记·坊记》,孔子又讲:“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孝不仅仅是“养”、吃饱穿暖、昏定晨省、侍奉照料,更关键的是隐于其后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深爱。孔子以此区别出两层意思:一为人和动物之别,都是“养”,但“养老人”要有“敬”;二为小人和君子之分,都能“养”,但君子“养亲”,内心怀敬。有了“敬”,则“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养老服务的核心是照护。这种近身的照护,由技能、职业规范、服务意识以及近距离的空间等组成的,表现于外的是一系列动作。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心理较为敏感等特点,老年照护辛苦、繁重、细碎,甚至于被猜忌、误解,如果缺乏发自内心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深爱——“敬”,那么围绕照护所需要的程序、动作就会变形走样,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国家把“尊老敬老”作为养老护理员首要的职业规范的主要原因。把“敬”作为照护文化的核心价值,既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体现老年照护的特殊要求。

二是以规划为主线发展职业生涯。长期以来,养老护理员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其一进入这一行开始,就能看到职业终点。这一状态固然与服务性行业的特点相关,也与养老服务方式单一、规模化不足、政策碎片化有密切关系。政府部门要设立各个层级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和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要求,打造养老服务新兴职业群,通过明确岗位资质和培训要求,搭建岗位晋升通道,提升职业前景。同时,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的集团化建设,推进连锁化经营,使得每个护理员都能有职业规划,能有实现职业晋升的通道,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三是以评选为抓手提升职业荣誉。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各种荣誉奖项,表彰奖励护理员,使得社会各方包括他们自己感到养老服务的价值,并激发更多的人从事这一行业。

(四)要加强各类制度建设

一是要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充分依托大专院校和养老服务机构等,设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建立健全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

二是完善就业政策和职业待遇。健全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及人事关系转接机制,建立养老护理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等岗位激励机制,引导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我。

三是弘扬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价值在于,他们所进行的每一次服务活动都在传递照护文化、营造照护服务的社会氛围。这与传统文化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较为一致。在高达2亿、3亿这样庞大的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面前,仅靠职业护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社会共同体理念,推进志愿服务,倡导助人互助的精神。

(五)要推动与孝文化的有机衔接

在推动社会照护的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引导和发挥家庭照护功能。家庭是承载深刻情感的社会组织,有着不可代替的特质性。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照料是最具人性和品质的服务。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都是其成员重要的福利资源,任何在家庭以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社会保护制度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功能和责任,而只是政府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责任的分担[8]88。特别在照料服务方面,子女因更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由他们提供照料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照护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它与孝文化的衔接,促进家庭和社会在两种文化形态下有机融合,共同提高老年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实施积极的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创设家庭成员履行照护职责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家庭成员照护行为;通过为家庭成员照护提供家庭设施改造和配置、服务津贴、护理技能培训、“喘息服务”以及职亲假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支持,维持和稳定家庭照护功能,弘扬传统孝文化。

[1]吴玉韶,党俊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3.

[2]曾毅,李玲,顾宝昌,等.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1993.

[6]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8]张秀月,徐月宾,梅志里(Midgley).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CareCultureConstructionandAdaptiontoanAgeingSociety

DONG Hongy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China)

Culture i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After our country enters an ageing society, pension services have become a great problem. With ageing and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care gradually becoming social care, new corresponding care culture needs to be built. Care culture not only involves the macro social cultural forms of all social members, but also belongs to the vocational culture that supports the old-age care profession. To build car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needs to be clarified; care cultur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and absorb its reasonable kernel, which prompts the two cultures to play their roles in different fields and improves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elderly.

an ageing society; filial piety culture; professional culture; care culture

D632.1

A

2095-2074(2015)04-0107-06

2015-04-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A840003)

董红亚(1967-),女,浙江奉化人,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教授。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