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对策
2015-01-31程碧花
程碧花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对策
程碧花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于高校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无论是职能转变、编制控制、人事规范,还是财政、社保变革,都在高校自主办学发展、自我创新管理、自我成长壮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事业人的思维观念也必将面临新的提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影响;对策
引言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法〔2011〕37号)随即出台,全国性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全面、正式拉开帷幕,打破此前“欲露还羞”的状态,进入实质性贯彻落实阶段。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福建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闽委〔2012〕16号),明确规定2015年“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相适应的”“公益服务体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势在必行。
根据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性质不同,事业单位被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类,其中,高校被列入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范畴,归为其中的公益二类,也就是说高校将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部分参与市场资源配置,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单位举办者不再全面兜底,财政经费不再全额拨款,人事编制、收入分配逐步调整,优胜劣汰效应将愈发明显。
与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两类单位的改革工作相比,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因为依然保留事业编制,改革进程中的阻力和争议明显平和和弱小,甚至似无痕迹。这固然是变革中减少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过渡、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所期望的一种状态,但也正因为这种状态,在激发“事业人”的危机感上相对被弱化,使得它成为变革过程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长期形成的庞大的惯性安逸思维模式,早已让一大批的“事业人”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弱化了市场竞争的能力。当他们面对变革时,参与感不强、激励感不强、紧迫感不强,以改促进的动力不足,使得改革的成效很难凸显。只有全面转换观念,统一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清改革背后的巨大影响,明确今后前进的方向,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预期和效果。
一、职能、角色转换,高校自立、自主、自强需同步强化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行政主管部门与公益类事业单位关系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直接管理变成监督指导,也就是说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角色由原来的举办者、管理者变成监督者、指导者,逐步淡化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未来公益类事业单位将以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服务承包商、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为社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社会服务。那么,对于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高校来说,这将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自我变革、自我成长和自我营销,一味仰仗行政主管部门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独立意味着必须强大。2012年福建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7 号),省政府的这一举措意在简政放权,提高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在高校的职称评聘、人才招聘、内设机构设置、对外合作交流、协同创新、经费管理、债务化解、资本投入、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生均拨款甚至教师住房条件上予以史上最宽松的自主政策支持,这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必须要走的一步,只有放手才能使其独立。与此同时,对于高校而言,主管部门的“撒手不管”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近年来通过整合重组、资历尚浅的某些高校,更是一片茫然。而此时同时,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初期无法快速有效转换成监督、指导角色,使得高校在很多事务上必须寻求自身在摸索、磨合中快速前进,保证各项工作的不耽误、持续发展。高校间的交流借鉴愈发频繁,高校的自我消化、建设能力必须加强。
作为公益二类的高校,不同于公益一类的中小学校不由市场配置资源,要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保持生存和发展,或者说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客户筛选中胜出,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要有足够的竞争力,否则必然要面临大浪淘沙、淘汰出局的下场。市场配置的结果必然是优势资源不断向竞争力强的单位整合,包括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优质师资队伍的转移和聚拢,包括更优厚社会资本的注入和集中,包括更多有力政策的支持和扶助,等等。所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对于高校而言,意味着更快的市场敏锐度和前瞻性、更多办学思维的创新、内力的锤炼、社会合作能力的增强、自我的形象营销等各个方面,而非延续传统的办学模式,静等着被社会淘汰。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高职院校为例,只有有效捕捉和把握国家、省市的经济建设政策导向,开设适应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学科,创新内涵建设,加强政校企、校校企等多方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足够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才能越走越远。
从这些层面来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启示所有高校自觉关闭等死模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立自强才是真正的自主,才是更大意义上的自主。
二、编制、人事改革,高校优胜劣汰机制势在必行
2012年以来,福建省市编委、编办采取多项举措摸查、采集、盘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情况,严格控制各单位内设机构、编制审批,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建立网络系统进行编制实时动态管理,使数据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清除“吃空饷”“设闲岗”等恶性现象发生,并加大巡查检查力度。2015年,福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州市控编减编工作实施方案》(榕委办〔2015〕27号),要求各单位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事业单位编制不突破2012年底总量”,严格控编减编。对于工勤、专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在编内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只出不进,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对新进人员按照新的用人制度管理。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而言,今后编制不再实行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换句话说,今后如高校一族的编制总量将得到有效控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实行内部动态管理,不断优化内部机构编制。适当的放权并不意味着可以无章乱来,它只意味着淡化微观管理,强化外部宏观监控,教练和裁判角色分开,才能更好地各施其职。
同时,国家将逐步取消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将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治理结构,并积极鼓励社会办学,这将意味着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将逐步推向社会,更多地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参与市场的优胜劣汰。
如果说上述举措是在逐步调整和淘汰竞争能力薄弱的公益二类单位的话,那么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无疑是在调整和淘汰各单位内部不具备竞争力、能力薄弱的事业人员。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未间断,特别是2006年开始,人事部门正式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全面试行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2008年,福建省、福州市也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落实全员聘任工作。2009年,省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首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基本完成。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年12月全院386名教职工全部按岗聘任,三年一聘期,签订聘任合同。截至目前已完成两轮完整聘期。从改革成效来看,岗位设置和聘任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岗位的滥分滥用,但因为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成效非常有限,多有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人员流动和退出机制上。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并逐步配套、健全工作人员考核奖惩、人员流动、人员退出、权益保障、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制度,这将大大弥补前期岗位设置聘任政策配套不足的问题,为事业人员流动创造条件,让优胜劣汰成为可能。
三、收入分配、社保机制变革,高校人才流动空前加大
长期以来,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养一般采取全额拨款形式,按照人头拨付经费,控制编制实际上也就是控制财政支出。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公益二类单位将不再享受此类供养,而是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予以支持。以高校为例,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完成招生任务后,财政按生均比等因素拨付经费。如此一来,高校聘用多少教师,都与财政经费没有直接关系了。这将使编制在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逐步减弱,为不远的将来公益二类单位不纳入编制管理提供条件。与此同时,公益二类单位的经费将面临更多的自我办学营销、自我创收盈利、自我合理调配使用经费的问题。鼓励社会力量自主办学的决策也毕竟在教育界引入更多的狼群,不断激活公益二类高校的发展动力。收入分配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铁饭碗进一步打破,不同工依然同酬的局面会逐步消除,考核杠杆越发细致,收入绩效差异也势必会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公益二类单位依靠“体制内”面貌吸引人才的优势将被大大削弱,特别是社保体制改革后。以福建省为例,2014年10月开始,全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与缴纳社保,参与全民养老金统筹,这就意味着过去事业单位不用缴纳社保、满30年工龄直接按90%甚至100%养老替代率发放养老金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步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未来养老金统筹是个未知数。随着养老金上市决策的敲定,全民共担风险的不确定性,未来养老金资金分配成迷。这些因素逐渐减弱了事业单位“体制内”的光环诱惑,任何的薪资因素都可能成为人才流动的一个诱因,未来如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要在人才引进上更胜一筹,必然需要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僵尸”薪资待遇必然面临新一轮的变革。
结语:
事业单位改革事关全国126万个机关事业单位,关系到全国3000多万事业人的切身利益,改革本身意味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进步,但长期体制内的思维习惯的打破和利益链条的被打乱需要长期的扭转适应过程,一定程度上也必然阻碍改革进程的迈进,这是合乎常理的。作为每一个事业人,面对改革,需要有更加客观的心态和思维去看待改革本身,需要有更多的平和和勇气去面对改革后的规则变化,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和能力去适应改革需求、强大自己。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Z].2011-03-2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法〔2011〕37号)[Z].2011-07-24.
[3]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闽委〔2012〕16号)[Z].2012-04-17.
[4]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7 号)[Z].2012-09-07.
[5]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八个配套文件的通知(闽政办〔2015〕46号)[Z].2015-04-05.
[6]福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福州市控编减编工作实施方案(榕委办〔2015〕27号)[Z].2015-07-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Z].2006-07-04.
[8]赵立波.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新视野,2010,(6).
The Impact of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s Revolut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G Bi-hua
(Fu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Fuzhou, Fujian 350108)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s Revolu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 fact that we can’t neglect. Both the change of its function, control of authorized positions, regulations of human resource, and the fin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revolution, have th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creativity and grow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of the working staff with these organizations is to be renewed.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 clarification revolution; impact; development
2015-08-19
程碧花(198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D630.1-4
A
1008-8156(2015)03-0021-03
修回日期: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