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5-01-31冯小燕
张 华,冯小燕
(肇庆学院a.经济与管理学院;b.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计算机中心,广东 肇庆 526061)
我国高等教育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于地方高校的定位是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然而,相对于“985”“211”工程等知名高校,广大地方高校在历史沿革、办学条件、研究能力上表现得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新晋升本科的高校专业雷同、同质化建设、教学质量不均衡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发展特色专业、创办优势学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特质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特征,以协同创新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对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显著意义,从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的思想起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本质,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协同创新在表现形式上即包括微观层面的组织创新行为也用来描述宏观层面的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传统上,组织的创新行为是一种内部活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过程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有限,即封闭式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创新行为在方式上由独立的组织行为越来越倾向于众多组织的聚集,组织间获得异质性的知识溢出促进了创新合作的出现。基于此,2003年美国学者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用以描述组织与环境交互影响中对外界知识的开发与获取的创新过程,被认为是协同创新的原始概念[1]。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职能,导致了其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与创新资源需求的多样性。与企业追求经济价值最优化产生本质区别的是,高校的创新行为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改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育水平、社会影响力对经济与社会的价值贡献。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使两者建立了显著关联。高校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围绕创新目标,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创新主体的资源与能力,通过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利益共享,实现专业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支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2]。
二、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式脱节
市场营销专业的特征决定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特色。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定位,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以学历教育模式为主,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市场营销人才“一专多能”的职业特征开发不足。各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差异性,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衔接度不足,难以适应行业复杂性与能力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布局或照搬研究型高校的做法,过窄的专业教育以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间隔期,但在特色专业的选择上仍然可以按照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确定为主要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样对于地方高校更容易集中资源突出特色专业以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培养手段有待改进
实践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色,但人才培养的效果却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上多数地方高校仍以理论传授为主,缺少能够深入产业需求的能力和素质型教学。教学过程缺乏多学科的融合与互动,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思维,例如,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如营销技巧、商务谈判等,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对于提高学生胜任能力的实习环节,多数地方高校采用学生分散实习、自主选择的方式,在质量上难以控制并且无法有效形成与用人单位的绩效反馈,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此外,高校扩招所导致的专业课程大班授课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征,软件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法尽管能够模拟市场营销情境,但由于时间、任课教师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了实践课的培训效果,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少实质性帮助。
(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前瞻性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从而适应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普遍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构建课程体系,但公共基础课的设计上各学校之间的模式雷同,对自身的生源素质与知识体系缺少分析,课程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一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特别是能够与地方经济产业互动以及学科发展联系紧密的最新成果无法在课程中有效体现,大量现代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知识得不到快速补充。另外,不同学科领域融合和实际操作的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以及高层次的实践能力,致使学生面对不同行业的复杂性问题时无法灵活处置,是导致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偏低的主要原因。
(四)教师队伍结构需要优化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对教师提出了复合性要求:一方面,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结构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另一方面,熟悉企业经营实践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尽管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出了较大努力,但个别课程师资结构不合理或“因人设课”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在教学梯队的培育上,学科带头人及教学骨干的引领性不强,中青年教师大部分都缺乏产学研的实践经验且知识结构相似。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五)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融入社会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通过合作研究、师资交流、学生实习实训产生高校与外界的创新收益。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集中体现在:一方面,缺乏长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企业关注经济效益,两者创新诉求的差异容易导致高校与企业在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目标分歧,加剧了合作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降低了创新成果的产出以及持续合作的概率。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多数情况下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要的资金投入方,高校负责人力资源与技术的供给,企业如果追求短期利益将导致一些人才培养与合作项目缺乏延伸性。如果没有明确的利益分割,合作方之间在责任、权利、义务及福利待遇等问题容易产生矛盾。
三、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确立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与资源约束,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收益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与创新合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宗旨,推动教育质量与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办学定位与区域产业分工,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与同类高校专业的错位发展[3]。同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明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跨学科的理论储备;在应用能力上既具有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又具有创业创新的职业触觉;在综合素质上既具有文化修养又具有理想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研发活动,探索共建、共管,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综合性产学研基地。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政府等部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授课,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二)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合作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校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交换,从高校所肩负的社会功能出发,应加强与不同组织间的合作与利益共享,使人才培养的创新收益为经济社会系统带来价值增值。从人才培养的要素需求角度,地方高校与外界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可以分为以下形式:一是,产业链互动的创新合作。产业与学科的互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地方高校应围绕本地的主导产业以及优势产业集群的需求规划配置专业人才和教育资源。通过与产业集群的长期合作,可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得到产业集群的有效补充,同时,产业集群中各类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也将获得有效供给。例如,以“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形成高校与产业的专业对接、需求互补,促进与企业的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共赢。二是,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为解决地方高校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资金筹集等方面的不足,可以与其他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间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师资交流、科研团队、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突破制约单所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的机制障碍。三是,整合校内资源的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可以对各院系间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配置,按照不同产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特征,在内部环境上突破学科或部门壁垒,建立跨学科或部门的合作培养和创新平台。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交换生的形式或访问学者的形式,依托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办学合作、专业认证、师资交流以及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2]。
(三)创新培养手段与教学方法
完善与产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促进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第一,建立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传统的就业指导中心可升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人才培养方式。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在教学内容、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改进培养手段。集中建设一批定点实习基地,以营销团队方式安排学生集中于某一企业参与经营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与营销技巧,同时也解决了专业分散实习无法有效监督实习质量的问题。第二,改进校内实训形式。与企业联合成立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使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能够及早创业及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营销实践活动,例如,以导师制形式将学生安排为若干的项目团队,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及产学研项目,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商业竞赛活动。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利用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使学生积累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营销岗位工作流程,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4]。
(四)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5]。围绕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及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以跨学科知识整合、深度能力培养为原则,形成“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技能训练”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块化设计,设计若干核心课程群,有计划地精简专业主干课程,较大幅度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实验实训课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创新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加自主教学、半自主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采用慕课(MOOC)课程、网络课程、技能竞赛及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加强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市场营销策划、营销品质管理、行业营销分析等方向自主选择。同时,加强教材建设,提倡教师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按照行业需求及学科发展前沿改革教材内容,成立教材出版基金鼓励教师出版高水平专业教材。
(五)实施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
地方高校应建立引导教师提高实践与教学技能的机制,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学科与学术带头人选拔、人员招聘等方面向具有产学研经验的教师倾斜。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教师梯队结构,重点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又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与产业开展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领先性。针对部分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应用能力偏低的现状,可通过顶岗实习、在职锻炼等形式加大在岗教师培养力度,以产学研为平台,组建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与教学团队。此外,加强高校之间的教师交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创新型教师开发和共享机制,紧跟学术前沿、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竞争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于晓秋,周晓晶,侯杰,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推进机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31-33.
[3]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92.
[4]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5]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