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
2015-01-31孙健
孙健
论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
孙健
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必要依据其开放性、国际性、立体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的特点,一方面,从宏观方面的明确目标,完善治理结构,依法治教与加大投入入手;另一方面,从微观方面的办学模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与课程体系现代化入手,最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整体进入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个过程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这必将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这个过程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规模发展,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3 00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尽管如此,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现状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亟需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步入现代化道路。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意义
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建构性概念,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理解不能过于局限,需要结合多方实际逐渐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世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为参照,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的过程,也是现代性逐步增加的过程,其涵盖了职业教育发展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每万人口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口、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职业教育的生师比等指标都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硬性指标。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理念、价值观、教学方法与机制等柔性指标。
作为与经济社会等诸多层面有密切联系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变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所达到的一种状态,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呈现的新特点。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应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主战场,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骨干性作用。同时,职业教育现代化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职业教育,而是一种扬弃,对传统职业教育去粗取精,继承、选择、提炼来实现升华的。本文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形态,即一个国家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形态。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职业教育指标现代化,也就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达到现代化指标之后,具有相对应的现代化特征之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名副其实。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大类,是教育形式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也应该同步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职业教育实现了现代化目标,教育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缺少职业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肯定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距离现代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加以改进,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教育现代化整体进程。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不够完善,职业教育整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些问题距离现代化的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制约职业教育前进步伐。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领域实现现代化,推动职业教育自身不断前进。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1.开放性。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自身必须是开放的,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外界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即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深入进行多元合作。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综合社会多方力量,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必须是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多方合作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调动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尤其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搭建职业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机制,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培养对象的开放,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的需求,也就是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只要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都可以参加学习和培训。
2.国际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国家之间的交流频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也是职业教育全球化的产物,无论是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比例,还是学生实习实训所参与的跨国公司比例,都能反映出国际化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想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开展国际化专业认证,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和排名,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自身发展水平,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化知识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3.立体性。打造立体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环节。所谓立体性也就是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协调发展,使得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形成立体式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必将上移,逐渐向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进化,进而,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考试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能够融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能够实行学分互认,形成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同时,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按照立体性视角审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各专业技术复杂程度及其要求,设立相应学位,例如,三年制技术副学士学位、四年制技术学士学位、技术硕士学位、技术博士学位,最终形成多元立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4.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目前中国的西部地区很多地方还处于前现代社会;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都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已经是后现代社会了。这是就整体而言,在每一个地区内部,又都存在着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差异。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巨大、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形态摩肩挨背地存在的大国,这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1]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注重区域差别,突出区域特点,不能使用同一标尺,一个模式,而是应该依据各自历史传统和客观基础,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实际情况,面向当地,不同地区分成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体现区域特色,走出自己道路,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
5.本土性。职业教育国际性并不是否定本土性,国际性与本土性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阶段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阶段,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还必须迈入“走出去”阶段,也就是我国职业教育形成自己特点和模式,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真正在世界职业教育界占据一定的地位,走进世界职业教育中心。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前提是扎根本土,立足我国职业教育丰富的办学实践,形成本土化特色。所以,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本土性。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宏观与微观方面统一入手,宏观方面包括政府部门明确目标,转变理念,依法治教,加大投入;微观方面包括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课程体系现代化。
(一)宏观方面
政府部门是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控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的程度。职业教育发展史表明,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离不开政府宏观运行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改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统筹乏力的局面,加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和实施,力争形成长效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明确目标,转变理念。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进一步清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使得职业教育各项发展目标都符合自身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最大限度调动资源,使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加高效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跨越,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在此前提下,政府必须抛弃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从行政管理观念转变为现代治理理念,强调权力的多元化,将管理的权限进一步下放,打破传统中央级管理部门单一主导的局面,形成中央级管理部门、省级管理部门与职业学校共同治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另外,政府应准确定位改革重点和发展方向,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
2.依法治教,保障发展。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不能没有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始终没有跨越进现代化的层次,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以政策性文件代替法律,降低了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政府权力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运作法制化,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而要使政府权力在职业教育领域运作法制化取决于一个条件,即这个国家有一个合理化的法律体系,使得权力在法律的框架中运行。所以,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是否达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给其提供的发展空间和上限。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具有一系列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极大地推动了各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完善职业教育法律,规范法律法规文本。相关法律条文一定要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后果等都要分别详细规定,并落到实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投入,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欠账太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只靠职业教育的自身力量无法获得更大发展。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政府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最重要来源,只有保证相应的投入,才能够在教学设备、实践基地等众多环节提供物质保证。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较高,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6倍,因此,相比于普通教育,更加需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生均事业费和财政性经费继续增加。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各级政府责任机制,提高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保证职业教育投入不低于同级普通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还必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鼓励与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根据企业投入力度,按一定比例返还企业上缴的教育附加费,或者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的行动主体是职业学校,改革方向为建设一个以现代化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到课程体系,均以现代化发展为导向。
1.办学模式现代化。“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职业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办学模式现代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离不开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办学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3]本文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到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经济社会各方主体发生的合作与联系。
当前,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仍存在学校与产业、企业脱节,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些问题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瓶颈。职业教育要获得快速发展,就要广泛吸收学校外部资源,发挥市场作用,利用市场来办学。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封闭式办学模式,构建面向市场的现代化多元办学模式,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行业实际情况,大力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包括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联合建设培训条件好、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等。在行业内实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统一,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与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2.人才培养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涉及到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条件与手段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职业学校需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多层次培养人才,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梯队,不同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同时,职业学校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另外,人才培养现代化离不开教师队伍现代化,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努力构建一批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现代化。“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4]一方面,课程体系现代化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现代化要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依据地方劳动力市场、企业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不断地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需要推动课程体系转型。在课程设置上对接企业需求,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建立以工作本位课程体系,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突出实训与实践环节,加强技术与技能培养培训,如可借鉴英国的GNVQs模式。“该模式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5]总之,通过课程改革,使得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真正推动课程体系现代化。
[1]龚放.“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与“中层担纲”——试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2]祝士明.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论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 (28).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
[5]谷朝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责任编辑 曹 稳]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JA14025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大课题“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江苏现代职教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A/2011/11)
孙健,男,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5)04-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