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拖延行为与心理研究
2015-01-31周金运黄丽芬
周金运,黄丽芬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网络拖延行为与心理研究
周金运,黄丽芬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网络化时代,网络拖延无处不在。过度沉迷网络可能会改变大脑生物功能与神经偏好,因此造成的网络拖延正在降低人们的创新力与执行力,并深刻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克服网络拖延,新的认知与新的行为习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亦要在情绪、意志与行为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去拖延化的长效机制。
网络;拖延;心理研究
拖延,顾名思义,意为拖拉、延迟,指延长时间,不立即着手处理事情。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e,意思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1]8-9拖延既是一种心理,也是一种行为,拖延者常习惯于把本该在当下完成的事情延迟到以后再做,在广大民众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行为对拖延现象起到强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很多人在拖延的心路上积重难返。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和无穷吸引力总会让每一个网上冲浪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许多人在网络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过度上网耗去大量时间和精力,阻碍人们去完成现实里的计划和任务。拖延和网瘾形成滚雪球式的效应,越拖延越上网,上网时间越长拖延越严重。
网络时代下的拖延显然更为复杂,它正在改变大脑生物功能与神经偏好,深刻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一、网络对思维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可以轻松连入互联网,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日益高涨起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屏幕融入整个互联网世界。“低头族”、“手机控”、“屏奴”等随处可见。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也正在改变着他们使用时间的方式,“网上”的时间越多,“网下”的时间势必越少。
随着上网行为不断持续,网“瘾”会不断强化。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提到,“思想硬件能够毫不困难地适应自己的经验,大脑具有可塑性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思想的灵活性和心智的柔韧性,使我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并在一般意义上拓展我们的视野。不过,并非全是好消息,虽然神经可塑性为自由思想和自由意愿留出了一个逃生的出口,但它也对我们的行为强加上了它自己的决定论。随着大脑内部特定神经回路通过重复性的精神活动和肢体活动而不断强化,神经回路开始把那种活动转变成行为习惯。”[1]35尼古拉斯·卡尔还提及道伊奇和帕斯库尔·勒纲的评论,指出:“神经可塑性尽管保证我们具有心智灵活性,但它最终也会让我们受困于‘僵化的行为’。由化学作用触发的神经突触把我们的神经元连接起来,它们有效地编排程序,为的就是不断强化它们已经形成的神经回路。一旦我们在大脑内部完成了新的神经回路连接,‘我们就会渴望一直让它处于激活状态’。换句话说,可塑性并不等于弹性。我们的神经回路不会像橡皮圈那样收缩为以前的状态,而是会尽力保持已经改变了的状态。而且,新的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可塑性不仅是一种‘发展和学习的机制’,还可以是‘一种病理原因’,患者对症状关注得越多,这些病症侵入神经回路的程度就越深。在最坏的情况下,大脑会把自己训练成患病状态。很多上瘾症就是通过加强大脑内的可塑性回路而强化的。”[2]35-36因此,网瘾一旦形成,往往难以戒除。在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与日俱增的时候,网瘾一说反而逐渐淡化,似乎没有一点网瘾倒显得有些不正常。人们待在网上的时间越长,网络反作用于人的影响就越大,久而久之,大脑形成新的神经回路会给上网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无阻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舒适区里,上网如同呼吸般自然,已然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人们甚至不用思考,不费多少力气就可以驾轻就熟的连入到互联网世界里,从事各种无穷无尽的网络行为,消磨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网络世界里,专一只是暂时的,人们不断从一个画面转到另一个画面,从一个内容跳到另一个内容。当电脑鼠标不断点击链接的时候,这些“链接不仅仅指向相关内容或补充内容,而且推动我们浏览这些内容。超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超链接作为导航工具的价值与它导致精力分散的弊端缠夹在一起,难解难分”。[2]96那怕无所事事,拖延者也宁愿在各种链接之间转悠,这种行为习惯和毫不费力的感觉混杂在一起,束缚人的心力与行动,从那种状态下走出来,去专注于某一项任务,会让人觉得难受、不适。为了尽可能吸引上网者的眼神,实现网络利益的最大化,网络传媒还把“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2]97网络架构的碎片化特征让整块时间变得碎片化,在海量信息的诱惑下,人的自主性受到削弱。网络信息以碎片化方式不断冲击人的眼球和大脑,导致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个点上,不断的从一个链接点击到另一个链接,久而久之,思维方式也变得碎片化,思维专注能力下降,无法长时间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特别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当遇到需要花费大量的心力来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时,个体因为力不从心而不断分心做其它简单且无效的琐事,这些琐事对完成核心事件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分化、消耗掉大量宝贵的精力。
二、网络拖延的特征及表现
关于网络拖延,较多的一种说法是网络拖延症,百度百科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指日常工作、学习大多离不开电脑,每天几乎都要启动电脑、登录网络,却常常被网络信息‘诱惑’,从而把该做的工作、学习推后、拖延。”[3]其中有个关键词是“网络信息诱惑”,导致当下任务延期完成。虽然网络信息只是外因,但在眼花缭乱的诱惑下,人们的内在心理机制很难经受住考验,加上懒惰、害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等不和谐的内在因素,更加剧了外因的侵入程度,陷入网络的诱惑里,将本该当下完成的任务一拖再拖。以部分受调查的大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坐在课堂里,心在网络上,在上课之前先通过手机登入网络,结果被网络信息俘获,不知不觉间一节课过去了,一个早上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课堂低头族,似乎上网才是正业,上课只是副业,偶尔在停网间隙,将眼神从手机屏幕转向教材、转向黑板,但很快又会转到网络世界里。课后很多人宁可漫无目的上网,也无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将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当时间所剩不多,无法自己完成时,草率的在网上抄袭、复制他人的成果;有的因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长期旷课,不能按时毕业。过度的上网,过多的网络信息并没有给人带来充实的满足感,很多垃圾信息对个人成长毫无裨益,有的信息为增加诱惑力,不惜编排造假,加入灰暗的内容,长期吸收这些信息会加剧人的负面情绪。因网络拖延对学习与生活造成的影响,部分学生心理也觉得悔恨、内疚、紧张,甚至厌恶自己,但这些负面情绪过后,拖延行为并没有任何改观。
网络拖延会不断重复,发展成一种行为习惯,像一只固执的拦路虎,在人们准备着手工作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它就会跑出来,顽固的阻止任务的完成。
在《拖延心理学》一书里,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指出最有可能导致拖延的四个原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1]2这些因素涵盖了认识、情感、意志、期望等方面,显然这些要素主要指向内因,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网络诱惑的冲击力,让无论多么坚固的内在机制时刻疲于应付,只要稍一分心,专注于一处的心力会涣散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拖延成为根深蒂固的顽症。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顽症,这是很多人都具有的相似特征,精神游离于网络世界里,现实里的执行力、创新力在下降。短暂的自责与自我厌恶情绪可以安抚人无故浪费时间的愧疚感,却难以建立起长久的行为习惯,拖延依旧在上演。当个体的自律水平下降,外因的影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众多自制力不足的人来说,网络像一个无法摆脱的魔爪,挥向脆弱的精神世界,所有的专注系统变得支离破碎。
三、网络拖延的后果及对策
网络拖延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很多人宣誓向拖延展开宣战,结果往往收效甚微,拖延的恶性怪圈一波接着一波,不停的拖延,不断的宣誓,拖延却越来越严重。对于一个长期反复的顽疾,口头上的呐喊或许偶尔能唤醒麻木的神经,却难以撼动早已根深蒂固的行为恶习。
(一)新的认知与新的行为习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互联网的存在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并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管你拖延与否,网络就在那里。对于网络拖延的认识,不是全身沉迷,也不是全盘否定。接纳网络拖延的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消极情绪与现实困扰,在每天的生活里,划出一小块时间,在这一小部分时间里,远离网络的喧嚣,专注干一些现实里急待完成的任务,在拖延泥潭里尝试一些新的改变。这些改变会促进认知,更重要的是促成新的行为习惯,持续的行动,新的行为习性是远离拖延的新型模式。神经具有可塑性给拖延顽疾提供了一个避风港湾,也给新行为的建立提供可能与希望。当积极、高效的新行为方式不断践行与反复,乃至演变成新的习惯,从神经构造的角度来看,“旧的神经通路已经被切断,新的神经通路已经运转起来(几个新的神经元被‘焊接’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按时做事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此时你还是必须留意自己是否有回到老路上的惯性,尤其是当你处于压力之下的时候。想要维护这个改变的过程,全心投入和反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任何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1]137当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艰辛与反复。
(二)有关情绪、意志与行为的关系
既使在认知上知道行动是建立新的神经回路、克服拖延的有效方式,然而在现实里,持续的行为却常常被拖延顽疾打断,寻找应对拖延的举措,显然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影响立刻行动的因素之中,情绪和意志占很大一部分,有行动之心,但情绪上未准备好,甚至有阻挠的情绪,既使心理觉得该做某事了,但情绪里却充满不安的因素,总想把行为引向另一个方向,远离核心任务,使情绪停留在其自身的舒适区里。在情绪和认知的对抗下,意志的作用将影响两者的平衡,意志越强,越能服从理性的安排,听从认知的指引,立刻行动起来;意志越弱,越受到情绪的左右,明知不妥,却依然偏离核心任务,感性的做一些与任务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事情,不断拖延。
情绪不轻易受人为操控,意志却可以磨练、培养,情绪来去自如,变化多端,任由情绪影响,跟着情绪做事,行为上必然会变化不定,行动不彻底,效率自然不高。而意志经过练习,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质,并且超越情绪的困扰,在情绪变化不定的时候,仍可克服情绪干扰,向着既定目标进发,直到完成任务。
因此,减少拖延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坚韧的意志,行为与意志形成良性循环,坚持行动的时间越久,意志越坚定,反之,坚定的意志可减少行动前的情绪准备,更快速的投入行动中。减少情绪因素,朝着核心目标立刻行动起来之后,拖延自然无处可寻。在果断的行动及坚韧意志的作用下,不易受控制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对行为的阻抗逐渐减弱,乃至变得协调一致起来,为行动和意志创造舒适的心理空间。情绪、意志与行为三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克服拖延,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人们更积极、健康的发展。
[1][美]简·博克,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M]. 蒋永强,陆正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2,137.
[2][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5,35-36,96,97.
[3]百度百科.网络拖延症[EB/OL].aike.baidu.com/link?url=nIvmlzerFjaB7_hek11L0yCD9LgqcOTM6zosWZc_zLKarNHBwOp77NSs-Tbk2XEwO5jEb2zRJZ1EBBDBthGa1a.
The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ZHOU Jin-yun,HUANG Li-fen
(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 Qinzhou, Guangxi 535000)
In the period of networking,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Overusing the internet will change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brain and the nerve predilection. As a result, the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will lower the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oreover, it will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profoundly.It is a good beginning through overcoming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establishing new acknowledge and behavior propensity, furthermore, it needs optimum interactive among the sentiment, will and behavior, so as to construct a permanent mechanism to remove the procrastination.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5-12-01
周金运(1982-),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
D669
A
1008-8156(2015)04-0011-03
修回日期: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