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5-01-31陈亚鹏李金莲
陈亚鹏,李金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
陈亚鹏,李金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素养问题着手,阐述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分析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试着提出了实现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就业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处于爆炸性增长的环境里 ,能否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有效获取和利用学习、生活、工作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就业创新能力,应在未来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成为这种“人才”,不仅需具备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还需有一个社会人持续性的职业发展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我们称之为“就业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1]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实现提升其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信息素养的提出及内涵
信息素养也称为信息文化,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它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则考斯基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认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具备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其内涵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因此,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新思维的综合能力。[2]
本研究所指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就业背景下,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促进大学生增强就业信息获取、就业信息处理与利用、就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提升其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过程中的迷茫问题,亟待增强信息素养教育
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很多的毕业生在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时常常感到茫然与困惑,多数人因为就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知识不足,容易“错失良机”导致“擦肩而过”。同时,由于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不强,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而是利用各种空闲时间“赶场”四处参加各种招聘会,“多面撒网”、“重点捕鱼”寻找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这种做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就业信息的辨别能力及处理信息能力而遭遇各种“求职陷阱”。[3]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区分出什么是可用的信息,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并利用。
(二)就业竞争中争取优势地位,需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目前就业市场上,从很多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各个招聘指示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除了看重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外,还十分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看重他们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办公技术,如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数据库软件及多媒体处理相关软件等。一些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测试,还包括对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如批判性思维与行动、跨文化理解、传播、学会自立等的重视。因此,大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三)大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在这个知识爆炸和知识快速过时的信息时代中,多样化的信息媒体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新资讯、新信息,社会生存需要的是具有不断学习的人,并将学习与创新作为终身的一部分生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造就的,而是以大量的“知识”做铺垫,这“知识”是由问题、数据、信息等转换而来的。通过获得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活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作群体,将分布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并面临多样而复杂的信息和工作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强化终身学习的觉悟,在职场中学习,在工作中发展,保持自我学习及更新能力、反思与应用,掌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为将来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就奠定基础。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0年5月以来,笔者所在学院以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的系统创新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被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授予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择机渗透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结合我院职业指导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阐述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流程式”职业指导必修课的“全程化”渗透
自2007年以来,学院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以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理念,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创新,构建了择业、创业、立业、就业、毕业、乐业、紧密衔接的流程式课程内容,让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分五个学期三年不断线“全程化”接受职业指导,包括:职业目标选择、创业白手起家、立业素质提升、就业个性指导、毕业求职顾问、乐业赢在职场环环相扣的六个部分。[4]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与该六部分密不可分。
如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信息素养,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收集能力,指利用信息工具获取职业政策信息、职业测评信息、行业、产业信息等,并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的技术和技能。为了实现该目标,学院建立了就业指导专门网站供教学使用,在网站中构建了“五库查询系统”网络化就业指导平台,该查询系统设有五个部分,分别为“毕业生档案资料库”、“学校信息查询库”、“用人单位查询库”、“毕业生信息查询库”和“校友信息查询库”;包括学校共3届、共12396名毕业生信息、2637家企业用人单位信息、100名毕业生校友信息和12396名学生档案资料,并且每年进行数据的补充与更新,为学生的就业信息查询与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再如就业技能训练中的信息素养,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能力,指充分地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及时而准确地获取与就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对收集到的大量就业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筛选,从而达到强化信息筛选意识,减少求职盲目性,增加就业概率的目标。为此我院开创了校园招聘现场就业指导教学的新途径。2009年以来,我们把职业指导实训课堂延伸到校园,利用每年学院都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在11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开始设立“职业指导咨询台”。职业指导教研室所有成员以及各系职业指导团队成员到场,现场分析各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企业招聘信息,进行可信度分析、比较筛选分析与反馈等。同时也对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惑,及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就业指导。该做法受到毕业生欢迎,现场咨询效果显著。
(二)“套餐式”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的“配套”强化
2009年6月我院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在此课题带动下,学院课题组通过开设了与职业指导的六大流程相配套的六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程: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和数字应用能力训练,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就业能力提供课程保障。
笔者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连续5年承担了《信息处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块,采取以公共选修课这一特殊途径,让来自于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教师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区域服务为宗旨,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情境或工作任务,设计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按照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项目展示的步骤分工合作完成整个任务。[5]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分析与整理相关信息的方法并最终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字处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为手段,整理和传达信息的方式提交项目作品。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展示信息的技能,并让其深刻体会地到信息处理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还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制订能力点测评问卷,对学生进行前测与后测,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将近90%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其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身教”示范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信息意识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领悟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在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及管理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等内化到自身的教学行为之中。这种方法不仅可行而且有效。我院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组建了一支以中级职称以上专业课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辅的“专兼职”百名职业指导教学团队。笔者作为组建该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教学团队的培训工作。每年不定期开展针对该教学团队的教育技术培训班,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积极参与全院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而推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队伍信息意识的养成。此举引来学校其他专业教学教师的纷纷效仿,其应用教学效果显著。经过培训与学习,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与数字化资源平台,创建学生熟悉的职场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案例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通过QQ群或电子邮箱等方式和同学进行交流及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内外时刻都能得到培养。
(四)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校园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的及时更新与软件资源的不断完善是营造或创设一种良好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校园环境的前提,是实施信息素养整合于学科课程的重要物理支撑。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空间局限的协作交流。让学生每天都能在各类课堂上感受到信息的氛围。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让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研究学习并借鉴目前在国内中小学兴起的“翻转课堂”与“慕课”这一新型教育教学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这一对发展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实践,其主要通过构建一个“网络公开课”的平台,学生依托电脑和网络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行选择观看事先制作好的或下载的讲课视频和相关拓展学习材料,课堂时间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对学生的疑惑或问题进行解决。该过程训练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与转化的能力,强化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有深入的体认。
四、结语
信息素养作为人类文化素养的延伸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其自我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多方位、多渠道地探索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地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1]曹小艳,柴九昌.浅析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50.
[2]宋玉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就业信息素养的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7(3):73-75.
[3]郭红生.通过提升信息素养与配置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68-170.
[4]张艳.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李金莲.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实践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1-24.
(责任编辑:马圳炜)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CHEN Ya-peng,LI Jin-lia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exists to proceed to explain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combined with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our hospital made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mployability;Information Literacy;Educational Research
G718.5
A
1673-1417(2015)01-0065-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1.0012
2015-01-0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B13526S)。
陈亚鹏(1982—),男,福建安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