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实践操作范式
2015-01-31卓立子
卓立子
生成课堂: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实践操作范式
卓立子
教育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课程实施的意义所在。“生成课堂”是指向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操作范式尝试之一。本文试结合李老师“生成课堂”理念和实践,解析“生成课堂”作为语文教育目的实践操作范式存在的样态,进而在课程论基础上建构“生成课堂”方法论:基于学科本位的“教育目的——学习手段”图式。
一、“生成课堂”教育理念是立足于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
(一)用“生成课堂”理念尝试界定当代语文课程的教育目的。
当代语文教育目的是在其百年立科历程中积淀探索而来的,然而其属性依然在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争论不休,教育目的依然在分科和不分科上莫衷一是,人们对语文是什么无法回答,在语文干什么上也是各干各的。李老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困境源自于一性对另一性的统一,回归语言也是“惟工具性”的旧调重弹,提出语文属性的重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建——语文性。从李老师对语文边界的论述,基于其课堂理念和实践启示,我认为“生成课堂”理论所阐述的当代语文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当代社会,呼吁“人类的人类化”,“完整的个性和人性”,教育致力于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当代特定教育情境要求,在处理教育问题包括语文教育问题时,必须能在弥补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内容时提供指导的目的:语文教育应该增加人思想的厚度,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语文教育必须有人文性追求,“人文是无罪的”。
(2)语文教育目的基于语文性,须以其学科内容为核心角色,学科内容是该学科的所有要素。其中“语言”是学科内容的智能载体,是教育的最有力资源凭借和抓手。语文教育必然要有这个基础的存在,必须用语言为其所有要素(包括“人文”)守驾护航。
(3)语文教育目的立足于其学科本位,但更需要建立在教育行动之上。格斯说:“在世界的狂奔中知识不再推着我们前进,在个人记下他之前,他自己已经迷失了。”因此语文教育的目的包括它必须是实践行动的学科,它目的的信念在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育目的要为学生建构语文能力和智慧,课堂要为能力和智慧提供范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生活服务。
后课改时代,人们反思语文的泛化和虚无,嘲笑语文的无效和无用,当前似乎所谓回归“语言专门化和语用”又占了上风,但这种做法几乎除了“惟工具性”的一般规范性陈述之外,很难发现其他东西,其只不过在重复一些陈旧的不需再充分界定的信念和能力罢了,他们实际局限于历史和过去,认为没有什么比“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更具体的了,并把这些美化为语文教育的定位,课程的三维目标几近被弱化为一维。
“生成课堂”是指向于三维三层面教育目的的,对教育事件概念系统陈述的课堂样态。“生成课堂”把语文作为相对自主的学科来思考,建构符合语文课程目标特征的教育形态系统,其确立了语文学科个性的价值标准:“生成课堂”理念是指向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意愿的模型”和“理想的要求”。
(二)“生成课堂”教育愿景是立足于当代语文教育的目的的。
(1)“生成课堂”立足于人的自由学习,建构“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习观。
“生成是创新与重组,生成是意外和陌生。生成课堂上演一幕幕‘真实的情景剧’,在情景剧中,身体有了体验,情感有了交流,思维有了碰撞,知识有了内化”,“生成课堂”不仅是语文课堂方式,更是语文生活方式。生成体现了民主、自由、公平,体现了发展、前进、提升,学生获得自由,教师也获得自由。它不仅以语文内容内涵的博大精深,也以课堂内蕴的深刻潜在增加着人的思想的厚度,激励着人的情感,提升着人的价值观。
“生成课堂”学习观包括三个过程:学生预学和独学,体现其原初感受的独学之趣;学生互联学习,讨论和交流,提问和辩论,对话与探究,实现其合作探究的汇学之乐;教师助学,并渗透于汇学之中,引发聚焦,聚焦于学习重点和难点,聚焦于学法和过程,作用于语文教育的目的。师生和谐,双主体共进,“生成课堂”学习观体现了教育生态伦理和民主规约文化,改变着人的态度。
(2)“生成课堂”立足于学科本位,构建学生的语文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育如果不立足于学科本位,不以语文性学
习为基础,其漏洞是可见的,其必然带来诸如当前泛化、虚化、高蹈化等教学问题。看李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例,探究海子内心深处的生活世界时,李老师适时适度进行了“如何周游世界”仿诗片段:喂马,劈柴;踏雪,听风;客栈,板桥;汲泉,踩水;暮舟,云影;北斗,年轮;竹杖,蓑衣;晨曦,暮霞等。什么是诗,什么是意象,意象如何体现意境,生成式写作体悟,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思的学习活动。
“生成课堂”板块弹性预设追求“空心化”和“话题化”(不直接涉及文本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对象),但话题不涉及并不是不指向,并且一旦“切入”后教师助学就发挥作用,在进行点面、此彼、内外之间互联时,教师在学生发言含有普及语文方法论的机遇和遭遇偏离语文方法论的困境时,就一定要及时进行普及和扭偏工作。
(3)“生成课堂”立足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构建。
克里克说:教育被看作是每一种影响——引起或改变人的生长,知识建构或知识形式的影响。“生成课堂”引起或改变人的生长,使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生成和增长,其意义还在于作为课堂实践范式的影响,完成师生知识建构的影响等。课堂是实践认识论的体现,其包括师生、教学资源等静态的要素,而静态一旦动态起来,就形成了对话和评价的过程,“生成课堂”研究了教学内容教授法(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和教学内容组织法(教学内容和师生之间的运动规律)。
请看“生成课堂”的普及模式:
①教师备课五环节:定模-切入-展开-互联-聚焦。
②课堂教学五环节:用模-切入-展开-互联-聚焦。
备课五环节为课堂五环节作了预备,备课五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板块,课堂设计由多个任意漂移的板块组成,课堂实施根据学生现场汇学进行板块之间的漂移。定模和用模,所谓“模”是课堂的启动模式,包括“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七大启动模式,而其他四环节,是师生运用语文学习方式学习语文的过程的呈现,其呈现并非一次性线性出现,李老师称之为“四点叠现”。“生成课堂”建构了流动的教与学交互(师生双主体性)的空间,它摆脱了固化的程序设计,提供了鲜活的人与人人、人人与人的关系的语文世界。
二、“生成课堂”基本操作实践范式:根据“教育目的——语文学习手段”图式进行
弗尔斯特在《教育哲学的尝试》中说:“完全模糊的目的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影响人们,明确设定目的是惟一能给我们选择真正精确方法的东西。”“生成课堂”尝试界定了当代语文教育目的,并分析了“生成课堂”教育愿景是立足于此的。“生成课堂”在当代语文教育目的之下给出了“真正精确的方法”,其基本实践操作范式是:“教育目的——语文学习手段”图式。
(一)“生成课堂”设计和实施是指向于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
“生成课堂”设计和实施,从形态上讲是由漂移的板块组成,板块的精彩生成带来了课堂的精彩;从作用上看,板块指向并且实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目的。
(1)“生成课堂”设计和实施指向“人文、情感、价值观”性教育目的。
李老师《管仲列传》教学指向“理解司马迁向往‘理想的人际关系’”的教育目的,这样教学:深度学习,反复阅读,读出三个符号——问号、着重号、感叹号。问号,褒管仲还是贬管仲;着重号,管仲之贤;感叹号,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课堂上三个板块自由漂移,通过课堂启动,切入,互联,聚焦,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力,阅读、点评、讨论、交流、对话、辩论,其人其事,其行其品,司马迁、孔子、管仲、鲍子、文本、学生、教师多维互动,多向交汇,最终聚焦了教学目的。
(2)“生成课堂”设计和实施指向“知识和能力”性教育目的。
生成课堂立足于学科本位,指向于“知识与能力”性教育目的,例如李老师《拿来主义》中的教学片段:
师:杂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文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本文的文学味道?
众:感受到了。
师:谁具体谈谈?还是你吧。
生:……
师:分析精彩,能具体举一例吗?
……
该片段教学板块着重实现了欣赏杂文写作特征的知识,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学习。该教学片段把语文作为相对自主的学科来思考,教育设计和实施指向了学科自我独特个性的价值标准。
(3)生成课堂设计和实施指向“过程与方法”性教育目的。
“生成课堂”以其五环节为方法手段,利用互联思维(切点联面、切面联点、切此联彼、切内联外、切外联内)自由切入,聚焦生成课堂的显性存在过程。如李老
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教学,灵动地呈现了“对诗歌语言、意象评析;仿写诗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诗歌意蕴”三个板块,诗意的教学教学了诗意。
“生成课堂”隐性内化呈现的是语文学习中知识、智慧、情感的规律性运动过程。基于学科本位的学习在生成过程中以内在性的、组成性的、构成性的实体状态而存在,其指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性教育目的。
2、“生成课堂”是基于“教育目的——学习手段”图式的陈述系统。
(1)用自由切入的手段导向语文教育目的。
“生成课堂”课堂启动七大模式以“空心化”和“专题化”进行切入。
李老师教学《金岳霖先生》,文章第二段除了描写金先生的穿着,还描写了西南联大其他先生。下面请大家讨论讨论,这些文字究竟多余不多余?
这里既指向了鉴赏人物描写,还指向了体会衬托的写作方法。
《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大家在课前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随意一问指向了诗歌句意和内容的理解;把你喜欢的诗句背下来,说说大家最喜欢哪几句诗,并谈理由?表面的自由谈论实则指向了诗歌背诵,以及内容、意境、情感的鉴赏等等。
“生成课堂”以“自由”切入的手段呼唤“生成”,切入自由随意,自由保证了生成的空间;随意克服了畏惧生成的心理。自由把生成引向广阔,随意随缘实现了有意有缘。
(2)用课改的学习方式导向语文教育目的。
课改倡导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是将来学生立身的需要,“生成课堂”的精彩就体现在学生的汇学(或称合作学习)、质疑辩论(指向于探究)、聚焦(研究性学习)上。
李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板块,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意蕴:从海子是孤独的,到海子是豁达脱俗的,再到海子淡泊、宁静,接着到海子在云霄、世外、高于一切……到海子追求自由、逍遥,最后到他因无法融于俗世的一切,决绝地离去。
学生基于“教育目的——学习手段”图式,合作交流,质疑辩难,探究挖掘,摆事实,讲道理,实现了对诗歌思想意蕴的深层鉴赏。
(3)用语文学科性学习手段导向语文教育目的。
语文学科性学习手段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根本和皈依手段,也是“生成课堂”学习观最终落脚的学习手段:用语文性学习手段的智力作用养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其语文品质。
“生成课堂”运用诵读手段导向语文教育目的。李老师《沁园春·长沙》模仿毛主席情态吟诵教学;《相信未来》,“我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种读法的辨析和试读。诵读使学生走进了文本,体察了情感,品出了韵味,融入了境界,诵读针刺学生的表达欲望与灵感。
“生成课堂”运用写作手段以写促读,实现教育目的。还看李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例,仿诗片段,“如何周游世界”:喂马,劈柴;踏雪,听风;客栈,板桥;汲泉,踩水;暮舟,云影;北斗,年轮;竹杖,蓑衣;晨曦,暮霞等周游世界。
写是比较鉴赏,是类比联想,是诗意体悟,是意象构建,是符合诗歌鉴赏需要的立足语文学习手段的实现诗歌教育目的的手段。
……
结语:当代语文的教育目的有再次回到单一惟一的约束性解释系统的危险,这也许是生活在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没有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规范,也许仅仅是因为新的意义和规范可能增加人们学习的混乱而已。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建构超出现存模糊标准并与之相抵触的价值和规范。“生成课堂”以其立足于、导向于、实现于当代语文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学习手段”图式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操作范式,我们赞赏建构者的巨大勇气和智慧。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