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传统文化 探索理想语文课堂
2015-01-31王学东
王学东
关注传统文化 探索理想语文课堂
王学东
教育部新出台的《中高考改革制度》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传统文化”,培养“阅读能力”,回归“语文本质”。这无疑是一缕喜人的春风,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敲击着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心。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时时浮现在脑海中,以致夜不能寐,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
一、变模式化讲解而为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由的粗放式探究”,就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尊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不用“挖坑导学”的方式非要让学生得出标准答案而压抑学生的个性。这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所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探究,因此,应该对结果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王弗脱险记》(北京版教材)一文时,关于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说:“本文让我想到艺术的价值与精神层面的追求所具有的力量,艺术是无界且无价的,它所改变、所触动的,是人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拯救人类的力量较艺术本身带给人感官上的影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有的学生则认为“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强大的,人只有从客观世界解脱才可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文本主题是“真正的美是可以突破物质直抵心灵的。对大美的追求可以支持人突破一切束缚,走向自由的境地”……
二、变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而为渗透式的熏陶浸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学习有两条途径:课内与课外。但学习的原则相同,那就是采用渗透式的熏陶渐染,一蹴而就、寻找捷径的方法是万万不可的。
举个小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在幼儿园时,我们就认识了“人”这个字,会读、会写。然而,对这个只有两笔一撇一捺的“人”字的认识要穷其一生的时间。最初学会“人”的读音,写“人”的字形,是语文学科的任务,而真正懂得“人”的含义却需要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但最终当我们要表达对“人”这个物种的看法时,还会借助幼儿园时老师交给的这个“人”字。
再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也是幼儿园时语文老师讲给我们听的,老师教我们认识这篇文章的生字、生词,带领我们或朗诵或表演其中的对话,引导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甚至有的老师要求把中心思想默写下来。但是有多少成年人真正懂得“小马过河”所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绝不是靠“知识传授”来达到的,因为道理不是知识,是生活的感悟,要靠生活的经历来熏陶浸染的。
所以说,语文其实是“人”学,语文课堂若只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能算是基本合格的课堂;如果哪位语文教师能从“人”的角度、“美”的层面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这样的老师才是理想的语文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此时,不禁想到《侍坐》中描绘的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理想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人与自然均已生命的状态存在,有温度的环境必将催生有温度的生命!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北京第八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