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术神秘性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2015-01-31赵文龙陈星潭贡兴满王晓东张向群李丕彦
赵文龙,陈星潭,李 磊,贡兴满,王晓东,张向群,李丕彦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2年下半年网络上流传一段点击率极高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叫闫芳的武师与多位身强力壮的徒弟上演了一出“隔山打牛”的闹剧.他们在进行太极推手时有的徒弟还没有接触到她就被击倒在地,该视频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太极推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门报道过此事[1].武术从来就不缺少“神人”,也不缺少神秘的“功夫”.这件事是偶然中的必然,是近些年武术神秘性的集中反映.附着在武术身上的神话传说、巫术、迷信以及武术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形成了一道“雾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武术的真实面目,造成了人们对武术的曲解和困惑,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兵法、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形成了武术技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体系——武术文化”[2].这个体系中,既有前人向今人馈赠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裹挟着历史的“尘埃”.“尘埃”中的很大成分是中国武术的神秘性.诸如“隔山打牛”等神秘的武功在武术中比比皆是.要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就需要我们洞穿这道“雾霾”,认识到“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且是一门学问”[3].高校武术教学作为传播武术及其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应该起到相应的作用.遗憾的是,经过了武术学习,笼罩在学生心目中的武术的神秘谜团依然没有解开.学生对武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都以多种方式接触过武术,陌生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楚武术到底是什么,武术在他们心目中依然神秘.因此,我们首先要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认识武术的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1 武术的本质和高校武术教学
在讨论中国武术本质之前,我们首先应将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区别开来.传统武术是指“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至今依然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以拳种为基本单位的各种武术流派和门派的总称.现代竞技武术是指在西方体育影响下,以竞赛为形式,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竞赛内容,具有完备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现代体育项目”[4].除了少数学者[5]之外,武术的技击本质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在武术固有的本质前提下,衍生出了健身、养生、娱乐等功能.但有一点必须要明确:“武术的功能是依附于本质的”[6].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将武术的本质和功能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由此对武术的认知产生很大的障碍.而现代竞技武术“打练分离”,动作讲究“高、飘、脆、响”、“高、难、美、新”,它以“长拳”为核心,不仅排斥了其他的拳种流派,而且严重体操化、艺术化,与纯粹的中国武术相去甚远.这就是由传统武术改造而来的竞技散打遭到了众多学者质疑的根本原因[7].自从“土洋体育之争”以来,伴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真正代表中国武术的传统武术逐渐被边缘化.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在努力地融入世界主流之中,竞技体育亦是如此.“当竞技运动这个‘魔怪’从魔瓶中释放出来以后,其发展壮大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8].当人们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而作为东方杰出代表的中国,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竟然没有在奥运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时,我们就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的视角给中国武术进行“整容”,努力让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大家庭.所以现行的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散打很少具有中国武术的“真义”.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真正能代表纯粹意义的、正宗的中国武术是传统武术,而非竞技武术.
对于传统武术神秘性的产生原因,学术界目前已从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学思想、养生学思想、宗教、传媒、门派、崇拜体系、传承方式、民间传说和户籍制度等角度展开了论述,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武术的神秘性依然存在.唐豪先生在《武艺丛书·自序》中说:“武术界中……以口头或著作广传其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论,毒害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思想与行动”[9].不仅如此,武侠小说、武术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中的诸如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独孤九剑、黯然销魂掌等神秘武功,加上个别如闫芳之流的人为了种种目的对自身的武术进行肆意吹嘘,都给人们认识武术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遭受“毒害”较深的群体之一就是青年学生.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练好武术真的能刀枪不入么”“轻功是怎么练出来的”“是否真的有如来神掌”“哪里能学到武林绝学”等等.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武术,对武术的神秘性认知较差.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武术教学进行反思.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对武术神秘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把高校武术教学引到一个清晰的、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教学中我们有两点必须高度重视:武术的技击和文化.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武术教学并非如此,下面主要从武术的技击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谈谈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1 技击教学
前文已述,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如果抓不住武术的技击本质,那么武术教学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解开学生心目中那团神秘的迷雾.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术和24式简化太极拳、32式太极剑”[10].在武术专业的武术课程中,套路教学也是“始终围绕着体操性的比划套路动作教学,很少有武术特有的拆手、喂招等教学方法”[10].在具体的教学中,大学公共体育武术套路选项课基本没有对所学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讲解.主要原因是学时所限.大学公共体育武术套路选项课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某一个套路的教学,由于每个班级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武术基础,加之所学动作较多,对套路学习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套路动作从起势到收势的记忆上.在每个学期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除了按照进度教动作、复习、考试之外,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讲授所学动作中的攻防含义.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学生对所学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不甚了解,自然对武术的击打效果模糊,感到武术神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专业类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综合类高校体育系(学院)的套路教学,大多是集中在已经严重体操化了的竞技武术套路方面,教学的重点、学生的主攻方向也就自然转向了如何完成高难度的体操化动作.姑且不谈学生为了完成高难度动作而带来的种种运动性伤害,学生连套路中很多动作的名字都不知道,只会练动作,根本不知道动作的攻防含义.也就是说,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已遗失殆尽,学生毫无攻防可学.
相比武术套路而言,竞技散打在高校的普及性稍差一些.竞技散打是在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视角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武术”,笔者认为这是在用制作汉堡的工艺来包饺子.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打练分离”相比,竞技散打毕竟是“打”了,这似乎解决了竞技武术套路“打练分离”的问题.然而竞技散打没有了弓、马、仆、虚、歇,没有了弹抖发力,没有了含胸、塌腰、扣裆、敛臀,已经没有了中国武术的影子.这个问题早已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也就是说,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没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也不可能消除武术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
1.2 文化教学
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但是,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武术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以至于学生缺乏对武术文化理论的掌握与了解,而教学中,单纯的技术训练很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与厌倦心理,此时,在文化方面的教学具有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正好与技术教学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而缺乏这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学生由于枯燥而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2].这样一来,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更可怕的是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在悄然下降.不少武术教师都表示“武术运动员普遍没文化是公认的……现在这些学国画学武术的年轻人所缺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文化’”[12].不仅如此,综合类高校体育学院(系)武术专选的学生也面临同样的窘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法回避的一点是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对于武术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以武术史的教学为例.正如周伟良先生所言“历史哲学告诉我们,了解事物的历史,是推动该事物发展的基础工作”[13],作为武术的基础课,武术史是武术文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但是,无论是在专业类体育院校武术系(学院)还是在综合性高校体育系(学院),武术史基本上处于边缘学科课程的状态.可以说,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目前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极少有包含武术史的教学内容.也许有人会持这样的观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有必要讲授武术理论么?作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学会一些动作就很难能可贵了,理论对于他们没有用处.如果学生对武术到底是什么、对武术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只会练动作,便犹如以管窥天,造成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较差,也造成了“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把跆拳道、拳击、柔道、泰拳这些其他国家的武术项目也认为是中国武术所包含的内容”[14]的局面.相对于专业类体育院校武术系、综合类高校武术专选的学生数量而言,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受众面极广,参与人数众多,倘若这一部分学生经过武术学习后对武术的神秘性还没有一个正确认知的话,那么通过武术教学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进一步而言,倘若这一部分接受正规武术教育的学生都不了解武术的话,那我们的高校武术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
因此,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重点应该围绕技击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以传统武术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拳种教学
中国武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拳种流派众多,这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由于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是以竞技武术为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基本上没有特色可言.因此我们建议高校武术教学以传统武术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拳种教学.比如西北地区可开设翻子拳,岭南地区可开设咏春拳,河南地区开设陈氏太极拳,东北地区可开设八极拳、通背拳等等.
2.2 重视武术击技和传统武术文化教学
在高校开设的传统武术课程中,以套路对练形式展开教学,每学期讲授十几个动作即可.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武术技击和文化的学习.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笔者主张在每学期的36学时中拿出3到5学时来讲授武术文化.
2.3 破格引进民间武术人才
武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话:高手在民间.无论这句话确切与否,但与“历史上武术绝大部分时间在民间流传”这一历史事实相契合.民间武术家掌握的武术是原汁原味的,他们对武术神秘性的接触可能是最直接的.而真正的民间武术家由于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迈不进学校的门槛.除了郑怀贤先生那一代以外,武术教育界极少出现破格任用人才的例子.我们应该拿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勇气和魄力,大胆引进民间武术人才,让他们参与到高校武术教学中来.
3 结语
作为传承武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果高校武术教学没有洞穿笼罩在学生心目中的武术神秘的“雾霾”,就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学明白武术.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武术,何谈武术的繁荣和发展?武术的技击和文化是武术的核心,当然也是武术教学的核心.做好这两方面的事情,才能够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这也是武术教学进入良性轨道的前提.唯其如此武术教学才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也能顺利进行.
[1]白岩松.闫芳:太极推手[EB/OL].[2014-06-08].http://news.cntv.cn/china/20120908/104253.shtml.
[2]孙成岩.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90.
[3]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2.
[4]李龙.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37.
[5]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8-33.
[6]程大力.农耕文明与中国武术[EB/OL].[2014-06-08].http://video.chaoxing.com/play_400002199_30160.shtml.
[7]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2):16.
[8]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9]唐豪.行健斋随笔[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10]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3-94.
[11]程大力,李军.中国武术怎样走向世界[J].体育文史,1999(3):16-17.
[12]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5.
[1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
[14]毛学娇.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