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分析

2015-01-3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连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马 骥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经济新常态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分析

马 骥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目前,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中国经济新常态给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成因后,探讨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和创新驱动等特征给连片特困地区的减贫、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就业与收入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特征给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开发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带来的新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要创新扶贫开发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通过改革创新和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目标。

经济新常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1978~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令人称羡的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据政府公布的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 亿人下降到2010年的2 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为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4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增长7.5%。鉴于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巨大成就,2011年以来,连片特困地区成为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成为首要任务,扶贫开发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然而,从201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2012年与2013年的GDP增长均为7.7%,2014年的GDP增长为7.4%左右,相对于以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长,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即发展机遇期存在但增长速度减缓、经济增长基本面条件好但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增长动力多元但结构失衡。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认真审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适应新常态,创新扶贫开发理念与策略,促进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从而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成因

目前,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以及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文化习俗、产业特征、致贫因素等相似特征,将贫困县划分为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即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已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计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680个县(市)。这14 个连片特困地区是贫困发生率高、贫困覆盖范围广和扶贫工作开展艰难的地区,其致贫成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因素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进行的,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Uwe Deichmann,1999)。自然资源条件制约是连片特困地区致贫的重要客观原因。一是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分布在中、西部,所处地理位置多是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少。如,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中,西部503个、中部153个,东部只有22个,而其中云南85个、西藏74个、贵州65个、四川60个、甘肃58个。二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基础设施差,分散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加之开发不当,对当地自然生态破坏严重,进一步恶化发展环境,加剧贫困,固化贫穷。三是气候条件恶劣。一些贫困地区易受旱、涝、洪、冰、风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蚀,不但影响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而且对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严重影响(周猛,2012)。

2.制度因素

农村制度变革与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政策推动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但制度供给差异与不足却又是连片特困地区产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的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过多地集中于城镇与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较少,甚至对农民 “多”取“少”予,贫困地区农村由于自身积累与投资能力低,使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严重滞后,资金和人才外流严重,贫困加剧(惠银春,2010)。二是对外开放政策由沿海向内陆的点、线、面的布局和非均衡实施,让东部地区先富了起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但也形成了区域发展差异,使得中西部地区落后,部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极度不发达。三是贫困地区支持政策的“亲贫效应”边际递减,精准扶贫政策效应还不显著。扶贫攻坚战略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致贫因素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扶贫政策的不配套与不适应性增强,减贫效应降低,精准扶贫政策效应还未显现。四是贫困地区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但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制度创新与变迁会加剧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初始条件”所决定的区际经济增长差异。因为好的制度可以提高已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可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因而,制度是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发展能力因素

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是贫困的外在表现,“能力贫困”则是贫困的实质与根源。连片特困地区“能力贫困”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种:一是受教育程度低的知识贫困。贫困农村地区文化教育设施差、科技意识淡薄、教育投资少,农村大部分青年受教育程度低。如武陵山片区的邵阳市是湖南省人口大市,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程度以上的人口占4.49%,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占13.52%,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占41.57%,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占26.97%,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24%,所有指标均未达到湖南省平均值。二是健康状况差。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能力的重要方面。由于贫困人口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劣势地位,所以身体是其主要资产。健康身体是其实现各种功能性活动创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的重要前提。但由于一些连片特困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公共卫生条件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一些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冠心病、关节炎和肠胃炎症等)发病率较高,增加了个体医疗支出,削弱了个体获取收入的能力。三是观念因素。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在发展经济与致富方面,观念一变天地宽。但连片特困地区农村长期受农牧渔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以及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的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节奏缓慢,依赖“自然”或“政府”的观念很强,“等、靠、要”和“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等思想广泛存在,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的动力与活力,一些“惠农富民”的政策也不能很好发挥亲贫效应。四是优秀人才外流。受自然、政策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连片特困地区的优质人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青壮年、有一技之长的人一般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投入不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东南飞”, 高、精、能的人才少,产品特色缺乏,技术创新不强,市场营销水平低,产业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缓慢。

4. 区位和基础设施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位与基础设施可以吸引人、财、物的集聚与集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处于省际交界处和边缘地带,位置偏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些地区外部远离经济核心地区与中心城市,不能有效承接“极地”辐射效应;内部彼此封闭、行政樊篱多,扶持政策力度弱,处于区位劣势,抑制了要素集聚,不利于汲取与利用外界优势。同时,连片特困地区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多坡陡,地形复杂,道路交通设施差,高等级公路少,互联互通差,“孤岛”现象多,影响发展速度。如,2013年武陵山片区的邵阳、怀化、湘西和张家界的公路密度值均低于湖南省的平均值(每平方公里为1.12公里),并且等级公路密度值也低于湖南省的平均值(每平方公里为0.9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密度值邵阳为0.83,怀化为0.83,湘西为0.65,张家界为0.70。①同时,连片特困地区内的信息、水电、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由于长期缺乏投入,落后水平得不到改善,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常态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新的运行轨道,步入“新常态”。中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带来重大变化,也会给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带来挑战与新机遇。

1.新常态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挑战

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判断,强调要从当前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经济增长放缓但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均衡向均衡转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减少、国民福利共享等主要特征。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新常态,给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带来了新挑战和新考验。

(1)经济增长放缓降低减贫效应

尽管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受到质疑,但众多的实证分析仍然认为经济增长对于反贫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经济增长可以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提供工作与就业机会,同时政府有更多的财税收入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状况,使之受益(Simon Kuznets,1955)。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和宏观经济的新变化将影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制约扶贫开发政策效果,降低减贫效应,给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带来挑战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意味着储蓄与投资增长减少,贫困人口外出就业的机会减少,工资性收入增长减少。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使然。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外需向内需转变,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力。然而,目前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受到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的难度不容小觑。

(2)新常态下的产业扶贫难度增加

产业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培育了一些区域特色产业与品牌产品,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创造了 “依靠投入与资源消耗”的中国特色主导性产业扶贫减贫动力机制。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在这种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与产业优化为增长动力预示着产业扶贫动力机制需要调整或再造,贫困地区产业需要升级与转换,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与贫困人口的关联度下降使得产业扶贫难度增加。一是绿色环保生态标准增加。贫困地区绿色生态文明考核加强,过度依赖资源与高投入的观念要让位于“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二是市场作用增强与消费模式变化,产品竞争加剧,“单干”“农户”等个体销售与传统营销模式制约产业做大做强,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政策减贫效应下降,也为精准扶贫提出更高要求。三是贫困地区“打造新引擎”和“改造传统引擎”的双引擎的挑战。通过刺激消费、加大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创新,改善扶贫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四是适应新常态,实现扶贫产业与区域经济产业链、大市场的衔接与接轨,消除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一县一业、一乡(村)一品的冲击,以增强扶贫产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贫困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也面临巨大挑战。

(3)创新驱动为贫困地区就业与收入带来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新常态(马翠莲,2014)。依靠创新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与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长期发展趋势上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帕累托最优,但短期发展态势上,贫困地区的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制约却为贫困地区就业与收入带来挑战。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的影响,创新驱动在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与提高大部分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将减少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就业机会与收入,可能会使农业与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边缘化”,影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与脱贫致富;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落后,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成果推广运用基础差,在缺乏强大的外力推动下,贫困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使得贫困地区生产技术与产品缺乏竞争力,比较利益低下,制约贫困地区企业、产业做大做强,影响就业与收入。

(4)扶贫资金投入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救济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特征,为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调速,国家财政收入放缓,2014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自1991年来达到最低,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增加面临困难。新常态下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加强和中央对地方性债务风险控制的加强,使得贫困地区的融资能力下降,给地方政府扶贫资金的增加带来压力。

同时,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仍然众多,并且贫困程度深,要实现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大量扶贫资金投入,如此方能有效地激活与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激活社会扶贫市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这些扶贫资金的投入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2.新常态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机遇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布局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取向,需树立正确的新常态观。新常态作为中国企业、行业和区域未来发展的新参照、新基点和新依据,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制约与挑战,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起点、新跨越和新机遇。

(1)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机遇

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中高速、优结构、多动力。新常态下有挑战,但也有机遇。经济增长的“中高速”是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而言,而对于连片特困地区若能充分利用国家区域发展新布局的机遇,利用高铁与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市场拓展和区域经济融合的机遇,发挥精准扶贫的产业撬动效应,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区域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潜力,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完全可能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实现高于全国增速的逆势“超常” 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和实施产业升级的机遇

新常态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合理的阶段演化,也是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1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21个省(区、市)的680个县,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3%;2011年的人口规模达到2.36亿,占全国人口的17.5%。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广阔、人口众多,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与市场,拥有资源、环境、劳动力优势,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相对于贫困地区,不但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贫困地区原有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级化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3)科技创新的扶贫脱贫机遇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新常态下贫困地区工作的原则,也是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是贫穷,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是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外在压力,也是贫困地区实施“弯道超车”的机遇与内在动力,要依托科技创新促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推动科技和发展的深度融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理念,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率和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王浴青,2011)。

(4)人力资本开发与培育面临机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依靠人力资本驱动的过程。人力资本越丰富,经济增长动力越持久。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劳动力规模的驱动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新常态下,“人”的要素作用加强,为贫困地区增加“人”的创新要素投入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只有加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开发与培育,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长足发展。只有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生态素质与身体素质得到改善与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提升,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才可能停止。

(5)民生投入增加与政策支持的机遇

新常态下,国家更加重视扶贫减贫工作,强调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和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为贫困地区民生改善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机会,将减少社会扶贫资金投入的成本,有效地带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同时,包容性发展为扶贫提供了重要基点。因为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保护弱势群体与低收入者,守住民生底线,让大家合理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包容性发展下的扶贫开发将努力减少或消除贫困人口,加大贫困地区的民生型社会事业覆盖面,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农村人口福利水平,注重扶贫开发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等等。

三、新常态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策略分析

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与经验,如传统救济扶贫模式、贴息贷款、小额信贷、以工代赈、社会对口扶贫、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等。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和区域发展差异现象严重,反贫困任务很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仍很艰巨。中国经济新常态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带来了挑战,也为创新扶贫、生态扶贫和民生改善迎来了机遇。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创新扶贫开发理念、思路和方法,把握机遇,重视挑战,精准识别,分类指导,精准发力,以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1.树立适应新常态的扶贫开发理念

经济新常态具有长期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要树立适应新常态的理念。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将在经济增长的换挡调速、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质量提升中得到重视,民生项目将在定向调控、精准“滴灌”政策中得到支持与改善。适应新常态,受益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绝对贫困与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会得到解决,但由于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规模大,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要加强制度创新,做好一年一度的国家“扶贫日”主题设计与社会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适应新常态,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与评价要常态化、标准化、公开化,提高扶贫资金的效率,切实执行党的扶贫政策,防止扶贫领域内的腐败和资金的“渗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适应新常态,要坚守“两底线”,实现发展、反贫困与绿色低碳的良性循环,构建科学的绿色扶贫指数,塑造绿色低碳减贫新模式。适应新常态,要把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与发展的机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致富的步伐。

2.坚持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连片特困地区不发达,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依靠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促进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增加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首选政策,因为从理论上讲,消除贫困是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实现的(曹芳萍,沈小波,2011)。从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的动力来看,连片特困地区自身积累的投资能力有限,内在消费需求大,但由于收入水平低难以形成有效消费需求,而新常态下对外贸易需求减弱,因此贫困地区要根据产业特色与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用好、用足“片区”政策,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三农”和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并通过定向投资和政策支持培育特色项目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群众收入增加(王小林,2012)。同时,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摸好底、把好脉,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施法,创新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扶真贫、真扶贫,跟踪管理,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3.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立足贫困地区实际,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促进脱贫。一是切实落实中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改善政务服务环境,降低发展成本,增强政务服务发展的“软实力”,吸引外来产业转移与新建投资;二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整治与水利道路建设,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是以产业为依托,根据地理、生态和经济状况,以连片特困地区县城和建制镇为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集贸市场镇、特色产品地和人口聚集多的镇等区域着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引导当地农民就业与安居;四是创新连片特困地区考核机制,注重生态与脱贫效应考核,在青山绿水中致富,在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在美丽乡村中促进农民奔小康。

4.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和发展贫困,基本公共服务低所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成为制约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因素(曾小溪,曾福生,2012)。适应经济新常态,切实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到2020年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与提高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二是发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四是建立与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困难救助机制;五是建立就业与外出务工服务平台,有序引导就业,增强贫困人群工资收入。

注 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整理.

[1] 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1-30.

[2] Uwe Deichmann. Geographic Aspects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R] . Worldbank Work Paper,1999,(1).

[3] 周 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和减贫对策探析——以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为例[J] .开发研究,2012,(6):43-46.

[4] 惠银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浙江省农村反贫困研究[D] .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黄 晖.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制度分析[J] .经济地理,2013,(1):35-40.

[6] 马翠莲.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N] .上海金融报,2014-12-16.

[7] 王浴青.农村科技扶贫开发与创新路径——重庆市石柱县农村科技扶贫开发情况调研[J] .重庆社会科学,2011,(3):62-66.

[8] 曹芳萍,沈小波.经济增长、财富分配与缓解贫困[J] .现代经济探讨,2011,(4):30-33.

[9] 王小林.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 曾小溪,曾福生.基本公共服务减贫作用机理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2,(12):50-54.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2015-05-26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YBA206);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3K110);邵阳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马 骥,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

F127

A

1007-9734(2015)04-0028-06

猜你喜欢

连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隐形贫困人口
应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技术实现OVT域连片处理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湖北省乡镇连片开发工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