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之途径
2015-01-31赵鹏东
赵鹏东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036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从过去消积、被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面对如此转变,世界各国对学校体育发展十分重视,都相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日本学者倡导“生涯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促进终身体育教育的大发展。[1]韩国体育界普遍赞同“体育生活化”,要求学校经常开展能终身进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2]我国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则精辟地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3]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莫不彰显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已成为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思潮。所谓“终身体育”,它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身体锻炼,即体育应贯穿于一个人生命过程的始终,使其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终身体育主要由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部分组成。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国际终身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它是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的产物,成为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的良好熏陶,其文化水平不可谓不高,但其体育观念却极为淡薄,平时很少进行身体锻炼,加之长期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导致其身体严重透支,体力急剧下降,甚至英年夭亡,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不到六十岁(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了10岁)。”[4]这反映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一旦走出校门,竟永远地与体育告别了。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揭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之途径,期冀能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步入社会后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有所禆益。
概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所谓体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体育现象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看法。针对大学生来说,体育意识是指他们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所形成的认识。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起体育意识,才会对体育发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的远大目标。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4]即是说,体育意识是体育兴趣产生的持久、不竭精神动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容乐观,令人堪忧。不少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态度消极,情绪低落,贪图安逸,怕苦怕累,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完成任务极为勉强,项目考核只求及格等。另外,为了把握青年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内蒙古大学精心组织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在大学生中,对于全民健身计划,了解的只占18.8%,有一些了解者占52.9%,完全不了解者高达29.3%。眼下,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早已波及全国城乡各地,在如此情况下,出人意料的是,竟然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一无所知,这就谈不上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改变这一不利状况,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以逐步培养其体育意识。其具体做法有四:一是举办体育知识讲座。高校可以聘请体育界的权威专家学者,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各种类型体育知识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目的、意义和任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以及对个人的益处,唤起学生对体育的间接兴趣。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会到体育强身、强种、强国的作用与魅力。二是利用体育理论课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堂,向学生讲解体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关系,体育对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等,通过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三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在举办校运会期间,为了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东道主学校可特别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一同参加,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其影响向社会拓展延伸。四是扩大体育宣传阵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借助橱窗、黑板报、广播站、校报、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及时介绍国内外的体坛最新动态、健康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二、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把体育锻炼作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满腔热忱地投入其中,正所谓“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通过长期体育实践,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具体些说,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运用“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巩固”这种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因为此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缺乏灵活多样性,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还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这就难免会使学生对体育课有怠倦厌烦之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改善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其个人爱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恰当使用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彰显语言魅力,讲一些趣味性较强、短小精悍的故事,就容易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受此氛围影响,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其体育意识自然也会随之增强。此外,还可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取充满竞争性的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加速跑训练中,倘若每节课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地采用短距离直线跑、纠正短距离直线跑动作技术等常见办法,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倘若打破陈规,变换花样,以小组或小队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跑道上进行“短程团体接力赛跑”、“迎面穿梭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奋勇向前、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竞赛中自然就会加深,其终身体育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对学生进行中长跑教学中,同样可以打破陈规,变换花样,采用各种形式的跑法如变换队形跑、超前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也能使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增强。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传球游戏、运球接力跑、运球投篮接力大赛等方式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质言之,新颖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过程蕴含蓬勃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无穷乐趣,这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任务,这只能满足学生对技术价值的追求,不能满足学生对游戏、娱乐、健身等价值的体验。在体育课堂上,不同形式的达标任务使学生忙于应付各项考核,这就使得学生只能把体育活动作为达标任务去完成,并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学生不能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到乐趣和满足,更淡不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了。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情况,华中理工大学程小虎等人专门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养成了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仅占10%,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约占60%。[5]这表明高校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因不能满足学生对娱乐、健身等价值的追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妨碍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美国杰出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现代体育正向着休闲、娱乐、健身等方向发展,比如,攀岩、乡村赛马、保健体育、溜冰、蹦极、保龄球、滑板、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而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体操、篮排球等,与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已不相适应,因为这些体育项目动作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且项目单一、呆板,缺乏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反感消极情绪。有一项调查研究可作为佐证:健身性体育项目(游戏、健美操、舞蹈等)比体能性和竞技性体育项目(体操、田径等)明显为大学生所喜爱。前者的“支持率”平均高达82.2%,而后者仅为15.3%和10.4%,其原因在于健身性体育项目难度较小,容易掌握,健身、乐心的效果好。技能性体育项目(网球、篮球、排球等)比体能性体育项目(长跑、投掷等)也明显为大学生所喜爱,“支持率”平均值分别为68.3%和15.3%,其原因在于体能性体育项目大多内容单调乏味,缺少智力性。[6]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现时代体育发展为依归,改革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又要考虑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及娱乐性,增加一些与终身体育有关,且难度、场地要求适宜的教学内容如健身性、技能性体育项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从而自觉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其差异性明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一般而言,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往往越练越有劲,越练越想练,针对这部分学生,体育教师要提出完善动作技术的更高要求;相反,素质差、技术差的学生,因担心做不好,害怕同学耻笑、老师批评,不敢练习,总是站在一旁观看,针对这部分学生,体育教师要降低动作技术难度,增加一些辅助性练习。此外,对于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所表现的诸多不足,不是奚落挖苦、严厉批评,而是千方百计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2002 年美国对1000所大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90%的大学开设公共体育课,其中仅有 50%的课程为必修课,因而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上来。”[7]这表明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大学生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阵地。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自愿、主动、积极、灵活等特点。所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通常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非常高。高校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努力营造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有助于发展他们各方面的体育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有四方面的体育能力:一是运动特长能力。各高校应根据体育器械、场地和设备情况,开设娱乐类、健身类、达标类和保健类等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并配备体育专长教师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之中,提高及发展自己的运动特长,培养体育运动特长能力。二是组织指导能力。开办体育俱乐部如羽毛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并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组织一些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其体育骨干分子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会自己运动,还可以以己所学指导他人运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既为学生开拓了体育实践平台又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还增长了学生的指导能力。三是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运动生理、运动保健、运动损伤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意外伤害自救与救助方法的学习实践,提高其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此项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一些新兴运动如登山、徒步、攀岩等在高校中的普及和推广。四是体育评价能力。课外体育活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实践中来,如指导健身活动、担任运动竞赛裁判、课余锻炼辅导等,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其体育评价能力。质言之,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体育能力,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扎实的运动基础。
综括全文,人的18―25岁是人体青春期发育完全,身体各器官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该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由于运动场地相对完备,课余时间相对充裕且有规律,正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阶段。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抓住此关键时期,深化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1]王冰.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长治学院学报,2008,25(2):74-77.
[2]李雪萍.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思想[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4-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b2a7d1a650e52ea5518986a.html
[4]文景伟.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价值与途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40-141.
[5]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4):23-24.
[6]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25-227.
[7]张丽娜.浅谈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学园,201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