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价值与挑战
2015-01-31王晨艳李奎刚
王晨艳 李奎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兴起,作为技术手段的网络也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叠加,逐步形成了混合式教育方式——B-Learning。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我国教育者介绍引入进来,被看作是B-Learning教育方式中一个可操作的路径。自2012年起,翻转课堂引发众多教育者的关注、实践以及思考,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当前,教师去实践不同的教育模式、方法,几乎成为目前教改中的常态。“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1]因此,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尝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的设想与实践。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的缺课而落下学习进度,他们使用录屏软件去录制PPT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然后再把这种带有实时讲解的视频上传到网络 (供学生下载或播放),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进行补课。由于这些在线教学视频也被其他无须补课的学生所接受,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两位教师就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腾出课堂上的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样,就使“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2]。随着众多视频网站(如可汗学院)的建立以及大规模开放教育运动的实施,“翻转课堂”日渐兴起。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描述为:在第一阶段,教师首先选择课程的内容并精炼知识点,将知识点录成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中,由学生先行学习,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在网络平台上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状况调整学习内容,回答学习者的疑问,引导学习者深度思考。可以说,翻转课堂实质上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使学习者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由于高等教育在物质因素(如网络平台)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而,翻转课堂自被引入中国就受到了高等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也做出预测:翻转课堂将在1-2年内被高等教育广泛采纳。[1]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较少,甚至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认知还很模糊。因此,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的理论思考也较少看到。以“翻转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词检索,在知网只出现3篇文章,这与“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我国引入时间较短有一定关系,但也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接触上比较迟缓。与此不同的是,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期刊库”中以“翻转课堂”为主题词检索,可以发现,进行翻转课堂研究的多为从事现代技术教育的研究者,他们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更为深入,包括引入翻转课堂的价值,翻转课堂在中国应用的局限。这些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PBL教学法无非都是教学改革在方式、方法上的一种尝试。那么为什么要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呢?
首先,传统教学方式的单向沟通不利于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现状上来看仍保留 “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的交流总体来看是单向进行的,教师无从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未被激起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由于师生沟通的有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的焦点、难点未能做到完全把握,师生双方对课程的关注点重合少,对学生兴趣的引发较少。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虽在同一时空发生,却未真正交集。即便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环节的变革(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增加讨论环节的次数以及利用视频增加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感性认知等),但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其次,社交媒体的广泛利用正在冲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主导权。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几乎每个人能成为一个“自媒体”,网络舆情由此产生。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方式更加主动,影响内容更加庞杂,从具体事件、娱乐新闻到社会思潮,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领域[3]。一些公众名人以及意见领袖的声音很容易成为关注的对象,进而被接受,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形成一定冲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网络生活中与大学生没有沟通,就很容易丢失网络话语权并进而影响课堂主导权。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30多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教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在诸多改革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最频繁的应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尝试。此次我们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看作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浅层次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对该课的学习态度,在深层次上则更加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的养成。翻转课堂在一些方面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求。
1.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性学习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学生是差异性很强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尤其要关注这个事实。学生自青少年时期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起来,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有的体现在“三观”上,有的仅仅体现在因为知识的摄取程度不同而对世界、社会的认知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仅仅是把一种价值观、世界观作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那么我们的价值观传递是失败的。依据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受众(在这里“受众”即指学生)只接受和他的价值观相符的理论或观点,而忽略与其价值观不符的东西。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提高实效性,就必须关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即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也包括贯穿在“三观”中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不是主要在课堂中完成,而是把知识的讲授以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上的,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学习,既可以了解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在网络平台提出疑问,在接下来的面对面的授课中,教师主要针对线上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的疑问开展释疑解惑和深入探讨。翻转课堂的重点不是老师教授什么学生接受什么,而是师生的互动。翻转课堂促进更深层次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前置的课堂,了解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个过程能够反馈出学生对该内容的兴趣、态度,教师据此可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学生由此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成为辅导个性化学习的教练。
2.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这个目标的实现,始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便成为教师的“独白”。
“翻转课堂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的双重杠杆,使课堂教学成为围绕一定问题情境展开的探索性活动,凸显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性。”[4]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是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主要由学生们自主进行,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与知识,进行知识的内化,也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知识的外化,比如价值观的传递。学生们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中形成学习小组、团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沟通,表达观点,建立观念,打破已有的观念和知识体系,重构新的知识及加强某种观念等等,这些都是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同辈教育中完成。
3.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更符合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有限的时间里所能呈现或带给学生了解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点、概念等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上传微视频至网络平台,作为学生提前学习的材料。此时,学生的学习前置了,教师不用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讲解概念,而是可以将课堂时间用来深度探讨,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将此内容深化,不去探讨大学生关心的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问题,那么这部分的课程内容不会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将“基尼系数”、“分配制度”等知识信息做成微视频,由学生先行学习了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面对面的授课中,教师与学生就可以深度探讨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了,学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随着开放教育的实施,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源在网络中以MOOC(慕课)形式呈现,而有的是以短片形式呈现在传统课堂中,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呈现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源。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既可以自己制作视频也可以截取其他视频中的片段。由于视频更直观与轻松,内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当然,翻转课堂模式的重点并非制作与观看微视频,它的重点应该放到师生的互动与沟通中。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观点,即便不同意或有疑问,也不愿表达。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学生更乐于在网络上表达思想与观点。由于网络的非面对面性,学生摆脱了面对老师的一些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增加了他们与教师互动的勇气和频率。
另外,日益普及的社交媒体也正在改变表达思想、呈现信息的方式。在思维方面,空间偏向思维较多而历史思维较少。人们关注的视野越来越广阔,突破了所在空间的限制,但是思维的深度尤其是历史思维呈减弱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需要空间偏向思维,更需要历史思维。当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并不一定能造成知识的真正增长,因而,教师需要凝练信息以及资源,使学生在有效的资源与信息中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中翻转的第一个环节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在第二个环节即课堂的面对面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引导。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探索,尤其是自西方引进的教学理念,是否适应中国的学情氛围以及是否能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标,有待于继续探索。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承担情感培养以及价值观培育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承担着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价值观重塑的课程。价值观的重塑或强化需要理论上给予科学的知识支撑,同时还要赋予情感培养的重要责任,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路径实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离不开情感的潜移默化,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也需要经过‘知情信意行’五环节。其中‘情’是知行转换的桥梁和媒介。”[5]翻转课堂能否去创造一个情感的教育情境,从现有的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来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与发布、学生自定步调的自主化学习;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面对面进行的,包括测试、反馈与合作化学习等环节。在此模式中,老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沟通,甚至是一对一的辅导。可以说,翻转课堂模式在回答学生的知识疑问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能说学生观看了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并且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够实现了。显然,从前面我们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分析中,至多可以说翻转课堂只是翻转了“以理服人”的阶段。况且,记忆和认同并不是同一概念。哈瑞·刘易斯(Harry R.lewis)的专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像哈佛这样的伟大学校是如何忘记教育的》正是对过往单纯知识教育的一个反思。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而一些研究者也看到了翻转课堂在灵魂教育或者情感教育方面的欠缺。就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而言,它对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确有其价值,但站在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领悟而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显然又是有其局限性的[4]。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情感人”的阶段在翻转课堂中有所搁浅。
2.翻转课堂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应用,将受到来自于学生和教师的双重影响
首先,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于老师的学习习惯在翻转课堂中将受到很大冲击。学生必须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从依赖老师讲授知识变为自主探求知识。这对于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否能够转变和提升,更是决定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不是单单的“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老师的引导;也不是单单的“以教师为中心”,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此外,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很大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时:第一步,必须提炼出哪些知识点需要做成教学视频达到“以理服人”,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做情感的沟通实现“以情感人”;第二步,制作教学视频,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要学习制作视频的技能,并掌握怎样才能抓住学生兴趣的技巧;第三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翻转课堂的第二步中,既要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又要能够保证课程的体系性。
从现有文献看,清华大学的刘震老师等在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多的教学收获[6],证明了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价值。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我们确实应该抱着尝试的态度去试一试。但是,也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不同于自然学科 (从翻转课堂的兴起到在西方国家的应用,绝大部分是在自然学科中应用),它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传输,关系到价值观的确立,它的教学改革价值与局限更要从课程的本质入手来衡量。
当然,以上所涉及翻转课堂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局限性,并非不可弥补和逆转。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既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参加媒介技术使用的培训,提升媒介素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体验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价值。对学生而言,媒介技术的应用并不困难,事实上,大学生从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性远比课堂的主动性要强,一个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研究项目以及激励措施和评价体系,是足可以让大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目标,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1]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3]魏芳,张广森.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
[4]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5]王丽英.情感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6]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