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
2015-01-31穆庆夏
穆庆夏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一系列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探索也层出不穷,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标准研究、素质要求等理论探讨到各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心、研修基地成立的实践探索,此类研究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作为辅导员成长重要平台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实践却差强人意。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方案的构建,对于切实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对高校教育职能和校园安全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的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也日渐丰富,国家、省市、高校三级辅导员研修基地和培训基地的建设为辅导员的发展提升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培训主体的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和辅导员自身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对辅导员培训不够重视的现象。一方面,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并未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未能形成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由于岗位职责不清晰、工作任务繁重、职业认同感低等原因,对参与辅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及辅导员提高对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视程度。
2.培训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定位较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制度建设不甚完善。由于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已有的辅导员培训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保障机制,培训制度难以具体落实。另外,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缺乏相应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辅导员培训往往重参与而轻考评,导致高校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参与率降低,同时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建设亟待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确保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3.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化
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性,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当下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短期集中的专题培训,内容集中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发展途径、工作案例等,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课程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工作技能培训。同时,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培训还缺乏对辅导员个人品质、价值观、工作动机及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培训,从而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认同和专业化发展。
4.培训形式单一化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虽然这种培训形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学习理论知识,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课堂授课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对辅导员提升工作技能和方法作用有限,辅导员在面对日益个性化的学生诉求时无力提供有效的支持,抑制了辅导员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培训、专题研讨、挂职锻炼、实践教育、国内外考察培训等灵活的实践培训形式还未广泛应用。积极拓展培训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对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必要性
1.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描述为:“高校辅导员理应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然而,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选拔机制及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下,依靠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经验及高校分散式的培训无法使得辅导员掌握开展学生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的明确,国家级、省市级的辅导员研修基地纷纷成立,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相对于庞大的高校辅导员群体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高校积极构建自身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普遍偏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的组织、实施、指导者的高校辅导员,由于综合水平较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限,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问题也无力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帮扶。其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工作量大、工作任务杂、工作对象多样的状况,依靠辅导员自身提升专业化工作水平空间有限。建立高校的专业化培训体系,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3.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学生个性化需求更加明显,对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协调处理更加困难等。这迫切需要高校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其次,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宽广、信息源更加复杂,各种思想潮流、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校园,这使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被削弱。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取向混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高校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可以为辅导员的技能提升和经验沟通提供平台,为高校辅导员应对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供指导。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方案的设计原则
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安排布置、学生骨干管理与培训、学生宿舍关系协调处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无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日常事务性工作均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保证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应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并辅以时间保障和效果考核机制,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必备条件。科学化的培训方案,有助于提升培训的实效性,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升。科学性不同于经验性,经验往往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种情况下有效,且受到实施者的情感因素影响。将经验之中的偶然和不确定因素排除,提炼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才可以称之为科学。高校辅导员工作各具特色,学生工作创新也层出不穷,这大大提升了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特色工作中经验性偏多,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中,提升培训内容的科学性无疑是培训体系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连续性原则
高校新任辅导员因其在专业、素养、经验、技能等方面的明显弱势,一直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点,在工作中也受到较多的关注与指导。但由于新任辅导员在入职之初的工作内容有限,工作经验偏少,工作任务重等原因,培训内容实际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辅导员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辅导员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指导与提升。这恰恰又是现今辅导员培训的软肋之一,缺乏连续性的指导与教育,使得辅导员在后续工作中的主观性和实验性上升,降低了辅导员工作质量。因此,加强对入职一至三年的辅导员的连续性专业化培训指导十分必要。连续性的培训方案在增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同时,明确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3.层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提升培训课程的针对性。职前培训侧重于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技巧、工作重点的普及性讲解,为高校新入职辅导员快速融入工作角色,把握工作重点提供帮助。在职培训应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初级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问题、瓶颈答疑解惑,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和动力。高级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将辅导员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提炼为科学理念、为辅导员的研究、晋升提供学习平台,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4.可行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第一,时间保障。在辅导员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下增加培训无疑会加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可能导致培训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厘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为高校辅导员接受培训提供时间保障。第二,要给予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师资和资金保证,如邀请高校多年学生工作干部担任教师、将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学时数认定为辅导员的工作量、暑期培训予以一定的加班补偿等,解决高校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第三,激励机制,将辅导员培训考核结果作为高校辅导员评聘的重要依据,激发高校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设计原则还应注重开放性、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因素。当然,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思路、原则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设计、实施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道路任重而道远。积极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探索实践,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方案设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全面科学地设计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素质,充分整合校内外辅导员培训的师资力量,广泛采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方式,积极利用校内外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路径,并予以有效的制度保障,为高校辅导员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强力的智力支撑。
1.常规性培训
常规性培训旨在为新入职辅导员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新入职辅导员快速融入工作角色。常规性培训可采取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时长为一年,主题为辅导员一年中的重点工作,主讲人可由高校自身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学生工作干部担任,另外,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编写培训教材。常规性培训力求全体新入职辅导员参加学习交流,并采取提交学习报告的形式,督促辅导员认真学习。
2.专业性培训
专业化培训旨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迈进。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工作二至五年的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时长两年,内容涵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所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主讲人可由学科专家、教授担任,培训教材可由授课专家指定或由省、市教委组织专家编写。考核方式为理论和实操的结合,保证培训效果。专业化培训鼓励高校辅导员根据个人发展兴趣选择参加,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
3.交流性培训
通过运用工作坊、大学生研究中心、辅导员之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形式,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沙龙、辅导员工作研讨会,主题设定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大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辅导员能力提升等,使辅导员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交流性培训中,积极发掘辅导员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的方式,增强辅导员的实践反思能力,实现高校辅导员的经验共享和价值升华,提升培训效果。
4.实践性培训
高校辅导员实践性培训旨在通过在高校专业化培训体系中加入实践性培训环节,提升高校辅导员对于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传统高校辅导员培训重视理论讲授,实操性不强,个性化指导更显乏力。在高校专业化的培训体系中加入大学生主题班会、学生活动方案设计、大学生谈心谈话等实践性内容的培训,将辅导员置身于实际工作案例之中,通过辅导员的切身感受,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性培训的真实性、参与性和针对性将对高校辅导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
5.研究性培训
研究性培训旨在通过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校辅导员进行科研专题培训,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学科对学生工作的支撑作用。研究性培训通过搭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平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科研项目体系,全面统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立项、调查研究、成果展示,促进高校专业教师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帮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水平,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构建的研究和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工作水平无疑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设计中,强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的顶层设计,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晋升提供平台,加强高校辅导员聘任制度的改革,建立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薪资体系和晋升标准等,将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提供强力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1]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述[J].江苏高教,2009(4).
[2]王奕,胡艺华.关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5).
[3]刘秀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4]计琳.让辅导员有自己的发展“码头”和成长舞台上海制度创新引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2010(2).
[5]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6]唐文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
[7]唐文红.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4).
[8]石芬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之综述[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