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特征与微时代下多元教育路径探讨
2015-01-31韩晓捷孔月霞
韩晓捷 孔月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建设平安高校、和谐校园是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就必须切实了解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隐患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与相关保障性对策。这也正是本文调查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一套多维立体化的调研问卷,以天津市高等医学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7个专业方向,18个教学班的本科生为对象展开调查研究。在问卷设计上,为提高信息可靠性,问卷全部问题采取封闭式,部分问题设4个以上选项,便于具体全面地了解被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财产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三大领域,具体围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校内安全(学习场所和生活场所)、外出交通安全、公共领域行为、经济往来活动、意外事件处置以及相关法律学习与运用等问题展开。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46份,回收率达98.9%,调查结果科学有效。调查采取随机方法,所有被调查对象所在的班级均为随机抽取,并随机选择一个自然班内部分同学填写问卷,最大程度保障结果信息的代表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现实情况如下。
1.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校园内外的安全问题有较充分的关注。如果晚上10点后需要外出办事,只有28.5%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去,而71,5%的被调查者选择邀请同学朋友陪同或明天再说。83%的学生会关注国内外校园诈骗、抢劫等暴力伤害案件,表明他们已经能够从主观上,对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情况加以重视。在用电安全和交通安全方面,64.6%的学生从不在宿舍中使用热得快、电饭锅等电器,91%的学生能做到严格遵守或遵守交通规则。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关于危机时刻的应急安全意识尚显不足。仅有19.5%的学生清楚知道宿舍、教学楼或图书馆的安全通道,62.2%的学生表示看到过,但记不清了,还有18.3%的学生表示从未留意。
2.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加新的关注点
随着媒体宣传和法制监管力度的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关注点从基本的外出、交通、用电等方面,增加了对非法运营的交通工具和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32.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搭乘没有运营资格的汽车或摩托车(俗称黑车)。55.7%的学生认为,坚决不能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或药品,即使过期的时间并不长。在经济交往方式不断更新的时代,在经济安全意识方面,大学生总体上能够自觉地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银行卡的行为非常普遍,36.5%的学生经常使用1张银行卡,45.6%的学生使用2张银行卡,17.9%的学生使用3张或3张以上银行卡。66.2%的同学表示不会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告知同学或朋友,27.1%的同学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会,仅有6.7%的同学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人。
3.网络经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在互联网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使用互联网早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引领着知识经济的时尚,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个乐于接受并体验新鲜事物的群体,自然成为“网购”大军中的重要成员。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虽然热衷于参与网络经济活动,但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仅有20.1%的学生很清楚如何在网络购物中保障资金安全。还有13.9%的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但从未考虑过安全问题,根本不了解优盾、网银密码等网络结算中的安全保障方法。47%的学生表示,因不熟悉网络交易的安全方法,所以很少网购。
4.校园内有关安全方面的信息反馈
根据调查反馈,76.7%的大学生大体认为校园大体上是最安全的环境,12%的学生一直认为校园是最安全的环境,有11.3%的学生否认校园的安全性。59.2%的学生在上大学后有遗失财物的经历(价值在50元以上)。在丢失过财物的学生中,36.4%的被调查者是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关于丢失物品的主要地点,其中11.2%在教室,12.6%在宿舍,25.2%在校园,43%在校外公共场所,7.8%的学生有多次丢失财物经历,遗失地点既有校内也有校外,根据以上情况,有约50%的学生在校园内丢失过财物。关于大学生对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3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安全法律知识没有增加,以高年级学生最为明显,57.5%的学生认为有增加,但不多,以中低年级为主体。
5.其他关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信息
关于丢失财物后的第一反应,47.9%的学生表示自认倒霉,20.9%的学生选择告诉家人,9%的学生选择报警,3.9%的学生选择通知学校,另有18.3%的学生没有明确表态。在特殊情境中,如果遇到熟悉的好友在QQ里留言说自己遇到紧急困难,留下银行账号,请求经济援助的情况,77.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先想办法和这个朋友联系上再说;16.1%的学生认为肯定是假的,不予理睬。如果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称其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并力劝自己加盟,这时有48.4%的学生会选择先查证对方工作单位的真实性再考虑;32%的学生选择直接拒绝,17.2%的学生选择和家人商量后再定夺,另有2.4%的学生没有明确表态。关于对《今日说法》和中央12套的法制类节目,仅有2.9%的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够每天坚持收看;还有60.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但囿于客观条件无法收看;31.3%的学生表示对该类节目不大感兴趣,看不看无所谓,另有5.3%的学生没有明确表态。在校大学生最期待的校园安全措施中,51.2%的学生选择加强校内安全监管力度,如安置摄像头等设备;9.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设安全知识类课程;13.1%的学生希望定期请公安局民警和法官到学校做安全与普法讲座;还有26.1%的学生对上述措施都有期待。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呈现的基本特征
1.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心理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对暴力、抢劫、诈骗、盗窃等恶性伤害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偶发的违法犯罪事件,能够自觉地关注国内外校园不安全事件的动态,能够从心理上提高对不安全问题发生的警惕性。当出现问题时,如遗失财物等,能够将出现不安全问题归因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认识到加强防范意识是日后增强防范能力的重要前提。
2.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具有明显的理性化特征
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分析和看待安全问题,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待安全问题的一个明显特征。首先,他们在对待校园安全问题上,没有理想主义地将校园视为真空环境,而是本着理性客观地态度。大学校园呈半开放式,不可能对出入校园的每个人进行安全检查,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其次,在处理友谊和安全问题上,在校大学生已经能明显表现出理性的态度。特别是对于通过互联网方式传递的信息,大学生的认知能做到不单纯从感性习惯出发,而是首先考虑判断信息来源的真伪。比如通过QQ或邮件得知好友急需经济支援,或者收到好友关于加盟高薪工作的邀请,学生们都能谨慎冷静地处理。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理性化安全意识已经具备。再次,当遭遇人身危险的紧急时刻,绝大多数学生能智慧理性地面对歹徒,将保证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妥协迂回的斗争方式。从这一侧面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安全观是务实而理智的。
3.大学生对校园安全及公安部门的信任度普遍较低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周围客观环境的保障。通过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校园安全及管辖公安部门的信任度相对较低。当学生遗失财物后,将近半数的受害者选择自认倒霉,仅有9%的学生选择报警,3.9%的学生会通知学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薄弱,维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与学校和公安部门的管理力度相对不足有关。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所在辖区的派出所。对于开设安全知识课程、定期邀请公安民警或法官到学校做安全系列讲座等活动,从总体看学生并不热衷。相比之下更期待学校在校内安装摄像头等设施,加强安全监管。
三、微时代下高校安全意识教育的多元路径
1.多维度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工作,是一个涉及教学与管理多部门、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教学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同时,又将法律规范较为全面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校园安全动态信息、典型案例,提高安全意识。管理方面,关于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具体问题上,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班级微博、微信、QQ群、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模拟演习等方式最大范围普及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2.加强校园安全的软、硬件设施,全方位保障校园安全
安全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外部条件作为保障。通过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校园安全程度多少存在担忧,希望学校能够增加硬件监控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力度,在学生宿舍放置电视等硬件设备,便于大学生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同时加强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安全监管,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负责人。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大学生安全知识相关课程或讲座,切实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安全防卫意识。学校还可以通过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形式,邀请法官和民警到学校,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学生普及安全法律知识和防卫技能。
3.相关公安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危害校园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
高校所属辖区的公安部门,担负着保卫校园安全和打击校园内外违法犯罪行为的重任。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和走访,在校大学生对公安部门的信赖程度普遍偏低,遇到安全问题的第一时间往往并不考虑求助公安机关。从此种现状出发,我们建议相关公安部门和校园安全保卫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密切联系,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处理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案件,并及时将案件信息向大学生反馈。公安部门还可以通过警事微信、警事微博等形式,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思想上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与安全相关问题。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在大学生中树立起公安部门的强有力形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又一重要途径。
4.提高社会安全治理能力,为平安高校建设营造有利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微时代环境下,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其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是重要任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既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基层的社会组织和广大成员的参与。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作用,积极互动,通过已有的各种交流平台,及时反馈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信息,营造一种全民参与构建公共安全环境的社会氛围。深挖滋生各类高校安全隐患的因素,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些隐患去除。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越完善,平安高校的建设就越有保障。
四、结束语
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是校园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是一项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学校和全社会应全面关注与长期支持的系统工程。探讨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多元路径,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者,应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以期为建设平安高校贡献更多的力量。
[1]王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4(6).
[2]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3]吴玥,荆珊珊.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
[4]黄迎乒.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5).
[5]李兴玉,倪峰,李顺琴,等.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以云南某高校学生为例[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