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知行合一”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探讨

2015-01-31何芳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知行合一道德素质

何芳

(枣庄学院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引言

《礼记·中庸》中记载:“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不会停下来。应当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在道德教育上可谓万世之师,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他要求学生学礼,即主张在掌握道德规范的同时注重道德行为即“仁爱”,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论断。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①(P256)的道德教育观,强调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表述。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明确体现了他的“知行统一”的观点。因此,在把握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青少年“知行合一”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更好地指导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一、新时期“知行合一”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知行合一”不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今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愿景,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在知、情、意的基础上,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典型归纳,对克服道德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道德修养被边缘化的困境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现代性背景下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知”和“行”,是道德教育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教育应把“知”和“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完成对“知”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中体现“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树立道德榜样,提高道德意识,促进社会道德人格的形成,提升道德文明,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知行合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提高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

道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正是“知行合一”所追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道德教育中强化“知行合一”可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高尚正确的道德观,增强主体的道德意识,完善青少年个体的道德人格,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从“被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正确对待道德行为背后的利弊得失,唤醒他们的良知,规避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义利观。“知行合一”又是个体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的有效方法,通过道德实践消解社会功利是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在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青少年“知行合一”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的知行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意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指导道德实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从古到今,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知行关系的探讨始终是跳动不息的主旋律,对知行关系的不倦探讨、思索和研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认识论的一条主线,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伴随着哲学理论思维的发展,知行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②习近平同志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③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六次推荐“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因此,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是做好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是社会与个体发展的要求

2014 年初,中宣部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是社会中重要的群体,是民族的未来,他们道德素质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知行合一”道德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缺失等问题,需要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去应对社会竞争的现实要求。研究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青少年知行合一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我国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期青少年“知行合一”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和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同时,西方思潮涌入国门,对国内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为此,2001 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一)新时期青少年“知行合一”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青少年道德知行现状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局部而言并不容乐观,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在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知与行背离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真不知“道”,更谈不上“德”而不厚。由于受应试教育或分数考核的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弱化现象严重。同时因为德育考核的隐性性和弹性性,不比那些数字计算的课程,具体明了,清清楚楚。为此在德育教学中空对空流于形式,造成德育课程走过场、考试测试背条文,一些教材大话套话空话连篇,都没有使传“道”授“德”在青少年心里真正落地生根,更无法厚行。二是仅知皮毛,不求真知。对道德规范知之肤浅,流于口头,难以入心,仅停留在会背,会记,缺乏切身的体会和理解,无法建立道德情感,缺少践行的意识和意志,自然行而不远。三是“知”大于行,不重践行。由于在德育教育中没有相应的督导措施相配套,必然会出现似乎知道该怎么做、但行为上却做出了相去甚远、大打折扣的行为选择。把对道德的学习和培育仅仅停留在知道上,或者考试考高分上,并不注重躬身体验践行上,似乎践行道德规范是别人的事情,好像与自己无关。对他人道德水准要求很高,具体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是夸夸其谈。比如,青少年看到别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很是愤慨,但自己却又不注意,犯着同样的错误。结果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四是知而不行,表里不一。教育并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规范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青少年学生对道德规范非常清楚,但现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日益表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于抵制的倾向,阳奉阴违,口头说一套,行动做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凡此种种,都是道德教育活动中的“知行不一”现象的典型表现。

(二)新时期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知行不一”的根源

反思引起我国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现状的根源,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原因:

客观上:首先,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从思想观念的重视和环境氛围的创设,都没有给予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足够的重视。或者一些家长、老师的言行不一,再有一些社会公职人员台上台下两种形象,口惠而实不至,这都会给青少年树立了一种很坏的榜样。

其次,道德养成教育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最常见的就是青少年德育成人化,对青少年讲大道理,说大话,唱高调,高喊各种道德口号,缺少实际道德行为的示范指导教育,忽略了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形成了德育建设的空中楼阁,无法使“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最后,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出现了多元道德观、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良莠并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滋长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现象沉渣泛起,甚至出现了一些人格扭曲的丑陋现象。这些问题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对青少年学生的“知行合一”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比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空虚迷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却不愿意好好学习,对生活冷漠,对高尚的道德行为视之不屑,对庸俗的低劣的行为缺少分辨,对需要关心的人熟视无睹,对当下社会不信任,对生活预期不看好,对社会安全不放心,感觉生活乏味、学习没劲、社会没情,甚至产生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的心态,抱怨学习辛苦紧张,抱怨父母、抱怨老师的管教。再有,各种新旧媒体不断曝光的各行各业贪官污吏的恶劣行为,也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对社会正能量的判断。

主观上: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三观”的确立时期,自身很不成熟,对有些事物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少年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道德发展不相吻合甚至相背离的言行。当代青少年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砺,单一的学校生活使得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在道德的知行方面,缺少恒心和毅力,态度上漫不经心,行为上恣意为之,任性、优柔寡断、做事三心二意,兴趣广泛却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感觉自己长大了,却又不能自主的正确的判断是非,致使道德认知出现偏差,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现象较为常见,无法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发挥不了道德观对道德行为应有的定向作用和调控能力,无法指导青少年做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得道德行为易变、无序,妨碍了“知行不一”道德素质的养成。

四、青少年“知行合一”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受教者本身的主观原因,都是造成导致道德教育中知行不一、知行错位现象的诱因。道德养成教育中应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联动教育,相互支撑、形成合力,这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家庭教育是“知行合一”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启蒙和基础

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工厂,作为人格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德品质的养成最早源于家庭。家庭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教养方式,长辈们的榜样示范,都是青少年“知行合一”道德素质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原则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因此,充分发挥父母长辈的“知行合一”的模范作用,以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染子女,以规范的道德行为为子女树立榜样,从日常的生活的点滴做起,积微见著,修身齐家,在言传身教、示范引导中养成子女优秀的道德品质,使道德教育落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日久天长,积习成德,言行一致,从而收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1.服务水平和设施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酒店,尤其是景点区域的酒店在硬件设施上并不算落后,但是与国际上同等酒店相比,服务水平和设施的科技含量都是较为落后的。比如,酒店设定的温度、外界温度以及顾客人数等等对于温度系统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单单通过中央空调对温度进行控制,很难满足顾客的实际要求。因此还需要对相关的设施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1]。除此之外,服务水平对于酒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实际上我国部分酒店的服务水平、设施科技含量和酒店名声并不匹配。

(二)学校教育是“知行合一”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关键和主导

学校是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场所,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必须是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展开。德智并重,教育青少年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同时,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这一阶段养成各种行为习惯是不易被改变的。学校良好的、正规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知行合一”的养成起主导作用。

为此,首先,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理念,真抓实教。在课程分配上比例均衡,不能只抓文化知识学习,减少思想品德与政治课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等素质的培养;同时克服道德素质培养在教学设计上单一化现象,使德育生活化。开设校本德育课程,使德育融入生活,联系社会;加强德育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德育行为,促使德育课堂精彩纷呈;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社会教材进校园活动,创建个性化的班集体,彰显班级的道德文明;开设学生讲堂,发挥同辈群体的同化作用;开设家长德育讲堂,利用家长的的德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生活;搞好德育教材建设,保证德育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改变德育评价方式,注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表现等。同时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教行一致,言行合一,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其次,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要把道德规范转变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把他律变成自律。通过“道德内化”解决道德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外化”解决道德行为实践问题。为此,学校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如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导向机制、风气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法律强制机制等,形成一个良性教育互动系统。

(三)社会环境是“知行合一”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因素和必要补充

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道德行为,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社会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刻不容缓,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提高责任意识,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对各级政府、社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成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参与者、督促者、践行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建立起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净化与优化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走向现实,从而让青少年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首先,净化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管理、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其次,发挥成年公民的榜样作用。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源自于成年公民的道德行为表现。以公德为例,许多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不守秩序等,正是成年公民们行为影响的结果,成年公民要增强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树立良好典范。再次,加大法制环境建设,加强治安环境特别是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治理,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此外,还应进行经常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抵御错误思想、行为诱惑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充分发挥社会德育的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使校内和校外相互配合,发挥社会德育的补充作用,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使他们耳濡目染自觉做到知行合一。

(四)自律实践是“知行合一”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知行合一”道德素质养成的影响都是外因,但是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需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居敬持志,注重自省自查,自觉践行,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高雅的兴趣,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做到慎独自律,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把道德规范化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外化为为日常的实际行为,作为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的指南,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脚踏实地,努力克服知而不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注释

①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党的十八大报告.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③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习十八大报告,贯彻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3 -05 -22.

[1]余纯.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2,(23).

[2]刘小龙.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C].233 网校论文中心,2010,(1).

[3]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http://www.yn.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知行合一道德素质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