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润州柳氏三代交游考
2015-01-31喻世华
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镇江 212003)
苏轼与润州柳氏三代交游考
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镇江 212003)
在与润州士人的交往中,苏轼与柳瑾(字子玉)、柳仲远(字子文)、柳闳(字展如)三代交往时间最长——从熙宁二年(1069年)一直延续到苏轼去世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历时30多年;交往也最深——苏轼留下与柳家三代有关的诗文共计27篇。这与他们是亲戚有关,也与他们日常生活交往密切、文艺爱好相同、政治境遇相似有关。
苏轼;苏辙;柳瑾;柳仲远;柳闳;润州
苏轼12次途经润州[1],与润州士人多有交往,其中与柳瑾及其家人交往最为密切和长久。论者对此很少述及,因此,对苏轼与润州柳氏三代的交游展开研究,澄清一些历史误会,对于深化苏轼研究以及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无疑是有意义的。
1 苏轼与柳瑾的交往
柳瑾,字子玉,润州人,北宋著名书法家,善作诗及行书、草书,但《宋史》无传,仅在《全宋诗》收录其诗4首[2]卷431。依据苏轼、苏辙诗文留下的资料,可以大致还原相互交游的历史原貌。根据笔者统计,苏轼诗、词、文集中保留的与柳家有关的诗、词、文共计27篇;苏辙诗文中同样留下10篇与柳家有关的记录。
苏轼、苏辙兄弟与柳瑾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熙宁二年(1069年)。孔凡礼《三苏年谱》载:“柳瑾(子玉)寄诗来,轼、辙次其韵。今年年初,辙晤瑾于来京师途中。瑾旋来京师,别去,辙有送行诗。”[3]526但查苏轼、苏辙诗文集,是年只见苏辙与柳瑾有和诗,苏轼诗文集未见与柳瑾和诗。苏辙《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新年始是识君初,顾我尘埃正满裾。谈辩未容朝夕听,情亲空愧往还书。”[4]卷三苏辙另有《送柳子玉》:“京师逢柳侯,往事能历数。叹息子美贤,相与实旧故。至今存篇章,醉墨龙蛇舞。斯人今苟在,亦恐终囚虏。惜哉时论隘,安置失处所。一麾寄河壖,垂老幸有土。世俗安足论,且尽杯中醑。”[4]卷三柳瑾与苏辙、苏轼交往的诗没有保存下来①笔者注:《全宋诗》卷431虽收有柳瑾诗4首,但与苏轼、苏辙交往的诗并没有保存下来。,但苏辙的和诗还是透露了多方面信息。其一,表明这是他们最初的交往:“新年始是识君初”;其二,说明双方一见如故,关系融洽,近乎忘年交:“京师逢柳侯,往事能历数”;其三,双方有亲戚关系:“叹息子美贤,相与实旧故”。
熙宁三年(1070年)春天,柳瑾再次到汴京拜访苏轼和苏辙兄弟,三人诗酒唱和,其乐融融。孔凡礼《三苏年谱》载:“柳瑾(子玉)见赠,辙次其韵。”[3]561这次轼、辙皆次其韵。苏辙《次韵柳子玉见赠》:“壮心衰尽愧当年,刻意为文日几千。老去读书聊度岁,春来多睡苦便毡。梦归似雁长飞去,才短如蚕只自缠。唯有闻诗尚思和,可能时寄最高篇。”[4]卷三苏轼《次韵柳子玉见寄》:“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后车。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5]240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苏辙与柳瑾相会于陈州。当时苏轼去杭州赴任,道经陈州看望苏辙,正好柳瑾贬官寿春亦过陈州,因船上断饮,去见苏轼兄弟求援,三人再次唱和。孔凡礼《三苏年谱》载:“柳瑾谪官寿春,舟过陈州。苏轼兄弟与语。”[3]613苏轼有《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早岁便怀齐物意,微官敢有济时心。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5]274苏辙亦有和诗《次韵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宛丘见寄二首》:“局冷曾非簿领迷,幽居浑似未官时。忽闻客至惊还喜,出见泥深笑不知。谋拙未能忧岁计,身闲聊可饱晨炊。行舟借问何匆草,淮口无潮月正亏。”[4]卷三苏轼熙宁四年第一次路经润州为“十一月三日,轼游金山,夜宿金山寺。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登北固山,游甘露寺”[3]619,“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6]391。这次路过润州时间比较匆忙,苏轼诗文中没有留下在润州访亲会友的记载。
熙宁六年(1073年)夏秋,柳子玉被任命提举舒州灵仙观,实质上是赋予闲职,他在杭州与苏轼游玩半年之久:“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南屏,暮宿灵鹫。”[7]1939苏轼在此期间留下了不少与柳瑾的唱和诗。苏轼有《次韵柳子玉二首·地炉》:“细声蚯蚓发银瓶,拥褐横眠天未明。衰鬓镊残欹雪领,壮心降尽倒风旌。自称丹灶锱铢火,倦听山城长短更。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5] 315《次韵柳子玉二首·纸帐》:“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5]316苏辙亦有同题和诗《和柳子玉地炉》:“凿地泥床不费功,山深炭贱火长红。拥衾熟睡朝衙后,抱膝微吟暮雪中。宠辱两忘轻世味,冰霜不到傲天工。遥知麻步无人客,寒夜清樽谁与同。”[4]卷四《和柳子玉纸帐》:“夫子清贫不耐冬,书斋还费纸重重。窗明晓日从教入,帐厚霜飚定不容。京兆牛衣聊可藉,公孙布被旋须缝。吴绫蜀锦非嫌汝,简淡为生要易供。”[4]卷四
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润赈灾,柳瑾与之同行,苏轼有《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5]527《观子玉郎中草圣》[5]527《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5]528。苏辙亦有《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卜筑共山功欲成,新河入县巧相萦。谁将畚锸千夫力,添上园林一倍清。”[4]卷四
熙宁七年正月苏轼赴润州,柳瑾先回家中恭候,待苏轼到来后,便陪同他到润州的鹤林、招隐、金山寺游览,还与润州前辈刁约(字景纯)互相唱和,苏轼留下了10首与柳瑾及其亲友有关的诗歌。苏轼有《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5]538《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不羡腰金照地光,暂时假面弄西凉。晴窗咽日肝肠暖,古殿朝真屦袖香。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先生官罢乘风去,何用区区赋《陟冈》。”[5]540《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自酌金樽劝孟光,更教长笛奏伊凉。牵衣男女绕太白,扇枕郎君烦阿香。诗病逢春转深痼,愁魔得酒暂奔忙。醒时情味吾能说,日在西南白草冈。”[5]540*笔者注:在焦山碑林,现在还留有苏轼《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诗的石刻。《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5] 542《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君前说老翁。更有方瞳八十一,奋衣矍铄走山中。”[5]544另有《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书赠法通师诗》。柳瑾被命提举舒州灵仙观后一直陪伴苏轼“欲去又还不去”,直到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柳瑾决定赴灵仙观任职,苏轼为此写下送别诗《送柳子玉赴灵仙》[5]545,还特意写下送别词《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8]该词用迂回递进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苏轼第2次到润州,直到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才离开,是苏轼12次路经润州在润州时间最长的一次。二人熙宁七年二月的分别,实质上是永别。苏轼回杭州后,九月受命知密州,十月路过润州,只是短暂停留,无缘与柳瑾见面。
熙宁十年(1077年)柳瑾去世,苏轼时知徐州,得悉消息后,苏轼作祭文,苏辙作挽词,对彼此交往作了全面回顾和总结。苏轼《祭柳子玉文》如下:
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甚敏而文,声发自幼。从横武库,炳蔚文囿。独以诗鸣,天锡雄咮。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凡今卿相,伊昔朋旧。平视青云,可到宁骤。孰云坎轲,白发垂脰。才高绝俗,性疏来诟。谪居穷山,遂侣猩狖。夜衾不絮,朝甑绝馏。慨然怀归,投弃缨绶。潜山之麓,往事神后。道味自饴,世芬莫嗅。凡世所欲,有避无就。谓当乘除,并畀之寿。云何不淑,命也谁咎。顷在钱塘,惠然我觏……雪窗饥坐,清阕间奏。沙河夜归,霜月如昼。纶巾鹤氅,惊笑吴妇。会合之难,如次组绣。翻然失去,覆水何救。维子耆老,名德俱茂。嗟我后来,匪友惟媾。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念子永归,涕如悬溜。歌此奠诗,一樽往侑[7]1938-1939。
苏辙《柳子玉郎中挽词二首》:
晚岁抽身尘土中,灊山仍乞古仙宫。羞将白发随冯叟,欲就丹砂继葛洪。龙虎未能留物化,芭蕉久已悟身空。骚人欲作招魂赋,蝉蜕疑非世俗同。
新诗锦绣烂成编,醉墨龙蛇洒未干。共首卜居空旧约,宛丘携手忆余欢。风流可见身如在,乡国全归意所安。行到都门送君处,长河清泪两泛澜[4]卷六。
综上所述,从熙宁二年(1069年)与柳瑾相识,到熙宁十年(1077年)柳瑾去世,苏轼(包括苏辙)与柳瑾的交往是密切的。柳瑾去世多年后,苏轼书《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借以表达对此前生活的追怀,可见其感情之深。
2 苏轼与柳仲远、柳闳的交往
柳瑾去世以后,苏轼仍同柳家保持了相当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没有因境遇变化而有所改变。
元祐年间,苏轼与柳仲远(字子文)、柳闳(字展如)在京师多有交往。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作《题憩寂图诗(并鲁直跋)》:“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仲远取杜子美诗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双脚,叶裹松子僧前落’之句,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为《憩寂图》。子由题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诗。’因次其韵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7]2138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有书赠柳仲矩[7]2263。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破琴诗(并叙)》:“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5]1769八月十五《书韩李诗》,与柳闳论李白、韩愈诗[3]2284。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有《书柳氏试墨》:“昨日有人点第一网龙团,香味十倍常茶。如使诸葛鼠须笔,金阑子入手,不似有锋刃。惟有此物似之。元祐八年三月十八日,过柳仲远试墨,书此。此墨云‘文公桧鼯臈’,不知其所谓也。”[7]2227
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贬谪惠州,获悉堂妹“小二娘”病故(《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六十五曾有提及),苏轼为此作《祭亡妹德化县君文》。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坡自海南北归。六月初因病先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休息,会见米芾之后,瘴毒大作,甚至昏迷不知人事(见苏轼《乞致仕表》),他自知随时都有可能出意外,便给苏辙写信嘱托后事。乘船过江后,被润州太守王觌接住,苏轼到京口后,自太守以下,皆不能见。此时外甥柳闳远道来见,痛述其母去世后父亲及弟弟也相继去世,并递上一份他亲自抄写的《楞严经》,请老舅写点题跋文字。苏轼有《跋柳闳楞严经后》:“众生当以是时度,佛菩萨则现是身,身无实相,然必现是,意其所入者易也。《楞严》者,房融笔受,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吾甥柳辟,孝弟夙成,自童子能为文,不幸短命。其兄闳为手写此经。闳既已识佛意,则辟亦当冥受其赐矣。”[7]2065《与外甥柳闳一首》:“展如外生。人来得书,知奉太夫人康宁,新妇外孙各无恙。北归万里,无足言者,独不见我令妹、贤妹夫,此心如割。介夫何负,亦早世,念之痛不去心。数年岂贤隽厄会耶?相见,当一恸以写之。兹不一一。”[7]1844
费衮《梁溪漫志》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东坡归自海南,遇其甥柳展如(闳),出文一卷示之曰:‘此吾在岭南所作也,甥试次第之。’展如曰:‘《天庆观乳泉赋》词意高妙,当在第一;《钟子翼哀词》别出新格,次之;他文称是。舅老笔,甥敢优劣邪?’坡叹息以为知言。”[9]卷三苏轼抱病亲至堂妹、妹丈墓前祭之,作《祭柳仲远文》:
呜呼哀哉。我生多故,愈老愈艰。亲朋几人,日化日迁。逝者如风,赴来逾年。一恸海徼,摧胸破肝。痛我令妹,天独与贤。德如召南,寿甫见孙。矧我仲远,孝友恭温。天若成之,从政有闻。富以学术,又昌以言。久而不试,理岂其然。崎岖有求,凡以为亲。虽不负米,实劳且勤。知止于此,不如归闲。哀我孤甥,孝如闵、颜。衔痛远诉,谁抚谁存。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慎勿致毁,以全汝门。以慰我仲远永归之魂。呜呼哀哉[7]1954。
(又)
我厄于南,天降罪疾。方之古人,百死有溢。天不我亡,亡其朋戚。如柳氏妹,夫妇连璧。云何两逝,不憖遗一。我归自南,宿草再易。哭堕其目,泉壤咫尺。闳也有立,气贯金石。我穷且老,似舅何益。易其墓侧,可置万室。天定胜人,此语其必[7]1955。
综上所述,从熙宁二年(1069年)直到去世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几十年中,苏轼与柳家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为柳氏家族共写作祭文4篇:《祭柳子玉文》《祭亡妹德化县君文》《祭柳仲远文》(2篇)。据笔者考证,苏轼一生并不轻易为他人作祭文、墓志铭,他曾委婉拒绝李廌请求代作铭、志的要求:“某从来不独不书不作铭、志,但缘子孙欲追述祖考而作者,皆未尝措手。”[7]1579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与苏轼过从甚密尚被拒绝[10]。苏轼为柳氏家族写作的祭文占苏轼一生所作祭文40余篇的1/10,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与柳家的关系是相当特殊的。
3 苏轼与柳氏三代关系解析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影响颇大的一部苏轼传记作品,其中对于苏轼与柳家的关系,有苏轼暗恋堂妹说[11],不少苏学研究者对其立论的牵强都给予了有力驳斥。其实,梳理苏轼与柳氏三代的交往,林氏的说法可以不攻自破。苏轼(包括苏辙)与柳氏三代长达30余年的交往,完全是出于亲情和友情。
3.1浓厚的亲情
孔凡礼《三苏年谱》:“ 瑾,丹徒人,子子文,伯父涣之婿。”[3]526苏辙《伯父墓表》亦有明确记载。这种亲戚关系使苏轼与柳瑾在熙宁年间交往密切而自然。熙宁二年(1069年)、熙宁三年(1070年)的京师相会,熙宁四年(1071年)的陈州相会,熙宁六年(1073年)夏秋到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的杭州相伴、润州聚会都是明证。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润州有《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等,可证苏轼曾到柳家探望堂妹“小二娘”和外甥。柳瑾去世后,这种交往并未中断。苏轼后来多次途经润州,与柳家多有往来。元祐元年、六年、八年,苏轼与柳仲远在京师多有交往。贬谪岭海后,苏轼仍然与其有联系,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路经润州,还再次为去世的柳仲远及堂妹写了祭文。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奠定了交往的情感基础。
3.2相知的友情
苏轼与柳氏三代之间,不但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作为交往的感情基础,更因为日常生活的密切交往、文艺爱好相同、政治境遇相似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一是生活交游产生的友情。从熙宁二年(1069年)柳瑾与苏轼、苏辙兄弟结识开始,一直到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柳瑾赴灵仙观就任,柳瑾与苏轼、苏辙兄弟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苏轼写给柳瑾的诗、词、文计17首(篇),苏辙写给柳瑾的诗文计10首(篇)。柳瑾去世,苏轼有祭文,苏辙有挽词2首[10]。苏辙与柳瑾曾有卜居为邻之约:“待得入城应少暇,相从有约定何如。”[4]卷三“交从锦水初无间,邻卜共山已有心。”[4]卷三“为邻有意非今日,丐我余波伴濯缨。”[4]卷四从熙宁六年(1073年)夏秋到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柳瑾跟随苏轼游玩半年之久,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这是他们相知的生活基础。
二是文艺上的共同爱好产生的友情。苏轼称赞柳瑾“善作诗及行草书……盖妙绝一时”[5]1768。苏轼、苏辙与柳子玉是诗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从苏轼、苏辙诗文中大致可以看到柳子玉艺术上的才华:“柳侯白首郎,风格终近古。”[4]卷三“久闻笔阵无前敌,更拟诗坛托后车。”[4]卷三“草圣诗豪并神速,数因南雁惠佳音。”[4]卷三“诗翁爱酒长如渴,瓶尽欲沽囊已竭。灯青火冷不成眠,一夜捻须吟喜雪。诗成就我觅欢处,我穷正与君仿佛。”[5]527“柳侯运笔如电闪……此书非我谁能双。”[5]527“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5]528这种文学艺术上的共同爱好,是苏氏兄弟与柳瑾相知的文艺基础。
三是政治上同病相怜产生的友情。从柳瑾留存的少量诗歌可以看出,柳瑾是有政治抱负的,如“过尽金汤知帝策,见求貂虎识军仪”“男儿本有四方志,只在蓬瀛自不知”[2]卷431。而从苏轼、苏辙诗文则可以看出,虽然柳瑾与王安石为同年*笔者注:柳瑾与王安石为同年,见王文诰、冯应榴《苏轼诗集》中的注释:“柳子玉,名瑾,吴人,与王介甫同年。” (王文诰、冯应榴《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0页),但在王安石当政的熙宁年间政治上柳瑾并不得志。熙宁二三年间,柳子玉在汴京附近为小官;熙宁四年(1071年),贬官寿春;熙宁六年(1073年)夏秋,被命提举舒州灵仙观。苏轼、苏辙兄弟由于反对新法,相继从京城被贬到外地为官。“献酬不用辞升斗,曲直何劳问尺寻。要路风波无限恶,谪居情味最能深。”[4]卷三“旧游日零落,新辈谁与伍。人情逐时好,变化无定主。试看近时人,相教蹈规矩。行身剧孔孟,称道皆舜禹。但求免讥评,岂顾愁肺腑。坐令不羁士,举足遭网罟。缅怀我生初,遗俗尚目睹。中庸虽已亡,比近则犹愈。老成慎趋好,后生守淳鲁。岂效相谩欺,炫牛沽马脯。过恶酒色间,可罪非可恶。譬如嵇与阮,心迹岂深蠹。”[4]卷三“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杜叟挽衣那及胫,颜翁食粥敢言炊。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君底事亏。”[5]274“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5]545这种政治上的同病相怜,是苏氏兄弟与柳瑾相交的政治基础。
综上所述,苏轼与柳瑾、柳仲远、柳闳三代交往,时间从熙宁二年(1069年)一直延续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去世,历时30多年,苏轼与柳氏三代的交往,在他与润州士人的交往中最为密切也最为长久,堪称生死之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苏轼暗恋堂妹说不值一驳,但苏轼著作中出现的两个“小二娘”倒值得注意。《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六十五:“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于定州,柳见作定签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7]1619这里的小二娘显然指其堂妹,而与《与胡郎仁修三首》之三:“小二娘知持服不易,且得无恙,伯翁一行并健。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许州相识书,皆言一宅康安。亦得九郎书,二子极长进。今已到太平州,相次须一到润州金山寺,但无由至常州看小二娘。有所干所阙,一一早道来。余万万自爱。”[7]1843这里的小二娘当指苏氏第三代。两文中出现的“小二娘”容易引起混淆,应该引起注意。
[1] 乔长富.苏轼12次至润州事迹系年考述[J].镇江高专学报,2009(1):9-13.
[2]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4] 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王文诰,冯应榴.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颜中其.苏东坡佚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285.
[7] 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3-174.
[9] 惠洪,费衮.冷斋夜话·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 喻世华. 论苏轼的为师之道:以李廌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64.
[11] 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胡 菲〕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uShiandthreegenerationsofLiuinRunzhou
YU Shi-hua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Among Su Shi’s friendship with scholars in Runzhou,the interaction with three generations of Liu:Liu Jin(Liu Ziyu),Liu Zhongyuan(Liu Ziwen) and Liu Hong(Liu Zhanru) was the longest,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from Xining 2nd(1069) to Jianzhong 1st(1101) when Su Shi passed away. This relationship was the deepest as well for Su Shi who created twenty seven poems and essays related to three generations of Liu,which was related to their kinship,their intimate daily interaction,their common enthusiasm o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similar political careers.
Su Shi; Su Zhe; Liu Jin;Liu Zhongyuan;Liu Hong; Runzhou
2015-04-27
喻世华(1959—),男,重庆开县人,编审,主要从事苏轼研究和编辑业务研究。
K825.6
:A
:1008-8148(2015)03-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