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以黔北独竹漂为例
2015-01-31李华禄
李华禄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以黔北独竹漂为例
李华禄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以独竹漂为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黔北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健身性、娱乐观赏性和广泛参与性的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黔北民族之瑰宝,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们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在促进“富、学、乐、美”“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方面有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还有利于为城乡居民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沟通搭建良好平台,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与稳定的有效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地区;新农村
“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简称“富学乐美”[1],是革命历史名城遵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抓手。该创建活动自2001年从余庆县兴起以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局部试点探索到遵义市乃至贵州省的全面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现已成为生命力旺盛、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该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并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文章试图以在贵州有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北独竹漂项目为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寻求“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寻找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增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1 民族之瑰宝——黔北独竹漂
独竹漂是贵州省独创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遵义市首批、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发源于赤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是当地土家族同胞在当时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出行难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渡河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水上交通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少数民族的娱乐、比赛项目而传承至今[2]。独竹漂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度亮相并夺得表演金奖,现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起来,北京市、广东省等14个省(市、自治区)都组建了独竹漂队伍。2010年,独竹漂赛正式入选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3]。它作为一种行为技艺的凝练,其行为模式和精神内涵得到当地苗族和汉族人民的认同,并以一种民族文化形态得以存在和发展,现流行于遵义,在黔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独竹漂已经淡化了创造时的交通运输功能,发展成为一项展示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竞技表演项目。表演时,表演者位于一根直径在15厘米以上、长度约8米的无扭曲的大毛竹或楠竹上,运用竹竿在水中的浮力、手持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匀称笔直的斑竹或水竹在水中划行、维持身体平衡,进行各种动作的表演。
2 独竹漂项目特征
2.1 民族性
独竹漂起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行为技艺的凝练,它一出现就与周围环境和其它文化体系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交织着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与外界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换的文化开放系统。独竹漂运动作为黔北河运文化的衍生物,凝聚了黔北人民的聪明才智,是黔北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特殊的方式传承和丰富了当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重现了当年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不畏困难、征服自然的精神气概,是黔北人民积极与艰苦生存环境抗争的历史见证。独竹漂运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其演变与发展也向世人展示着黔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 健身性
独竹漂运动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身心娱乐的活动中逐步改善参与者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首先,能很好地锻炼人的平衡能力。独竹漂练习者需要依靠水对竹子的浮力来使自己能站、坐、躺在竹子上进行各种练习或表演,由于着力面积小,加之竹子在浮力作用下的晃动,人在上面要维持身体平衡的难度较大,这样能对练习者的平衡能力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其次,能很好地锻炼人的肌肉力量。在独竹漂表演中,前进、后退、转身等动作需要练习者依靠手中的划干不停地划水来实现,从而能有效地锻炼练习者手臂、腰背等肌肉的力量。第三、能有效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由于独竹漂练习是在特定的场地——水上进行的,而且一般是在江河、湖等上面,长期进行练习必然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尤其是贵州的冬天气温较低,对练习者的精神意志品质是个严峻的考验,所以独竹漂练习还能激发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对人的意志品质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2.3 娱乐、观赏性
独竹漂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者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民族风情与民族精神美的艺术展示,加之其惊险独特的水上表演,更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垂青。独竹漂表演者利用独竹漂过江,迎接新娘,新郎接到新娘子后,两人同乘一根竹竿,在水上拜天地,揭盖头等形式演示了布依族迎娶新娘子和水上婚礼的全过程,他们以高度的艺术形式将布依族婚嫁礼仪等民族风俗通过独竹漂表演展示给了观众,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竹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表演根据人数可以分为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和团队表演。技艺表演中注重个人技巧的单人、双人表演者时而通过正划、倒划、单腿划、弓步划、转身、绕弯、互换独竹舟、单人换舟等展示着独竹漂“一苇渡江”之精妙,时而通过高难度的“劈腿漂”、“弓步漂”、“翘竿漂”、“倒挂金钩”、“金鸡独立”、“转身平衡”、“转呼啦圈”等优美姿势诠释着独竹漂“水上芭蕾”之美誉。团队表演既可以展示横排、竖排等水上列队、方阵变化,又可以组编成各种图案图形,堪称“水上团体操”。[2]
3 民族传统体育独竹漂在“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独竹漂运动在黔北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较大的影响力,它不仅以实用的健身价值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吸引人们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还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所具备的高度的艺术观赏价值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构建交流平台,推动“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帮助民族地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其作为一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对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作为遵义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方面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3.1 丰富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在身体行为技艺方面的具体体现,她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有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以及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有效的健身价值,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
3.2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富在农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富在农家”,就是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1]。然而,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富在农家”战略目标,是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独竹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有的民族性、广泛的参与性、有效的健身娱乐价值以及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使其可以成为发展当地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体育效益和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拉动旅游、健身等相关产业,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帮助民族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富在农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遵义市将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遗产、中国茶海、仡佬之源”六大品牌,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以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成为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主体,通过他们的对外表演等宣传方式,在吸引外地游客来遵义旅游直接拉动旅游经济的同时,还是一个对外展示贵州地方资源的窗口,在引进项目、吸引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8月,遵义市累计接待游客71105.57万人次,综合收入累计563.2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09%。
3.3 促进城乡文化交融,实现“学在农家”长智慧的建设目标
“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1]。山高路险,与外界沟通渠道不畅,交流学习机会少是民族地区农民学习先进文化的一道屏障。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农民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的桥梁。首先,通过表演、竞赛活动的组织,刺激表演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和传承,赋予其新的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其次,通过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表演与竞赛等形式,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参与者和观赏者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不畏困难、团结拼搏、勇于征服大自然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对参与者和观赏者起到了教育和熏陶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培养。再次,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以及观赏价值,积极开展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竞赛,培育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主题乡村体育旅游体验点,吸引城镇居民来农村观光旅游,能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共同发展。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城镇居民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淳朴的民风,学习民族同胞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民族地区农民感受尊重、和平、民主、公平竞争、具有创新意识等现代文明,从而培养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促使民族地区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自觉接受现代文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3.4 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乐在农家”爽精神建设目标
“乐在农家”,就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发展动力[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之城市空气质量差、噪音大等环境因素,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健身效果和观赏娱乐价值能使参与者从中享受快乐、增强幸福感。参与、观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或竞赛,使参与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强身健体,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中寻找自信、体验成功的快感,在淳朴的民俗风情中体验运动美、感受心灵美,调节和放松脑力疲劳,缓解神经紧张与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可以拓宽社会交往,消除孤独与寂寞,调节心理平衡,促进参与者的身心健康。[4]
3.5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有利于实现“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建设目标
“美在农家”不仅是乡容乡貌整洁美观,更要乡风文明,要引导农民讲文明、树新风,追求心灵美,具有美的精神内在[1]。衍生于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是传授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是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民族的个性往往通过它作用于参与者身上,以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精神。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既可以丰富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促进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建设,又可以使参与者从中找到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弘扬民族精神。随着工业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在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贵州地区,失地农民与返乡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积极组织开展独竹漂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丰富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内容,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求,使农民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善良、团结互助等淳朴的民俗民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能使参与者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到生活乐趣,展现生命价值,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崇尚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构筑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3.6 搭建沟通平台、增进社会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流,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信仰,这在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同时,也会因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导致民族地区矛盾重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寻找各民族文化中的共同交集,以促进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时期,出于自然生存环境的压力,拥有强壮的体魄,适应野外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具备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和决心,带领族人增强生产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生活在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提高在族群中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拥有强壮的体魄、战胜恶劣环境的能力和勇于征服大自然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交集。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三农”政策实施以来,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强壮的体魄不再是衡量和获取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和途径。起源于生产生活中的独竹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与竞赛自然成为了传承民族精神,展示民族勇于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各民族人民都渴望拥有和展示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与勇气这一民族文化中的共同交集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赛与表演,有利于搭建各民族人民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促进各民族交流,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是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
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城乡关联,减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很长一段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现代城市文化与乡土文明差异大,冲突明显。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表演,对外宣传民族文化,以及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功能打造的民族地区休闲旅游点等方式,吸引城镇居民周末等前来娱乐放松、调剂紧张的城市生活,有利于增进城乡关联,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的有效沟通,增进互信。民族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同胞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收集少数民族同胞各方面的诉求,使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党的政策宣传,为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政府与民族村寨的沟通渠道更为畅通。
综括全文,以独竹漂为代表的黔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它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健身性、娱乐观赏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内容,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拉动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富在农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交融,实现“学在农家”长智慧的建设目标;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乐在农家”爽精神建设目标;有利于实现“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建设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能为城乡居民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沟通搭建良好平台,是增加城乡关联、打破城乡壁垒、减小城乡文化差异,增进民族间的理解,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民族地区和谐与稳定的有效途径。
[1]胡跃平,汪志球.建设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气象[N].人民日报,2006-02-06.
[2]韦丽春,蓝建卓.贵州赤水独竹漂的历史渊源及功能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19-20.
[3]陈立勇.独竹漂运动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30-133.
[4]田祖国.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价值及运用——基于湘西苗寨和通道侗乡的调查报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8):36-39.
(责任编辑:魏登云)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Role Played by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Constructionof“FourBenefits withFarmers”inNew Countryside——A Case Study of Single-bamboo Floating in Qianbei
LI Hua-lu
(School of P.E.,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2,China)
With the single-bamboo floating as an example,the role played by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Four Benefits with Farmers”in new countryside is explored.The findings are in the following:with its sole nationality,fitness,entertainment and wide participation,the single bamboo floating is the national treasure in Qianbei,producing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ocal and gaining great support fromthe masses.They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and effective carriers of spiritual construction in the nationalregion,which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The employmen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activities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in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yand city,between one nationality and another,andbetween government and minority groups,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further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e national region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national district;new countryside
G85
A
1009-3583(2015)-0149-05
2015-03-12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QN26)
李华禄,男,贵州仁怀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