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认识基本乐理中的基本知识
——读《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

2015-01-31张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协和音程乐理

张静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多角度认识基本乐理中的基本知识
——读《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

张静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是一本对传统意义上的基本乐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作补充,并深入研究各专题所涉及到的文化层面涵义。通读此书,会让教学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基本乐理教学理念,让学习者更加深刻并多角度地认识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乐理;多角度;文化视野

基本乐理就是音乐理论中最基本的知识,它包括音的特性、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内容。它是开启所有音乐学习大门的钥匙,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质音乐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施咏编著的《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序、前言、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十二个专题知识点构成,从文化视野看基本乐理的基本问题,从客观存在结合主观意识去注视一个个基本乐理中的基本知识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理教材。全书选取了12个基本乐理方面的专题,从最基本知识点逐个并深入地来做介绍与展开。

作者本着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与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理念,打破了各个学科的界限,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运用了音乐学、文学、数学、律学、声学等多个学科的贯穿以及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的有机结合,通过散文化的写作手法,把选取的12个最基本知识点从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从加强对音乐文化多视角来做全方位的解读和展开。全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趣味性,让读者能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该书,掌握知识。

全书十二个专题知识点分别是休止、强弱、音程的协和、五音大全、美音求源、声无定高、从宫的观念、时速、节奏、弹性节拍、音乐散文、调式旋法。让我们看到它们在传统乐理书外的另一面,让我们顿时觉得基本乐理知识原来可以这样丰富多彩。

“每个休止符都充满着音乐”。乐理教材上介绍的休止符就是所谓的在音乐中音响的暂时间断,不发出声音。而作者让我们看到休止不是表面所理解的静止,而应从它丰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去思考。作者在此列举了许多音乐家使用无声来制造音乐的轶事,而且还通过中国绘画创作中“留白”的艺术手法,更生动地指出了音乐中的“休止”和绘画中的“留白”有着同样“不求完满、追求留白和停顿的审美心理倾向和心理习惯”。通过多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休止也富有乐感,休止也是能体现不同情境,不同表现意义的细致艺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在音乐审美表达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对“休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并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休止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然后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它,让它也作为情感交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音乐从这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情感也由此得以扩展,并让听者能有无限的遐想。正如作者提到“无声之时音乐反而有了巨大无限的抽象含蓄之表现力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通过第一个基本知识的学习论述已经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多角度的文化视野,同时也让我们重新且更为深刻地从多角度认识了休止符。

在全书中有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就是辩证法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哲学原理。音乐中的强弱,音程的协和和声无定高中的音高音准都是通过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

音的强弱在一般教材中只是简单地阐明它是音的几个特性之一,是由发音体振幅(音的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的。振幅越大,音越强,否则反之。再者,就是通常我们表面的认为它就是乐谱中记录的力度记号而已。其实在音乐中的强弱是充满了唯物辩证的关系,依彼此对立性而存在的。作者通过两段文字内容,介绍了音量单位分贝和音量不同时,会使得人耳对其产生不同的感受。列举了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论证了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流派背景的不同,以及乐器的发音性能和记谱法力度标记,甚至个人习惯的差异,都会影响对音乐强弱的感觉。还有,每个人自身心理因素和感觉性也存在着相对性,因此对音乐强弱的感觉也是相对的。音的强弱更多的还是应该从音乐表现、乐曲内容出发,没有绝对力度标准。只有各人去考虑乐曲中的感情,才能依据那些力度记号更好地把握乐曲中的情,而不能让那些力度记号决定了自己的情感宣泄。

在介绍音的另一个特性“声无定高”,强调具体的音乐实践中音高、音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已经不是哪一个音多少赫兹定量、定性的问题了,决定了一个乐音音高的具体情况已不仅是由于物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心理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诸多因素。传统的基本乐理教材也只是简单介绍音的高低是由物体在一定时间里振动次数所决定的。作者通过对音高音准的相对性让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个民族地域所遵循的律制不同,所以音准就无法定值。如果拿一种律制去衡量一个遵循另种律制的音准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音不准。其实这就说明了音准会因为人所处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听觉习惯而产生的感觉不同。因此,判断音准与否,让我们陷入了思考,也让我们更加地想去了解更多的律制知识。

基本乐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音程的协和,大部分教材都会列出一个表格介绍哪些是协和音程,哪些是不协和音程。实际上,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们又在反思音程的协和度不是绝对的,它具有相对性。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音响引出了音程,接着引出音程的协和。协和音程根本不能像乐理教材中讲的“听起来悦耳,融合的音程”。悦耳到底是相对谁而言的呢?所以怎么能确定是否协和呢?协和不是绝对的,更不会是绝对的。正如之前所介绍的音准一样,它会因为人所处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听觉习惯而产生协和感的不同。所以,没有绝对的协和音程,也没有绝对的不协和音程。

“五音大成”篇,从起源说,简约说,全球学来介绍五声,首先,作者列举了各个不同学派对五声起源问题的推测与分析,并且指出了五声调式音乐中所产生的简约之美,以及中国音乐为何选择五声调式的内在文化背景,进而批判了“五声―七声―十二音”的这种单线进化论和欧洲中心论。第二,阐述了音阶结构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指出了五声音阶比七声音阶落后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后,让我们认识到五声音阶并不是乐理教材上简单介绍的一种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也并非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存在着众多不同结构的五声音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并对种类繁多的各种五声音阶结构做了比较与介绍。

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被俗称为正音,书中“从宫观念”从其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的乐学、律学、民族调式理论、古代音乐美学,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介绍了“宫”是民族调式中的“超人”。从儒家哲学和音乐美学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阐明宫音由于自身的色彩以及古人对其感受使它成为“中和之美”思想的中和之乐,也就形成了“从宫观念”。“以宫定调”,宫音在绝大多数的调式中是必不可少的音级,更应该重视和强调的音级,是最能体现“中和之乐”的良好载体。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主要由节奏﹑旋律﹑结构﹑曲式﹑音色﹑调性等要素组成。书中十二个专题就由美音求源(音色),调式旋法(旋律),节奏漫谈3个专题介绍了音乐组成要素中的其中三个。

“美音求源”主要介绍了影响乐音音色的各种因素和各种音色带来的感觉不同。从多方面细致地论述了影响音色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振动方式,共鸣体的结构及形状材料,发声的方法,人为、主体生理客观因素变化,演奏法,演唱法,气候环境和声场结构等。接着通过对不同音色艺术表现差异的论述,进而引出了中西音色观的文化比较。由于所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音乐的音色追求的是个性,有着“近人声”的审美倾向,而西方音乐的音色则追求的是共性,远离“人声”。最后,“当代音乐中音色的拓展和回归”介绍了现代音乐中音色范围不断地突破和扩大,是对传统音乐以音高为核心的审美方式的拓展与革命。作曲家创作音乐时所选择和应用不同的音色不仅是技法和音乐形式的问题,而且是在一定审美感受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创造性行为,力求服从音乐表现与艺术情感表达的需要。

“调式旋法”与“节奏漫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旋律与节奏都离不开生活,都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旋律的很多表现手段都是直接源于自然界中的音调,很多因素直接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节奏也是一种源于生活自然的表现,是自然生命状态下的律动。“节奏现象无所不在”,作者列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节奏现象无处不在。在节拍中,作者提到了各种不同节拍类型的音乐以及不同民族的音乐中典型的节拍特征,并且深入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节拍现象,有板无眼、紧拉慢唱等节奏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视野来构建他的基本乐理教学理念的,从而也引发我们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我们的周边到处都有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理般的精准刻板,教条式的旋律与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速度是节奏的生命”。说到节奏我们就会提到速度。书中的音乐“时速”就讲到了速度。在音乐中,速度与节奏是不可分开的。如果没有速度这个前提就无法去比较不同节奏的长短、节奏的组合形式。音乐速度的正确把握不是单纯地看速度记号,而是要求演奏(唱)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情趣,对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音乐必须选择恰当、适宜的速度去表现。

音乐是人的一种理性和感性化相结合的活动,它要求你感性但又脱离不了理性的束缚,而彻底的理性又形成不了动人的感性音乐,所以音乐也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也许正由于这点,所以形成了弹性节拍与中国的散板。

作者在介绍“弹性节拍”中,就强调了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取决于演奏(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突出旋律表情时内心的感受,但要有一定的尺度还要考虑音乐整体的平衡,不能破坏作品结构的匀称性。而“音乐散文”中介绍的中国的散板也是以人为主体,体现人的审美意识,依据人类的心理特征,根据作品内容和个人体会酌情自由处理,但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弹性自由,并没有绝对自由,它也有自身的尺度与分寸。

通过对全书的阅读使得我们不仅在对基本乐理中的这12个专题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种升华,让我们看到作者广博的学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从多角度、不同的文化视野去理性看待被认为是最简单的基本知识。也让我们值得深思的是,基本乐理到底要教什么?如何去教好它?如何提升和挖掘自己对基本乐理这门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文化含量能力?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基本乐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单纯的认谱工具,也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音乐理论基础课,而是为了今后全面学习音乐、艺术、文化打下牢固基础的音乐文化基础课,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教学者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音乐各个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甚至还要和其他学科渗透与综合,使得学习者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能够多角度地认识基本乐理中的基本知识。

[1]施咏.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施咏.谈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本乐理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8,(5):30-33.

[3]施文楠.《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的评介与批注[J].铜陵学院学报,2003,(3):66-67.

[4]陈辉.扩宽视野学乐理——《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读后[J].中国音乐教育,2011,(12):51-52.

[5]石晶晶.一部多角度透析基本乐理的佳作——评施咏编著的《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J].大众文艺,2011,(3):91-92.

(责任编辑:魏登云)

Knowing the Basics of Music Theory from Various Angles——From the Reading of"Cultural Vision of the Basic Music Theory"

ZHANG Jing
(School of Music,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China)

As a supplement for the textbook on the basics of music theory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The Cultural Horizon of the Basics of Music Theory”gives an in-depth accoun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levant to various topics.After reading this book,teachers can obtain a brand-new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basics of music theory,and learners can know them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asic music theory;multi-angle;cultural horizon

J60

A

1009-3583(2015)-0143-03

2015-03-12

张 静,女,安徽枞阳县人,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协和音程乐理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音乐游戏玩起来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