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基本理念
2015-01-31郭孟伟董文杰
郭孟伟,董文杰,刘 琦
(1.西藏藏医学院,西藏拉萨850000;2.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灌输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基本理念
郭孟伟1,董文杰1,刘 琦2
(1.西藏藏医学院,西藏拉萨850000;2.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理念,因为先进的思想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通过灌输来实现。还要坚持贯彻接受理论,因为学生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多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同时,唯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教师之“授”,又要注重学生之“受”,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灌输理念;接受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灌输理念
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灌输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灌输与传统的“满堂灌”、强制的“填鸭式”教育联系在一起,以致备受诟病,并引起了广泛质疑、批判,甚至是反对。这是对灌输理念的误解。
1.灌输理念
灌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要靠后天培养,即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自觉养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精神武器”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而群众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获得这种“精神武器”。在这里,马克思没有提出“灌输”概念,而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灌输过程:“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人民园地”。[1]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这就是说,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而必须“从外面”向他们灌输这种思想。同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不可能自发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这些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灌输,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面宣传和系统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灌输的合理性
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大力宣传、深入学习、全面领会、积极践行而自觉形成。实际上,先进思想正是通过灌输得以传播的,这是科学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3]这种“宣传和学习”在本质上就是灌输。因此,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必须向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推导了五自由度关节机械手的逆动力学模型并利用ADAMS软件对该三维样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这说明机械手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分析的结果对后期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以及轨迹跟踪控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践证明,随着有限元和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设计方法例如类比设计等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应用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设计。充分应用系统动力学知识及仿真技术可以降低机械产品的开发成本、优化产品设计参数和提前分析这种设计的优劣[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具有可塑性。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其思想观念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经常接触先进的思想,就容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可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提供了可能性。任何教育都有灌输的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灌输理念,保证教育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一点决不能动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国内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沆瀣一气不断渗透各种腐朽思想和分裂观念,影响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念,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思想。
3.灌输理念在教学中应用
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灌输中要坚持以诚信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现象,切忌说大而无当、空而不实的话,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进行灌输的重要前提。同时,讲课要言之有理,以缜密的思维吸引学生,以深邃的思想说服学生。这样,灌输的内容才能抓住人心、深入人心,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讲课还要关心体贴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另外,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念,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也无法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更不能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贯彻接受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多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接受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接受得越少,则教学效果就越差。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但教师要讲得清晰、明白、透彻,而且还要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吸收。
1.接受理论
接受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不同学科对接受理论的认知不同,这里仅介绍两种主要观点。
现代解释学的“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的。”[5]在这里,“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是指解释者在理解活动之前所形成的文化习惯、概念系统和假定认识,而由三者所构成的“先入之见”则是人们的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的条件和基础。现代诠释学大家伽德默尔指出,“决不可能存在摆脱一切前见的理解”,而“理解本文本身”就是“在重新唤起本文意义的过程中解释者自己的思想总是已经参与了进去”[6]。这就是说,任何理解都是在解释者“自己的思想”即“前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他把理解活动看成为“视界融合”,就是说,将解释者的“视界”和解释对象的“视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先入之见”,还是伽达默尔的“前见”,都是指理解的前结构。
接受美学的“接受”。作为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姚斯指出,在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中,读者的阅读活动赋予作品以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那么一部文学作品就没有了生命。他认为,“期待视野”制约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期待视野”就是读者理解的前结构,是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是读者对作品进行接受的基本前提。
接受理论实现了理论视角的重大转换,由考察思想文化对接受者的客观影响转入到重点研究接受者对思想文化的接受过程。但它片面地夸大了理解的相对性,而否定了理解的客观性;强调了接受的个体差异性,而忽略了接受内容的相通性。
2.思想政治教育之接受
尽管接受理论并不完美,但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让我们从“接受”的视角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强调“教师怎样教”转入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全新视野。因此,要认真研究学生理解的“前结构”,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思想观念、政治理论和道德文化等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反思性选择和体验性理解,从而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主行为的能动过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教育对象直接关联。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对各种信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经过反思后的选择。
接受主体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反思性选择的结果,而且还受到前结构的制约和引导。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接受的根本动力。凡是符合需要的信息就容易被接受,而不符合需要的信息就容易被忽略。这就是不同的接受主体对同样的信息接受程度不同的原因。同时,反思性选择是建立在接受主体前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与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前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是说,前结构影响着学生的接受能力,即接受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其内在需求,把握其前结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接受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任何教学都不可能无视学生的存在状态,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学就没有了针对性。而青年大学生总是设想或期待着能够学到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东西,即最有用的知识。但受自身前结构的影响,他们对“有用”的判断较为肤浅,总想学到立竿见影的实用知识。这种局限性深刻影响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信息的接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未来。同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把握他们个体的差异化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否则,照本宣科的教学只能使之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心态。
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学会留空白,为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的空间。对于大家较熟悉的内容,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讨论,从而使接受成为可能。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凝重,也不能过于放松,而是要有适当的压力且让人感到轻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另外,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接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将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与接受的辩证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强调教师之“授”,即给出,又要注重学生之“受”,即接受。唯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灌输理念与接受理论的辩证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灌输与接受的辩证统一。灌输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信息的给出过程;而接受理论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信息的接受过程。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参与为主,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若仅仅强调灌输而不重视接受的话,学生对灌输的内容未必接受;若仅仅强调接受而不重视灌输的话,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将是零碎的。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既要坚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灌输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还要把握学生的前结构,重视接受过程,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要做到灌输与接受的优势互补,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
教师在灌输时,要讲究教学的技巧和艺术,调查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努力提高灌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在接受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润物细无声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确保灌输信息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保证学生所接受信息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灌输理论,也不能夸大接受理论,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以灌输理念为主的理论讲授法与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的参与讨论法。
理论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其优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多,且信息具有系统性;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快速、精炼地了解大量的科学知识。这要求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用详实的材料、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服学生。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抓住事物的根本,领会理论的精髓,突出重点,达到教学目标。
参与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讨某个问题,以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要掌握学生的前结构,选择合适的讨论话题;在讨论中要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做好小结。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按图索骥,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8]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对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就选择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对不熟悉的内容,就以理论讲授为主。当然,讨论式教学不是把时间都交给学生就行了,而是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如讲爱国主义。若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且认识具体而深刻,那么只需简单引导就可以了;但若讨论的内容让人觉得大而无当、空而无物,那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遥不可及的地方引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洞说教,而且还能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思想。又如讲“中国梦”。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热门话题,学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认识深度一般是不够的。笔者就以“自信”和“实力”为线索,全面剖析历史事件,深刻把握各种现象,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有自信才敢于做梦,有实力才能做成好梦。这不仅从教学内容出发回应社会热点话题,还能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若要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德)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娄 刚)
Inculcation and Reception:the Basic Concept of Te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UO Mengwei1,DONG Wenjie1,LIU Qi2
(1 Tibet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Lhasa 850000,China;2 Normal College,University of Tibet,Lhasa 850000,China)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ust stick to the idea of“inculcation”,because the advanced thought may not be formed spontaneously,and adhere to the reception theory,because students’reception for this knowledge can show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this course.And the best way is to combine the two methods in that this blended method can not only stress the“teaching”from teachers,but emphasizing the“reception”from students,and only in this way,can we improve our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reaching the end of teaching this course.
instilling ideas;reception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asic concept
G641
A
1009-3583(2015)-0118-04
2015-2-23
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GXJG2013037)
郭孟伟,男,河南孟津人,西藏藏医学院思政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董文杰,男,河南汤阴县,西藏藏医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 琦,女,辽宁昌图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