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2015-01-31张华江王晓东
张华江,王晓东
(1.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汉水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躬身耕作、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其中包括源远流长、光彩夺目的民俗体育文化。它们在生产劳动、尊祖祭祀、保家卫土、娱人悦神的过程中产生,并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沿袭传承。对独具特色的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概述
1.1 汉水流域概况
汉水,现在称为汉江,古代称为沔水或汉,常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我国著名的水系。汉江发源于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全长1570余千米,流经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于武汉市汇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以近三卷的篇幅注述沔水(汉水),仅次于对河水(黄河)和江水(长江),可见对它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数代人治理和利用,汉江水质保持良好。如今,汉江在继续承担着灌溉良田任务的同时,又增加了蓄水发电的功用。汉江中上游建起的丹江口水库如今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
目前,学界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争论较多。依照2000年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给民俗体育所下的定义[1],我们将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汉水流域的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当地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汉水流域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形态,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2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2.1 多地域民俗体育的文化交融
通常人们用秦岭——淮河将中国地理位置分成南北两块,按此划分,汉水流域正处于南北交融地带,从地图位置看,这一区域可能更趋近于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地域。从地域文化的布局看,汉水流域介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板块之间,不仅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边缘地带,而且也是我国四大传统文化核心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伊洛平原)之间的边缘地带。这种居间与居中的区位优势,又使汉水流域在华夏民族、大一统国家和中华文明、区域经济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扮演了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和谐角色。[2]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汉水流域的文化实际是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互、融合的产物。图1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出其中的关系。
图1 汉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交融
体育文化同样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这正是民俗体育产生的基础。民俗体育作为地域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3]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因多种各具特色的地域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交互而形成了多地域文化交融的民俗体育文化风格。
2.2 多民族民俗体育的文化交汇
汉水流域早在古代就是多种民族文化交汇的场所。除了古代的楚地百姓以外,巴人也在这边土地上生存传承,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曾考证,巴人“本居楚、邓、秦三国之间,即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与陕西南部一带”。[4]由于古代越国与楚国地理位置的接近,所以这一地域也是“越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5]之后,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有其他民族文化汇入汉江流域。
当前这一地域就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居民,仅汉江中部的中心城市襄阳地区就生活有26种少数民族。所以,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不仅有孕育于荆楚文化的武当武术、龙舟竞渡,也有流行于巴蜀的巴渝舞,以及流传于少数民族的巴山舞、摆手舞,民族特色纷呈、表现形式繁多。
2.3 多时空民俗体育的文化交叠
从时间的维度看,汉江流域民俗体育可谓源流久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以江汉为中心的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其中关于当时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描绘不少,如龙舟竞渡、重阳登高、“施钩之戏”(拔河)等。宋代季裕的《鸡肋编》更对汉水泛舟作了详细描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穿者,以比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已有学者考证拔河项运动本身就是源自我国荆楚大地的襄阳、江陵一带,然后才演变、流传,直到成为风靡亚洲多地的民俗体育活动。[6]
从空间维度看,汉水自汉中始到汉口止,流经地域的民俗体育类型多种多样,仅湖北一地就已让人叹为观止(见表1)。拔河、巴山舞、龙舟等运动是当地普遍流行的民俗体育项目;舞龙、舞狮、武术、花鼓等也几乎遍及整个汉江流域。但从共同的民俗体育类型中,我们又能明显看出各项目的地区特色来,如同样是舞龙,仙桃的龙灯、武汉的舞龙,以及天门的三节龙,在表现内涵、道具造型、游玩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流传于汉水流域多个地区的花鼓也多表现有内共性特征和明显的风格差异。
表1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分类
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在连续的时间上和固定的空间上自在传承、和谐发展,将这一地域民俗体育文化的时空交叠展现得一览无遗。
3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3.1 文化学功能:文化记忆与传承
所谓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7]这是文化之所以保持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文化在时空中得到传承,必须通过文化的创造集体、受众集体来共同记忆,这种记忆往往具有相应的时机和方式。总体来看,人们通过节日、节令为主要传承时机,以活动、仪式为主要演示方式,对各自民族进行内在的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以达到对外的文化公开和民族同化。
汉水流域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因为占中国文化中重要位置的汉文化就得名于汉水。汉朝缘因刘邦被封汉江源头汉中为王,“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8],汉字、汉语、汉服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显然又来自于汉朝统治时期杰出的文化贡献。因此,谈到文化的记忆和传承就不能不深入挖掘汉水流域的文化。
民俗体育活动既是文化的内容又是文化记忆与传承的载体,它们大多出现在传统节日期间,配合一定的仪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人们在评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时,认为其“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9]几乎每一种汉水流域的民俗体育项目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伴生,如端午的龙舟、重阳的登高、元宵的舞龙等,在这些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将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与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忆并传递古老的文明,同时又能不断融合新的社会文化因子,使文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得到协调发展,让这些来自民间、非文字的活态文化形式以鲜活的姿态传承下去。
3.2 体育学功能:健身与休闲娱乐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体育类型,它肯定具备着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如同脱胎于西方献祭、祈祷、涤罪等宗教民俗的跳跃、赛马、标枪等运动可以强健运动者体魄一样,东方的民俗体育对参与者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像龙舟竞渡,其激烈的比赛过程对人的体力、耐力的要求可想而知,龙舟的训练和比赛有益于人体质的改善。有学者研究舞龙活动时指出:“舞龙是村民的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同时,对观赏者而言也是一种健康的调节身心的方式。”[10]流行于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运动巴山舞对参与群体身体机能的改善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11]可见,虽然当人们开始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都来自于自觉的健身目的,但活动的本身却促进了人的身体健康。
体育除健身之外,其休闲娱乐功能不可小视。体育是消遣娱乐的一项内容,反过来说,消遣娱乐也是体育的一项功能。[12]民俗体育天生具有娱乐意义,是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活力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内容。[13]中国农耕时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对于普通百姓的休闲娱乐关心显然不够,通行于传统节日和特定场合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除娱神目的外,其实也伴生了悦人的动机。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发情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14]在观看开展于汉江流域的各种民俗体育运动时,总会让人在神圣庄重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到节日的欢乐、运动的愉悦、竞争的快感,无论是直接参与者,还是欣赏围观者都获得了身心的欢快体验。
3.3 经济学功能: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民俗体育活动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根据国外学者Vi-jayendra Rao在对印度某村落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表明,民俗体育表演等可以在群体内外部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经济联系,并通过交流和增长经济生产知识、降低农业生产生活的经济成本等方式再造一种有形的经济资本[15]我国学者涂传飞的研究也表明,民俗体育活动过程实际是一个一定范围内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活动者“互通农业生产信息、交流农业生产经验的机会,这也直接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16]这些经济功能发生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可能不强,但却确实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俗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外部条件已经随着社会变革而与先前不同,活动主体从自在与自发向自觉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民俗体育的市场与经济价值,这是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汉水流域的民俗体育活动往往与旅游、商贸等经济行为紧密联系,在展现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风貌与乡土风情的同时,推出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和商家,推动经济发展。事实证明,民俗体育经济功能的不断升级着实为地方经济、民众生活带来益处。[17]以民俗体育为主要活动项目的武当庙会、武汉归元庙会,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民俗文化品牌和市场,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受益。而事实上,汉水流域可供开发的民俗体育资源远不止上述两处,如果能统筹去规划、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的经济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3.4 社会学功能:社会控制与凝聚
从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看,“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被限制在城市之内,而对乡村行政控制相对较弱,国家与乡村的民俗保持相当大的距离。”[18]在政府行政控制力到达不了的乡村,与宗教、祭祀等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约束和教化民众的作用。因而,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具有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教化功能。[19]所以,传统条件下的民俗体育活动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对参与群体进行行为规范、情感维系、矛盾调节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过程。
而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体育本身就对于社会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理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有意识的、带责任感的,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人类越轨行为[20]。虽然,在当前社会中我们更多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但是法律很难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层面。在乡土情节浓厚的汉水流域,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提供给人们相互勾通交流的机会,让人们有正常的渠道去增进深层了解、发泄过盛精力、调节生活节奏,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道德意识和法律规范。
学者在研究汉江最大的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的移民返迁问题时发现,文化差异是造成许多移民难以适应外迁地生活的主要根源。[21-22]这从反面证明了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的民俗文化对地域人口强大的社会控制和凝聚力。从这一意义上看,开展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对于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工作的作用值得研究。
4 结论
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汉水流域民俗体育,表现出了自己多地域、多民族、多时空的特点。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民俗体育植根于汉水流域的文化记忆之中,以身体的运动和活动的开展促进着文化的发展;民俗体育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增进了民众的身心健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民俗体育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对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体育也调控和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有重要意义。
[1]袁伟民.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8
[2]梁中效.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和谐特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24(2):21
[3]徐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34
[4]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加“导读”本),2003:125
[5]舒宗礼,夏贵霞.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75
[6]杨万娟,单文建.拔河源自楚地考据[J].江汉考古,2006(2):62
[7]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41
[8]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7,6
[9]张晓华.永不忘怀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M].北京:人民论坛,2008(8):52
[10]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09,30(7):85
[11]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3(6):616
[12]谢琼环.守望体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8
[13]谭新喜.南京国民政府一次失败的文化现代化举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3
[14]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2011,45(10):26
[15]Vijayendra Rao.Celebrations as Social Investments:Festival Ex-penditures,Unit Price Variation and Social Status in Rural Indi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8(1):71-97
[16]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20
[17]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2011,45(10):25
[18]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110
[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7
[20]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版):77-78
[21]王茂福.区域文化差异对远迁水库移民返迁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1999(1):43-47
[22]陆远权.水库移民返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2,8(1):1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