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构成

2015-01-30冯祖光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冯祖光

摘 要:公共艺术是一个新兴专业,针对公共艺术教学模块的构成和规划,各个高校都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高校基本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偏向纯艺术教学。笔者认为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现实应该给予公共艺术专业学生更宽的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文章分析整理出四个方面的学科基础,作为公共艺术的教学模块,并分析该构成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公共艺术; 教学模块; 学科基础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7-0172-02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Content of Public Art

FENG Zu-gua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is a new discipline.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planning module in public art teaching. These teaching arrangement are almost similar with pure art teaching. The author thinks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ublic art should have wider view and found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o the author summarizes four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as a teaching module of public art, and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public art; teaching module; discipline basi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公共艺术成为独立本科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但广义的公共艺术或者说公共艺术作品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的。过去,人们根据材料、技法等属性将这些作品归于为雕塑、壁画、装置、景观、新媒体艺术等不同的门类。在这些艺术作品当中,蕴含着“公共性”这一共同的要素,所以在研究公共艺术的语境下,我们将其汇总起来,组成一种新的集合。

公共艺术的定义始终是模糊且不断发展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又无法精确地描述它。因为公共艺术不是根据物质属性进行定义,而是根据社会形态和意识的演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它,比如用一组集合来说明“想要从事公共艺术设计和创作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并且在学院教学的内容规划中,以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的构成。

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所谓交叉学科不应该是只有单独主线的学科,而是应该设立一个基础且具有包容性的目标,来容纳其他独立学科在此目标体系下共存并行。处于交叉学科中的每个独立学科特点越鲜明,区别越明显,则交叉学科存在的意义越大,所能取得的成果越丰硕。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艺术的教学应该强调“综合基础”,包括造型艺术基础、空间设计基础、信息设计基础和人文素质基础等方面。在公共艺术教学规划中应该考虑培养学生奠定多个方向的基础,并在创作实践中充分综合。

一、造型艺术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承载公共艺术的空间平台愈发多样。然而,传统的造型艺术依然占据着其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国内更是如此。针对造型艺术基础的训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主创作的能力;二是转化利用经典艺术资源的能力。

造型艺术的概念包括:雕塑、装置、壁画、油画、版画、国画等等(这些内容在概念层级上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只是沿用艺术理论研究的习惯来描述)。

首先,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设计中,雕塑课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雕塑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材料产生基本的认识,建立强度、量感、肌理等要素的概念。雕塑是必须先建立骨架,再逐步向外搭建完成的。即便是金属焊接作品,也需要相应的结构基础。借助这些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初步建立对空间结构的认知。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立体造型的难度有直观的感受。这对于帮助学生从基础教育,尤其是考前教育的单纯平面思维转换到空间立体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雕塑教学中,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加法”与“减法”的区别。接触到“雕刻”“塑造”及“构造”三种不同成型方式的差别。“雕刻”“塑造”“构造”不仅仅是立体形态的成型方式,同时也是立体思维方式。在实际创作中,往往作者按照何种成型方式思维,就会得出相应方向的结果。

造型艺术基础的训练内容包含造型、材料、形式语言和审美倾向等若干组成部分。造型观念与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息息相关,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中外艺术精神的核心价值,提升他们的判断能力。材料训练重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现能力。经历过材料训练的学生所能够掌握的表现手段和资源都会显著增加。形式语言的获取可以通过临摹、转化、解构、重构等训练方法来实现。审美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前人作品以及对日常各种习作进行分析。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批评习惯的养成。endprint

其二,以壁画教学为载体,将其他画种的训练内容融入其中。壁画教学核心是训练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将其有组织、有条理地融入一个构图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通过临摹转化及“项目驱动型”课程为主,强调思维和创意,在实际项目实践中完成教学。

二、空间设计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特征是其公共属性,绝大多数公共艺术作品都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甚至与公共空间本身融为一体。空间设计按传统分类方式可划分为建筑、景观、室内、园林等等不同的内容和层级。其核心内容是设计人(或活动主题)与空间的关系。没有经过此类训练的人,往往缺乏对公共空间的驾驭能力,尤其是缺少对尺度感和空间心理的把握。这里所谈到的公共空间,人是处在其内部的,与雕塑大多数时候从外部观看的经验存在差异。

公共艺术创作不仅要求造型的能力,同时需要具备设计某种空间体验的能力——将某种思维和感受通过物质化的空间具现出来。

另外,空间设计基础的训练能帮助学生积累许多技术数据和经验,在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和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相当的份额。小型建筑的设计和改造、园林景观设计也要纳入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中,从而培养出能与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者有效沟通合作的毕业生。

三、信息设计基础

公共艺术教学并不是“造型+环艺+展示”的简单累加,除了必须的技术积累和设计能力培养之外,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愿望和态度,推进公共艺术创作的思维。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还要求学生具备信息设计的思维和能力。能够将物质世界的改造和人的感官世界、虚拟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公共艺术创作的任务不是对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而是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认识和反馈。作品能介入公共空间,或改善局部环境的质量,或激发人们的思考,或进行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干预,形成一种社会调适或改良作用,表达针对个体的关怀,对公民心理成长的关注。

公共艺术作品或许不能显著地改造社会,但在局部地域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对人们司空见惯的公共空间进行改善,展示人文关怀,促进正能量的产生,通过更多交互性的媒介和手段能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沟通方式的更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下掌握信息沟通渠道几乎是对所有商业模式来说都异常重要。信息设计基础除了包含大量技术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认识当下“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的信息沟通方式。

四、人文素质基础

公共艺术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人文要素。“公共”的概念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公民”概念产生的。它天然地带有对民主社会的向往,带有平等的色彩和普世情怀。一直有学者在辨析公共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关系,尽管在目前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谁是置身事外的绝对旁观者,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完成作品。所以精英也许是创作者,大众则是观众与参与者,精英与大众不是对立的语汇。

人文知识尤其是历史与社会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对艺术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仅仅是美术史知识这么简单,而是对艺术发展规律和一系列争议性的命题有自己的理解。

以上若干方面的内容,应该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主干。教学培养计划和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这些方面的核心能力形成来规划。在课程训练的同时,辅以实际项目实践、材料工作坊及各种类型的创作营,来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与宽广学术视野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综合特色,以便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一定会让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昊. 城市公共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 孙珊,胡希佳,王卫华. 公共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3] 胡天君,景璟.公共艺术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传承武汉巴楚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