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2015-01-30陈翠翠
陈翠翠
后进生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为之头疼的,他们基础差,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过程中往往毅力不够,一般表现为学习初期可能较有积极性,可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一门长线学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需要长期积累,如果在某个阶段有所松懈,就会把基础拉下,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那么,就后进生而言,语文教师如何积极转化他们,让他们跟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提高后进生语文学习成绩方面,我做了大量探究。
一、激发学习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如何他都学不好这门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老师可以设计优美的新课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新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导入是: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会被古人勇敢机智的品质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激励,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样一来,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后进生对它们也很熟悉,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文知识的讲解要注意知识难易的层次性,提问时尽量关注后进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单问题入手,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把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待他们回答正确后给予积极肯定,让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老师还要注意即使后进生的回答不是很完美,甚至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适时给予鼓励,主要以学生能思考、能回答为标准,让他们重塑学习信心。
二、多关心后进生,融洽师生关系
后进生也许很难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要真正转化他们,给予他们关心关爱是必不可少的。每当下课铃一响,我并不是像有些老师那样夹起书本就毫无表情地离开教室,而是微笑着走下讲台,来到后进生中间,关切地问:“这节课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时我还结合语文课堂中的一些知识拓展开来,与他们围在一起谈理想、谈人生、谈名人、谈趣事……在交谈中,师生关系更融洽和谐,彼此更信任和理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老师当做朋友。这一点对后进生尤其重要,后进生在班上往往受到的关注不够,如老师能主动和他们交流谈心,就能有效促进他们学习。
这样,每当学生生活中遇到了烦恼或与某个同学发生了矛盾,都会向我发出求救信号,似乎自己的喜怒哀乐已与老师融为一体。有时我不高兴了,他们会很友善地写来纸条安慰我。这时,也许你会发现,平时语言不多的后进生其实也很关心你,他們的一声问候就会让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后进生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在加强后进生管理方面,我认为,正确对待后进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每当教师谈到学生“逆反”、“不听话”时,就会产生该生是“钉子生”,产生令人头疼、棘手的“差生”印象。但我认为逆反心理有它积极的一面,其一,有些逆反言语和行为能不断改进我的工作和管理方法,其二,有些逆反行为有助于完善课堂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可信度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该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积极的一面要鼓励,消极的一面要说服教育,决不能只要学生有逆反心理就“一棍子打死”。尤其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语言方面的优势和长处,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三、善于设置阶段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目标才有动力,老师要根据班级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后进生都明确自己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让每一个后进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使每个学生都在明显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鉴于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应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挫伤学生信心。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据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要求,一般来讲,后进生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在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各板块知识时,字音、字形、词语、背诵、默写等要求后进生必须落实,其他涉及理解的知识注意分层落实,教学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体验。
总之,就语文学科而言,要切实提高后进生的语文成绩和素养,就必须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浓厚的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关心关爱后进生,经常和他们谈心交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最后,要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