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2015-01-30钟梅燕
文/钟梅燕
一、引言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学习并完成每个项目,由各小组上台演示项目成果、进行答辩,从而检验学习效果。而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即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络等大学教育的教学环境,结合项目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较成熟,在我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已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尤其在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课堂实践活动和实证研究较少。近年来学校提供了便利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资源以及自治区区级精品课程提供了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大量学习的资源,如课程电子教案、法律法规汇编、教师选编的典型案例及与民族有关的影像资料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保障。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必修课。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采用新的项目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首先在2014级文科专业中实施,之后在2014级理科专业继续改进实施,最后逐步推广到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中。其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一)项目设计:多媒体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是首要且非常重要的步骤,一般项目的设计原则是:1.按课程专题内容和课时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供学生选择,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紧密联系。2.选择与学生兴趣或专业相关的项目主体,并让学生参与其中。3.项目设计还要考虑到语言、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文理科专业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难易程度不同。
(二)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周)。主要是按课程专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将课程部分专题分成不同项目供学生选择,一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项目任务及要求,并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学习每个专题电子教案的内容和相关的资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4周)。又分为项目执行和成果展示两个阶段。(1)项目执行。将每个大班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和自己专业相结合选择不同项目,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选择民族语言、文字方面项目,音乐学院学生可以选择民族音乐方面项目,医药工程专业可以选择民族医药项目等。(2)项目成果展示。完成后由项目组代表汇报执行结果和成果展示。以不同形式展示项目成果,比如PPT汇报、调研报告、读书笔记、项目申请书、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形成项目总结报告等等。
第三阶段:总结与评估 (1周)。(1)项目考核。每个项目执行、汇报完成后,由小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和老师评价三种方式形成最后的项目成绩。(2)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时,让参与此次教学过程的学生通过访谈或问卷形式对本教学方法实践进行评价,从中总结和反思,分析其推广价值。
(三)主要实践项目介绍
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本校2014级文科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实施,下面就以这些专业、班级为例,简述我们利用现有设备和条件针对这些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实施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做法和效果。
1.项目的形成。根据《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课时和专题内容分成六个项目,即 (1)阅读相关资料并收集国内外关于“民族”的定义,进行整理汇报。(2)课后观看国际国内民族问题视频资料和收集相关问题资料,从中总结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本小组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看法,课堂进行小组间讨论。(3)收集并制作关于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婚丧习俗、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等民族文化的PPT。并设计相关内容的10个问题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4)什么是第二代民族政策?你们如何看待?持两种观点即肯定和否定态度之间进行讨论,说明原因。(5)设计一份关于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方面的调查问卷在校内各年级、各专业进行实地调查,完成简短的调查报告。(6)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同学们的态度、观点进行访谈,评价其效果,并整理访谈资料提交。
2.项目的执行和展示过程。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首先,将每个大班分成十个小组,如公共事业管理平均每组7人,英语专业平均每组10人,汉语言文学人数较多,平均每组14人,并且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完成所有项目的执行过程。然后,每组选择一个项目课下进行,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不同,大概在2周到5周之间,各小组内部的分工也不同。最后,将完成的项目成果在相应的专题内容讲授时进行课堂展示。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如公共事业管理为例,第一个项目是以文献资料收集和PPT汇报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国内、外民族的定义,并将民族与其他共同体进行区别。第二个项目制作精美的PPT对其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且说明了每个小组自己对待这些问题的看法。两个小组还进行讨论、争议。第三个项目主要是以PPT方式汇报,收集了很多图片和视频资料,还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四个项目课下收集资料并了解第二代民族政策,两个小组分别对其持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五个项目设计了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调查问卷,共找本校30位同学进行实地调查,提交了研报告。第六个项目的小组内每位同学找本班3位同学进行访谈并记录,按照访谈的格式,注明被访谈人、访谈时间、访谈学生专业和主要观点等内容,最后由组长整理归纳学生对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的评价。
3.项目的考核。项目的考核主要分为三项内容,每个小组组长对其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占10分;其他九个小组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占10分;老师对本小组的评价占10分。其评价的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完成情况2)PPT制作效果3)上台汇报语言表达情况)4)和同学的互动情况。
三、总结与反思
课程结束时让学生通过访谈或问卷形式对本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从中总结和反思。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反映出和传统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1.能够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访谈中学生是这样评价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将教学溶于生活,不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性,教学成果在未来更易于和生活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有所用;而且整体任务感觉更轻松,趣味性更强;这个方法也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胆识。还能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减少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枯燥。“
2.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些同学这样说:“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团队的方式更易于加强团队合作力,团队竞争力,这两种能力是现在社会最有用且必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这种教学方式里拓展了教学边界,内容不再受到束缚,是一种革新的良好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每个组都会把任务分配到组员身上,尽量让每个人参与进来,同时也会让同学们重视这门课程;还有通过小组作业,可以锻炼大家的合作意识,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
3.加强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新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建立了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考核模式,可以将课程所有课内外的教学环节均纳入平时成绩中进行测评考察,平时成绩考核形式多样化,包括调研报告、课堂汇报及项目完成情况考核、课堂讨论、网络学习时间和讨论、互动等,其中项目汇报考核又分为项目组自评、其他项目组评分和老师评分三部分构成。
多媒体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有效的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其方法涉及项目的评估、多学科的知识、技术的支持等诸多的因素,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
(1)小组中工作的分配问题。同学们在访谈中谈到:“这样分组可能导致人数过多,成员之间存在分工不均,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小组成员过多,做小组任务时,许多同学没能积极参与,做汇报时,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因此团队中有些人的作用不太明显,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名义上是小组作业,实则是个人表演。”
(2)项目执行过程中和老师的沟通较少。主要是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尤其是思政课老师,承担的班级授课任务多,且大多以大班的形式授课,由于人数多,小组多,所以不能对每个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这样难免会影响项目完成的质量。在访谈过程中有些学生也提出:“在小组进行作业时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交流,可能会完成的更好。”
(3)任务量大,占用学生时间多,且不能反映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有同学说:“若整个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课余时间大量占用,自主能力下降。团队如果再出现低能领导者,会浪费一群人的时间,因此需要考虑布置周全;这种方法有时任务量大,程序繁杂,不能充分反映每位同学的思想或观点。”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支持与配合。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适应、完善和改进,以便切实提高我校《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1]张小红.大学英语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3).
[2]顾佩娅.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7,(2).
[3]巴桑次仁.西藏高校《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的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建设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杨超.《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增强教学实效性途径与方法[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4).
[5]马惠兰,禹正权.宁夏高校大学生民族观念调查与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