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报告

2015-01-30张逸雯焦振廉窦明星孙佳宋歌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眼药杏核孟氏

张逸雯,焦振廉,窦明星,孙佳,宋歌*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3.陕西省兴平市中医医院,陕西 咸阳 713100

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报告

张逸雯1,焦振廉2,窦明星3,孙佳1,宋歌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3.陕西省兴平市中医医院,陕西 咸阳 713100

目的 走访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特色项目,探寻中医药传统知识存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筛查项目,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结果兴平市孟氏中医妇科不孕三法治疗方药和孟氏中医男女开胃健脾丸制剂方法、育春堂杏核凉眼药、下官道二龙骨伤散、张氏活血接骨散骨科方剂4个项目单位或个人均为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项目,传承数代并应用于临床诊疗,但是在传承上仍然面临挑战。结论中医药传统知识在民间的流失相比有形资源的流失更加隐蔽,加快并完善国内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建档、保护,刻不容缓。

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

为进一步促进2013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工作要点的指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工作。工作重点是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调查、挖掘和抢救性整理,全面掌握中医药传统知识资源状况,为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建立相关保护制度和数据库奠定基础。为此专门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简称“国家中心”),并在全国31个省份设立课题组,组织当地调查工作。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国家中心组织督导组前往各地进行工作、技术督导。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发源地之一。陕西省课题组从本省具体情况出发,独创以“试点区县调查”为突破口的调查方法,首先在 10个试点市县开展调查工作。截至2014年10月,已搜集到20余项符合调查标准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兴平市为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县级市,距离西安市 40公里,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知识资源丰富,被设立为陕西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试点地区之一。本次对陕西省的督导工作则重点考察了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了解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存续现状,根据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平台陕西省传统知识的收录信息,掌握陕西省目前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收录情况,与当地对接,确定实地考察项目。

1.2 方法

根据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的调查标准,上报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应具有“符合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方法”“与公知公用的中医药理法方药有所区别”“采用药物、针法、灸法、手法、制剂等进行疾病治疗的诊疗技术、传统经验方、医药知识、中药炮制技术、制剂方法等”“项目传承超过50年,并且具有活态使用价值”“特定地域持续应用,传承超过 3代或50年”“得到当地群众认可,或为当地群众所熟悉”等特点。

在兴平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兴平市调查工作以该市中医医院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调查队伍,负责该市境内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的调查工作。为促进当地调查工作的开展,该市专门印制“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宣传海报”数千份,张贴于市街道各处,并制作纪念杯,赠送给上报项目的持有人。本次笔者实地考察兴平市孟氏中医妇科[1]不孕三法治疗方药和孟氏中医男女开胃健脾丸制剂方法、育春堂杏核凉眼药[2]、下官道二龙骨伤散、张氏活血接骨散骨科方剂 4个项目单位或个人,包括采访项目持有人、参观诊疗场所、查阅项目相关的档案资料和方剂秘本,并参观诊疗过程等。

2 结果

2.1 孟氏中医妇科不孕三法治疗方药和孟氏中医男女开胃健脾丸制剂方法

孟氏中医妇科不孕三法治疗方药为孟氏中医家族流传百年的诊疗法,其特色在于以中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将不孕证分热瘀、肝郁、痰湿、肾虚四型,采用家族独创的“调经、调全身、促孕”三法,对各类不孕症患者分 3个阶段使用“六方”进行个体化施治,并提出独特的促孕诊疗思路。

孟氏中医男女开胃健脾丸制剂方法,来源于孟氏秘本《保安堂验方集》。男用开胃健脾丸“海马百消丸”,由真海马、槟榔、牵牛子、焦三仙、莪术、香附、党参、白术、茯苓等15味中药组成;女用开胃健脾丸“滋血健脾丸”,由真阿胶、当归、薏苡仁、焦三仙、三棱、香附、黄芪、山药、茯苓等16味中药组成。在制剂方面,需要特殊炮制的药物另合成细末,其余药物研细,过罗 3次,余渣加水适量,煎 15 min,滤汁备用,将另合细末药粉与药汁混匀,再与其他药粉湿润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

孟氏中医妇科首创于1882年,历经孟子章、孟维礼、孟国栋、孟彦荣,至今流传 133年,现已 4代。孟子章首创《妇科验方手抄袖珍本》,1920年孟子章和长子孟维贤开办保安堂,并将总结的不孕三法、六方由孟维贤写入家传秘本《保安堂验方集》。孟子章三子孟维礼在促孕法中增加孟氏暖宫汤,结合临床经验一并添进《保安堂验方集》。1966年孟维礼将秘本传其长子孟国栋,2007年孟国栋将秘本传与其子孟彦荣。

孟氏中医在当地设有诊所,并设立文物展览室,其中《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摘要》及《中医世家名医孟国栋经验辑要》均汇入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中。

2.2 兴平市育春堂杏核凉眼药

育春常杏核凉眼药系列药品是由玛瑙、熊胆等10味中药用瓷器乳钵手工研磨如粉状精制而成。因其成药由杏核包装密封,故名杏核凉眼药。使用时,取出杏核内膏剂,加清水和匀点眼,具有清凉解毒、活血化瘀、去翳明目的功效。

育春堂杏核凉眼药创始人为张谭,清光绪元年(1874年)开设育春堂眼药铺,至今141年。目前持有人为其第五代传人张素萍、张冶国,并在当地创办眼科研究所。育春堂杏核凉眼药曾于1928年获陕西农工产品展览会二等奖,后被编入《兴平县志》。此外,有家族流传的锻火罐、药罐等实物为佐证。其采用杏核包装密封使用,沿用至今。

2.3 下官道二龙骨伤散

下官道二龙骨伤散共 6套方剂,目前配方保密。临床应用于不同阶段的各种骨折、骨延迟愈合、骨坏死以及烧伤。传承至第四代,目前有百余年的历史。项目持有人为张医、张瑾、张天祥,其祖父曾开设新生诊所,载于《兴平县志》,张瑾现工作于下官道卫生站。

2.4 张氏活血接骨散

张氏活血接骨散由三七、当归、红花、没药、乳香等20余味中药组成,按照特定的方法炮制后晾晒,并以一定比例制成散剂内服,可应用于伤病的各个阶段。张氏活血接骨散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现在项目持有人张光洁的曾祖父(因家谱遗失,具体名字不详)传于祖父张振东,后传于其父张孝廉。张光洁于2000年将秘本传于两子,至今120余年。

3 讨论

上述项目是陕西省兴平市较有特色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几处不足。

3.1 项目命名特色不显著

项目命名较难,不能够展示其独特性。如“张氏续伤接骨散”的命名,缺乏地域特性,放眼全国,有非常多相类似的“张氏骨伤诊疗方法和理论”等。而“孟氏中医妇科不孕三法治疗方药”则较为明确地列入“传统诊疗技术”项目。因此在项目的命名上,需要简洁明了,具有特色。

3.2 项目认定的不确定及材料的不完善

项目持有人提供的家谱、秘本、《兴平县志》、报刊等文献实物是证明其流传百年的历史材料。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能够将其项目的传承谱系、文献实物填写完整的单位或个人很少。个别单验方没有留存临床应用该方的病例及统计数据,亦无旁证证实,因此缺乏可靠性。如在兴平市已上报的项目中,“张氏活血接骨散”因传承人的家谱丢失,无从考证其验方起源;其验方传承又依靠口传心授,亦无文献材料。“孟氏中医妇科不孕三法治疗方药”、“孟氏中医男女开胃健脾丸制剂方法”所涉及的信息则相对完善。完善的信息更有助于使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保护和拯救。

3.3 项目传承人或存疑或消亡

根据在兴平市实地考察“张氏活血接骨散”,其项目持有人张光洁与其兄长在同一村各开办骨伤诊所,并分别将各自上报为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活血接骨散”的传承人。由于 2人同出一族,而方剂的组成又不能完全公开,因此二者需要共同协商,确定最终的项目信息,以家族持有或共同持有的形式进行传承。

与张氏活血接骨散不同,兴平市育春堂杏核凉眼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由于传统制剂制作工艺复杂,没有显著经济收效,张氏目前后代无一人从事传统医学工作,也没有学生师从张素萍老师学习技艺,拥有良好信誉和效果的药物可能面临消亡。因此,能够服务于大众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若要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传承人的努力协作,也需要社会的认知和保护。

4 小结

通过实地考察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可以整合全国各地区在工作中所反馈的信息和面临的问题:已收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覆盖面广,包含中药炮制技术、传统诊疗方法、养生方法、单验方、传统制剂等内容,皆有一定的传承谱系并仍然能够在临床、生活中被使用,服务于大众。但是民间仍有一些好的医药项目没有纳入调查范围,或是因为宣传不到位,或是因项目持有人对于调查保护工作的配合度较低,亦或是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一些好的项目但不符合纳入标准等。所以调查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调查队伍既要继续宣传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目的与意义,又要深入基层乡村开展调查,收集优秀项目,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护航。中医药传统知识在民间的流失相比有形的资源流失更加隐蔽,加快国内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建档、保护,刻不容缓。

[1] 郭教礼,孟彦荣,孟国栋.孟维礼中医世家学术特色及妇科经验辑要[J].国医论坛,2007,22(6):10-11.

[2] 王益平.兴平育春堂与杏核凉眼药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 20(3):45.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Xingping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ZHANG Yi-wen1, JIAO Zhen-lian2, DOU Ming-xing3, SUN Jia1, SONG Ge1*
(1.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anxi,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 3. Xingp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Shaanxi 7131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problems in conservation of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opose solutions by interviewing featured programs of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Xingpi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MethodsPrograms were screene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on-site interview were adopted to complete this survey.ResultsFour program groups or individuals, namely, the Mengs’ three therapeutic treatments for female infertility and tonifying spleen and appetizing pill production; Yuchuntang’s fresh almond eyedrops; Erlong Bone-Injured medical powder in Xiaguandao; Zhangs’ activating blood and setting bones powder production, are all the traditional programs in Xingping, Shaanxi province, which pass to generations and can be applied to clinical treatments, with challenges in inheritance.ConclusionThe loss of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is much less obvious than tangible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urvey, organizing, documen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domestic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aditional knowledge; survey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6.004

2015-08-31)

2015-09-06;编辑:魏民)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307005)

张逸雯,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E-mail: zhangyw.1989@163.com

*通讯作者:宋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非遗与传统知识保护研究。E-mail: songge1979@126.com

猜你喜欢

眼药杏核孟氏
施氏和孟氏
眼药种类多,用对了才管用
迟开的花
迟开的花
眼药放置盒在眼科点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孟氏蒜茸枝:一根麻花的逆袭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六回白氏创制敬宇眼药 数代皇族传递奇迹
孟皇后“靖康之难”的唯二幸存者
孟氏骨折新分型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
学会正确使用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