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记者抢饭碗来了
2015-01-30
本刊美国特约记者丨鲍广仁
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去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民众最先得知这一消息,是通过《洛杉矶时报》。该网站在地震发生3分钟便抢发了消息,令其他新闻同业颇感吃惊。事后发现,抢发这一消息的不是《洛杉矶时报》的普通记者,而是一位自称为“地震波特”(Quakebot)的“记者”所为。事后人们发现,《洛杉矶时报》根本没有名叫“地震波特”的记者,报道这一新闻的记者是个地道的“冒牌货”,而且根本不是人,而是一台有写稿功能的电脑。
这位“地震波特”写出的新闻,即使是新闻业同行,也看不出多少破绽。5个W的新闻要素样样俱全,一个不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影响范围交待得清清楚楚。
“地震波特”可能是最早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机器人记者”,或者说是最早享有署名权的“机器人记者”。实际上,与人类记者抢饭碗的“机器人记者”已经悄悄在一些美国媒体出现,不过他们比较低调,没有大事声张而已。
《福布斯》已经与位于芝加哥的“叙述科学”(Narrative Science)公司合作,由该公司使用其“机器人记者”对公司的盈利进行分析并自动生成数据新闻提供给读者。该公司另已与ProPublica合作,“制作”有关是否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新闻,而实际上这类新闻主要是统计数字。
至今为止,“机器人记者”的本事还相当有限,主要还是报道一些需要统计数字的新闻,例如公司的年收入及盈利情况、体育比赛的分数、大学录取新生的族裔比例等。在这方面,电脑比人算得快,统计得自然也更全面。“机器人记者”在这一领域可以跟人类记者一争高下。
“机器人记者”后面其实还是由人事先设计的。“叙述科学”公司研究出的一套电脑软件,已经可以在电脑获取例如地震震级、公司收入、入学人数等数据后,按照新闻的要素,自动生成叙述性文字,即模仿人类先写一个新闻导语,然后将其他新闻要素一一交代。这样,一则短新闻便可在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内“写”出来。由于是电脑生成,一般数据不会错,因此“机器人记者”在突发事件时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抢过人类,出手快而准。
不过,目前“机器人记者”还只能写出涉及数据等的比较简单的新闻。如果要让“机器人记者”写一篇2000字的新闻分析或特写,那就有点强人之难了。因此,即使今后“机器人记者”被媒体广泛使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经验的记者还是大有用武之地,新闻分析、综述、深度报道及特写等难度高的活,还是要有经验的记者来干。
这对刚入行的新闻从业人员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以往新闻学院刚毕业的“菜鸟”进入媒体,先要从写最简单的新闻开始,令“菜鸟”们深感无趣。现在好了,初级的简单新闻,由“机器人记者”包了,“菜鸟”们一入行就有机会作深度报道或写新闻分析,过瘾啊。不过与此同时,对新闻界新人的要求也随之升高,没有真本事,连行都入不了。
“机器人记者”进入媒体,看来是未来新闻界的趋势。新媒体的出现,导致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更加多样。社交媒体及网络对新闻的传播,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机器人记者”赶上了好时候,正好可以大量并快速地“写”出各种短新闻在新媒体上传播。
新闻研究人员发现,以往传统媒体的名记者发出去的新闻,每一篇都希望有数十、数百及数万人阅读、引用。但在新媒体时代,量比质更重要。新媒体在网络时代投送出去的新闻,并不奢望一则能引起成百上千读者,只指望投送出去成百上千则新闻中,有一则被人阅读、转载、引用就是成功。因此,批量生产便成为新媒体生存并兴旺的关键所在。“机器人记者”与人不同,不需要休息,不需要换班,不需要吃饭,更不需要养老,它们是“金刚之身”,雇它们去抢新闻,值啊。
例如,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自动生成内幕”(Automated Insights)公司专门为媒体“培养”“机器人记者”。这些机器人记者专门“写”一些简单的体育消息或为网站做一些统计并“写”出新闻。不要小看这些“机器人记者”,据统计,仅在2013年,该公司所“培养”出的机器人记者就“写”出了三亿则短消息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发表。
“机器人记者”与人类记者一样,也有很强烈的野心与进取心。“叙述科学”共同创办人伯恩鲍姆(Larry Birnbaum)在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一个讲座上透露,该公司正在创建机器人编辑,这类机器人编辑有能力判断哪一类新闻是值得写的,如何写,可以提供给哪一类的记者等,而这是以往需要有经验的编辑才能做的工作。
“机器人记者”在电视上与名主播抢风头的事情,也已经发生。日本已经造出仿真人的电视主播,在电视台播新闻。将文字变成声音的电脑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电视台编辑将写好的稿子交给仿真机器人去读,反而更为可靠。不论如何老练的播音员,面对镜头总有读错的时候,而电脑读错的几率相对较低。
不过,指望机器人主播完全取代人类主播,尚为时过早。观众看电视新闻,不仅要了解新闻本身,主播的个人魅力其实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要让机器人具有人类的魅力及丰富的表情,还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要想抢名主播的饭碗,机器人的道行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