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跑者5000论文

2015-01-30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网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姚建国

领跑者5000论文

电气工程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姚建国

目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4代.本文通过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的总结,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要求以及国际标准的成熟情况,明确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新需求和发展方向.

方法:以保证跨区域、远距离传输的超/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核心目标,结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特点,分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新需求.需求包括:①大容量,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需要实现一、二次系统的同步建模、采集与分析和静态、动态、暂态三位一体的信息处理与分析,并实现电网、市场和电量信息的综合处理.②高实时性,高密度采集的相量测量单元对高速实时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分析和决策软件的实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统一性,未来电力系统需要加强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对象维度方面监控和分析的统一性.④综合性,需要将调度自动化系统从传统的监视、分析和控制进一步延伸到广域保护和安全协调防御,并实现信息、应用的综合.

结果:未来适用特高压和全国互联大电网的发展需要,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数字化,是指电网设备、采集、控制及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信息数字化、标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4个方面,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分类的数字化电网调度体系,其实质是电力信息化.②集成化,是指要形成互联大电网调度大二次系统,该系统需要综合利用多角度、多尺度、广域大范围等的电网信息以及目前分离的各系统内存在的各种数据.需要以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按照应用和数据集成的理念,构造统一支撑的数据平台和应用服务总线,实现数据整合和应用功能整合.③网格化,是指在分层分布的调度管理体制下的各级调度中心之间广域资源共享和协作,是一种在物理网络互联基础上的应用和功能意义上的系统级联网.网格化将会使目前的信息由“需则共享”的模式转变为“需则可知”的模式,从而使信息共享的紧密耦合走向松散耦合.④标准化,包括遵循标准和制定新标准,强调的是通过遵循标准达到系统的高度开放,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即插即用.⑤市场化,是指在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下的监控分析和控制,需要将调度自动化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营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EMS和WAMS应用中更多地融入市场的因素.⑥智能化,是指在数据集成化的基础上将电网的分析和监控提升到完全自动和智能的高度,其核心是在线实时决策指挥,包括智能预警、优化调度、预防控制、事故处理和事故恢复、智能数据挖掘、调度决策可视化等关键技术.

结论:调度自动化系统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格化、标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数字化是自动化系统的基础,集成化、网格化和标准化是要采取的手段,智能化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市场化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未来调度自动化技术及系统将会有更快、更大的发展.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3): 7–11入选年份:2012

分阶段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工程方案

孙一民,李延新,黎强

摘要:IEC 61850标准解决了不同厂家智能电子设备(IED)间的互操作问题,符合IEC 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则简化了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设计,但过程层和间隔层的通信技术及智能化一次设备尚不成熟.文中列举并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实施所面临的若干问题,针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分阶段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工程方案,以及过程层网络系统通信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IEC 61850;过程层局域网;数据采集单元;智能操作箱;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5): 90–93入选年份:2012

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燃煤烟气中汞吸附的实验研究

高洪亮

摘要:目的:由于汞的巨毒性、易挥发性以及生物累积性,燃煤烟气中汞的排放及控制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活性炭喷射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燃煤烟气汞控制技术.为了获得消耗量小、性能高效的燃煤烟气脱汞吸附剂,本文采用化学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得一系列改性活性炭吸附剂.

方法:本文采用采用活性MnO2浸渍、FeCl3浸渍和不同温度下渗硫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改性,制得一系列改性活性炭吸附剂.采用固定床吸附系统,对吸附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效果进行了测试.该系统主要包括了4个部分:汞蒸气发生器系统、配气系统、石英管反应器与加热控温系统、气体分析系统.汞渗透管(由美国VICI Metronics公司生产) 用来提供恒定汞蒸气,通过反应器的预热段预热后进入反应器.实验中气体总流量为1 L/min,汞初始浓度为10.456 μg/m-3.采用QM201型荧光测汞仪测量吸附后烟气中的汞浓度.

结果:和原活性炭吸附剂相比,改性活性炭吸附剂对汞蒸气的吸附能力有较大提高,有效吸附时间大大增加,在有效吸附时间内,穿透率大大降低.相关研究表明,KMnO4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干燥过程中易分解为MnO2,然后与汞发生化学反应,被吸附剂吸附后生成了新的化合物Hg2MnO2,化学反应式如下:2Hg+MnO2→Hg2MnO2.用三氯化铁浸渍改性的活性炭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汞吸附能力,有效吸附时间从65 min 左右延长到180min.吸附过程除物理吸附外,还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化学吸附过程,化学反应式如下:2FeCl3+Hg→HgCl2+2FeCl2.渗硫后活性炭的总除汞效率有较大提高,其中尤其是600℃渗流活性炭最为明显.这是由于600℃高温渗硫与较低温度渗硫相比,可以在活性炭的表面空隙中形成较高比率的S-C化学键,对吸附性能改善较明显.硫原子可以和汞发生如下化学反应:Hg+S→HgS.对筛选出来的吸附性能较好的吸附剂,进一步在其他气体成分条件进行了吸附性能研究.加入HCl以后,改性活性炭的吸附效果略有改善.加入SO2以后,吸附效率比氮气气氛下有大幅度降低,说明SO2对汞的吸附有抑制作用.加入NO以后,吸附效率略有增加.主要原因在于HCl和NO对单质汞的氧化均具有促进作用,而高价态的汞容易吸附,故具有促进汞脱除的作用.而SO2不但无这样的作用,而且可以占据改性活性炭上的活性吸附位点,导致吸附效率大幅度降低.

结论:活性MnO2浸渍、FeCl3浸渍和600℃渗硫后的活性炭,吸附汞蒸气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活性MnO2浸渍、FeCl3浸渍和600℃渗硫后的活性炭吸附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在于,改性活性炭在吸附过程中,除了物理吸附,还发生了化学吸附.在3种改性活性炭中,活性MnO2浸渍和FeCl3浸渍的步骤简单,改性所需试剂价格低廉,在燃煤烟气汞控制的应用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8): 26–30入选年份:2012

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

李九虎

摘要:目的:数字化变电站中,“过程层”将由传统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介绍了有源及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的构成,对两种原理的互感器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合并单元的功能及应用,提出了电子式互感器工程配置和功能应用的实施建议.

方法:根据有源及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及结构不同,比较了两者在工程应用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维护便利性;分析了合并单元的信号输入方式及工程应用中数据同步问题,阐述了“GPS秒脉冲同步法”和“插值同步法”两者的优缺点;合并单元与二次设备连接可采用点对点或网络方式,并提出智能操作箱功能集成于合并单元内的方案.以双母线接线为例,提出两种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工程配置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中互感器的配置方法及合并单元间数据流向.

结果:①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电磁感应等原理感应被测信号,根据结构型式不同可分为GIS式和独立式,GIS式电子式互感器一般为电流、电压组合形式,其采集单元安装在GIS的接地外壳上,可直接采用直流电源供电.独立式电子式互感器的采集单元安装在绝缘瓷柱上,采集单元的供电电源可有激光、小电流互感器、分压器、光电池供电等多种方式,实际工程应用一般采取激光供电.②无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利用法拉第(Faraday)磁光效应感应被测信号,无源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利用Pockels电光效应或基于逆压电效应或电致伸缩效应感应被测信号,现在研究的多基于Pokels效应.该类互感器传感头部分不需要复杂的供电装置,系统的线性度较好.但温度、震动等因素对光学系统的影响限制了其实用化进程.③有源电子式互感器的关键技术在于电源供电技术、远端电子模块的可靠性、采集单元可维护性.无源式电子式互感器的关键技术在于光学传感材料的稳定性、传感头的组装技术、微弱信号调制解调、温度对精度的影响、震动对精度的影响、长期运行的稳定性.④合并单元接入信号包括数字采样值、智能化一次设备的开关信号、传统模拟信号等.其中须考虑采样同步问题,一种是依靠GPS秒脉冲,同步效果取决于GPS秒脉冲的精度及完整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角度调整的插值法,不依赖于GPS信号完成同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⑤合并单元与二次设备之间当采用IEC60044-8规范通信时,采用Manchester编码,传输速度为2.5 Mbit/s或10 Mbit/s,只能实现点对点通信;当采用IEC61850-9-1/2规范通信时,采用以太网接口,传输速度为10 Mbit/s或100 Mbit/s,可实现点对点或网络方式通信.⑥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可根据一次系统的发展要求,按需逐步实现.电子式互感器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性价比越高.110 kV系统电子式互感器和合并单元通常不考虑双重化配置.220 kV及以上系统需考虑冗余配置.⑦以双母线为例,介绍了两种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配置方案,方案一中母线电压互感器及其合并单元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电压等级的设备可靠性,推荐应用在母线出线不多的场合;方案二中本间隔异常不会影响其他间隔,可靠性更高,但投入偏高.

结论: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相比,在绝缘、动态范围、饱和性能、占地面积、价格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在220 kV系统单个间隔、110 kV系统试点应用.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将逐步取消电缆连接,通过光纤传递数字信号,这大大简化了现场接线,减少了现场施工量,同时对二次设备的电磁兼容能力要求大大降低.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7): 94–98入选年份:2012

导线覆冰的力学分析与覆冰在线监测系统

黄新波

摘要:目的:输电线路覆灾事故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国内外大多进行覆冰理论、冰闪机理和杆塔强度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对输电线路覆冰进行在线监测十分困难.本文通过建立导线覆冰厚度和导线弧垂变化的力学模型,设计导线覆冰监测力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研发出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线路覆冰状况的在线监测及预警.

方法:研发的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省公司监测中心主机、地市局监测中心主机、线路监测分机、专家软件组成.在线路杆塔上安装一台监测分机,监测分机定时/实时完成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以及该杆塔绝缘子的倾斜角、风偏角、覆冰导线的重力变化、导线舞动频率等信息的采集,将其打包为GSM SMS,通过GSM通信模块发送至监测中心,由监测中心软件判断该线路导线的覆冰情况.各地市局的监测中心与省公司监测中心采用局域网(LAN)方式组网,省公司监测中心可以直接调用各地市局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借助专家软件了解该省相应线路的覆冰状况.专家软件利用建立的导线覆冰厚度和导线弧垂变化的力学模型等各种修正理论模型、试验结果和现场运行结果来判断输电线路的覆冰状况,及时给出预报警信息.

结果: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于2005年10月在西安金源电气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于2006年2月在山西省忻州供电公司的重覆冰区安装试运行,目前设备运行良好.2006年3月24日至2006年5月23日期间监测系统部分运行结果见附录A.表明该杆塔承受的垂直拉力在风力影响下在114 t~115 t之间变化,导线的舞动频率均在20次/min以下,对线路的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但在4月13日,垂直拉力突然增大到116 t以上,与此相对应的风速和导线舞动频率并没有增加(风速保持在10 m/s左右).专家软件根据力学计算模型得出该线路在4月12日至4月14日期间产生覆冰现象,最大覆冰厚度达8 mm,这与忻州覆冰观测人员现场观测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该系统也成功监测了2011年贵州电网的覆冰全过程.例如,1月2日系统监测到220 kV习鸭线出现严重覆冰,最大覆冰厚度达13mm,并发出报警信息,贵州电网公司及时启动了融冰装置对该线路进行融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结论:基于GSM SMS的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已在多地安装,运行效果良好.系统的成功运行表明:一方面,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及舞动在线监测系统可取代已在严重覆冰区建立的造价高、效果差的观冰站,可加强对覆冰线路的实时监测,充分掌握沿线气象条件,通过加热融冰等方式将覆冰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供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全面收集和长期积累气象资料,为输电线路设计、运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4): 98–101入选年份:201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建模及其控制策略

尹明,李庚银,张建成,等

摘要:以永磁体励磁多极直驱式同步风力发电机组(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s,D-PMSG)为对象,建立了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和发电机模型的D-PMSG数学模型,提出了风力机桨距角和发电机转速的控制策略:桨距角的控制策略中以风速和发电机功率为输入信号,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很好地反映了不同风速对桨距角控制的不同要求;发电机转速控制策略中采用DQ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矢量控制方法,用D轴电流控制无功功率,用Q轴电流控制转速,既实现了机组的解耦控制,又充分利用了发电机容量.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D-PMSG仿真模型,对风速阶跃变化时机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风力发电;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D-PMSC);桨距角控制;转速控制;变速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7, 31(15): 61–65入选年份:2012

输电线路弧垂的实时监测

徐青松,季洪献,王孟龙

摘要:输电线路弧垂是线路安全运行的主要指标,为实现弧垂的实时监测这一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目标,从导线的基本方程出发推导了根据导线张力、倾角或温度来测量导线弧垂的方法并介绍了计算公式和例题.目前国内外已开发生产的测量装置为通过导线应力、温度、倾角或图像分辨来实时测量弧垂的装置,并且己在线路关键点弧垂、线路覆冰监测及线路动态定额中得到应用.线路弧垂实时监测的应用提高了线路安全运行水平,特别是在线路动态定额的应用,可充分发挥线路隐性容量,使线路输送容量增加10%~30%.

关键词:输电线路;弧垂;倾角;导线温度;实时监测;动态定额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7, 33(7): 206–209入选年份:2012

特高压直流技术研究

张文亮,于永清,李光范,等

摘要:±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不仅是中国电网前所未有的,而且是世界电网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开展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试验研究是保证工程成功的关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依托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将开展一系列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包括电磁环境研究、空气间隙绝缘特性研究、带电作业研究、污秽外绝缘特性研究、特高压设备运行特性和设备长期带电考核等.该文对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主要设备,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电磁环境;空气间隙;外绝缘;设备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22): 1–7入选年份:2012

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GOOSE通信方案

徐成斌,孙一民

摘要:列举了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通信方案必须重视的一些约束条件,指出了与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工程方案的可操作性、GOOSE通信应用范围相关的要素,提出了保护信息的分类方法和优先级的划分原则,分析了GOOSE应用对现有设计习惯的影响.为了同时兼容数字化变电站设计过程与传统变电站设计过程,提出了“虚端子”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QOS;GOOSE;过程层局域网;智能操作箱;虚端子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9): 91–94入选年份:2012

微电网研究综述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等

摘要:微电网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解决电力系统众多问题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文中旨在详细阐释微电网的结构和概念,澄清微电网与分布式发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总结微电网的国际研究动态和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的微电网发展提供建议.首先,介绍了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电网的发展历程,通过一个典型的微电网结构对微电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释.其次,总结了微电网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并提炼出现阶段微电网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现状.最后,结合中国的能源战略和电力发展现状,对微电网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战略;关键问题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9): 100–107入选年份:2012

改善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并网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研究

迟永宁,王伟胜,戴慧珠

摘要:提出了改善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并网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以实现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功能.目前,大部分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变速风电机组不具有故障情况下的暂态电压支持能力,当电网侧发生严重短路故障时,风电场的暂态电压稳定能力会影响到电网安全稳定.该文在Digsilent/Powerfactory中建立了具有暂态电压支持能力的变速风电机组转子侧变频器控制模型及用于故障后稳定控制的桨距角控制模型,通过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其对风电机组和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贡献.仿真结果表明,当电网侧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风电机组转子侧变频器暂态电压控制能够控制风电机组发出无功功率支持电网电压;桨距角控制能有效降低变速风电机组机械转矩,避免出现风电机组超速及电压失稳.得出结论:采用变频器暂态电压控制及桨距角控制能够改善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并网风电场的暂态电压稳定性,确保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LVRT)功能的实现及电网安全稳定.

关键词:风电接入;双馈感应发电机;暂态电压稳定;低电压穿越;变频器控制器;桨距控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25): 25–31入选年份:2012

雷电参数统计方法

陈家宏,冯万兴,王海涛,等

摘要:我国雷电参数十分匮乏,传统的雷电参数不能全面地反映全国各个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但电网雷电监测网(CGLDN)长期积累的海量雷电监测数据已成为雷电参数统计的基础资料.为了正确统计基于雷电定位系统测量数据的雷电参数,在介绍和分析了雷电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雷电监测资料统计样本库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基于现代雷电自动监测资料的雷电日、地闪密度、地面落雷密度、地闪频数的网格统计法;提出了与传统气象资料的比对研究的方法和条件,推荐了适用于雷电流幅值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我国已经展开的大规模雷电参数及其分布的统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电参数;雷电定位;监测资料;统计样本;网格法;比对研究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7, 33(10): 6–10入选年份:2012

特高压输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舒印彪,张文亮

摘要: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能够满足我国未来快速的电力增长需求,满足电网规模逐步扩大、跨区联网基本形成的网络联结要求.该文介绍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和±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特性、电磁环境以及特高压设备制造与检验、检测等方面面临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认为,依托国家电网公司一流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和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上述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研究解决,得到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可直接用以指导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关键词: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试验基地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31): 1–6入选年份:2012

风力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孙元章,吴俊,李国杰

摘要:风力发电依赖于气象条件,并逐渐以大型风电场的形式并入电网,给电网带来各种影响.电网并未专门设计用来接入风电,因此如果要保持现有的电力供应标准,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调整.讨论了在风电场并网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风力发电具有大容量、动态和随机的特性,它给电力系统的有功/无功潮流、电压、系统稳定性、电能质量、短路容量、系统备用、频率和保护等方面带来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和措施,以期更好利用风力发电.

关键词:风力发电;电力系统;影响;风电场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7, 31(20): 55–62入选年份:2012

双馈式风力发电机低电压穿越技术分析

王伟,孙明冬,朱晓东

摘要:随着一些地区风电供应比例的急剧增加,大规模风电场对地区电网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愈发显著.风力发电机的低电压穿越(LVRT)技术越来越受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概念、国外的相应标准,继而分析比较了有关此技术的双馈感应发电机建模问题、各种常见的实现低电压穿越的技术手段及改进控制策略.最后描述了具备此技术的风电场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双馈感应发电机;风力发电;低电压穿越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23): 84–89入选年份:2012

特高压同步电网安全性评估

舒印彪,张文亮,周孝信,等

摘要:重点研究特高压同步电网是否能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标准要求.在总体评估特高压同步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可能性及效果.电网安全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潮流及静态安全分析、暂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抵御严重故障能力及稳定控制措施、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相互影响及送、受端系统安全、无功平衡及调压、短路电流水平、提高系统稳定性及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的先进技术措施等.

关键词:特高压电网;规划评估;安全稳定性;稳定控制措施;电力系统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34): 1–6入选年份:2012

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

陈家宏,童雪芳,谷山强,等

摘要:为满足防雷工程技术对雷电定位系统所测大量雷电流参数的应用需求,在 IEEE工作组和国内电力行业规程中采用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我国典型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 IEEE推荐的表达形式回归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曲线拟合性最好,其结果与 IEEE推荐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符合,与我国当前规程中推荐的曲线有交叉,小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高出规程值20%,大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略小,与高压架空输电线实际雷击绕击跳闸率比设计值偏高相符合.

关键词:雷电流幅值;雷电定位系统;统计;累积概率;雷电监测;雷电流分布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9): 1893–1897入选年份:2012

接地网腐蚀故障诊断的可测性研究

刘健,王树奇,李志忠,等

摘要:为研究接地网故障诊断的可测性,提出了一种利用接地网拓扑变换的分析方法.将接地网分解为若干以可及节点为边界的元版块,根据电路网络理论削去不可及节点后得到对应的元网络,对所有元网络进行网络综合得到只含可及节点的可及接地网,进一步约简得到可及节点间最多只含一条支路的本征接地网.根据支路电阻的唯一确定性,将支路分为明晰支路和不确定支路两类,给出其判别方法,确定了不确定转化为明晰的原则.根据叠加原理和互易定理,归纳出进行独立激励并获得不重复量测数据的原则,还给出了接地网故障诊断独立方程数目以及获得独立方程的方法.结合一个实例详细说明了所提出的方法并设置了两组代表性故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并表明接地网故障诊断的可测性是可以预计的,可测性研究对于优化测试方案和科学利用诊断结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接地网;故障诊断;电路拓扑;可测性;元网络;明晰支路;不确定支路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1): 64–69入选年份:2012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最佳风能跟踪控制

姚骏,廖勇,瞿兴鸿,等

摘要:与双馈交流励磁风力发电系统相比,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发电效率及运行可靠性高等优点.文章采用双脉宽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PWM)变换器作为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并网电路,根据风力机和发电机的运行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佳功率给定的发电机最大风能跟踪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双PWM变换器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实验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该发电系统可实现最大风能跟踪控制、并网有功和无功功率独立控制以及变速恒频发电运行.

关键词:直驱风力发电;永磁同步发电机;双脉宽调制变换器;变速恒频;最件风能跟踪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10): 11–15,27入选年份:2012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风电场风速预测优化模型

潘迪夫,刘辉,李燕飞

摘要:为提高风电场风速的预测精度,解决时序模型预测延时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时间序列分析和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混合算法.基本思路为:首先利用时问序列分析理论,对风电场风速信号进行非平稳建模,得到符合其变化规律的模型方程;其次通过得到的模型方程推导出卡尔曼滤波法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然后依靠卡尔曼预测递推方程进行预测;最后对某实测风速信号进行预测.实例分析表明:采用该混合算法可以提高预测精度,而且较好地解决了预测延时问题.

关键词:混合算法;卡尔曼滤波;时间序列;风电场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7): 82–86入选年份:2012

直驱风电系统变流器建模和跌落特性仿真

胡书举,李建林,许洪华

摘要:为增强直驱型变速恒频风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采取了变流器直流侧增加卸荷负载以在故障时消耗掉直流侧多余的能量.使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基本不受电压跌落影响的应对措施.通过对发电机侧变流器、电网侧变流器和直流侧卸荷负载工作原理的详细分析,变流器采用背靠背双PWM结构,实现了变流器的整体建模.基于Matlab7.3/Simulink6.5构建了变流器的仿真模型,对电网电压跌落时系统的跌落特性进行了变流器模型及其分析正确性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直流侧卸荷负载可有效提高直驱系统的故障穿越能力,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速度.

关键词:直驱型风电系统;永磁同步发电机;建模;电压跌落;低电压穿越;卸荷负载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5): 949–954入选年份:2012

电网覆冰防治方法和研究进展

李再华,白晓民,周子冠,等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电网几种典型的覆冰防治方案,总结了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等的电网防冰方法及其进展情况,讨论了各种除冰防治方法的特点,重点讨论和比较了过电流融冰法、短路电流融冰法和直流电流融冰法3种大电流融冰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应重视电网防冰工作、加强实用技术研究、加强防冰工作的系统性和标准化研究以及输配电系统的鲁棒性建设的防治覆冰建议,以期为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增强电网防冰减灾和防止其它类似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输电线路;覆冰;防冰设计;除冰操作规范;大电流融冰法;冰情监测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4): 7–13,22入选年份:2012

冰雪灾害条件下我国电网安全运行面临的问题

李成榕,吕玉珍,崔翔,等

摘要:论述了防止复杂大电网发生冰灾事故的各个环节,介绍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冰雪灾害条件下我国复杂大电网安全运行需要加强研究的8个关键问题:覆冰机理、覆冰外绝缘故障机理、有效的防冰、除冰方法、大电网覆冰在线监测与诊断方法、覆冰线路灾害局部化设计、电网覆冰在线评估、预警与决策以及建立复杂大电网覆冰灾害应急处理体系,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复杂大电网;冰雪灾害;防冰;除冰;在线监测与诊断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4): 14–22入选年份:2012

交直流线路融冰技术研究

常浩,石岩,殷威扬,等

摘要:对交直流线路融冰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交直流输电线路冰害季节电网的受损情况,明确了临界融冰电流、融冰时间和最大融冰电流的计算方法.本着不增加投资或少增加投资和投资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交直流输电线路分别提出了基于静止无功补偿器的交流输电线路融冰方法和策略、常规直流输电线路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融冰方法和策略,并对上述方法和策略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指出今后还需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覆冰机理、融冰时防止融冰闪络的措施、绝缘子串及铁塔融冰措施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融冰;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直流换流器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5): 1–6入选年份:2012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网动态仿真

郭力,王成山

摘要:通过算例仿真研究了不同分布式电源配置方案下低压微网从并网模式向孤网模式转换的动态运行特性,获得了分布式电源的功率、微网电压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如果选择微型燃气轮机作为微网的功率支撑手段,在微网从并网向孤网过渡过程中,系统频率波动较大,且部分分布式电源有可能在低频保护动作下与电网隔离,不利于微网的稳定运行;增加储能设备后,储能设备对于微网的稳定运行可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下垂控制策略的蓄电池在微网孤岛运行时可以快速为系统提供有功、无功支撑,有效抑制了由于燃气轮机动态响应速度慢引起的电压和频率偏差.

关键词:微网;仿真;分布式电源;稳定性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2): 82–86入选年份:2014

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

常康,薛峰,杨卫东

摘要:智能电网被公认为电力系统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文中对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中智能电网基本特征的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最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了智能电网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17): 10–15入选年份:2014

微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丁明,张颖媛,茆美琴

摘要:微网技术的研究成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介绍了微网的组成部分、体系架构和运行状态,从技术内涵角度综述了微网研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新型电力电子技术,故障检测与保护、通信技术,系统规划设计、运行控制与能量管理所涉及的系统监控体系、控制策略及方法、辅助服务、运行标准,单元级、系统级的建模仿真研究,微网经济性评估等.文章还指出,微网系统网络拓扑的优化设计及分布式能源单元的优化配置对实现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微网进行有效的经济性评估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系统;微网;可再生能源;运行控制;能量管理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11): 6–11入选年份:2014

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

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

摘要:为了迎接电力行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新挑战,提高能源资产利用率,应对全球环境能源危机,全球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提出了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一个以电力系统为对象,结合新型的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从输配电到用户所有环节的智能交流,能够科学系统地优化电力生产、传输和使用的自愈电网.文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特征、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所需的先进技术和可能遇到的阻碍,并分别讨论了建设用户侧和输配电网侧智能电网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电表;高级计量体系(AMI);分布式电源;坚强电网;电网通信技术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13): 12–18入选年份:2014

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

杨德昌,李勇,C.Rehtanz,等

摘要:智能电网对现代电力系统的经济优化运行和降损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智能电网的定义,详细分析了智能电网对我国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负荷构成、变电站建设以及调度系统等环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基本条件、发展思路以及试点城市的选择要求.最后,初步提出了中国式智能电网的中期和远景结构简图.

关键词: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配电网升级;智能调度;新能源发电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20): 13–20入选年份:201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潜供电弧仿真

陈维江

摘要: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潜供电弧的随机性较强,为弥补模拟试验存在的不足,数字建模和电弧仿真已成为研究潜供电弧的重要工具.本文建立了一种潜供电弧仿真模型,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潜供电弧进行了仿真计算.基于潜供电弧的实验室测量数据,采用非线性时变电阻模拟弧道特性,推导出输电线路交流电弧的弧道电阻动态微分方程.采用分段化思想,假设整个电弧由许多圆柱形的电流元链接(串联)而成,这些电流元的运动组合起来构成整个电弧的运动,从而获得不同时刻的电弧形状和电弧长度.输电线路交流电弧处于交变磁场中,电弧电流元沿电动力FMi与风载荷FWi的合力方向而运动,同时受到空气阻力FRi的作用,其方向与电流元运动速度Vai的方向相反.忽略电流元的质量及其加速过程时,电流元进行匀速运动.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发展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得到了潜供电弧自熄判据为:在电弧电流过零后的数毫秒内,一直满足dRa/dt>0时,电弧熄灭,否则电弧发生重燃.利用潜供电弧仿真模型,对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进行的人工单相短路接地试验出现的潜供电弧现象进行仿真,计算了电弧的运动特性.电弧主体为直线状,电弧自身的电磁力使电弧形状稍有弯曲,电弧长度变化较小,稍有拉长,未产生明显的位移,与试验现象吻合.计算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过程的潜供电流波形.潜供电流峰值为8.5 A左右,波形有较明显的过零持续区间,幅值随时间趋于衰减.潜供电弧自熄时间计算结果为120 ms,比实测的燃弧时间110 ms偏长.对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运动特性和自熄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潜供电弧仿真模型的工程实用性.

关键词: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仿真模型;弧道电阻;电弧长度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0, 36(1): 1–6入选年份:2012

模糊前馈与模糊PID结合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

郭鹏

摘要:目的: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通常采用变桨距控制方式.通过调整叶片桨距角,改变叶片获得的气动转矩,使机组功率保持恒定.由于控制变量叶轮桨距角与被控变量机组输出功率间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给变桨距控制带来较大困难.本文在充分研究考虑叶轮非线性气动特性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采用模糊前馈与模糊PID结合的复合控制方式.在额定风速至切出风速的较大风速段内,该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减小系统超调量,缩短调节时间,具有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

方法:针对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的运行特性,首先建立了变桨距风电机组模型(包括叶轮模型、变桨系统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发电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分别设计模糊PID控制器和模糊前馈控制器,系统的控制框图见附图1.两个控制器的详细设计方法如下.(1)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方法.模糊PID控制器是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器的结合.在较大偏差范围内利用模糊推理给出控制量,达到快速稳定的调节效果;在小偏差范围内切换为PID控制,实现稳态误差的消除.两者转换根据设定的偏差阈值自动实现.设计合理的模糊控制规则表(见附表1)后,模糊PID控制器能够较好地适应额定风速以上风电机组的非线性特性,在额定风速以上的较大风速区间内都能保持稳定一致的控制效果.模糊PID控制器输入为功率偏差和偏差变化率,输出为桨距角变化增量.(2)模糊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由于变桨距系统存在一定的惯性和迟延,仅采用反馈控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较大的超调量和较长的调节时间.可以将风速变化视为可测的外扰,并针对此外扰设计模糊前馈控制器.该前馈控制器能够根据风速给出合适的桨距角前馈值,与模糊PID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作为变桨距系统的桨距角设定值.模糊前馈控制器的控制规则应根据风电机组叶轮的气动特性进行设计.该气动特性规律为:在高风速时叶轮的气动转矩对桨距角变化的灵敏度远高于低风速时.即当风速在额定风速附近时,较小的风速变化也需要桨距角改变一个较大的角度才能使输出功率恒定.而在超出额定风速较多的高风速段或切出风速附近,较大的风速变化只需要一个较小的桨距角改变就可以使输出功率稳定.即发生相同的风速变化Dv,在额定风速附近和在高风速段,需要的桨距角改变是不同的.前者要求很大,一般需要10°左右,而后者只需要1°左右.模糊前馈控制器的输入为上一控制时刻风速和风速增量,输出为前馈参考桨距角增量.本文设计的模糊前馈控制器规则表(见附表 2)充分体现了上述叶轮气动特性规律.

结果:本文采用两个仿真实例来验证模糊前馈与模糊PID结合的变桨距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实例1为在额定风速附近,风速由12 m/s变为15 m/s进而变为17 m/s时,本文复合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见附图2.实例2为在切出风速附近,风速由20 m/s变为23 m/s进而变为25 m/s时,本文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见附图3.在这两个仿真实例中,通过与传统PID变桨距控制相比较,本文提出的模糊前馈与模糊PID结合的变桨距控制策略在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方面具有很大改善.

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为在深入认识研究被控对象风电机组和叶轮气动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其强非线性和时滞的特点,合理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和模糊前馈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能够解决传统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困难的问题.而模糊前馈控制器则能够根据风电机组叶轮的气动特性,在额定风速附近和高风速附近分别给出不同的合适前馈桨距角增量,实现快速补偿的目的.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本文的新型变桨距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8): 123–128入选年份:2014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的轻型直流输电系统

刘钟淇,宋强,刘文华

摘要:对一种新型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MC)在轻型直流输电系统(VSC-HVDC)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MMC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适用于MMC系统的快速脉宽调制控制方法、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以及降低器件开关频率的方法.对于系统级控制,提出了基于MMC的VSC-HVDC输电系统非线性控制器,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解耦控制器,以及直流侧电压控制器.通过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模型和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轻型直流输电;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脉宽调制;直流电压平衡控制;非线性控制器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2): 53–58入选年份:2012

考虑土壤非线性的接地网有限元分析

李景丽,袁涛,杨庆,等

摘要:随着超特高压电网的出现和系统容量的不断扩大,入地故障电流也随之不断增加,此时接地装置周围土壤在散流过程中将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为此,针对大幅值故障电流下土壤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一种计算接地装置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计算中的无穷边界问题引入空间坐标变换方法,通过改变介质参数将电场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降低了计算量;对于由接地导体与土壤分界面处介质突变引起的病态方程,采用有限元方程的弱解形式,降低了微分方程对场量连续性的要求,加快了方程的收敛速度;针对大幅值入地电流下土壤的非线性特性,在有限元计算中令单元土壤电阻率为该单元电场强度的函数,采用非线性有限元算法加以考虑.将此模型对典型接地装置的仿真结果与相关实测及文献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分析接地装置非线性特性的有效性.

关键词:接地网;土壤非线性特性;有限元法;弱解形式;空间变换;地表电位分布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1, 37(1): 249–256入选年份:2012

分频输电系统及其应用

王锡凡,王秀丽,滕予非

摘要:分频输电系统(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FFTS)利用较低的频率(如50/3Hz)传输电能,从而减少交流输电线路电气距离,提高系统传输能力.在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由于发电机转速较低,十分适合于利用分频进行发电和输电,在并网时转换为工频.首先介绍了分频输电的原理、并网特点等.其次,利用2个案例对水电、风电经分频输电并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分频风力发/输电系统的优越性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水电、风电经分频输电并网是一种具有经济与技术优势的方案,在可再生能源发输电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频输电;可再生能源;可行性分析;传输容量;电压波动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13): 1–6入选年份:2012

±11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周浩,王东举

摘要:为合理确定±11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绝缘水平,基于准东-成都±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根据特高压换流站的绝缘配合方法,对准东换流站的绝缘配合进行了研究.根据特高压直流换流站避雷器布置基本原则,并结合现有±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绝缘配合经验,提出了±1100 kV准东换流站的避雷器布置方案,详细分析了换流站交流侧、阀厅、直流母线和中性母线等不同区域的过电压保护策略,最后根据推荐的设备绝缘裕度确定了换流站设备的绝缘水平,直流侧1100 kV直流极线的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绝缘水平推荐为2600 kV和2150 kV;直流极线平波电抗器阀侧设备和高压端Y/Y换流变阀侧设备的绝缘水平建议取为一致,雷电冲击绝缘水平和操作冲击绝缘水平分别为2500 kV和2250 kV.研究结果对换流站设备的选型和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为该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1100 kV;换流站;避雷器;过电压保护;绝缘配合;绝缘水平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12, (9): 1–8入选年份:2012

X箍缩放电等离子及其应用

王新新

摘要:为了拓展读者对高电压新技术及放电等离子体的视野,根据作者近期的实验结果,并结合一些他人的研究成果,对X箍缩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X箍缩是以两根金属细丝作为脉冲大电流的放电负载,由于脉冲大电流磁场对等离子体的箍缩作用,在叉丝交点处将产生高温度高密度等离子体,并形成高亮度的亚ns脉冲X射线"m级点源.鉴于这两根细丝交叉并接触于一点呈“X”形状,故称之为X箍缩.X箍缩可以作为X射线源,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例如对丝阵负载Z箍缩等离子体进行背光照相,也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例如对X射线弱吸收的生物体进行相衬照相.文中首先简单介绍了X箍缩工作原理及其放电发展过程;然后描述了X箍缩装置构成、驱动电流参数及其和叉丝负载质量的匹配要求;紧接着重点并详细介绍了X箍缩的X射线辐射特性;最后给出了X箍缩在X射线背光照相和相衬成像方面应用实例.

关键词:X箍缩;Z箍缩;脉冲X射线源;电爆丝;背光照相;相衬照相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2, (7)入选年份:201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智能电网动态评价方法

韩冬,严正,宋依群,等

摘要:针对智能电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智能电网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以智能电网的投资为出发点,建立通过投资实现的智能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效果动态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定量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并给出了智能电网评价指标随时间演变的趋势.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动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智能电网;动态评价;系统动力学;指标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3): 16–21入选年份:2013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

周天睿,康重庆,徐乾耀,等

摘要:采用低碳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中,碳排放的统计量通常以宏观数据统计为主,按照一次能源消耗量转换得到.此类方法无法揭示电力系统碳排放的特点,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文中探讨了将碳排放分析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相结合的新思路,提出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概念.结合网络分析技术,提出并建立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与指标,初步形成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理论架构.给出了一个示例系统的计算结果和直观展示,并结合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对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低碳电力技术;碳排放流;能源消耗;支路碳流量;支路碳流率;节点碳势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7): 38–43,85入选年份:2013

基于大安全观的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关于印度大停思的思考

曾鸣,李娜,董军,等

摘要:分析了印度大停电事件的深层原因,提出了促进中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安全观的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重点,包括协调规划类技术、协同调度控制类技术、安全保障类技术,旨在为中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相关基础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力系统;大安全观;协调规划;协同调度控制;安全保障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16): 9–13入选年份:2013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

王成山,王守相

摘要:分布式发电供能技术是符合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研究课题.围绕高渗透率微网的复杂动态行为及安全高效运行这一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研究的4个方面的问题:微网运行特性及高渗透率下与大电网相互作用的机理;含微网新型配电系统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保护与控制;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综合仿真与能量优化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问题所涉及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和展望.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微网;配电网;可再生能源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20): 1–4, 31入选年份:2013

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与振荡源定位:(一)理论基础和能量流计算

陈磊,闵勇,胡伟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网络中的振荡能量流评估元件的阻尼特性、定位负阻尼发电机和外施周期性扰动的位置.文中首先证明了发电机能量消耗和其阻尼转矩的一致性.然后利用广域测量信息,建立了不需要构造能量函数的网络中振荡能量流的计算公式.由于流入支路的振荡能量包含支路暂态能量的变化以及支路消耗或产生的能量,因此提出了一种计算能量流的实用方法,以减少其中的暂态能量分量,而只计算出支路消耗或产生的能量.由于系统的总能量与振幅对应,因此消耗能量的元件对振荡衰减的贡献为正,具有正阻尼,而产生能量的元件是振荡源.利用发电机的能量消耗来估计其阻尼转矩系数,与阻尼转矩分析的结果相符.利用能量流即可定位振荡源.

关键词:低频振荡;暂态能量;能量消耗;阻尼转矩;能量流;振荡源定位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3): 22–27, 86入选年份:2012

高压直流输电装备核心技术研发及工程化

汤广福

摘要:为推动大范围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实现坚强智能化的电网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端电力装备作为支撑.因此积极开展高压直流输电装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其工程化应用,是提升我国电力装备制造水平、实现我国电网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多个高压直流输电核心装备的技术开发及其工程化应用相关成果,其中高压/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是形成坚强电网骨干网架的核心装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保障,换流阀试验技术是保证高压直流输电核心装备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研发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及其示范应用,为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工程手段.对提高我国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电力电子;试验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12, 36(1): 1–6入选年份:2012

智能电网技术综述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

摘要: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总结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在网络拓扑、通信系统、计量体系、需求侧管理、智能调度、电力电子设备、分布式电源接入等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调度;需求侧管理;高级计量体系;节能减排;分布式发电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8): 1–7入选年份:2013

分布式电源对配网供电电压质量的影响与改善

裴玮,盛鸇,孔力,等

摘要:提出利用短路比和刚性率来评估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对配网供电电压质量影响的方法,通过仿真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具体分析旋转型分布式电源和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对系统供电电压的不同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在同等渗透率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对并网节点的电压影响比旋转型更小,向系统提供的短路电流也要远小于旋转型,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更加适合应用于密集负荷、高短路容量的城市配电网.并针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抑制供电电压波动的特点,提出电压控制方法,仿真验证其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配电网内供电电压质量问题.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电压质量;短路比;刚性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3): 152–157入选年份:201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风电功率预测

范高锋,王伟胜,刘纯,等

摘要:风电场输出功率预测对接入大量风电的电力系统运行有重要意义.对风速和风电场输出功率预测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根据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风电功率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实测功率数据、不同高度的大气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误差带预测模型,实现了误差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输入样本对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实测功率数据作为输入可以提高提前量为30 min的预测精度,而对提前量为1 h的预测精度会降低;把不同高度的数据都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比只采用轮毂高度数据的预测精度高;设计的神经网络能够对误差带进行预测.

关键词:风电场;功率;预测;人工神经网络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34): 118–123入选年份:201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电能质量扰动分类中的应用

张全明,刘会金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小波包分解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对正常电压和几种常见电能质量扰动(电压骤升、电压骤降、电压中断、暂态脉冲、暂态振荡、谐波和电压闪变)进行小波包分解,提取各终节点小波包系数的标准偏差作为特征向量;然后,用自适应优化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优化:最后,利用基于优化参数和最小输出编码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和识别.与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克服训练时间较长、容易陷入局部最小等问题,具有较快的训练速度和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在样本数较小时仍取得较好的效果.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扰动分类的有效性.

关键词: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小波包;BP神经网络;电能质量;分类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 106–110入选年份:2013

3 MW双馈风力发电机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丁树业,孙兆琼,徐殿国,等

摘要:随着风力发电机容量的增加,电磁负荷不断提高,电机的发热问题成为影响机组性能和经济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该难题,以一台3 MW双馈风力发电机为例,根据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理论,结合发电机通风性能以及结构特点,建立了发电机三维流动与传热耦合求解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并给出基本假设与相应的边界条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三维流体场和温度场控制方程进行耦合计算.最后,对发电机内部的流体流动性能、传热特性以及发电机定转子铁心、定转子绕组以及绝缘的温升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到端部气体流动不规律以及二次冷却热能力较强等,为更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综合物理场的准确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馈风力发电机;三维温度场;三维流体场;耦合;有限体积法;数值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3): 137–143入选年份:2012

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研究

刘振亚,舒印彪,张文亮,等

摘要:根据直流输电技术发展及其在我国电力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为直流输电系统划分电压等级标准化序列的思想.详细论述了直流系统划分序列的必要性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压等级序列组成,比较各电压等级的经济性,得出各自的适用范围.最后,针对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在规划电网中的适用性,对直流输电进一步发展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特高压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0): 1–8入选年份:2013

智能电网述评

余贻鑫,栾文鹏

摘要:对智能电网的原动力、特征、主要技术组成、意义和挑战及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强调指出,智能电网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向智能电网的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存在多种技术的长期共存,必须认真规划.需求响应和分布式洁净能源的并网运行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对输电容量和发电容量的需求.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在重视高级输电运行(advancedtransmission operations,ATO)的同时,应对高级量测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高级配电运行(advanced distribution operations,ADO)、和高级资产管理(advanced asset management,AAM)给予足够重视;灵活的、可重构的配电网络拓扑和集成的能量与通信系统(integrated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IECSA)是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在电网规划中宜尽早考虑,以适应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 量的严格要求.智能电网的实施能带动众多产业发展,我国应鼓励广泛的企业参与.

关键词: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需求响应;双向通信;生态文明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34): 1–8入选年份:2013

甘肃酒泉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的研究

肖创英

摘要:目的:在远离负荷中心1000公里建设甘肃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甘肃电网乃至西北电网面临送出、调频调峰、电力电量消纳等技术难题.本文利用风能资源和风电运行实测数据,分析甘肃酒泉地区风能资源和风电出力特性,开展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研究,探讨甘肃酒泉风电外送和消纳方式.

方法:使用2008年1月—2009年5月7座测风塔的10分钟平均测风数据和2008年1月—2009年7月酒泉地区风电场实际运行的5分钟平均出力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概率密度计算等统计方法,分别计算了典型风电场、风电场群和风电基地的出力变化率的概率分布和累积概率分布,研究甘肃酒泉风能资源特性和风电功率特性.基于酒泉风电基地出力特性,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开展了不同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的技术经济研究,模拟计算了推荐的抽水蓄能场址的水量及电量损耗,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风电功率调节方式.

结果:风能资源和风电功率特性分析表明:①酒泉风电基地频繁出现风电出力在接近零出力和额定出力之间大范围变化,风电的波动性特征明显;②在小时级及以上时间尺度下,相邻的北大桥和干河口风电场群的出力具有很大的相关性;③北大桥风电场群和干河口风电场群的总出力每10分钟变化超过10%的时间占爬坡时间的27%;而单个风电场群出力每10分钟变化超过10%的时间占爬坡时间的59%;④酒泉风电基地出力变化率在每分钟0~0.6%之内的概率约为90%,在每分钟0~1.5%之内的概率约为99%,大于1.5%的概率约为1%;⑤酒泉风电基地相邻日的风电出力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出现持续6天以上的风电日平均出力在80%以上的连续大出力状态和日平均出力在20%以下的连续小出力状态;⑥酒泉风电相邻日的日平均出力波动范围大,相邻日的日平均出力变化率在50%以上的天数占到约15%.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表明:①单纯采用抽水蓄能调节方式,难以适应酒泉风电出力波动范围大、不确定性强和预测误差大的技术需求;②张掖大龙山、长石梯河和酒泉柳沟峡3个抽水蓄能站址的总调节库容为2092万kW·h,甘肃酒泉一期风电按照95%概率可信度的出力波动范围为0~325万kW,风电满发1天所需调节库容约为3900万kW·h,已经超出了3个站址的总调节库容,而风电的调峰需求需要达到5天以上;③超临界火电机组出力调整速率可以达到每分钟3%~5%,能够满足酒泉风电调峰出力变化率的要求;④根据测风数据对采用抽水蓄能电站调节风电出力波动进行模拟运行,考虑酒泉风电经抽水蓄能电站调节后出力范围在平均出力的90%~110%之间时,抽水蓄能电站年损耗电量约为13亿kW·h,考虑调节后出力范围在平均出力的70%~130%之间时,抽水蓄能电站年损耗电量约为7亿kW·h,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运营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结论:①短时间尺度酒泉地区风电场群互补性明显,风电基地总出力的变化率明显小于单个风电场群,风电资源大规模集中开发能够有效降低风电出力变化率,有利于缓解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矛盾.②抽水蓄能电站主要依赖于精确的负荷预测,解决规律性较强的用电负荷的日波动性问题,不适宜单纯用于风电功率波动的调节;且酒泉地区适宜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的调节容量无法满足大规模风电的功率调节的需求.③通过抽水蓄能与常规火电联合实现风电功率调节的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可知,酒泉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不仅耗费电量大,而且水量蒸发损失巨大,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常规火电机组是酒泉风电功率调节方式的合理选择.④酒泉风电在甘肃电网及西北电网难以消纳,宜采用火电配套调节后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在更大范围消纳.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10): 1–7入选年份:2013

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

摘要:考虑到微网内分布式电源和负荷所具有的分散性,根据分布式电源的类型以及与储能装置的不同组合方式,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相应控制器的设计.基于下垂特性的电压/频率(V/F)控制实现了负荷功率变化时不同分布式电源间变化功率的共享,且在微网孤岛运行时能为微网系统提供频率支撑;PQ控制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实现分布式电源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指定控制.通过对微网孤岛运行模式和联网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孤岛模式下切/增负荷以及微网内某一电源功率变化3种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微网中相应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电压、电流及系统频率的变化规律,证明了 PQ-V/F综合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微网;V/F控制;PQ控制;联网模式;孤岛模式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7): 98–103入选年份:2013

从印度大停电透视电力系统的广义阻塞

薛禹胜,肖世杰

摘要:“7·30”大停电暴露出印度在电源发展、电网发展、网架结构、体制管理、一次能源、环保约束、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给电力系统可靠性埋下的隐患及在停电灾难中的推波助澜.这些因素像物理电网的输电阻塞一样,影响供电充裕性和安全性,不妨称为广义阻塞.各参与方藉此谋取利益的博弈又往往加剧这些广义阻塞.从这个视角反思印度停电灾难的必然性、实际触发事件的偶然性,以及停电演化过程的内在规律;研讨对中国的启示;探索中国减少大停电风险的措施;指出坚强智能电网在保障大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中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安全;电力阻塞;多领域交互;复杂系统;多米诺骨牌;综合防御;风险控制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16): 1–8入选年份:2012

电力架空线路覆冰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新波,刘家兵,蔡伟,等

摘要:总结了国内外电力覆冰雪的研究现状,包括线路覆冰雪造成的危害,以及覆冰雪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覆冰雪增长预测模型、冰雪在线监测、线路除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还介绍了作者研发的输电线路冰雪在线监测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并重点分析了转移负载法、短路法、交直流电流法等几种常见热力除冰方法的适用条件.

关键词:覆冰雪;气象因素;预测模型;在线监测;除冰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4): 23–28入选年份:2013

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系统设计

张伯明,吴文传,郑太一,等

摘要:大规模风电的接入对电网调度模式和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通过分析风电预测精度随时间尺度逐级提高的特性和有功调度的固有特点,提出了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这种调度模式是基于“多级协调、逐级细化”的思路,将上一级遗留的偏差由下一级来修正.文中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构架和总体思路;然后,分析了发电态势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理想发电模型、扩展短期预测和超短期预测以及负荷特性分解;接着,提出滚动计划优化模型及其与目前计划的关系,以及以弃风最小为目标的实时调度模型及其与风电场调度的关系.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系统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风电接入;有功调度;多时间尺度协调;实时调度;电力系统调度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1): 1–6入选年份:2013

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对电力系统调峰的影响

张宁,周天睿,段长刚,等

摘要:大规模风电基地的快速建设,使系统调峰成为电网运行的新难题之一.针对风电出力随机性强、运行方式复杂多变的特点,通过对规划年份时序负荷曲线与风电出力时序曲线的模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大规模风电对系统调峰的影响.还讨论了风电出力对系统峰谷差的影响机理,并引入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基地接入后系统等效负荷峰谷差的变化及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在各种外送模式以及系统调峰协调方式下,大规模风电基地对系统调峰的影响规律.以我国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甘肃电源规划与调度运行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力发电;调峰;时序负荷曲线;风电出力时序曲线;负荷谷峰差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10, 34(1): 152–158入选年份:2013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的未来发展

张伯明,孙宏斌,吴文传,等

摘要:对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实现智能电网.以信息流为基础,从信息分层、上下层信息互动、不同时间尺度信息之间的协调几个方面研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架.从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维协调、发展,以及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动态管理系统、系统级的闭环控制等方面探讨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应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革,并对如何适应特高压电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智能电网;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信息流;调度控制技术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17): 21–28入选年份:2013

加权拓扑模型下的小世界电网脆弱性评估

丁明,韩平平

摘要:电网连锁故障机理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该文构造基于线路电抗的加权电网拓扑模型,提出计算加权电网平均距离的算法,改进基于节点负荷平衡的连锁故障动态模型,并提出新的电网脆弱性评估指标.在实际电网上验证加权电网拓扑模型和故障模型的合理性.对电网加权模型分析表明,电网的加权模型不仅保持了小世界特性,在反映节点重要程度和实际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等方面都优于无权模型;在改进的故障模型上的仿真结果表明,小世界电网对关键节点的依赖性远大于对普通节点的依赖性,外界影响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本身固有的结构脆弱性,合理安排电网的结构将更有助于增加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和稳定性水平.

关键词:电力系统;小世界网络;加权模型;连锁故障;脆弱性评估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0): 20–25入选年份:2013

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

王成山,李鹏

摘要:介绍了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从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和微网技术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以及应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分布式发电技术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分布式电源大规模的并网运行将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调度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微网技术通过不同层次的结构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提供接口,是发挥分布式电源效能的有效方式;智能配电网则可通过对微网的有效管理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接入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最后,通过对三者的分析对实现智能配电网的思路与技术手段提出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微网;配电网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2): 10–14,23入选年份:2013

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

肖世杰

摘要:以当前智能电网研究现状为背景,通过对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背景的差异分析,阐述了对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几点思考,并着重分析了构建中国智能电网需要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网发展;特高压;信息化;自动化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9): 1–4入选年份:2013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直流输电的调制策略

管敏渊,徐政,屠卿瑞,等

摘要:介绍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对MMC可以使用的几种调制策略进行了比较,当MMC用于直流输电这样的高压大功率场合时,需要的电平数很多,而最近电平逼近调制(NLM)正适用于这类情况.提出了 NLM在 MMC中的实现方法,给出了计算NLM基波和各次谐波幅值的解析表达式,绘出了NLM的基波分量和总谐波畸变率随电平数和调制波幅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指出了当系统进入严重过调制区时,NLM性能会明显恶化.利用PSCAD/EMTDC下搭建的仿真系统对NLM的基波和谐波特性进行了仿真.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均表明使用NLM策略的MMC在较大的工作范围内都具有很好的调制波跟踪能力和较低的谐波水平.

关键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调制策略;最近电平逼近调制;谐波;总谐波畸变率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2): 48–52入选年份:2013

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

姚建国,严胜,杨胜春,等

摘要:智能调度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是智能输电网的神经中枢.文中分析了智能调度建设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了智能调度的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对智能调度领域已有的技术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对智能调度领域未来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调度;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来源出版物: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17): 16–20,48入选年份:2013

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

摘要:具有灵活、清洁、安全、经济、友好等性能的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功能特点,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对重点关键技术与智能电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基于AGENT的分布式协调、控制、仿真与决策技术,分布式能源的系统集成以及基于知识的综合决策支持是未来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文章提出了积极有序地推进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的具体建议,包括: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制定试点方案及实施计划;发输配用电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注重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统筹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等.

关键词: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多AGENT技术;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13): 1–11入选年份:2013

含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微网技术研究综述

黄伟,孙昶辉,吴子平,等

摘要: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电网运行、控制和电力市场等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元件和负载的微网技术将是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详细介绍了微网技术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全面阐述了微网在运行、控制、保护、经济性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微网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深入探讨了微网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指出孤网运行下的微网可以为重要负荷用户提供高可靠性的电能.

关键词:微网;分布式发电系统(DGS);孤网运行;并网运行;可靠性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9): 14–18,34入选年份:2013

基于风速预测和随机规划的含风电场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

孙元章,吴俊,李国杰,等

摘要:随着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持续增加,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需要考虑风电场的影响:而并网风电场具有动态、随机、容量大等特点,传统的经济调度方法已不再适用.针对风电场出力的随机性,在风速预测的基础上,应用随机规划理论建立了考虑机组组合的含风电场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模型.在求解模型时应用了综合随机模拟、神经元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搜索性能.以含风电场的IEEE30节点系统为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风电场;电力系统;风速预测;动态经济调度;随机规划;机会约束规划;混合智能算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4): 41–47入选年份:2013

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

胡学浩

摘要:智能电网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未来电网发展趋势的热门话题.文章简述和分析了智能电网研究开发背景情况,智能电网的概念、特性和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智能电网包含的主要技术,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取得的部分进展以及目前国外智能电网技术研究的新动向.对于如何发展我国智能电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智能电网;先进的表计基础设施(AMI);需求响应;需求侧管理(DSM);相量测量单元(PMU);广域测量系统(WAMS);清洁能源;分布式发电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14): 1–5入选年份:2013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

林宇锋,钟金,吴复立

摘要:电网智能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力电子、IT、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首先论证发展智能电网的必要性;介绍智能电网的性能要求,包括:自治和自愈能力、防御能力、电网兼容性、高效运营和管理、优质和友好性、电力交易的方便性.指出智能电网的实现需要加强基础技术和功能实现 2方面的研发:基础技术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量测和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决策与控制理论4个方面;功能实现则主要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变电站、智能线路、智能保护系统、智能需求侧管理5个方面.最后从电网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简要论述智能电网的绩效评价体系.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对智能电网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控制中心;智能变电站;智能线路;智能保护系统;智能需求侧管理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12): 8–14入选年份:2013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张文亮,丘明,来小康

摘要:基于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需求、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我国能源的区域性特征、“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格局和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探讨了电力储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立足研发100 KW级全钒液流电池、MW级钠流电池和MJ级容量液氮温区运行超导储能系统,加快建设10 GW级抽水蓄能混合式电站,以优化电网配置、加强调节和输变电能力、解决跨区域供需矛盾、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并满足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储能;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超导储能;抽水蓄能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8, 32(7): 1–9入选年份:2013

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电力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该文在深入揭示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特性与碳减排潜力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全面地分析了在低碳经济中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与呈现的新特点,剖析了“低碳电力”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进行了展望,阐述了实施低碳电力发展战略所将面临的主要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建立了低碳电力技术的整体研究框架.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电力;二氧化碳排放(CDM);清洁发展机制;碳捕捉与储存技术(CCS)

来源出版物:电网技术, 2009, 33(2): 1–7入选年份:2013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直流输电内部环流机理分析

屠卿瑞,徐政,郑翔,等

摘要: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直流输电(MMC-HVDC)是新一代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直流输电拓扑,它利用多个子模块串联,并采用特定的触发方式使桥臂电压波形逼近正弦,但其三相间的内部环流使得流过桥臂的正弦电流产生畸变,增大了桥臂电流的峰值,从而提高了对开关器件电流容量的要求.为研究桥臂环流的计算方法,通过瞬时能量平衡关系,分析了MMC内部环流的产生机理,指出其为2倍基波频率,且为负序性质,并进一步推导了环流大小的解析表达式,为选择桥臂串联电抗器,抑制环流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PSCAD/EMTDC搭建了21电平MMC-HVDC双端系统模型,并采用了子模块电压均衡控制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环流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关键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直流输电;环流;2倍频;负序;电压均衡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0, 36(2): 547–552入选年份:2013

特高压变压器绝缘结构

刘泽洪

摘要:目的:特高压是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是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设备,单台容量大,耐受电压水平高,电、磁、热、力各方面问题复杂,外形尺寸受到运输条件的严格限制,绝缘结构设计难度大,本文分析了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用变压器,特别是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结构特点和设计要点,提出了特高压变压器(换流变)出线装置和套管的国产化推进方案.

方法:通过对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投运的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用的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结构进行分析,介绍了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绝缘结构的型式,分析了其主绝缘、纵绝缘设计特点,重点分析了出线装置解决方案,提出了特高压变压器设计建议和国产化方案.

结果:①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用特高压交流变压器采用单相五柱式铁心、线圈三柱并联结构,三个主柱的高压绕组、中压绕组、低压绕组分别并联引出;采用中性点变磁通调压方式,外置调压补偿变压器.出线装置电压高且集中,需综合考虑引线到线圈、引线到铁心、引线与引线间的绝缘距离,以及变压器近区短路时引线结构受漏磁影响承受电动力的能力,并充分考虑和套管尾部的绝缘配合.②特高压直流换流变绝缘结构需要综合考虑交、直流电场的混合作用,设计难度更大,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的外形尺寸由换流变压器的技术性能参数和结构确定,换流变压器阀侧引线结构对运输尺寸的影响很大.换流变压器阀侧引线结构有两种不同方案,一种方案是换流变压器两柱线圈通过引线分别引出到阀侧引线装置均压管内,一起通过隔板绝缘系统与套管尾部连接,该方案的优点是阀侧引线装置位于线圈端部,无需占用线圈到油箱壁之间的空间,但均压管跨越两个芯柱,引线装置结构复杂、尺寸大,隔板系统以及套管与引线装置的连接处的工艺难度大.另一种方案换流变器身两个芯柱线圈先“手拉手”连接,然后从靠近阀侧套管的线圈出线,出线装置整体位于线圈侧面.阀侧出线装置和套管末端连接处需直接承受很高的交、直流复合电压,通过采用一体化绝缘装置,实现了阀侧出线装置与套管尾部的有机融合.通过分析指出,后一种方案绝缘结构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可靠性高,是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主体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

结论: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绝缘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需要重点解决在绝缘结构复杂、尺寸紧凑、电压高且集中、运行条件苛刻条件下电、磁、热、力等多应力共同作用下长期安全可靠的设计难题.国内厂家在成型绝缘件,特别是手工异形绝缘件等方面与国外厂家仍存在差距,需要从交流变压器、低端换流变压器引线装置和套管入手,稳妥推进国产化.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0, 36(1): 7–12入选年份:2013

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电场计算及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均压环结构优化设计

司马文霞,施健,袁涛,等

摘要:为了满足超/特高压大容量输电技术的发展需求,研究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分布,寻找合理的电场优化措施已成为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利用有限元法(FEM)建立了工程实际应用情况下特高压(UHV)交流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的单串、双串和V串电场计算模型,在考虑横担、分裂导线和均压环及其金具连接情况下,对复合绝缘子的电位和沿面电场分布进行了计算.针对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电位分布极不均匀,且最大沿面电场强度大大超过电晕起始场强的情况,分析了不同的均压环配合方式对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分布的影响.针对单串绝缘子下的计算结果,引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BP-GA),对均压环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BP神经网络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直接计算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值,解决了穷举法计算时间冗长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加装均压环能够大大降低最大沿面电场强度,明显改善复合绝缘子沿面电位和电场的分布;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均压环结构参数,能使均压环表面场强和绝缘子沿面场强均小于电晕起始场强,为特高压绝缘子均压环的选取提供了一种可靠、实用的设计方法,可为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外绝缘优化设计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复合绝缘子;电位;沿面电场;均压环;优化;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2, (2)入选年份:2013

特高压电晕笼的多分裂导线电晕损失测量系统

尤少华,刘云鹏,万启发,等

摘要:为准确、连续地测量特高压分裂导线电晕损失,对传统的电桥法进行改进并根据特高压电晕笼机械与电气特性,结合光纤传输技术,采用混合型光供电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测量特高压电晕笼中分裂导线电流;采用电容分压器测量特高压电晕笼导线试验电压.基于虚拟仪器技术,采用瞬时功率法研制了一套光纤数字化特高压电晕笼电晕损失测量系统,经校验该系统满足0.2级准确度要求,能够较为准确测量电晕笼导线电晕损失.对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用8*LGJ-500/35导线开展起始电晕特性和电晕损失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燥条件下分裂导线起晕场强为27.64 KV/CM(峰值),正常运行电压下不会出现全线起晕的情况;20 MM/H大雨条件下分别对应特高压交流单回试验线段边相和中相导线表面场强,电晕笼导线电晕损失为50.83 W/M和59.73 W/M;可以应用该系统进一步研究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损失规律.

关键词:特高压交流;电晕笼;分裂导线;电桥法;光纤;电晕损失;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10, 36(1): 244–249入选年份:2013

中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与雷电监测网

陈家宏,张勤,冯万兴,等

摘要:雷电定位系统是近20年来在雷电工程技术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雷电监测技术手段.在雷电定位技术及其系统自主研发以及雷电监测网的建设上,中国属起步早、持续性好、已建的监测覆盖区域大、积累监测资料长的雷电监测大国,我国电力系统率先并持续开展了雷电监测,并建有覆盖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全国雷电监测网.为了总结其经验,全面介绍了我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概况和现状;详细阐述了我国电网雷电监测技术、水平以及雷电监测网.从雷击故障点快速定位、雷击事故鉴别、雷电参数统计、防雷水平评估和雷电预警5个方面论述了雷电监测网在我国电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雷电;雷电定位;雷电监测;雷电防护;雷电参数;雷电监测网;雷电预警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3): 425–431入选年份:2013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综述

周林,武剑,栗秋华,等

摘要: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需要快速准确地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但目前很多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跟踪不够准确,从而导致了光伏系统的功率损失,为此综述了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各种方法,包括日益成熟、改进和优化策略较多的扰动观察法和电导增量法,并总结了两种方法应用的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控制原理和发展历程出发,归纳了基于优化数学模型、扰动自寻优、智能处理方法及输出端控制等4类方法,分别说明了各种跟踪控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指出具体选择方法时需要统筹考虑跟踪方法实现的难易程度、经济成本、传感器类型、跟踪速度与精度的协调以及应用领域等各种因素.最后探讨了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的发展思路,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指出单级式光伏逆变系统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己成为国内外光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关键词:最大功率点跟踪;最大功率点;光伏阵列;光伏发电;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6): 1145–1154入选年份:2013

介质阻挡放电及其应用

王新新

摘要:为使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介质阻挡放电,根据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结果,对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综述.首先提出了只有拍摄曝光时间为10 NS左右的放电图像才能判断放电是否为均匀放电,即使是均匀放电,也不能统称其为大气压辉光放电,还必须进一步区分它是辉光放电还是汤森放电.其次,说明了只有增加放电的种子电子,使放电在低电场下进行才有可能实现大气压下均匀放电.最后,根据放电图像、电流电压波形、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大气压氦气均匀放电为辉光放电,而大气压氮气均匀放电为汤森放电.最后还简要介绍了3种介质阻挡放电的主要工业化应用-大型臭氧发牛器、薄膜表面的流水线处理、等离子体显示屏.

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大气压辉光放电;汤森放电;辉光放电;气体放电;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9, 35(1): 1–11入选年份:2013

SF6放电分解气体组分分析的现状和发展

张晓星,姚尧,唐炬,等

摘要:随着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测试SF6气体分解产物的类型和含量来诊断设备内部是否存在故障,并对放电的类型进行模式识别,进而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和评估成为可能,为推进这一技术的应用发展,回顾了SF6气体放电分解机理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了气相色谱、气体传感器、红外吸收光谱和光声光谱等多种气体组分分析方法,对未来SF6放电分解气体组分分析的研究作了展望,并在实验室采用气相色谱法对SF6气体分解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几种重要SF6分解产物的浓度,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用于诊断设备内部故障的可行性.

关键词:SF6气体;分解产物;组分分析;气相色谱;红外吸收光谱;光声光谱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4): 664–669,74入选年份:2013

电网大面积冰灾分析及对策探讨

胡毅

摘要:为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电网发生大面积冰灾的特点及原因.认为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带来的绝缘子严重覆冰、覆冰产生的过荷载、不均匀覆冰等,导致了电网发生倒塔断线、冰闪跳闸、导线舞动、设备损坏、电网解列、大面积停电等冰灾事故.结合电网遭受破坏后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从冰区划分、路径选择、线路设计及改造、冰闪防治、应急运行方式、融冰技术等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以防止和减少严重覆冰对电网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针对此次电网大面积冰灾的特点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冰情监测及预警、杆塔破坏特性、线路设计参数及标准、绝缘子冰闪特性、防冰材料、除冰手段、融冰装置等.建议从多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研究.

关键词:电网;覆冰;冰闪;倒塔;融冰;对策

来源出版物:高电压技术, 2008, 34(2): 215–219入选年份:2013

电子技术

基于视觉的人的运动识别综述

杜友田,陈峰,徐文立,等

摘要:目前,基于视觉的人的运动分析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而对人的运动进行理解和识别更是该领域内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它在智能监控、感知接口和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人的运动识别领域近年来的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人运动的类别、运动表示方法和运动识别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该方向的进展情况,并对当前该研究方向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智能监控;运动表示;运动识别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1): 84–90入选年份:2012

正弦波频率估计的牛顿迭代方法初始值研究

邓振淼,刘渝

摘要:该文分析了 RIFE算法的性能,指出当信号频率位于量化频率点附近时它的精度降低,以它为初始值进行牛顿迭代会导致不收敛.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修正RIFE(MRIFE)算法,通过对信号进行频移,使新信号的频率位于两个相邻量化频率点的中心区域,然后再利用RIFE算法进行频率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修正RIFE算法性能不随被估计信号的频率分布而产生波动,以它为初始值进行一次迭代得到的频率估计值的方差在整个频段都接近克拉美-罗限,具有稳定的性能.

关键词:频率估计;迭代;最大似然;克拉美-罗限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1): 104–107入选年份:2012

基于身份加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分配方法

杨庚,王江涛,程宏兵,等

摘要: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源、计算能力和内存容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传统的网络密钥分配和管理方法已不适用.该文从基于身份密钥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预分配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身份密钥体系,特别是BONEH-FRANKLIN算法,然后基于身份密钥系统和DIFFIE-HELLMAN算法,给出我们的密钥分配方法,并从方法的复杂性、安全性、健壮性和内存需求等方面,与随机算法等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最后我们讨论了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基于身份标识密钥系统;网络安全;DIFFIE-HELLMAN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1): 180–184入选年份:2012

基于脆弱水印的图像认证算法研究

张宪海,杨永田

摘要:很多基于分块的图像认证算法为了提高安全性,采用大分块或者分块相关技术,因而牺牲了定位精度.通过对各种攻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脆弱水印的图像认证方案.使用SHA512算法和基于背包问题的单向函数来产生水印,使用滑动窗口技术和层次结构来嵌入水印,使强加密算法在小分块上得以应用.该方案不但能够抵抗矢量量化等目前已知的各种攻击,而且能够将篡改定位到2*2大小的像素块上.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篡改定位的精度.

关键词:脆弱水印;层次结构;篡改检测;篡改定位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1): 34–39入选年份:2012

灰度图像的二维Otsu曲线阈值分割法

范九伦,赵凤

摘要:OTSU法是一个常用的阈值分割方法.为了利用图像的区域信息,该文在二维OTSU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曲线阈值型OTSU法,传统的二维OTSU法可以看成是该方法的一个特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含噪图像,它能够获得优于传统二维OTSU法的分割效果.为了减少计算量,提高分割速度,给出了一种递归算法和一种小波变换与递归算法相结合的快速算法.该递推算法只需遍历二维直方图的主对角线和一条次主对角线,与传统OTSU法的递推算法相比,搜索空间由L*L个点减少到2L-1个点.

关键词:图像分割;阈值选取;OTSU法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4): 751–755入选年份:2012

新网络体系基础研究——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

张宏科,苏伟

摘要:现有信息网络的原始设计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网络支撑一种主要服务的解耦模式,难以满足网络和服务的多样性需求.该文从现有多种信息网络存在的严重弊端出发,研究和探索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的基础理论,给出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新体系结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新网络体系下的网络一体化模型与理论,建立接入标识、广义交换路由标识及其映射理论;提出普适服务体系模型与理论,创建服务标识及其映射理论、连接标识及其映射理论;最后通过原型系统对上述机理、原理及理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网络体系在有效地解决现有网络安全、移动、异质异构等弊端的同时,可支持普适服务.

关键词:新网络体系;一体化网络;普适服务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4): 593–598入选年份:2012

支持普适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研究

董平,秦雅娟,张宏科

摘要:现有信息网络的原创模式基本上是多种网络完成多种服务,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存在的严重弊端,必须创建新的网络体系基础理论.该文在归纳总结、分析研究传统各种信息网络交换路由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引入接入标识和交换路由标识,创建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的分离聚合映射理论,建立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下的广义交换路由理论与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网络模型与理论,在有效保证移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解决了异质异构网络的一体化问题;构建了一体化网络与现有网络的过渡方案与机制,保证了传统网络到新网络的平滑过渡;给出了一体化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一体化网络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交换路由标识;标识映射;广义交换路由理论;一体化网络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4): 599–606入选年份:2012

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优化与谷物霉变程度的检测

张红梅,王俊,叶盛,等

摘要:研制一套适合对谷物霉变进行检测的电子鼻系统,对6个霉变程度的稻谷进行了检测.主成份(PCA)分析结果显示6个霉变程度的稻谷是可以区分的,对前三个主成分的载荷因子进行分析去掉冗余传感器,PCA分析结果显示去掉冗余传感器并不影响分类结果.最后用BP神经网络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模式识别,30组测试样本对霉变菌落总数的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010 30,最大相对误差为3.94257.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稻谷霉变程度的检测具有很高的分析精度.

关键词: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主成分分析;BP网络;菌落总数

来源出版物:传感技术学报, 2007, 20(6): 1207–1210入选年份:2012

一类光滑支持向量机新函数的研究

熊金志,胡金莲,袁华强,等

摘要:光滑函数在支持向量机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研究如何得到一类新的光滑函数.用插值函数的方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递推公式,得到了一类新的光滑函数,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寻求性能更好的光滑函数问题.还证明了该类函数的若干性能,其逼近精度比 SIGMOID 函数的积分函数高一个数量级,也明显高于一阶和二阶光滑多项式,为支持向量机提供了一类新的光滑函数.

关键词:分类;支持向量机;数据挖掘;插值;光滑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2): 366–370入选年份:2012

目标微动特性研究进展

庄钊文,刘永祥,黎湘

摘要:目标特征控制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目标探测与识别任务的技术难度.随着先进传感器的测量能力和信号处理水平的提高,对目标微动特性的测量和分析正在成为当前目标探测与识别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该文在目标微动的概念、目标微动对电磁波的调制效应、目标微动特征处理与分析技术进展、目标微动特性应用领域等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最后对目标微动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难点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微动;微多普勒;雷达目标;时频信号处理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7, 35(3): 520–525入选年份:2012

基于直觉模糊推理的威胁评估方法

雷英杰,王宝树,王毅

摘要:该文针对威胁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直觉模糊推理的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联合防空作战中空天来袭目标影响威胁评估的主要因素、威胁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现有威胁评估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建立了威胁程度等级划分的量化模型.其次,设计了系统状态变量的属性函数,讨论了在模糊化策略方面对输入变量进行的量化和量程变换方法.再次,建立了系统推理规则,设计了推理算法和清晰化算法,分析了规则库中所包含规则的完备性、互作用性和相容性,给出了规则库的检验方法.最后,以20批典型目标的威胁评估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融合;威胁评估;直觉模糊推理;威胁判断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9): 2077–2081入选年份:2012

雷达目标旋转部件的微Doppler效应

李金梁

摘要:目的:雷达目标微多普勒效应的分析可以为雷达目标识别提供重要的特征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的研究都是假设旋转体由理想各向同性散射点构成,没有考虑转动部件对回波的时频特性的幅度调制作用.本文考虑了旋转部件的旋转对回波幅度的调制作用,提出了散射点在转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的提取方法.

方法:雷达目标旋转部件可以等效为一系列方向性散射点之和.基于此模型,分析了由目标的旋转部件引起的微Doppler效应,对含有旋转部件的目标回波的时频特性进行了理论推导,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数学仿真.基于理论推导,提出可以基于时频分布来提取转动过程中散射点的幅度变化.利用外场实测数据,得到了雷达目标回波的时频图,给出了被测四象限角反射器在转动过程中散射强度的起伏变化曲线,该起伏变化与四象限角反射器的结构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目标微动参数提取方法,对实测目标的微运动参数提取进行了尝试,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结果:针对非理想散射点,推导得到了目标旋转时雷达回波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近似表达式,提出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边缘特性提取散射点在转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从而分析被测目标的结构特征.利用PD体制的毫米波雷达,在外场条件下对旋转体的多普勒特性进行了测量.旋转部件的中心位置固定,旋转部件在两端各具有一个四象限角反射器.由雷达实测数据得到了旋转体回波的时频图.从图可以看出,旋转体的时频图形状为两条正弦曲线.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边缘特性提取了微多普勒谱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散射点的方向性对时频谱中的峰值强度产生了明显的调制作用,即时频图中的正弦曲线的强度(即图中曲线的灰度)呈现比较强烈的起伏,可以通过微Doppler强度的变化估计旋转散射体的结构.从峰值强度曲线可以得到,出4个比较宽的峰值,这是当雷达视线位于垂直两平面的中线附近时,三面角反射器的散射占主要分量,由三面角的反射特性可知,当雷达视线位于垂直两平面的中线时,散射强度最大,峰的宽度较宽.还可以看到,在4个比较宽的峰之间存着比较尖锐的峰值,这是因为当雷达视线与某垂直平面的夹角接近零时,二面角的散射占主要分量,由二面角的特性可知,当雷达视线与二平面的交线垂直时,二面角的散射最大,尖锋比较尖锐.通过时频图中正弦曲线的周期性可以估计旋转部件的转速,并且通过微多普勒的最大值可以估计旋转散射点的等效转动半径,由雷达波束的指向和一定的先验知识可以得到转动半径 的估计.这些信息对于目标的识别具有很大的意义.

结论:基于非理想散射点旋转时的时频分布公式,提出了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边缘特性提取散射点在转动过程中的散射强度变化.实测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验证了散射点在转动过程中的散射强度特征提取的可行性,提取得到的散射强度变化与被测目标的结构相吻合.结合旋转速率和转动半径的估计,可以提高雷达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关键词: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3): 583–587入选年份:2012

基于视觉注意模型和进化规划的感兴趣区检测方法

张菁,沈兰荪,高静静

摘要:根据生物注意机制,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注意模型和进化规划的感兴趣区检测方法.采用进化规划方法分割图像候选区域;区域兴趣度由视觉注意模型产生的局部显著和进化规划计算的全局显著共同度量.在视觉注意模型中,图像经过小波多尺度变换和计算中央周边差得到局部显著度.注意焦点在显著度增强因子的作用下,选取候选区域得到感兴趣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检测的感兴趣区更接近人眼的视觉注意机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对象检测和兴趣度量结果.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视觉注意模型;感兴趣区;进化规划;显著度;注意焦点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7): 1646–1652入选年份:2012

流媒体分发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杨戈,廖建新,朱晓民,等

摘要:流媒体将是未来通信中的杀手业务.该文讨论了流媒体分发系统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基于CDN(CON-TENT DISTRIBUTEDNETWORK)和基于P2P(PEER TO PEER)的流媒体的研究现状,针对基于CDN的流媒体,研究了流媒体调度算法,代理服务器缓存算法,基于CDN的交互式操作.针对基于P2P的流媒体,研究了数据分配算法,激励机制,流媒体对象的放置,应用层组播,基于P2P的交互式操作.指出了流媒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媒体;对等网;内容分发网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9, 37(1): 137–145入选年份:2012

空中微动旋转目标的二维ISAR成像算法

白雪茹,周峰,邢孟道,等

摘要:针对具有高速旋转部件的空中微动日标ISAR回波,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低调频率匹配滤波的刚体与高速旋转部件同波分离方法.同时针对高速旋转部件的回波特点,提出基于逆-RADON变换的成像算法估计高速旋转散射点图像.最终同时得到微动目标刚体以及旋转部件的聚焦良好的ISAR图像.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微动目标成像;低调频率匹配滤波;I-RADON变换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9, 37(9): 1937–1943入选年份:2014

基于监督信息特性的主动半监督谱聚类算法

王娜,李霞

摘要:半监督聚类是利用少部分监督信息辅助大量未标签数据进行非监督的学习,其聚类性能的改善依赖于监督信息,因此挖掘适合半监督聚类的监督信息非常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监督信息特性的主动学习策略,即找出同一类中距离相对较远的数据对象对和不同类中距离相对较近的数据对象对组成监督信息,并将其引入谱聚类算法,构建新颖的主动半监督谱聚类算法ASSC(Active Semi-supervised Spectral Clustering).利用该监督信息调整谱聚类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矩阵,使类内各点紧聚,类间散布.通过对UCI基准数据集以及人工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ASSC算法优于采用随机选取监督信息的谱聚类性能.

关键词:谱聚类;半监督聚类;主动学习;监督信息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10, 38(1): 172–176入选年份:2012

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的加速算法

史加荣

摘要:目的:对于具有低秩结构的非负数据,非负矩阵分解是分析与处理这类数据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矩阵补全是根据矩阵的部分观测元素来恢复所有元素,已成为继压缩感知理论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信号获取方式.本文研究了非负矩阵的补全问题,即基于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来补全含丢失元素的矩阵,并提出加速算法.

方法:使用乘性迭代算法和非负最小二乘方法来求解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问题.首先,通过矩阵向量化,给出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的等价模型.与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相比,它的等价模型更易于分析和操作.由于所给的等价模型不是凸的,故提出使用块优化方法来求解.当固定一个块变量时,优化模型即为非负最小二乘问题.交替求解两个非负最小二乘问题来得到不完全矩阵的非负分解.在求解每个非负最小二乘问题时,使用内点梯度法:求出目标函数关于某个向量变量的梯度,根据Lee和Seung的乘性迭代算法确定搜索方向,沿搜素方向选取精确的步长.由于所提方法选取了精确的步长,所以它可以看作乘性迭代算法的加速版本.对于每个非负最小二乘问题,所涉及的矩阵维数通常非常大,这可能会导致存储和计算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给出了加速算法中变量更新公式的新形式.在这些新形式中,不必存储较高维数的矩阵,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由复杂度分析可知本文所提的加速算法与非负矩阵分解的乘性迭代算法有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结果:在ORL和Yale两个人脸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比较加权非负矩阵分解算法与本文提出的加速算法在相对误差上的逼近性能.对于不同的丢失概率,随机生成指示矩阵,将算法重复执行20次,最后报告平均相对误差及相应的标准差.设计了两组实验,即分别固定运行时间和丢失概率.在第一组实验中,对于每个数据集,给定两个不同的运行时间,比较两种方法在不同丢失概率下的相对误差,其中丢失概率的取值为0到0.9且间隔为0.1.在ORL中,加速算法得到的相对误差要比加权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大约优1%~2%;在Yale中,当运行时间较短时,加速算法的相对误差大约要优1%,当运行时间较长时,加速算法的相对误差大约要优0.5%.在第二组实验中,对于每个数据集,固定两个不同的丢失概率,比较两种方法在不同迭代次数下的相对误差.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的迭代次数,多数情形下加速算法的相对误差要比加权非负矩阵分解算法优2%~4%.观察这两组实验的结果,还可发现所提算法的相对误差的标准差比较小,这说明它比较稳定.总之,加速算法在收敛速度上要优于加权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结论:将不完全非负矩阵分解转化为交替求解两个非负最小二乘问题.对于每个非负最小二乘问题,根据乘性迭代算法来确定搜索方向,沿给定的搜索方向再选取精确的步长,故所提的加速算法能更好地加快收敛速度.同时,所给方法有较低的时间和空间空复杂度.

关键词: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11, 39(2): 291–295入选年份:2012

基于压缩感知的下视3维SAR成像新方法

李学仕,孙光才,徐刚,等

摘要:下视3维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可对平台正下方目标进行3维重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有效减少线阵天线所需阵元数,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阵列的下视3维SAR成像方法.为了抑制稀疏阵列导致的栅瓣效应,该方法结合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理论,实现对下方3维目标的成像.分析了稀疏阵列配置对稀疏信号处理的影响以及3维成像采用稀疏信号处理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文分析的正确性及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压缩感知;3维SAR;下视;多发多收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5): 1017–1023入选年份:2012

一种基于高维频率拟合技术的恒虚警穿墙雷达目标定位算法

丁一鹏,吴世有,王伟,等

摘要:针对连续波穿墙雷达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虚警及频率模糊区域内的目标丢失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维频率拟合技术的恒虚警目标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恒虚警检测技术实时调节系统噪声阈值,抑制虚假目标的产生,然后利用2维拟合处理实现不同目标分量的初步识别和参数估计,最后结合检测的实际需求,通过自适应频率拟合算法对分离的各分量进行高维度的参数修正,并给出目标准确的定位结果.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去除检测过程中的虚假目标,在不增加硬件复杂度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对不同探测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能在频率模糊区域内准确识别和定位多个目标.

关键词:连续波穿墙雷达;频率模糊;恒虚警检测;频率拟合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6): 1271–1276入选年份:2012

裂变自举粒子滤波

程水英,张剑云

摘要:自举粒子滤波(BPF:BOOTSTRAP PARTICLE FILTERING)是一种经典而应用广泛的粒子滤波算法,但其重采样后常会引起严重的样本枯竭问题.该文提出在权值蜕化较为严重时,在原先的重采样前增加SFN预处理,即权值排序、裂变繁殖(FISSION)和权值归一,得到裂变BPF(FBPF)算法.针对一个典型的后验密度为双峰的强非线性滤波估计问题,通过MONTE CARLO 仿真表明,FBPF 算法在保持与 BPF 算法相当的估计精度和运算时间的条件下,克服了样本枯竭问题,算法的鲁棒性更强.

关键词:递推非线性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自举粒子滤波;裂变繁殖;裂变自举粒子滤波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8, 36(3): 500–504入选年份:2013

一种改进的非局部平均去噪方法

孙伟峰,彭玉华

摘要:对非局部平均去噪算法提出了以下改进:首先,利用图像中具有对称结构的性质,在相似性邻域的比较中引入邻域的对称变换,更好地利用了图像的自相似性质;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灰度分布统计特性的滤波参数选取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像素的特点自适应地选取滤波参数;此外,利用非局部平均算法能有效地保护图像结构信息的性质,提出一种两级非局部平均去噪方法.对测试图像去噪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算法相比,提出的改进方法能够在保护图像结构信息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去除噪声,峰值信噪比最多可以提高5.9dB,去噪效果优于BM-3D方法.

关键词:非局部平均;对称变换;自适应权值;去噪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10, 38(4): 923–928入选年份:2013

基于模糊集与熵权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付钰,吴晓平,叶清,等

摘要:借助模糊集合理论,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分别从资产影响、威胁频度、脆弱性严重程度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其等级描述;构造了各因素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因素权重以减少传统权重确定方法的主观偏差;运用系统综合法集成三要素的安全风险值,进而判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等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糊;熵权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10, 38(7): 1489–1494入选年份:2013

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

宁焕生,徐群玉

摘要:本文首先对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并从"物联感知"角度统一了对物联网各类概念的理解;综述了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对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应用概况;然后详细探讨了当前物联网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标识技术、体系架构、网络通信、搜索发现、数据处理、安全隐私、标准化和管理,并指出其中尚需研究的问题;最后从国家、企业和学术层面对我国物联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为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标识;架构;安全隐私;标准;管理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10, 38(11): 2590–2599入选年份:2013

容迟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樊秀梅,单志广,张宝贤,等

摘要:当前的 INTERNET 体系结构和其中许多协议无法很好的适用存在高延迟和频繁割裂的网络.当端节点具有严格的能量和存储限制时,这一问题将更加恶化.由于移动性和特殊应用需求,使得像陆地移动网络、军事无线自组织网络、星际网络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这样的受限网络缺乏"保持连接"的基础结构.这些受限网络有它们自己的专有协议而不采用TCP/IP协议.为了实现这些网络之间的互联,国际上提出了在端到端连接和节点资源都受限时的一种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和应用接口,称为延迟容忍网络(简称容迟网络,DTN,DELAY-TOLERANT NETWORKS).DTN 作为网络互联时传输层上的覆盖网可用来满足随意的异步消息可靠转发.该文研究分析了容迟网络的应用背景、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一些开放问题,并给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容迟网络;高延迟路径;频繁网络割裂;覆盖网络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8, 36(1): 161–170入选年份:2013

基于碳纳米管微传感器阵列和随机共振的气体检测方法研究

惠国华,陈裕泉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微传感器阵列和非线性随机共振算法的新型气体检测方法.微传感器阵列包括碳纳米管阳极传感器和碳纳米管阴极传感器以减小检测系统的交叉灵敏度.实验检测了乙醇、丙酮和氨气三种气体,传感器阵列响应输入随机共振系统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信噪比曲线参数能够标定气体浓度和种类,且随机共振处理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的交叉灵敏度,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气体传感器;微传感器;碳纳米管;随机共振;信噪比

来源出版物:传感技术学报, 2010, 23(2): 179–182入选年份:2013

基于ZigBee的RSSI测距研究

章坚武,张璐,应瑛,等

摘要:基于RSSI的测距技术是一项低成本和低复杂度的距离测量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距离的定位技术中.该文在对RSSI测距的原理以及环境对RSSI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实验数据处理方式,并在摹于ZIGBEE的硬件平台上进行实验,得到了三种数据处理方式的测距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高斯模型数据处理方式的测距精度最高-在20 M的近距离测距时,精度在2 M以内.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RSSI测距;高斯模型

来源出版物:传感技术学报, 2009, 22(2): 285–288入选年份:2013

一种自适应离散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张长胜,孙吉贵,欧阳丹彤

摘要: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离散粒子群算法.为了克服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引入了一个排斥过程用于增加群体的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控制群体多样性的准则,实现了算法运行过程中吸引和排斥过程的动态自适应切换.为了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出了一种惯性权重动态变化策略,在算法执行的不同阶段,使惯性权重随迭代次数动态自适应变化.试验中发现,引入局部搜索技术后,算法的性能会进一步提高.最后将此算法用于解决TSP问题及车间调度问题并与其他相关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强.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作业调度;群体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9, 37(2): 299–304入选年份:20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生存时间的动态路由算法

朱艺华

摘要: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之间采用无线电通信的一个自组织网络.当网络中两个节点距离较远时,它们需要借助中间节点、以多跳的方式进行通信.由于传感器节点大多采用电池供电,电池能量极为有限,而且,在敌对及恶劣环境中,无法给节点的电池充电,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既能够高效利用传感器网络节点电池能量又能够让无线传感器网络长时间高效运转的路由算法.

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在无线网络节点所产生的能耗中,与通信能耗相比,计算处理及其它能耗可以忽略.因此,本研究致力于降低节点之间的通信能耗.用一个无向图G(V,E)表示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V为所有传感器节点的集合,E为图中所有边(即彼此可通信的节点之间通信链路)的集合.此外,采用W. B. Heinzelman等学者在论文“An application-specific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参见: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2, vol. 1, no. 4, pp. 660-670)中所提出的一阶无线电(First Order Radio)模型来计算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耗.若单从降低整个网络的能耗来考虑,则将图G(V,E)中各条边的权值取为这条边两个端点之间的通信能耗,并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图G的最小权值支撑树(Spanning tree)就可以得到最小能耗树LET(Least Energy Tree),其树根在基站.显然,让网络节点沿着LET传递数据,则整个网络的能耗最小.然而,LET存在严重的缺陷:网络中一些关键枢纽传感器节点因承担过多的数据转发任务过早耗竭电池能量而失效,这样缩短了网络生存时间.为了解决LET的这一弊端,本文同时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通信链路的能耗,通过构建合适的链路权值函数来均衡网络节点的能耗,进而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结果:引入两种新的链路权值“比例权值”与“和权值”,其中,前者表示为链路能耗的α次幂与节点剩余能量倒数的β次幂乘积,后者表示为链路能耗的α倍与节点剩余能量倒数的β倍之和.然后,分别利用“比例权值”与“和权值”,提出了Ratio-W算法和Sum-W算法.仿真结果表明,Ratio-W 算法和 Sum-W 算法在能耗和时延上均优于国际上已有的利用图 G最小支撑树的 PEDAP和PEDAP-PA算法.

结论:通过调整α和β参数,所提出的Ratio-W算法和Sum-W算法既能均衡消耗传感器节点的电池能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整个网络的工作时间(即生存时间).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9, 37(5): 1041–1045入选年份:2013

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石光明

摘要:目的: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来源的模拟特性和处理工具的数字特性决定了信号采样是联系二者所必需的桥梁.傅立叶变换和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是指导如何采样的重要理论基础.该定理告诉我们,欲无失真地从采样信号中恢复信号,其采样速率必须是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信号采样、传输和存储带来巨大压力,例如在高分辨对地观测应用中,巨量数据传输和存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存储和传输的成本,人们常采用压缩方式以较少的数据比特数表示信号,大量的非重要的数据被抛弃.这种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如何有效地获取信号中的信息是电子信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取理论-压缩感知理论(Compressed Sensing),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从信号稀疏表示、观测矩阵设计、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综述和分析了压缩感知理论框架,并从工程观点揭示了压缩感知理论的机理以及在成像和探测中的应用.

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信号稀疏表示研究热点、观测矩阵设计原则及目前常用的重构算法分类.众所周知,固定的正交基空间往往不足以捕获信号的多种特征,使之变换域后达到足够的稀疏,如何找到一种有效且快速的稀疏分解算法是冗余字典下的压缩感知的难点所在.目前对观测矩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设计与稀疏变换基不相关且满足RIP性质的观测矩阵,对于稳定的重构算法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确定性的观测矩阵,这关系到信息的有效采样和信号恢复精度.信号重构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构造稳定的、计算复杂度较低的、对观测数量要求较少的重构算法来精确地恢复原信号.本文从求解思路这一角度将目前常用重构算法归纳为三大类:贪婪追踪算法,凸松弛法,组合算法.每类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凸松弛法重构信号所需的观测次数最少,但往往计算负担很重,贪婪追踪算法在运行时间和采样效率上则位于其它两种算法之间.评述了压缩感知理论研究中的公开问题:p-范数优化问题,含噪信号的恢复算法,观测矩阵与重建算法、恢复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等.

结果:压缩感知指出,只要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域是稀疏的,那么就可以利用不相关的观测(投影)矩阵直接将这样一个高维信号投影到低维空间上,然后利用这些少量的投影解一个优化问题,就能以高概率重构原信号,已经证明这样的投影包含了重建信号的足够信息.该理论表明了对信号的采样频率不再决定于信号的带宽,而是取决于信息在信号中的结构和内容.压缩感知将为图像和音频信号处理提供一种崭新的方法.它利用变换空间描述信号,建立了一种新的信号描述和处理的理论框架,使得在保证信息不损失的情况下,用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要求的速率采样信号,而且能以高概率完全恢复信号.

从实际工程观点出发,我们根据压缩感知的理论启发,发明了主动式探测中自适应的信号稀疏表示方法,进而实现了超宽带信号的低速获取和高分辨率探测(相应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 On CASII上).并且总结出压缩感知理论解决用低分辨(低性能)采样器件或设备获得高分辨信号重建问题(相应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 On IP上).其手段是混叠采样,前提是稀疏表示,采用优化方法重建.

结论:压缩感知的理论框架可以在多个工程领域得到应用,涉及单像素相机、高分辨成像,遥感光谱成像、雷达成像、无线传感网络、生物传感、超宽带信号处理、地球物理学数据分析、图像采集设备的开发、核磁共振成像、医疗诊断及医学图像处理等.

来源出版物:电子学报, 2009, 37(5): 1070–1081入选年份:2013

一种双基地MIMO雷达快速多目标定位方法

陈金立,顾红,苏卫民

摘要:该文研究了双基地MIMO雷达测向交叉多目标定位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播算子的双基地MIMO雷达快速多目标定位算法.该方法避免了一般子空间方法中占主要运算量的协方差矩阵估计和奇异值分解,不需要二维谱峰搜索,在保证二维方位角估计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运算复杂度.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以及矩阵、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算法所估计二维方位角参数能自动配对,不需要额外的配对运算.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MIMO雷达;双基地;传播算子;矩阵初等变换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7): 1664–1668入选年份:2013

基于压缩感知的二维雷达成像算法

谢晓春,张云华

摘要:压缩感知理论能够有效地降低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系统的数据率.该文通过对复基带雷达回波信号模型的稀疏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保相性的压缩感知距离压缩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距离向采用压缩感知距离压缩算法,方位向采用传统的雷达成像算法处理的雷达2维成像方案.通过对仿真和实测逆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成像处理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逆合成孔径雷达;雷达成像;压缩感知;距离压缩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5): 1234–1238入选年份:2013

基于感兴趣区域搜寻的机载下视阵列3D SAR波数域快速成像方法

彭学明,王彦平,谭维贤,等

摘要:3维波数域成像处理方法对回波信号距离历程不做近似,成像重建精度高.机载下视阵列3D SAR跨航向阵列长度相比跨航向幅宽小很多,需将回波信号尺寸补零到成像场景尺寸以防止FFT时出现卷绕,过高的补零倍数给波数域成像处理带来内存需求和运算量的激增.如果能够仅对ROI (Region Of Interest)而非整个观测场景进行成像处理就能够极大程度降低补零倍数,提高该算法的时效性.该文提出的波数域快速成像方法首先在波传播-航迹向和波传播-跨航向完成两次2维成像处理,结合两次2维成像处理结果确定ROI,最后使用3维波数域算法对ROI进行3维精确重建.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文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雷达成像;机载下视;阵列3D-SAR;感兴趣区域 (ROI);波数域成像方法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7): 1525–1531入选年份:2013

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

钱志鸿

摘要: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传感器节点相互通信形成的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是物联网底层网络的重要技术形式.随着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应用和微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WSNs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条件下获取人们所需信息,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技术成熟度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执行所需要的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等关键技术,说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新思路.

方法:在系统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对WSNs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物联网中大量的底层网络系统选择性地分布于物理空间当中,根据各自特点通过相应方式构成网络分布.底层网络通过RFID,WSNs,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采集物物交换信息并传输到智能汇聚网关,通过智能汇聚网关接入到网络融合体系,最后利用包括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等网络途径使信息到达终端用户应用系统.与此同时,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主观行为影响底层网络面向不同应用,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物联信息交互.其次,WSNs作为当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技术具有跨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等特点,每项关键技术都需要亟待突破.WSNs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第三,一个可靠并且能量有效协议栈的开发对于支持多类型WSNs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面向不同的应用,网络内部可能由数百甚至上千的节点组成.每个传感器节点通过协议栈以多跳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Sink节点.因此,就通信而言,协议栈必须能量有效.目前,WSNs通信协议栈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以及它们之间的跨层交互.数据链路层通过介质访问控制来构建底层基础结构,控制节点的工作模式.网络层的路由协议决定感知信息的传输路径.传输层确保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数据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最后,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Research公司分析预测,作为WSNs完成数据无线传输的主要短距离无线通信形式,IEEE 802.15.4 集成电路市场出货量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大,预计2016年将超过8.5亿美元,标志着从2010年到2016年经历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60%.现阶段,面向物联网的WSNs还处于研究的探索阶段,在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网络服务支持和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结果:WSNs作为物联网底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断加大.本文通过研究提出面向IoT的WSNs发展新思路:普适环境下非应用相关的研究趋势;系统性低能耗设计研究趋势;基于IP的上下文网络聚合发展趋势;基于多宿主的网络传输发展趋势.

结论: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再一次跨越式发展,WSNs技术被众多重要组织和机构预测为可以改变世界的核心科技力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面向物联网的WSNs,提出了未来WSNs发展的新思路.WSNs作为物联网底层网络的重要感知技术之一,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

来源出版物: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1): 215–227入选年份:2013

妇产科学

聚焦超声单次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肖雁冰,孙丽君

摘要:目的 探讨单次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ZF型聚焦超声治疗仪,对31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行聚焦超声单次治疗,对其中有完整记录的300例患者(轻度53例、中度126例、重度121例)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聚焦超声单次治疗轻、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有效率分别为 100.0%(53/53)、95.2%(120/126)、91.7%(111/121),总有效率为94.7%(284/300).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糜烂面直径与辐照时间呈指数关系.结论 聚焦超声单次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效果显著;根据糜烂面积和不同组织声能量沉积的差异决定辐照时间,可提高治疗过程的可控性及单次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超声疗法;宫颈炎;时间疗法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1): 14–17入选年份:201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万淑梅,余艳红,黄莺莺,等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影响.方法 对1995-2004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共71020例孕妇中的410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5.78%(4107/71020),其中重度子痫前期为27.78%(1141/4107),轻度子痫前期为72.22%(2966/4107).(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胎盘早剥为1.68%(69/4107),DIC为1.36%(56/410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为1.05%(43/4107),肾功能衰竭为0.97%(40/4107),脑血管意外为0.58%(24/4107),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HELLP)综合征为0.51%(21/4107).(3)孕产妇死亡:孕产妇均死于多重并发症,死亡率为0.19%(8/4107),死亡专率为11.26/10万(8/71020),死亡病例中,脑血管意外4例次(17%,4/24),HELLP综合征2例次(10%,2/21),DIC 3例次(5%,3/5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1例(2%,1/43).(4)围产儿死亡:围产儿死亡率为3.01%(130/4319).死亡病例中,孕产妇发生胎盘早剥33例(43%,33/77),HELLP综合征10例(42%,10/24),DIC 22例(34%,22/64),肾功能衰竭11例(25%,11/44),脑血管意外6例(24%,6/2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8例(16%,8/49).结论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胎盘早剥、DIC、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HELLP综合征.(2)致孕产妇死亡的并发症依次为:脑血管意外、HELLP综合征、DIC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3)致围产儿死亡的孕妇并发症依次为: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DIC、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心血管;高血压;妊娠结局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8): 510–514入选年份:2012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孙伟杰,杨慧霞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变化趋势及经规范治疗后的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母、儿结局.方法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共1490例,按照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糖尿病合并妊娠79例(DM组),妊娠期糖尿病777例(GDM组,其中A1型355例,A2型316例,分型不明10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634例(GIGT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组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并对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同期分娩的19013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总发生率为7.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一阶段即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发生率呈缓慢增长,平均为4.3%(376/8739);第二阶段即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为10.8%(445/4133);第三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基本稳定于8.9%(678/7640).(2)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总的巨大胎儿、子痫前期、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 12.1%(180/1490)、9.5%(141/1490)和 9.4%(140/14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1).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子痫前期、早产、宫内感染、羊水过多、酮症的发生率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3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糖代谢异常孕妇围产儿总死亡率为1.19%(18/1513),其中,DM组为4.93%(4/81),显著高于GDM组的1.14%(9/787)和GIGT组的0.78%(5/645)(P<0.05).而且,DM组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转诊的发生率均高于GDM组和GIGT组(P<0.01).(4)3组1505例新生儿中仅有0.6%(9/1505)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均发生于早产儿.结论 (1)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应重视提高对孕期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处理.(2)经过孕期规范化管理,巨大儿、子痫前期和早产仍是糖代谢异常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DM孕妇的母、儿合并症显著高于GDM和GIGT孕妇,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类型糖尿病孕妇管理.(3)新生儿RDS已不再是新生儿的主要合并症.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妊娠结局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6): 377–381入选年份:2012

卡前列素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吴连方,刘妍,阮焱

摘要:目的 观察卡前列素治疗有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469例有出血高危因素(包括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前置胎盘)的产妇行计划性剖宫产术.其中巨大儿239例,双胎+羊水过多145例,前置胎盘73例.术中胎儿娩出后随机按宫缩剂使用情况分为3组,缩宫素组152例,缩宫素20 U于宫体注射,另20 U加入液体中静脉滴入;缩宫素+卡前列素组192例,缩宫素20 U+卡前列素250 μG宫体注射;卡前列素组125例,卡前列素250 μG于宫体注射.计算3组术中、术后2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并观察3组的副反应.结果 (1)3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缩宫素组(445±262) ML,缩宫素+卡前列素组(332±218) ML,卡前列素组(375±265) ML,缩宫素组分别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3组产妇术后2 H出血量分别为,缩宫素组(176±193) ML,缩宫素+卡前列素组(110±114) ML,卡前列素组(124±103)ML,缩宫素组分别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缩宫素+卡前列素组与卡前列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产妇中,总出血量≥1000 ML共31例,其中缩宫素组15例(48%),缩宫素+卡前列素组7例(23%),卡前列素组9例(29%).(4)3组不同高危因素产妇出血量比较:缩宫素组中巨大儿产妇总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P<0.01,P<0.01);缩宫素组中双胎+羊水过多产妇术后2 H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和卡前列素组(P<0.01,P<0.01);缩宫素组中前置胎盘产妇术后2 H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组(P<0.01).(5)总出血量≥1000 ML的巨大儿产妇12例,双胎产妇11例,前置胎盘产妇8例,无一例切除子宫.(6)副反应发生率缩宫素组为2.6%(4/152),缩宫素+卡前列素组为 11.5%(22/192),卡前列素组为 7.0%(9/125),后两组以呕吐为常见,短时间好转.结论 卡前列素用于有出血高危因素产妇的剖宫产术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缩宫素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卡波前列素;产妇死亡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9): 577–581入选年份:20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与盆腔病灶解剖分布的关系

冷金花,郎景和,戴毅,等

摘要: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疼痛症状与盆腔病灶解剖分布特点的关系.方法 详细记录130例内异症患者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及排便痛的发生情况.以腹腔镜检查为诊断标准.评价疼痛症状包括痛经、CPP、性交痛及排便痛与盆腔内不同部位内异症病灶的关系.结果 130例内异症患者中,痛经100例(76.9%),无痛经30例(23.1%).轻、中度和重度痛经者分别为27例(20.8%)、41例(31.5%)、32例(24.6%),性交痛46例(35.4%),CPP 45例(34.6%),排便痛67例(51.5%).痛经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阴道直肠隔结节发生率分别为45.0%、16.0%,无痛经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阴道直肠隔结节发生率为13.3%、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痛经者与无痛经者比较,子宫直肠窝封闭的比例增加(分别为41.0%、10.0%,P=0.00),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比例增加(分别为51.0%、16.7%,P=0.00).痛经程度与宫骶韧带结节的数目(P=0.005,R=0.302)、宫骶韧带结节浸润深度(P=0.017,R=0.227)呈线性相关.痛经伴卵巢内异症囊肿患者中,发生中、重度盆腔粘连的比例增加(分别为29.1%、8.3%,P=0.029).与无CPP的患者比较,CPP患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分别为51.1%、30.6%,P=0.018)以及DIE(分别为57.8%、35.3%,P=0.011)比例明显升高.与无排便痛的患者比较,排便痛患者深部宫骶韧带结节(分别为46.3%、28.6%,P=0.028)、阴道直肠隔结节(分别为19.4%、4.8%,P=0.01)、子宫直肠窝封闭(分别为44.8%、22.2%,P=0.005)以及DIE(分别为53.7%、31.7%,P=0.01)的比例升高.阴道直肠隔结节是性交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1).结论 痛经、CPP、性交痛以及排便痛与盆腔内异症病灶的部位和浸润深度有关,位于盆腔后部的深部浸润病灶以及子宫直肠窝封闭与疼痛症状关系密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骨盆痛;腹腔镜检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3): 165–168入选年份:2012

阴道封闭术治疗老年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

鲁永鲜,胡蔓萝,王文英,等

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封闭术治疗老年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主、客观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采用阴道全封闭术及阴道部分封闭术(LeFort术)治疗老年性重度POP患者63例,患者采用POP定量分度(POP-Q)法分期均为~Ⅲ Ⅳ期,平均年龄(75±6)岁(59~87岁),其中58例(92%)伴有1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63例患者中,子宫脱垂53例,宫颈脱垂1例,阴道穹隆脱垂9例;既往POP修补术后复发7例;合并排尿困难23例(36%),排便困难11例(17%),大便失禁3例(5%);尿失禁及脱垂前有尿失禁史28例(44%).63例患者中,48例(76%)行阴道全封闭术,15例(24%)行阴道部分封闭术;58例(92%)同时行肛提肌+会阴体修补术,20例(32%)同时行抗尿失禁术.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效果,测量POP-Q分期及阴道、阴裂及会阴体长度,并采用非正式的自身形象和满意度问卷评价手术的主观效果.结果 6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48) min,其中阴道全封闭术及阴道部分封闭术分别为(128±58)和(82±26) 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7±128) ml (50~600 ml),其中阴道全封闭术及阴道部分封闭术分别为(232±159)和(101±54) ml,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手术副损伤及死亡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63).63例患者术后POP-Q分期均≤Ⅰ期,无一例复发.患者术后1年时的平均阴道长度、阴裂长度分别为(3.4±1.1)、(2.3±0.5)cm,均明显小于术前[分别为(7.7±1.1)、(5.5±1.5)cm,P<0.01];会阴体长度为(3.5±0.9)cm,明显大于术前[(2.6±0.9)cm,P<0.01].63例患者中,3例(5%)术后发生轻度尿失禁.术前23例有排尿困难者平均残余尿量为(110±38) ml (50~235 ml),术后拔除尿管后减至12 ml.11例术前有排便困难者,术后6例(54%)好转;3例有大便失禁者,术后2例(2/3)好转.术后1年时,共52例(82%)患者完成了自身形象和满意度问卷,其中对手术很满意及满意者49例(94%),不满意及很不满意者3例(6%).结论 阴道封闭术治疗老年性重度POP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较低,主、客观成功率较高,对于老年体弱、无阴道性交要求者是一种安全、能缓解排尿及排便困难、疗效持久和满意度高的良好术式.

关键词:子宫脱垂;妇科外科手术;尿失禁;排尿障碍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5): 331–337入选年份:2012

上海市200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秦敏,朱丽萍,张蕾,等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孕产妇死亡资料的分析,了解孕产妇系统管理中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市2000至2009年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及评审结果、WHO十二格表分类进行分析.结果 (1)活产数变化:上海市活产总数从2000年的84898例上升到2009年的187335例,10年增加了120.7%.其中外地户籍来上海分娩者近10年有大幅度增长,已从2000年的26.5%上升到2009年的54.8%,期间增长了4.6倍.(2)孕产妇死亡率及其构成比:2000至2009年上海市活产数共1279010例,其中孕产妇死亡262例,死亡率为20.48/10万(262/1279010).上海市户籍者死亡率为8.09/10万(55/680005);外地户籍者死亡率为34.56/10万(207/599005).(3)不同广籍死亡率变化趋势:从2000年的21.2/10万降至2009年的9.61/10万.上海市户籍者孕产妇死亡率除2003至2004年外基本稳定在10.00/10万以下;外地户籍者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2002年高达77.42/10万,而到了2009年已下降到11.69/10万.(4)孕产妇死因构成比及顺位:262例孕产妇死亡前5位的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69例,26.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7例,10.3%)、妊娠合并心脏疾病(24例,9.2%)、妊娠合并肝脏疾病(17例,6.5%)、羊水栓塞和异位妊娠(均为15例,5.7%).(5)2000至2009年前后两个5年孕产妇主要死因变化:上海市户籍者的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的死因变化较大,其中异位妊娠死亡率从第一个5年的1.36/10万下降到第二个5年的0.26/10万;妊娠合并心脏疾病从第一个5年的1.36/10万下降到第二个5年的0.52/10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第一个5年的0上升到第二个5年的0.78/10万.外地户籍者孕产妇的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亡率下降显著,作为首位死因的产科出血从第一个5年的21.85/10万下降到第二个5年的5.47/10万;异位妊娠从第一个5年的4.37/10万下降到第二个5年的0.68/10万;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第一个5年的6.87/10万下降到第二个5年的2.96/10万.(6)直接产科原因与间接产科原因的死亡:262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141例(53.8%);而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121例(46.2%).(7)产科出血死亡率的变化:2000至2009年的10年间,上海市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0.6/10万下降至2009年的1.7/10万.(8)孕产妇死亡病例的评审结果:262例死亡孕产妇经上海市级专家评审后结果分为3类,Ⅰ类(可避免死亡)41例(15.6%),Ⅱ类(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66例(25.2%),Ⅲ类(不可避免死亡)155例(59.2%).55例上海市户籍死亡孕产妇中,Ⅰ类17例(30.9%),Ⅱ类14例(25.5%),Ⅲ类24例(43.6%);207例外地户籍死亡孕产妇中,Ⅰ类24例(11.6%),Ⅱ类52例(25.1%),Ⅲ类131例(63.3%).(9)WHO十二格表分类:从死亡孕产妇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和管理方面分析上海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影响因素显示,上海市户籍死亡者中以医疗保健机构的知识技能问题占主要原因(80.0%);外地户籍死亡者中以个人家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要原因,分别为54.1%和40.1%.结论 (1)近10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尤其是外地户籍孕产妇死亡率)逐年显著下降,结果提示上海市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措施有效.(2)产科出血虽然跃居 10年孕产妇死因的首位,但呈显著下降的趋势;30%~40%的孕产妇死亡可创造条件加以避免.(3)但随着孕产妇死因构成比的变化及服务需求的提高,探索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以保障母婴安康更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4): 244–249入选年份:2012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

肖冰冰,刘朝晖,廖秦平

摘要: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 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关键词:阴道病,细菌性;念珠菌病,外阴阴道;抗生作用;评价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1): 6–8入选年份:2013

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的研究

张岱,刘朝晖,廖秦平,等

摘要:目的 研究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态及其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60例(VVC组)、细菌性阴道病(BV)60例(BV组)、滴虫性阴道炎(TV)40例(TV组)、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60例(HPV组)、宫颈沙眼衣原体(CT)感染60例(CT组)及各组同期6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阴道灌洗液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1、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IL)2表示,TH2细胞因子以IL-4、5或IL-13表示,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BV、TV组患者同时测定趋化因子-IL-8.所有患者进行人防御素5(HD5)的检测.结果 (1)TH1细胞因子:WC、BV、TV、CT组与各自的对照组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组IL-2水平为(96±33)*10-3PG/L,HPV对照组为(76±36)*10-3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H2细胞因子:VVC、CT组与各自的对照组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与BV对照组IL-5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TV组IL-13水平为(42±15)*10-3PG/L,TV对照组为(30±29)*10-3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组IL-4水平为(103±28)*10-3PG/L,HPV对照组为(36±22)*10-3PG/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趋化因子:TV组IL-8水平为(5.8±2.7) PG/L,TV对照组为(2.6±2.4) 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组与BV对照组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D5:VVC、HPV、CT、BV、TV组HD5水平均高于各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阴道上皮的先天免疫因子HD5是下生殖道感染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子.(2)IL-13等TH2细胞因子在不同下生殖道感染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较IL-2可能更为重要.(3)趋化因子IL-8在TV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阴道炎;宫颈炎;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白细胞介素类;α防御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1): 13–15入选年份:2013

西藏自治区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靳琼,沈铿,李辉,等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和亚刑分布及与HPV感染相关的因素.方法 于2007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和那曲3个地区的3036例妇女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HPV DNA分型检测,并对与HPV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3036例妇女中,HPV感染患者为279例,总感染率为9.19%(279/3036),其中高危型HPV、低危刑HPV和HPV复合感染率分别为7.05%(214/3036)、2.14%(65/3036)和1.32%(40/3036);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妇女间HP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的亚型中,HPV16(1.52%)最常见,其次为HPV33(1.42%)、58(1.22%)、52(1.15%)和31(1.05%);不同年龄妇女巾,HPV感染的亚型分布也略有不同.单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态、初次性生活年龄和妊娠次数为影响HP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凶素分析表明,吸烟(P=0.027)、性伴侣数(P=0.198)和初次性生活年龄(P=0.237)为影响 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两藏自治区妇女官颈 HPV感染率低于国内外平均水平,其最常见的亚型为HPV16.影响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性伴俏数和初次性牛活年龄.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乳头状瘤病毒科;DNA;病毒;危险因素;子宫颈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12): 898–902入选年份:2013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96例临床分析

张英,陈义松,王佳佳,等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和卫生经济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33例,行甲氨蝶呤(MTX)50 mg/m2静脉滴注,其中18例MTX静脉治疗后5~10 d内行清宫术(MTX+清宫);15例先行清宫术,术后每48小时复查1次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3次均下降不足30%者,再用MTX 50 mg/m2静脉滴注治疗(清宫+MTX).B组60例,行MTX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每侧子宫动脉注入MTX 100 mg,术后2 d内行清宫术.C组3例,行子宫病灶切除术.比较各组出血量(M)、病灶直径(-x±s)、治疗前血β-hCG水平(M)、病灶距子宫浆膜层≤3mm的例数、病灶血流阻力指数(RI)≤0.5的例数、治疗费用(-x±s)、住院时间(-x±s)的差异,并分析出血量与病灶直径和血β-hC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临床指标:出血量:A组MTX+清宫者为20 ml、清宫+MTX者为10 ml,B组为12 ml,C组为200 ml,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直径:A组MTX+清宫者为(16±8) mm、清宫+MTX者为(23±15) mm,B组为(30±14) mm,显著高于A组MTX+清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为(52±7) mm,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β-hCG水平:A组MTX+清宫者为21592 U/L、清宫+MTX者为979 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1312 U/L,C组为101 U/L,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血流RI0.5共28例,其中A组8例(24%,8/33)、B组18例(30%,18/60),C组2例(2/3),C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距子宫浆膜层≤3 mm共23例:A组2例(6%,2/33),B组21例(35%,21/60),C组0例,B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费用:A组MTX+清宫者为(5578±3679)元、清宫+MTX者为(5346±2765)元,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7860±2104)元,C组为(5004±421)元,B组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A组MTX+清宫者为(15±8) d、清宫+MTX者为(19±14) d,B组为(16±10) d,C组为(17±8) d,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出血量与子宫病灶直径(r=0.31,P<0.05)以及治疗前血β-hCG水平(r=0.35,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MTX静脉治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和子宫病灶切除术用于治疗CSP,如应用恰当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病灶大、血β-hCG水平高、病灶距浆膜层近或子宫病灶血液供应丰富时,可选择MTX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清宫术治疗,但费用较高.

关键词:妊娠,异位;栓塞,治疗性;甲氨蝶呤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9): 664–668入选年份:2013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谭志琴,刘伏香,唐海林,等

摘要:目的 探讨hsa-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间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同期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水平(以倍数表示),分析hsa-miR-155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水平为(3.9±0.7)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7±0.6)、(3.9±0.6)、(3.7±0.6)倍,3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8±0.6)、(3.9±0.6)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sa-miR-15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0.4)、(5.6±0.8)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 hsa-miR-15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5±0.5)、(1.9±0.2)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a-miR-155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疗效及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微RNAs;聚合酶链反应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10): 772–774入选年份:2013

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范爱萍,薛凤霞

摘要:目的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为AV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4—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以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异常等阴道炎症状就诊的患者516例,联合其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常见阴道炎,即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分析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516例患者中,AV 76例,占14.7%(76/516),北中混合感染44例,占58%(44/76).在44例AV混合感染中,以合并BV多见,占45%(20/44);其次为合并VVC,占30%(13/44);合并TV占25%(11/44).单纯AV患者的常见症状主要为黄绿色稀薄脓性阴道分泌物(63%,20/32),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增多(44%,14/32);阴道pH值常>4.5(84%,27/32),清洁度主要为~Ⅲ Ⅳ度(88%,28/32);细菌培养为粪肠球菌(6例)、链球菌(4例)等需氧菌.结论 AV是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尤以合并BV、VVC及TV多见,混合感染时症状、体征不典型.在AV诊断中,注意有无合并其他阴道感染,并在诊断其他阴道感染时,注意是否合并AV.

关键词:阴道炎;细菌,需氧;阴道病,细菌性;念珠菌病,外阴阴道;滴虫性阴道炎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12): 904–908入选年份:201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死胎的临床因素分析

贺晶,陈璐,梁琤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发生胎儿死亡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胎儿监护手段.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发生死胎的21例ICP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ICP孕妇的平均年龄(30.2±4.6)岁,其中>35岁者4例;经产妇6例,1例2年前因ICP发生死胎而引产1次;20例单胎妊娠,1例双胎妊娠.(2)21例ICP孕妇的死胎均发生在孕晚期,胎儿死亡的孕周为29~41周,平均(33.8±4.2)周.12例发生在孕29~37周,9例发生在孕37周后.9例为门诊B超检查时确诊胎死宫内;9例因诊断ICP入院治疗期间发生胎心消失;2例临产后胎心消失;1例胎心监护提示V型减速,拟行急诊刮宫产术于麻醉期间胎心消失.在所有ICP孕妇中围产儿死亡率为0.148%(21/14184).(3)21例ICP孕妇均有皮肤瘙痒,其中11例有全身皮肤瘙痒.10例在发生死胎前自觉胎动减少或消失.21例ICP孕妇血清甘胆酸水平均升高,其中21.49~64.48 μmol/L 11例,t≥64.48 μmol/L 10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16例(另5例未检查),最高达270 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14例,总胆红素>21 μmol/L 7例,直接胆红素升高12例.21例ICP孕妇中,重度15例,轻度6例.(4)9例孕妇门诊即确诊宫内死胎未做胎心监护,其余12例住院检查结果为:胎心监护结果可疑2例,无应激试验(NST)提示胎心轻度V型减速1例,B超提示脐动脉舒张期血流缺如3例,胎儿生物物理指标评分低值1例.(5)21例ICP孕妇均经阴道分娩.6例为自然宫缩娩出死胎,其余15例予米非司酮配合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或缩宫素引产,14例在48 h内成功娩出死胎,仅1例追加地诺前列酮栓后引产成功.所有死胎外观无异常,脐带长度均在正常范围,有4例脐带绕颈或绕体.胎盘胎膜外观无异常,18例羊水Ⅲ度胎粪污染,2例合并羊水过少.10例行死胎及胎盘病理检查,其中1例合并多发畸形,其余死胎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0例胎盘病理检查均有绒毛膜周围或底蜕膜、大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沉积,同时伴有钙化、退行性变、红色梗死及局灶性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结论 ICP孕妇发生死胎的孕周常在孕晚期,时间常在正常宫缩后,ICP重度可能是发生死胎的关键因素;尚无有效的胎儿监护指标可预测死胎的发生.因此,应综合评估病情,加强胎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胆汁淤积,肝内;死胎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5): 333–337入选年份:2013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适宜性的比较

魏玉梅,杨慧霞

摘要:目的 比较妊娠期糖尿病(GDM)不同诊断标准的适宜性.方法 通过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分娩的、孕周≥28周且接受规范的GDM筛查和诊断的非孕前糖尿病产妇14593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按照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DDG)和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诊断标准计算的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比较对妊娠期高血糖进行管理后不良妊娠结局的改善情况,以同期妊娠分娩的 12403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为对照.结果 (1)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按照 NDDG、IADPSG标准,需要干预的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 8.9%(1293/14593)和14.7%(2138/14593),两种标准诊断的需要干预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标准诊断的妊娠期高血糖均将增加巨大儿、大于胎龄儿(LGA)、剖宫产、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NDDG、IADPSG标准诊断的妊娠期高血糖和糖代谢正常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8.4%(108/1293)、11.3%(241/2138)和6.7%(835/12403);LGA的发生率分别为9.7%(125/1293)、11.7%(250/2138)和5.5%(687/12403);剖宫产率分别为59.0%(763/1293)、60.4%(1291/2138)和 51.6%(6397/12403);早产率分别为 11.4%(147/1293)、9.5%(203/2138)和 6.3%(777/12403);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6%(33/1293)、2.2%(46/2138)和0.7%(89/12403).(3)血糖控制方法:按NDDG标准诊断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中71.3%(922/1293)可以通过单纯饮食控制达到血糖控制满意.结论 与NDDG标准比较,IADPSG标准诊断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将明显增加,如果未进行管理其围产期并发症也明显增加;提示在我国采用IADPSG标准更适宜.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诊断;参考标准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8): 578–581入选年份:2013

射频热凝固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远期疗效

尹格平,李娟,朱彤宇,等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热凝固(RF)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7月至2009年11月,选择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治疗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功血患者1196例(其中127例伴有痛经),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45岁,平均48岁,共427例,以闭经为治疗目的;B组年龄<45岁,平均37岁,共769例,以月经减量为目的.A、B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具备月经量评分(PBAC)、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诊刮病理诊断、治疗后即时宫腔镜观察内膜情况;部分患者有治疗6个月后不同时间段内膜病理及临床情况.治疗后随访6~1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2个月.治疗1个月后,A组以流血停止继之闭经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B组以流血停止继之月经恢复正常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12个月内有不规律少量流血,但PBAC评分<100分为显效;症状和PBAC评分同治疗前为无效.痛经消失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明显改善为显效,同前为无效.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对照组为同期药物治疗的功血患者125例.结果(1)近期和远期有效率:RF治疗功血1个月内止血总有效率为94.82%(1134/1196),其中A组为96.5%(412/427),B组为93.9%(722/769).痛经治疗有效率为82.7%(105/127),其中A组为86.4%(38/44);B组为80.7%(67/83).治疗后即时宫腔镜内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组内膜全部全层凝固性坏死,B组部分内膜遗存.治疗后12、24和36个月止血有效率分别是92.55%(969/1047)、93.9%(866/922)和93.7%(609/650),两组以上各时间段PBAC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治疗后1~2个月阴道少量不规则流血,占8.03%(96/1196);3个月后月经量仍多,占5.18%(62/1196),经再次RF后达到止血疗效.1196例患者无RF治疗后又改子宫切除者.结论RF治疗功血安全、有效和微创;对病变内膜的直接热凝固使内膜失活和纤维化,是RF治疗功血远期有效和防止复发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导管消融术;电凝术;治疗结果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9): 664–668入选年份:2013

全国部分城市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及适宜诊断标准的探讨

魏玉梅,杨慧霞,高雪莲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现状,探讨适合我国卫生经济条件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6年4月1日—9月30日在全国18个城市25家医院行产前检查并进行首次50 G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GCT)的1628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GCT检查结果异常(服糖后1 H血糖≥7.8 MMOL/L)者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DDG)标准诊断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及糖代谢正常孕妇OGTR各时间点(空腹、1 H、2 H、3 H)血糖的平均值.结果 按NDDG标准诊断,GDM及GIGT的发生率分别为2.763%(450/16286)和3.862%(629/16286);按ADA标准诊断则分别为5.078%(827/16286)和5.268%(858/16286);符合ADA标准中2项及以上异常者为841例,符合NDDG标准中1项及以上异常者为1034例,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者为792例,分别占两者的94.2%(792/841)和76.6%(792/1034).采用ADA标准诊断的糖代谢正常者OGTF各时间点(空腹、1 H、2 H、3 H)血糖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依次为5.3、10.4、8.7、7.7 MMOL/L,与NDDG标准(分别为5.4、10.8、9.1、7.8 MMOL/L)基本一致.结论 目前,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呈现增加趋势.ADA标准适合我国GDM的诊断,据我国目前的卫生经济情况,对NDDG标准中L项及以上异常者或对ADA标准中2项及以上异常者进行干预都是合理的.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葡糖耐量试验;血糖;发病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9): 647–650入选年份:2013

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和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董丽,昌晓红,叶雪,等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和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卵巢恶性肿瘤组(30例)、盆腔良性疾病组(110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57例和盆腔炎8例)和正常组(137例)妇女血清中HFA和CA125水平进行双盲检测,结果 以中位数表示,分析两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价值.血清HF4和CA125正常值分别为0~150 PMOVL和0~35 KU/L,单独或联合检测时,其中任一指标高于正常值即定为阳性.结果 (1)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和CA125水平分别为244 PMOL/L和601 KU/L,分别与盆腔良性疾病组(分别为32 PMOVL和22 KU/L)和正常组(分别为32 PMOL/L和11 K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单项检测的阳性率为63.3%,明显低于血清CA125项榆测的阳性率(86.7%,P=0.036).(2)单项检测时,以盆腔良性疾病组作参照人群时,HE4和CA125单项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900和0.840,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70%和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正常组作参照人群时,HE4和CAL25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0.904和0.914,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7%和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3)联合检测时,以盆腔良性疾病组作参照人群时,HE4+CA,笛联合检测和CA125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894和0.840,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50%和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正常组作参照人群时,HE4+CA125联合榆测和HE4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914和0.904,其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87%和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以盆腔良性疾病组作参照人群时,HE4+CA125联合检测在特异度为100%时的敏感度(50%)虽然低于HE4单项检测(7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4)以ROC曲线最左上方的点86 PMOL/L、正常组95%参考值50 PMOVL和正常值的上限150 PMOL/L为界值点,比较HE4单项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界值点为50 PMOL/L时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和63%,明显低于界值点为86(分别为100%和95%)和150 PMOVL(均为100%)时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P<0.01).结论 HE4单项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优于CA125单项检测,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能力.以150 PMOL/L为界值点,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更高,而以86 PMOL/L为界值点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筛查、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卵巢肿瘤;肿瘤标记,生物学;附睾分泌蛋白质类;CA-125抗原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12): 931–936入选年份:2013

人端粒酶RNA基因检测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江静,屠铮,张果,等

摘要: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经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为正常一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的3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杂交捕获2代(HC2)方法检测其高危型HPV感染状况,病理学检查明确其病变性质,荧光原位杂交(VISA)技术检测其HTERC基因异常扩增情况.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FISH技术检测结果与液基细胞学和HC2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1例患者中,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为正常、不典型鳞状细胞(ASC)、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与HSIL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分别为3.0%(6/203)、21.2%(14/66)、44.4%(8/18)和92.9%(13/1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有病理检查结果的98例患者中,炎症或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 Ⅱ、CIN Ⅲ和浸润癌患者的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分别为4.4%(2/45)、20.0%(4/20)、6/8、86.7%(13/15)和100.0%(10/10),炎症或湿疣、CINⅠ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变(P<0.01).23例高级别CIN(即CIN~)Ⅱ Ⅲ患者中,FISH技术检测为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19例(82.6%,19/23),液基细胞学检查为HSIL者仅4例(17.4%,4/23),FISH技术检测筛出高级别CIN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查(P<0.01).高危型HPV DNA感染率,CINⅠ患者为75.0%,高级别CIN和浸润癌患者均为100.0%.HTERC基因异常扩增检出高级别CIN和浸润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2.6%和100.0%,分别与高危型HPV DNA检测检出高级别CIN和浸润癌的敏感度(均为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67.8%~73.5%和25.6%~27.7%,P<0.01).FISH技术检测结果显示,CINⅠ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者占84.9%,2:4型占15.1%,4:4型为0;CIN~Ⅱ Ⅲ细胞中异常扩增信号为2:3、2:4和4:4型者分别占44.6%、24.8%和17.8%,与CINⅠ比较,2:3型比例明显下降(P<0.01),2:4型比例呈上升趋势(P>0.05),4:4型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应用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情况可辅助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PV HC2方法诊断高级别CIN;且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4和4:4型以上可能是进展为高级别CIN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肿瘤;端粒,末端转移酶;原位杂交,荧光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11): 849–853入选年份:2013

2007-2008年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武明辉,张淞文,张为远,等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妇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的感染状况及其分布特点,初步探讨HR-HPV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2个区县137个社区25-54岁已婚妇女6185例进行妇科检查、官颈HR-HPV检测及细胞学检查,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DATA 3.0软件双次录入、审核数据后,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生殖道HR-HPV感染率为9.89%.城区、近郊、远郊妇女的 HR-HPV感染率分别为 9.34%、10.51%和 9.51%(P>0.05);本市、外地户籍妇女的 HR-HPV感染率分别为 9.53%和11.30%(P<0.05).(2)HR-HPV感染的年龄分布特点:25-44岁年龄段妇女的HR-HPV感染率稳定在10%左右,30~34岁者HR-HPV感染牢最高,为11.21%;44岁以上则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50-54岁降至最低(7.78%).(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配偶性伴侣数>1个者、外地户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其感染HR-HPV的町能性大.(4)感染HR-HPV人群的官颈上皮内瘤变(CIN)患病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分别为29.76%、3.32%,P<0.01).结论 (1)北京地区25~54岁已婚妇女生殖道HR-HPV感染率为9.9%,在地域分布上无差异.(2)北京地区HR-HPV感染的危险人群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配偶多个性伴侣者、外地户籍及文化程度较高者.(3)HR-HPV感染是发牛CIN及宫颈癌的重要因素,但HR-HPV感染并不等于一定发生CIN和宫颈癌;应时HRR-HPV感染者定期随访以了解其感染及宫颈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子宫颈;抽样研究;问卷调查;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12): 892–897入选年份:2013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42例临床分析

尹玲,陶霞,朱毓纯,等

摘要: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行清宫术者于术后(32±10) D (10~60 D)月经复潮,其中5例主诉月经量减少;3例再次妊娠,其中1例患者1年后因妊娠39周再次行剖宫产术分娩,无合并症及再次CSP发生.结论 CSP较少见,临床上易误诊、误治,彩超在早期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及甲氨蝶呤辅助治疗后行清宫术,不失为治疗CSP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手术后并发症;妊娠,异位;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栓塞,治疗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8): 566–569入选年份:2013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64例临床分析

杨清,朴曙花,王光伟,等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合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4例CSP患者的治疗情况.27例患者入院前曾在外院误诊为早孕、不全流产、宫颈妊娠等而采用不同的治疗(均失败),37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且有剖宫产史首诊于本院.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测定、阴式三维彩超检查.结果 63例CSP患者采用超声监测下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1例采用腹腔镜监测下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7例外院转诊患者经本院宫腔镜手术处置后血清β-HCG降至正常时间及包块完全吸收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4)、(35±10) D],而本院首诊患者分别为(22±7)、(49±11) 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CSP患者中,有7例进行了二次宫腔镜手术;1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绒毛膜癌,其余患者术后诊断与术前的CSP诊断符合.结论 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有发生CSP的可能,诊断时要注意CSP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并对确诊病例采取个体化治疗;超声监测下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是治疗CSP的有效措施,病灶切除确切,可保留子宫.经术后随访,血清β-HCG水平下降迅速,局部包块吸收较快.

关键词:妊娠,异位;宫腔镜检查;剖宫产术;瘢痕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2): 89–92入选年份:2013

流产后咨询与教育对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干预效果

秦君璞

摘要:目的:了解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简称:未婚人工流产青少年)对流产后咨询与教育(PACE)干预的需求,并评估PACE的干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间对122例未婚人工流产青少年进行PACE干预(干预组),同期因个人原因拒绝接受PACE干预的67例未婚人工流产青少年为未干预组.两组均于流产前进行PACE干预需求的调查,并于流产后1年进行避孕及意外妊娠情况调查.结果:184例(97.4%,184/189)研究对象表示愿意接受PACE干预;91例(48.1%,91/189)希望就医时进行干预;136例(72.0%,136/189)希望通过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进行PACE干预.干预组有101例(82.8%,101/122)接受了流产后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有性生活但无生育要求者77例;未干预组有54例(81%,54/67)接受了流产后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有性生活但无生育要求者41例.流产后1年,干预组与未干预组中分别有74%(57/77)和24%(10/41)的研究对象采用了有效的避孕措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有1例(1%,1/77)出现再次意外妊娠,而未干预组中有4例(10%,4/41)发生意外妊娠,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绝大多数未婚人工流产青少年都有较强的PACE干预需求;PACE干预可显著提高未婚青少年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率,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3): 201–204入选年份:2013

(责任编辑王帅帅)

猜你喜欢

电网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海底变革:将世界电网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繁荣业务
穿越电网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探讨
电网调控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多微源微电网动态运行仿真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基于STM32单片机的微电网模拟系统设计
电网基建施工现场注意事项及改善
浅谈微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