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研究

2015-01-30吴伟峰

珠江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监护人监护初中生

吴伟峰

(元善中学,广东 连平 517100)

近年来,随着广东“双转移”政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的农村山区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谋生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跟随着进城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留在农村山区,让其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朋友代为看管。由于留守学生多由年迈的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这些留守学生,特别是正处于身心转型期、心理叛逆期的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深刻的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学生群体中最为突出。因此,山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据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少年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平均每4个少年儿童就有超过一个留守少年儿童。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因此,在2010年2月份的广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团省委副书记陈东和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副厅长沈梅红联手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广东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关爱工作”提案,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1]。

因此,深入调查了解、研究山区留守初中生的现状(学习、生活、个性、心理、道德养成、人际交往等方面),尤其是山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一、山区留守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目前,山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呈现怎么样的状况?他们在心理表现上与普通的非留守学生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处于九年义务教育最后三年的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以期从他们普遍的心理特征去分析、比对,更真实、更深刻、更系统地去探讨山区留守初中生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藉此去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管理的策略。

根据调查研究,心理研究人员对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1.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事物并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

2.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开始经常地、较明显地出现一些持续性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憧憬、性爱倾向等,代表性地表现为孤独、苦闷的闭锁心理。

3.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作出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但仍较多地体现出服从倾向,在行动自决方面的轻率或优柔寡断都时有表现。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仍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

4.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气质的本能表现渐少,开始打上社会影响的烙印。

5.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因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所以满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都较过去强烈和丰富。

6.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不直接表现为某种行为)、稳定性(较长久地保持某一动机)、迟效性(动机的行为表现不立即显现效果)的特点。

7.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8.社会经历的匮缺,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情绪的易于波动,导致他们的态度较少定势。但从小便习得的、已定型的态度仍具有持续性。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这是由此阶段学生情感特点所决定的。

9.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其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

10.为了补偿由闭锁心理而带来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友谊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和以此充实精神生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逐步定向,导致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则来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一旦根据上述择友原则加入或组成某一非正式群体,便会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便会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

11.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如有的仍然格守“男女界线”,有的喜欢与异性同学(往往并非特指)一起参加活动,有个别的已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

12.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即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普通的非留守初中生所呈现出的心理特质已经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持续变化的特点,而普遍缺乏家庭亲情关爱、接受“隔代教育”、心理上孤独自卑、行为上我行我素的山区留守初中生除了存在以上所述的心理特征外,还时时处处暴露出他们在心理、性格上的明显缺点。

那么,现阶段我国山区留守初中生存在着哪些心理问题呢?

(一)逆反心理强

山区留守初中生因为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与监护照顾自己的老人、亲戚等关系的疏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往往缺乏安全感,与别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与别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他们容易违纪,如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心理年龄成长与生理年龄成长的严重失衡,大多数山区留守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不感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2]

(三)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学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监护人往往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学生在遭遇困难、挫折时,由于亲疏关系或胆怯心理等各方面原因不愿向他人倾诉、求助,久而久之就形成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常表现出沉默寡言、优柔寡断的特点,逐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四)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母,亲情缺失。有些学生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把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学生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这些留守学生不受欢迎和重视,其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针对山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调查小组在湖南省8个县的留守初中生中随机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山区留守初中生心理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3]。

二、山区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后,与留守学生聚少离多,严重缺乏关爱沟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亲友托管”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学生“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留守学生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外出务工,他们往往委托自己的长辈或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监护,虽然他们希望监护人不仅仅是履行看管的职责,还希望他们能施予教育的恩惠,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但理想与现实总是难以平衡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却是这些监护人错误地把监护职责仅仅理解为照顾孩子的生活。出于亲情或友情的关系,他们履行监护职责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他们对孩子的监护更多的只是一种“护”,而没有或不能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教育。留守初中生有别于普通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面对这样的“护”而无教的亲友监护“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感到非常压抑却又倍感无奈,所以他们在学校、家庭往往会表现得很消极甚至偏激,常常借犯错误来吸引注意,而监护人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不好也不合适动“真格”教育。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监护人并没有与留守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亲情的缺失、监护的不力,使他们倍感生活、学习的无奈,厌学情绪日益高涨,最终走向辍学的境地。据调查,初中辍学生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山区留守初中生。

(二)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r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留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性格长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把自己“丢”给老人亲友管教,极少回家团聚,使他们心里莫名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想法,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们对亲情、对家庭的概念很模糊,家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堡垒,成了束缚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牢笼。他们在身体或心理遭遇到不适时,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而父母又远在异地,与监护人又有着或多或少的代沟、隔阂,导致他们身心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山区留守初中生因“情感饥饿”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

(三)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多数留守学生要么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要么寄宿在亲戚朋友家里,老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不能给予孩子全面的照顾;而那些寄宿在亲戚朋友家里的留守学生,由于亲疏关系,他们更是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这些监护人仅仅关注孩子的作息时间、伙食住宿等问题,无暇或无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虽然学校有这方面的安全教育,但它是群体性的,有时很难兼顾到个体,这就需要家庭教育进行补充。然而,这些留守学生正是缺乏了这部分家庭教育,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导致他们安全意识严重缺失,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不得不令我们担忧。

(四)羞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亲情的缺失,留守学生长期处在“情感孤岛”上,让他们感到孤独自卑,加上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他们羞于与人交流沟通,更有甚者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心理“小世界”里,不对任何人敞开门扉,无论开心还是伤心,全都独自承受,使他们成为同龄人中的“异类”。再者,监护人的传统育人观念和学校的群体教育,无法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处于性格转型期的留守初中生无法得到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致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冷漠,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五)管理不当,学业难以继续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学生。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一,不当的学生观,是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第二,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教师认为学生是白板,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2.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被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3.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对他们的学习漠不关心。留守学生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山区留守初中生的管理对策思考

(一)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

学校要重视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登记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资料。档案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监护人情况和联系方式、家庭状况、父母的工作地点和联系方式、主要优缺点等。如果有条件,可以将留守学生档案电子化,实行网络化管理,以便于查询和随时更新。档案记录的内容尽可能的详细和全面,并根据情况的改变进行更新。留守学生数量比较多的学校,校方应该安排专人从事档案记录工作。留守学生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归档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理。

(二)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爱。

第一,着力营建团结互助、互相关心的良好班集体。班主任牵头,组织班干部和班级志愿者成立“留守同学关爱队”,主动接触留守学生,开展同学之间“手拉手”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使他们走出心理孤独自卑的阴影,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好氛围,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团结友爱的网络体,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

第二,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学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增设一个“留守学生倾诉室”。教师多与他们谈心,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以弥补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注意经常挖掘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信心,激发起学习激情,同时,对于他们自身的不足,要诚恳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对他们开展有的放矢的情感教育,拉近学校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的关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父母、监护人应扭转监护观念

当前,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父母应努力承担起教育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则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与老师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与子女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会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四)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留守学生最大的问题,往往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德育问题。在这一方面,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为此,加强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的任务之一。在德育方面,学校应该起到最后的和最坚实的保障作用。对留守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要做好一下几点:首先,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纠正他们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让他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好习惯。其次,要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学生谈心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也可以开展各种户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再次,学校应因教制宜地制定学生评价体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淡化学生的分数体现,转向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学生要多关注、多辅导,让他们积极地融入集体,培养他们健康的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争取成绩的提升,提高综合素质。最后,还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未成年人最容易被诱惑走上犯罪或由于无知而犯罪。学校可以经常聘请校外的专家来给他们进行讲座;学校自身也要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增加学生的法律常识。

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尽量鼓励学生住校,这样既可以为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也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实践证明,大量隔代监护、亲戚监护以及兄姐监护、自我监护的留守学生,寄宿学校后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管理,更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要特别加强寄宿留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安全、卫生等全方位管理,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寄宿学生的教育管理包括生活指导,做好管理细节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寄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留守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寄宿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洪杰,赵新星.广东留守儿童超百万:大城市贫困村处处难生存[N].南方日报,2008-06-29.

[2]杨诗琪,洪克非.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N].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6-05-29.

[3]陷入新读书无用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N].中国青年报,2006-05-29.

猜你喜欢

监护人监护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