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要学会“养”新闻

2015-01-30钱宏斌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村史白杨泰州

□ 钱宏斌

(泰州晚报,江苏 泰州 225300)

新闻人都知道,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新闻存活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新闻的珍贵之所在。于是,大家称新闻姓“新”,是“易碎品”,报道慢了,就成“旧闻”,就成了“雨后送伞”,就“贬值”了。

但笔者要说的,一名合格的记者不能死守概念,而应因时而异,通俗地说,常常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暂时不便报道,需要给予一段时间的关注,待最佳时机成熟,该出手时才出手。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养”新闻。

有人把新闻比作“活鱼”,抓到一条好新闻形象地说成捉到一条“活鱼”。鱼儿生活在水里就像新闻隐藏在生活中,有经验的捕鱼者抓到一条小鱼,往往放到水里养着,等鱼儿长大了,再来捕捞。“养”新闻也是这个意思,不妨先搁在那里,让新闻价值逐渐增大,“养”大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养”新闻正是让一般新闻变成有影响的新闻,让小新闻变成大新闻以致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

从“养”新闻中尝到甜头。2003年7月,笔者到江苏泰州姜堰市梁徐镇采访,中午吃饭时听坡岭村的一位村干部说,他们村里的郑应松老人开始动笔写村史。笔者好奇之余,打电话咨询了文史部门,国内尚无真正的村史。笔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则新闻的重大价值,未等吃完饭,就邀请当地通讯员去了坡岭村找到郑应松。当时,郑应松才动笔写村史,记者觉得这则新闻应该先“养”着,待村史写成经专家认可后再报道更有新闻价值。以后,记者一直关注着这事,经常打电话给郑应松,问书写得怎样了。

郑应松写村史,历时三年。期间,也有不少记者担心这条“好新闻”迟报了,不时有“豆腐块”见诸各家报纸,《泰州晚报》没去抢这个“先”。当地通讯员曾多次打电话告诉笔者,说:“这条新闻是你先知道的,再晚就轮不到你了。”笔者说:“不要紧,村史总有写成出版的时候。”

2007年5月28日下午,通讯员打电话告诉笔者,说:“郑应松的书出版了,明天上午在镇政府举办首发式。”时机终于等到了,2007年5月29日,笔者早早赶到梁徐镇,赶上了郑应松《百年坡岭村》的首发式。当天,记者详细采访了郑应松以及相关学者、专家和村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验证了《百年坡岭村》的确是我国第一部村史。2007年5月30日,《老农写成我国第一部村史》的报道,图文并茂地上了《泰州晚报》社会新闻版的头条。

稿件见报后,《新华日报》、《农民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先后作了重新报道,郑应松的举动在史学界和泰州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国不少收藏者来信与郑应松联系,要求收藏《百年坡岭村》。

更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这篇“养”了三年多的新闻素材写成的消息,获得了2007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消息类作品二等奖、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笔者20多年的采访生涯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姜堰籍转业军人练红宁曾是首位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路“三长”成功的现役军人,有着“当代徐霞客”之称。2008年10月,他从网络得知孙龙珍是泰州远在西北边陲的最远烈士,不远万里前往边关小白杨哨所了解英雄事迹,向烈士表达敬意。更让练红宁骄傲的是,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那首《小白杨》,就是为孙龙珍烈士而作。每年清明节前,练红宁都以不同的方式祭祀远方的孙龙珍。2012年“五一”节期间,笔者巧遇回家探亲的练红宁,听说了这条鲜为家乡人知道的消息。笔者建议,练红宁2013年清明节前,通过网络和微博,向家乡人民宣传孙龙珍烈士。2013年3月下旬,练红宁再次造访孙龙珍烈士墓,并上网发帖《泰州家乡人民勿忘最远的烈士孙龙珍》,引来全国各地网友转发和跟帖。笔者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及时采访,写成通讯《〈小白杨〉边长眠着一位泰州人》。2013年3月28日,《泰州晚报》社会新闻版头条图文并茂刊登。

这条新闻,记者从获得线索到采访刊登,也养了一年时间。《〈小白杨〉边长眠着一位泰州人》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二等奖、2013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怎样才能学会“养”新闻呢?笔者以为,“养”新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要求记者做一个有心人,对那些暂时处于静止或间歇状态的新闻线索,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关注,放长线钓大鱼;其次记者要增强主观能动性,不间断地和报道对象保持联系或接触,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合理的策划。另外记者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要注意方法。

“养”新闻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并通晓政策法规,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把握与决策能力。“养”新闻一般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养”到何时何种程度,需要记者把握。“养”新闻还需记者沉稳不失热情,耐心兼具细心,同时记者要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采访能更贴近实际,更生动感人。

猜你喜欢

村史白杨泰州
幸福水天堂——泰州
白杨
隆安县村史室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初探
泰州古韵
南雄启动南粤古驿道村史编纂工作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共同挽救即将消失的村庄本刊村史编撰工作委员会已顺利出版及撰写村史八部《双龙庄村史》出版发行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老汉写史不辍笔,为圆梦想志不移”等十二则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