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天然气工程

2015-01-30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7期
关键词:松辽盆地数值模拟

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熊春明,唐孝芬

领跑者5000论文

石油天然气工程

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熊春明,唐孝芬

油水井堵水调剖是严重非均质油藏控水稳油、提高水驱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油田多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常规的堵水调剖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需求,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等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调剖堵水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我国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需求,提出了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发展趋势,即立足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实际需要,在重新认识油藏现状基础上,以廉价高效的深部转向材料开发为核心,开展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配套技术及机理理论研究,实现对高含水油藏深部水流优势通道的干预,使水流转向,达到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

堵水调剖;深部调剖;新技术;现状;进展;发展趋势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1): 83-88入选年份:2012

火山岩气藏高效开发策略研究

袁士义,冉启全,徐正顺,等

摘要: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提高,在我国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发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藏。针对火山岩气藏具有岩石类型多、岩性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快、储层微裂缝发育、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的特点,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对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岩相、裂缝发育情况、储集空间类型、孔缝组合、基质和裂缝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火山岩气藏的开发方式、层系划分、合理井距及井网部署、采气速度和稳产年限、采收率等进行了论证和优化,并制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为了降低方案的风险,采取了整体部署及分批实施、优先开展加密先导试验、加强跟踪研究、及时调整的高效开发策略,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松辽盆地;火山岩气藏;开发方案;数值模拟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1): 73-77入选年份:2012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

摘要: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沉积微相;构造解释;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分频技术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2): 69-72入选年份:2012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韩大匡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我国国内主要的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甚至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已不能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处于十分复杂分布状态的地下剩余油。因此,准确预测油层中剩余油、特别是其富集部位的分布状态,将是高含水油田进行调整挖潜、提高注水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综合运用地质、开发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技术,搞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剩余油富集部位钻出各种类型的不均匀高效调整井(包括直井、侧钻井、水平井或分支井)或实施其他综合调整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采出剩余油,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

关键词: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地震的应用;精细数值模拟;提高注水采收率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2): 73-78入选年份:2012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马永生

摘要: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最大气田,也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最大的气藏。除储量规模最大外,普光气田也是四川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气藏中埋藏深度最大、资源丰度最高、储层性质最好、优质储层最厚、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最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最大的整装气藏。普光大型气田的特殊性与该区经历过独特的成烃、成岩和成藏作用有关,油气的高度富集源自:多套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的多期次充注;疏导体系与生、排烃过程形成动态匹配;储层发育在蒸发岩台地边缘高能鲕粒滩相沉积相带中,并受到后期白云化作用和深埋条件下酸类的强烈溶蚀改造,致使次生孔隙空前发育;构造古隆起与长期接受供烃,硫酸盐热化学反应(TSR)的发生与储层次生孔隙的大量生成和储集性能的优化,飞仙关组上覆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厚层膏岩的有效遮挡。

关键词: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主控因素;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四川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2): 9-14,21入选年份:2012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功成,米立军,吴时国,等

摘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 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000~6000 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000 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构造演化;生烃凹陷;烃源岩;储层;油气运移;勘探领域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2): 15-21入选年份:201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油气勘探前景

郑和荣,吴茂炳,邬兴威,等

摘要: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是多期次、多类型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有利的原始沉积相带、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多种类型的溶蚀作用、断裂作用及其伴生裂缝是该类储层形成的关键。其中溶蚀作用包括深埋条件下白云石的自身溶解、多期供烃携带的有机酸溶蚀作用、岩浆热液溶蚀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所产生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层序界面和不整合面岩溶作用等。白云岩储层综合评价及油气成藏条件系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非常发育,且具备较好的成藏条件,其中有效盖层及后期较为稳定的构造环境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英买力-雅克拉地区、塔中主垒带和玛扎塔格构造带的白云岩潜山储层、阿克库勒和塔中地区的下奥陶统-上寒武统白云岩内幕储层以及塔中和巴楚地区的中寒武统盐下白云岩储层是下一步勘探的3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成因;勘探前景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2): 1-8入选年份:2012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

摘要: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勘探潜力巨大。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4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通过5年系统研究,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①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②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③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自主创新21项核心专利;④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油气重大发现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 257-272入选年份:2012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李春义,袁起民,陈小博,等

摘要: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 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 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关键词: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丙烯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 118-121入选年份:2012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型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王招明,赵宽志,邬光辉,等

摘要: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发育大型台缘礁滩复合体,具有小礁大滩的结构特征,多旋回礁滩体纵向多期加积叠置、横向复合连片。静态和动态资料表明礁滩复合体基质孔隙度低,属低孔特低渗储层,以孔洞-裂缝型、洞穴型、孔洞型储层为主,次生的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是礁滩复合体最有效的储、渗空间。研究表明,有利沉积相带是礁滩型储层发育的基础,优质储层主要沿台缘礁滩相展布,岩溶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古老碳酸盐岩储集性能改善的关键,所形成的大型缝洞系统是油气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裂缝;储层特征;岩溶作用;礁滩复合体;塔中Ⅰ号坡折带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6): 797-801入选年份:2012

纳米TiO2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万忠,刘景民,周智敏

摘要:针对近年来纳米TiO2研究的新成果,综述了纳米TiO2制备的研究进展;对影响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的因素(如纳米TiO2的晶型与粒径、掺杂与改性及辅助光催化技术等)进行了讨论;对纳米TiO2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评述。指出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尚未完全达到实际应用水平,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将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和传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环境保护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7,36(11): 1184-1190入选年份:2012

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进展

高明智,李红明

摘要:综述了用于丙烯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在给电子体技术及催化刺制备工艺等方面,茂金属催化剂在制备丙烯均聚物、丙烯共聚物及特殊聚丙烯等方面,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丙烯活性聚合、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及水介质聚合等方面的研发进展;讨论了聚丙烯催化剂的前景。

关键词: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7,36(6): 535-546入选年份:2012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岳大力

摘要:目的: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20世纪60年代投入开发的油田,目前多数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油田产量递减趋势明显、稳产难度大,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剩余油挖潜是油田开发后期稳产的主要途径,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控制剩余油的储层内部构型缺乏有效的预测方法和表征技术,也缺乏对储层内部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的认知。本文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曲流河沉积原型模型研究,探索提出了一套曲流河点坝识别及点坝内部构型精细解剖的方法。

方法:首先利用岩心垂向层序、砂体厚度平面分布、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等确定了地下点坝的识别标志;然后根据嫩江月亮泡曲流河段的实地及卫星照片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参数测量,建立了二者的定量关系,并用于指导目标油田点坝识别;进而总结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的三类分布模式,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小井距及动态资料资料确定了点坝内部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及产状,用于指导目标油田点坝内部构型解剖;最终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建立了点坝内部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结果:从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可以看出,该方法包括以下重要环节:①确定了地下点坝的三个重要识别标志,包括点坝砂体垂向上呈复合正韵律特征,中上部发育泥质侧积层;砂岩等厚图上呈厚的透镜状特征;紧邻废弃河道分布。②建立了高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7)点坝长度(跨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定量关系,二者呈较好的正相关性。③提出了确定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的分布模式与定量规模的方法,认知了目标油田侧积体与侧积层的规模与产状,目标油田点坝侧积层倾角5~10°,侧积层间距20~35 m。④建立了目标油田真正意义上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再现了点坝及内部侧积体、泥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特征。⑤指出了曲流河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方向,由于泥质侧积层的遮挡,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点坝及侧积体中上部,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开采点坝内部的剩余油效果甚好。

结论:本文提出的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大大提高了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的精度,弥补了以往沉积相研究未表征储层内部结构的不足,该方法可有效地在复合曲流带砂体中识别出点坝,并进一步解剖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的分布特征,在三维储层构型模型中客观体现了泥质侧积层的分布。进而通过三维油藏数值模拟,建立了点坝内部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满足了当前开发后期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挖潜的需要,这不仅对高含水油田高效开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储层地质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4): 99-103入选年份:2012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

杨海军

摘要:目的:通过近期的认识深化与勘探新技术应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中国最大奥陶系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但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复杂,分析总结其特征对这类特殊油气藏评价与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文在区域构造背景与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储层地质特征与油气藏描述,并结合油藏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藏特征。

结果: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沿塔中古隆起北部边缘发育大型镶边台缘相带,形成3~5期生物礁、粒屑滩、灰泥丘的多旋回沉积组合,礁滩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台地边缘广泛分布。奥陶系礁滩体成岩胶结作用强烈,基质孔隙低,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有利储层段主要分布在礁滩体上部150 m范围内,单层厚度在3~6 m,单井储层有效厚度在30~90 m,形成沿台缘高能相带广泛分布的巨大规模礁滩体储层,同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变化。本区长220 km、宽3~8 km范围内台缘带整体含油气,连片面积达1200 km2,油气藏边界不清,不受局部构造控制,也不完全与沉积微相吻合。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大,正常油、挥发油、凝析气与干气共生,以凝析气为主,井间原油与天然气性质呈现明显差异,总体表现出“西油东气、外气内油”的特点。塔中北部台缘相带紧邻生烃坳陷,古隆起边缘控制了大型台缘相带的油气运聚成藏,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同时礁滩体上覆400~1200 m巨厚的上奥陶统泥岩盖层,具有优越的油气保存条件。成藏分析发现该区存在奥陶纪晚期、二叠纪与新近纪晚期等三期油气充注与成藏,不同时期的油气成藏特征不同,早期以石油为主、晚期有强烈的天然气充注,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潜力,同时造成油气相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油气沿非均质储层大面积分布,礁滩体储量丰度整体较低,局部储层发育区油气富集。油气的高产稳产受控于储层发育程度,储层发育井段都能高产,储层欠发育井段为低产或仅见油气显示。储层连通性较差,井间好储层没有完全连通,造成油气水分异不完全,单个礁滩体可能形成相对独立储集单元,从而产生油气特征变化的差异。受控多期油气充注的来源与程度差异,以及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造成了油气赋存的差异性,油气水产出变化多样,油气产量不稳定,多需要进行储层改造。

结论: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沿台缘带形成大面积、低丰度准层状礁滩型油气藏,油气的分布与富集受储层与油气充注控制,沿塔中隆起北部斜坡台缘相带展布,为没有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不同于中新生界构造类油气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4): 26-30入选年份:2012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杨晓萍

摘要:目的:目前世界油气勘探从构造油气藏勘探转变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为主要目标,而地层岩性油气藏中的储集层大部分都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全国最新油气探明储量统计,常规储层中的油气探明储量约占57%,低渗透储层中的油气探明储量约占43%。可见低渗透油气储层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随着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的逐渐深入,低渗透储层油气勘探将会越来越占有主导。因此,在低孔渗储层中寻找相对优质的高产储层,研究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和高产机理,沉积和成岩演化在形成优质储层中的作用、以及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等等,对我国低渗透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研究过程中以层序地层学、沉积相和埋藏成岩作用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中生代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的观察,以及大量钻井岩心样品的实验室分析。从层序界面,沉积微相和成岩环境三个方面,对低孔低渗储集层形成的影响和对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果:低孔低渗储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其中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储层的关键,特别是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低渗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成岩中期有机质脱羧作用形成的有机酸性水,对低孔低渗储层中早期形成的胶结物和长石颗粒进行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通过大量油田实例研究发现,优质储层平面上主要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一般来说,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中的分流河道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相带,特别是多期高能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是低孔低渗储层中的甜点(优质储层),也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部位。例如,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层段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高能分流河道叠置的发育带;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也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多期高能河道砂叠置的部位;在鄂尔多斯三叠系长6段普遍发育的低孔低渗储层中,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厚砂岩中。通过成岩作用研究发现,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三角洲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发育分选磨圆好的厚砂岩,这些砂岩尽管在成岩早期被方解石、浊沸石等钙质胶结,但是在中成岩早期烃源岩中生成大量有机酸,沿着层序界面和叠置分流河道砂岩从湖盆中心向湖盆边缘运移,与此同时有机酸性水强烈溶蚀其中的方解石、浊沸石等胶结物,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隙的优质储层。研究发现越靠近生烃中心,溶蚀作用越强,离生烃中心越远,溶蚀作依次减弱。因此,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离生烃中心较近的三角洲叠置分流河道砂岩中。结论:低渗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来说,在普遍低孔低渗储层中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和三角洲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的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并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钙质胶结物,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相对优质的有效储集层。之后油气大量生成并运移至这些优质储层中,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4): 57-61入选年份:2012

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李新景

摘要:目的:裂缝性页岩气藏在北美诸多海相沉积盆地的上泥盆统页岩以及白垩系页岩中广泛发育,已成为重要的现实资源。本文针对烃源岩储集层地质特征、页岩气赋存状态和生产机制,结合北美与中国实例,论证烃源岩储集层作为现实勘探开发对象、页岩气作为现实接替能源的必要条件和策略,并指出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初期首选目标。

方法:基于泥页岩储集层物性及天然气构成模式与常规天然气藏的差异,结合北美页岩气开发实践,提出有效页岩储集层评价及划分的主要依据,分析实现页岩气有效动用的关键技术。根据四川盆地调研情况,参考国内已发现的泥页岩裂缝性油气层的分布规律、北美海相页岩储集层特征,讨论中国热裂解成因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结果:①与常规油气藏钻井之后随即投产的模式不同,页岩气资源投入商业开发的前提是综合评价,页岩气资源评价主要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作为储集层是否具有足够的天然气地质储量;是否具备足够的渗流能力与条件而实现经济开采。在划分有效页岩储集层时,须重视页岩有机质丰度、地层压力、岩性、物性及裂缝发育程度对产气能力的影响。有机质丰富、硅质含量高、裂缝发育、相对封闭的厚层页岩段是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页岩气的生产机制复杂,涉及吸附气与游离气、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加之每个页岩气藏都有自己的核心要素,需要根据有代表性的岩样实验室分析结果,运用地质、录井、测井和地震检测等综合评估技术,分析局部和区域应力作用下页岩储集层的响应,描述和建立相关参数与页岩气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和预测裂缝性页岩气的可采储量。②利用钻井、完井工程设计技术和油气井增产工艺,通过优选目的层段、加快钻井速度、提高单井产能、延长开采期限,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页岩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应用要针对页岩储集层特点优选压裂层位和施工工艺,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③中国许多地区巨厚的泥页岩是优质烃源岩,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条件:四川盆地华蓥山以西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以东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厚层页岩发育区,其页岩具有干酪根生烃、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应力产生裂缝的条件,是未来页岩气资源的勘探方向,其他海相有效烃源岩发育区,如塔里木盆地、南方诸盆地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泥岩、炭质页岩、灰质泥岩、含砂质页岩以及硅质页岩,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勘探目标;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湖盆的有效烃源岩系以暗色泥质岩为主,烃源岩中富含钙质的高电阻率层段、异常高压带是寻找一定规模的裂缝性泥页岩气藏的有利区域。

结论:作为非常规资源,页岩气的地质储量丰富,其主要勘探风险是能否从低渗透的裂缝性页岩气藏中获得经济可采储量。在满足地球化学基本条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天然气成因)的情况下,裂缝系统发育程度和产生条件是获得具有商业价值天然气的重要控制因素。钻采技术是动用页岩气储量的关键,在保护储集层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压裂增产措施提高页岩储集层的渗透能力,才能成功获取经济可采储量。中国许多地区巨厚的泥页岩是优质烃源岩,具备形成裂缝性油气藏的条件,系统研究中国裂缝性页岩气潜力,认识页岩气藏分布规律,不仅可以拓展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领域,而且有助于完善尚未运移出烃源岩的天然气的成藏理论。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4): 392-400入选年份:2012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龚再升

摘要:目的: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矿产形成与分布,以及近代地震活动都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海上油气勘探的推进,逐步认识到了郯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郯庐断裂渤海段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分析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指导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

方法:利用渤海海域大量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解释和相干体分析等新技术,系统研究了郯庐断裂渤海段在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各时期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阐明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并预测了渤海郯庐断裂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结果:郯庐断裂是由一组断裂构成的断裂系统,平面上以错列分段的形式存在,在各地质时期其主要活动特征不同。中生代末至始新世,郯庐断裂沿先存断裂带以伸展裂陷作用为主,渐新世郯庐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中新世裂后热沉降期,郯庐断裂分解成羽列式断裂系统并伴生许多斜列断层组,上新世至第四纪新构造活动期,郯庐断裂带进一步分解为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的羽毛状的断裂系统。郯庐断裂的伸展和走滑活动,形成和改造了大量圈闭,其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与伸展断裂活动有关的圈闭,主要包括古潜山及其披覆构造、逆牵引构造、断鼻构造等圈闭类型;②与伸展、走滑断裂叠合作用相关的圈闭,是在伸展断裂活动所形成圈闭的基础上,经过郯庐断裂带在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所改造,圈闭类型更加复杂多样,特别是走滑引起的地层反转以及相伴的压扭和张扭作用,形成了许多断裂反转背斜构造;③受新构造运动改造形成的圈闭,上新世以来,渤海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整个郯庐断裂带继承性的伸展走滑活动中,形成许多羽状断裂,它们改造了前期圈闭,也产生了众多的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这些构造带上的圈闭都是上新世以来形成的,多数定型于第四纪。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各时期的活动对油气成藏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古近纪,郯庐断裂的伸展和走滑作用不仅控制了凹陷和烃源岩的分布,而且沟通了烃源岩,成为不同时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输导体。同时,郯庐断裂带活动所诱发的天然地震可能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主要动力。郯庐断裂至今仍处于新构造活动期,这促成了油气的晚期成藏。渤海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活动也是郯庐断裂重新加强活动的过程,它形成并改造了大量圈闭,沟通了烃源,形成了油气输导系统,促成了油气的晚期成藏。晚期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只有油气源非常丰富,油气输导系统畅通,供聚速度很快,而油气逸散速度相对较慢,才能实现油气动平衡成藏。依据郯庐断裂与已知油气田分布关系,预测在渤海郯庐断裂带还有望发现5个油气富集带:①辽东凸起西断裂带及其下降盘地层超覆断裂构造带;②辽东凸起构造带;③渤东低凸起南延构造带;④莱州湾低凸⑤莱州湾东走滑断裂带及青东东走滑断裂带。

结论: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控制和影响是随着勘探的推进逐步被认识的,在渤中坳陷未发现新近系大油田群之前,曾因郯庐断裂晚期活动强烈,地震剖面显示断裂常延伸至海底,而认为它是破坏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因此,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在晚期活动强烈的郯庐断裂带找油。后来,在郯庐断裂继承性发育,晚期断裂最活跃,浅部地层中存在大量气烟窗,油气明显散失的地段发现了PL19-3大型油田,才促使人们在晚期活跃的断裂带找油,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后,在复杂的郯庐断裂带中还将会发现更多的油气田。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4): 1-10入选年份:2012

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吕延防,沙子萱,付晓飞,等

摘要:断层垂向封闭性主要取决于断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而排替压力的大小与充填物的成岩程度有关,成岩程度又受控于断面所承受的正压力大小。据此提出了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计算断点处断面正压力;根据地静压力与地层埋深关系计算该断面压力所相当的地层埋深;最后,根据研究区所建立起来的盖岩排替压力与埋深关系,确定该地层埋深下断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如果所断移的盖层段内存在地层孔隙流体超压,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应是断裂充填物排替压力与孔隙流体超压之和。用断层垂向封闭性研究结果同研究区与断层有关的圈闭的闭合高度比较,可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满程度。该方法在库车坳陷得到了成功应用。

关键词:断层;垂向封闭性;盖层;断裂;充填物;排替压力;定量评价方法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7,28(5): 34-38入选年份:2012

高煤阶与低煤阶煤层气藏物性差异及其成因

陈振宏,贾承造,宋岩,等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煤层气成藏物理模拟及热变模拟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高煤阶、低煤阶煤储层在孔隙特征、渗透性、吸附/解吸特征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并深入剖析了该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煤阶气藏的孔隙度低,渗透性差,吸附平衡时间长且较分散,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低;低煤阶气藏孔隙度高,渗透性好,吸附平衡时间短而集中,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高。煤的化学分子结构、物理结构及显微组分的差异是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煤阶煤层气藏解吸效率较低,开发难度较大,而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较容易。同时,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储层的改造作用很显著,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藏开发。

关键词:高煤阶煤层气藏;低煤阶煤层气藏;储层物性;成藏机理;模拟实验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8,29(2): 179-184入选年份:2012

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滤效果

LI TING,汪树军,LIU HONGYAN,等

摘要: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AMV)三元共聚物,以AMV三元共聚物为柴油降凝剂,测定了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单体和AMV三元共聚物的红外谱图,分析了影响AMV三元共聚物降滤效果的主要因素,将-种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的AMV三元共聚物与两种市售降凝剂分别进行复配,比较了复配前后的降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体α-甲基丙烯酸十六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4.0︰1.0︰2.0,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5 h,引发剂用量5.0 g/mol的条件下合成的AMV三元共聚物可将柴油冷滤点降低3~4℃。AMV三元共聚物与宜兴EVA降凝剂复配后,对大庆5#柴油和济南0#柴油的降滤性能提高;与德国DODIFLOW 4744降凝剂复配后,对辽河0#柴油的降滤性能提高。

关键词:α-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柴油降凝剂;冷滤点;复配物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6): 578-582入选年份:2012

C4烯烃催化转化增产丙烯技术进展

张惠明

摘要:从反应热力学规律及工艺技术方面,介绍了C4烯烃催化转化增产丙烯技术的特点,重点评述了催化裂解和烯烃歧化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出C4烯烃催化转化生产丙烯是高效利用烯烃资源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应加快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烯烃催化转化增产丙烯技术。

关键词:碳四烯烃;丙烯;催化转化;烯烃歧化;热力学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6): 637-642入选年份:2012

页岩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李登华,李建忠,王社教,等

摘要:美国页岩气生产时间长、资料丰富,剖析该国典型的页岩气藏有利于清晰认识页岩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按天然气成因将页岩气藏分为热成因型、生物成因型和混合成因型,分析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气藏。研究表明,热成因型页岩气藏主要受页岩热成熟度控制,生物成因型页岩气藏的主控因素为地层水盐度和裂缝。根据美国页岩气生产实践,总结出有利的热成因型页岩气藏的储层特征为:TOC ≥ 2%,厚度大于等于15 m,R0介于1.1%~3%,石英含量大于等于28%。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海相页岩作为有利勘探目标,并预测湖相页岩也能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页岩气藏。

关键词:美国;页岩气;气藏类型;主控因素;热成熟度;储集层特征;裂缝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22-26入选年份:2014

页岩气是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闫存章,黄玉珍,葛春梅,等

摘要:通过对北美页岩气藏的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其勘探开发历史与成功经验,指出页岩气藏是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探讨了页岩气藏在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上与常规天然气藏的明显差异。北美油气生产商把页岩气藏作为重要天然气开发目标,其有效勘探开发的关键在于有政策引导和水平井、水力压裂等先进钻、完井技术的成功应用。借鉴其经验,认为我国对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两大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在地质理论和钻、完井等生产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将成为中国现实的天然气资源。建议加快我国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外合作,推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页岩气;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地质特征;勘探开发;领域;北美;中国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1-6入选年份:2014

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李新景,吕宗刚,董大忠,等

摘要:Fort Worth盆地Barnett页岩气藏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分析北美地区已开发页岩气聚集区带油气地质特征,了解区域地质背景,有助于建立页岩气富集模式、寻找有效页岩气储层、确定“甜点”边界、提高采收率等。研究表明,北美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侏罗系、泥盆系-密西西比系富集多种成因、多种成熟度页岩气资源,页岩产层通常是含油气系统中主力烃源岩,尤以受上升洋流影响、具有低能还原环境的海进体系域黑色页岩(腐泥型-混合型干酪根)为佳。沉积环境和热成熟度是页岩气富集区带主要控制因素,裂缝网络发育程度决定能否获取丰厚的商业价值。因此,古气候、古地理条件以及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等因素的综合,使得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并不断得到有效开发。

关键词:北美;页岩气;地质特征;储集层;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富集区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27-32入选年份:2014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程克明,王世谦,董大忠,等

摘要:页岩气是未来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重要的和现实的可接替新领域。利用中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的地质、钻井气显示以及有关地化分析数据,剖析了该区页岩气藏形成地质条件,认为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且区域分布稳定,并呈现出川南、黔北及湘鄂西3个与“海湾体系”密切相关的“优质源岩”分布区,是页岩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威远及黔西北毕节-大方一带在勘探震旦系灯影组气藏过程中,钻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中普遍见气侵、井涌等不同级别的气显示,部分黑色页岩层段密闭取心测试含有低-中等商业性吸附气含量(0.4~0.83 m3/t),尤其是威远地区九老洞组页岩中含气显示分布特点表明其不受气水边界及构造因素控制,而与有效页岩分布密切相关。综合研究后认为川南、黔北可作为中国页岩气藏近期突破的重要选区。

关键词:中国;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寒武纪;成藏条件;取心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40-44入选年份:2014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页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

王兰生,邹春艳,郑平,等

摘要: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和志留系底部各存在一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类型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均为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均可作为页岩气的勘探目标。下寒武统页岩烃源岩以川西南地区厚度最大,呈辐射状减薄,其累计厚度在100~400 m之间,有机碳含量在0.2%~9.98%之间,平均值为0.97%;下志留统页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地区。累计厚度在100~700 m之间,平均厚度为203 m,其中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在20~120 m之间,富含笔石,有机碳含量在0.4%~1.6%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干酪根,生烃能力强,热演化程度高,已演化至过成熟阶段,目前生烃已近枯竭,但也说明它的生烃能力巨大,历史上曾经大量生成天然气。从其成熟度、运聚条件和矿物成分比较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应为川南下志留统页岩。

关键词:四川盆地;寒武纪;志留纪;页岩气;勘探;目标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59-62入选年份:2014

塔里木斜坡带类型、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金之钧,云金表,周波

摘要:根据斜坡带的形成和演化特点,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斜坡带划分为3类,即同沉积古斜坡、构造斜坡和叠合斜坡。按照沉积物的补偿特征,斜坡又可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前者是台地的的延伸,后者是盆地区的延伸。塔里木盆地沉积斜坡在盆地的不同沉降阶段都有发育,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期台缘上斜坡带是碳酸盐岩高能相带发育区,台缘下斜坡是碎屑岩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沉积古斜坡带发育了以礁滩体为主要储层、以致密碳酸盐岩或上奥陶统泥岩为主要盖层的成藏组合。构造斜坡是指受区域构造运动或局部构造隆升作用形成的,上部以剥蚀为主,下部沉积埋藏的斜坡区。斜坡环绕古隆起周缘分布,离古隆起区越近,剥蚀作用越强。对于碎屑岩沉积体系而言,构造斜坡上、下斜坡过渡区,是地层-岩性的变化带,也是各类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对于碳酸盐岩地层来说,不整合面的发育对下伏地层改造作用强烈,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育和缝洞型储层的形成。构造斜坡发育的岩溶储层与不同层系泥岩盖层构成有利的成藏组合。综合塔里木油气田特征得出结论,多期叠合、同向叠合斜坡和枢纽带是油气分布最有利的区域。

关键词:斜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油气分布;塔里木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 127-135入选年份:2012

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构造对扇三角洲的控制作用

刘延莉,邱春光,邓宏文,等

摘要:根据边界断裂特点和东营组地层发育特征,南堡凹陷划分为陡坡带、凹陷带和缓坡带3个构造地貌单元。钻测井和屯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制于古构造-古地貌背景的不同,储层粒度、发育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断一台、断一阶和断一崖3类扇三角洲成因模式,3种模式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油气储集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断一台地貌形成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断一阶地貌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相带。

关键词:边界断裂;扇三角洲;东营组;南堡凹陷;冀东油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 95-101入选年份:2012

Nb-F/HZSM-5催化剂催化乙醇脱水制乙烯

李宁,初旭明,陆翠云,等

摘要: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b-F/HZSM-5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热分析等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酸性,并与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的反应活性、稳定性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Nb-F的添加并没有破坏HZSM-5分子筛的特征结构;随Nb-F负载量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逐渐减小,酸量逐渐减少。单纯负载 Nb2O5的 Nb/HZSM-5催化剂催化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活性明显下降。在进料为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反应温度230℃、WHSV=1.4 h-1、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Nb2O5负载量(w)为2%、F负载量(w)为0.2%的Nb-F/HZSM-5催化剂(Nb-F/Z-2)的活性和HZSM-5分子筛相当;HZSM-5分子筛和Nb-F/Z-2催化剂上乙烯收率在50 h内分别由开始时的97.5%和89.7%降到56.2%和88.6%,Nb-F的添加有效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氧化铌;氟化铵;HZSM-5分子筛;固体酸催化剂;乙醇;乙烯;脱水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0,39(2): 125-130入选年份:2012

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

摘要: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在明确了致密油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提出了10项评价致密油的关键指标。据孔隙度与渗透率划分出3类致密油储层。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紧密接触的成因关系,确定了3种致密油类型:①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②深湖水下三角洲砂岩致密油;③深湖重力流砂岩致密油。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段、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泉头组等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勘探发现。分析未来致密油发展前景,运用资源丰度类比法初步预测中国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106.7~111.5)×108t,是中国未来较为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

关键词:致密油;评价标准;致密油类型;致密油储层;资源潜力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2,33(3): 343-350入选年份:2012

自激振荡脉冲消泡机制分析与性能优化

倪红坚,王传伟,艾尼瓦尔,等

摘要:经济、环保、高效的消泡技术是泡沫钻井液循环利用的基础,基于该认识,提出自激振荡脉冲消泡技术。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分析自激振荡脉冲消泡的机制,探索消泡器性能的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自激振荡脉冲消泡器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自激振荡腔内能够形成显著的涡量扰动,激发局部负压和强烈湍流协同作用,致使泡沫破裂;自激振荡脉冲腔室内最大负压的绝对值和最大湍流强度均与消泡效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证实了自激振荡脉冲消泡机制;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提出的消泡技术可行。

关键词:自激振荡;脉冲射流;消泡;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2): 120-124入选年份:2012

自旋回和异旋回的识别及其在油藏地层对比中的作用

纪友亮,吴胜和,张锐

摘要:在分析自旋回、异旋回的发育背景、控制因素、存在的级别和范围的基础上,探讨自旋回的识别方法和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结果表明:低频的层序或旋回(1~4级)是受基准面变化产生的异旋回,中频的层序或旋回(5~6级)是受自旋回改造或干扰强烈的异旋回,高频层序或旋回(7级以上)属于自旋回;自旋回一般破坏异旋回的特征,使地层对比变得困难,但可以通过垂直物源方向和平行物源方向的对比剖面相互校对进行识别;特征明显的、分布范围广的事件性沉积(自旋回)可以在小层对比中起到正面作用,在油藏级别的地层对比过程中,由于地震剖面分辨率低,所起的作用很小,必须建立对比模式。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自旋回;异旋回;油藏地层对比;对比模式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4): 1-6入选年份:2012

固体酸催化合成ε-己内酯的研究Ⅰ. 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张光旭,欧华强,胡昌林,等

摘要:采用浸渍法和混烧法,以γ-Al2O3或Al-MCM-41为载体分别负载B2O3和WO3活性组分,制备了可用于环己酮催化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固体酸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SEM和T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利用ε-己内酯合成实验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混烧法制备的 B2O3/γ-Al2O3催化剂对环己酮氧化合成 ε-己内酯具有较高的活性。在 B2O3/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0.8 g,第一步反应中丙酸65.19 g、双氧水25.00 g、48.13 kPa、3 h,第二步反应中环己酮5.40 g、50℃、常压、2 h的条件下,ε-已内酯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95.80%和85.97%。在该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等结构参数对催化活性影响不大,而高温焙烧过程中B2O3进入γ- Al2O3晶相后产生的晶格缺陷是该催化剂高活性的关键。

关键词:环己酮;ε-己内酯;固体酸催化剂;浸渍法;混烧法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1,40(5): 486-491入选年份:201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流体动力作用下的石油运移与聚集特征

英亚歌,王震亮,范昌育

摘要:在压实研究基础上,利用等效深度法恢复出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和相应的油势。对过剩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与试油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距油源区近、过剩压力较小的地区,试油产量高,而日产油量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较差,表明过剩压力与石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主成藏期的油势分布表明,平面上油势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石油运移、聚集的区域,并与现今油藏分布基本吻合。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现今储层低渗的背景下,主成藏期的流体动力仍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等效深度法;过剩压力;油势;流体动力学;石油运移;陇东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1): 118-123入选年份:2012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何鲤,李梅,熊亮,等

摘要: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年代地层等资料,结合钻、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与井震标定,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①川西-川中须五段对比香四、香五、香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②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向东逐层上超至无沉积,在坳陷西坡的北、中段,须六段遭剥蚀,至南段须三段侧变为香二段;③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分析认为,底界面T52是解决安县运动界面与层序地层方案分歧的关键。在安县运动底界面T52之上地震波由NE往SW前积,之下由SW往NE前积,坳陷中心在彭州鸭子河一带。由西往东须家河组与香溪群为T4与T6两条地震波组控制的楔形体,其内以转换面T52为界分别发育各向东、西变薄的楔形体。最后,论述了湖盆东进与南迁过程中沉积中心迁移、物源水系变迁,以及相带展布与勘探领域转换的证据。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沉积相带;地震层序;安县运动;楔形体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6): 28-33入选年份:2012

中国 LNG加气机的市场、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熊茂涛,赵普俊,张宗平,等

摘要:随着我国LNG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LNG加气站不断增加,LNG加气机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详细介绍了LNG加气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分析了我国LNG加气机的市场及技术现状,指出目前LNG加气机市场还存在着LNG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价格昂贵和单、双流量计加气机并存等一系列问题,展望了我国LNG加气机产业的发展方向:①LNG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国产化;②单流量计LNG加气机的发展;③LNG加气机的强制检定;④LNG加气机的产业化。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LNG加气机行业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并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关键词:LNG汽车;LNG加气机;发展现状;LNG质量流量计;单流量计;双流量计;检定规程;产业化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6): 103-106入选年份:2012

苏里格气田地面工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赵勇,王晓荣,王宪文,等

摘要: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具有典型的“三低”(低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特征,采用常规方式开采,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该气田,在攻克了多种技术难题的基础上,以低成本开发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井下节流、井口不加热、不注醇、中低压集气、井口带液计量、井间串接、常温分离、二级增压、集中处理”等独具特色的苏里格气田地面工艺建设模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数字化管理,全面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服务,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降低了投资,满足了该气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极大地提升了气田管理和规模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地面工艺;建设模式;集输流程;经济效益;标准化;模块化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2): 17-19入选年份:20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封盖性能

钱一雄,何治亮,陈强路,等

摘要:利用5口区探井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微孔特征和测井资料等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封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和鹰山组位于中成岩 A-B亚段和晚成岩 A亚段。良里塔格组中颗粒灰岩的突破压力为1.81~29.76 MPa,突破半径为13.89~77.35 nm,变化较大;泥灰岩的突破压力为14.33 MPa,突破半径为9.77 nm;含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的突破压力为3.15~5.41 MPa,突破半径为25.90~44.51 nm。鹰山组灰云岩的突破压力为0.98~10.35 MPa,突破半径为13.52~142.60 nm。因此,良里塔格组泥灰岩、部分颗粒灰岩及鹰山组云灰岩均有一定的封盖能力,其连续厚度大于5 m,突破压力大于5 MPa,突破半径介于10~20 nm,孔喉半径小于0.1 μm。塔中鹰山组内分布稳定、厚4~10m的高电阻含云灰岩构成的致密层段可作为局部封盖层,是中1井奥陶系鹰山组上油、下气油气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成岩阶段;微孔结构;高阻层;局部封盖;储盖组合;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1): 1-8入选年份:2012

白垩储层: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以叙利亚Tishrine油田为例

张涛

摘要:目的: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其受控因素较多而较为复杂,国内岩溶型、礁滩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及复合型研究较多。在转向海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储层类型,把握这些储层特征对于我们准确评价一个油藏至关重要。以叙利亚Tishrine油田为例,介绍一种的特殊碳酸盐岩储层—白垩储层的特征、成因、控制因素及其对储量计算的影响,以避免高估资产价值。

方法:主要通过电镜资料、X-衍射、薄片、常规测井曲线、核磁测井(NMR)地层水、测试等资料描述叙利亚Tishrine油田上白垩统-始新统油藏储层的特征,结合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背景,探讨白垩储层形成的构造条件、沉积相模式、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而通过测试、测井解释成果对比分析探讨白垩储层含有大量微孔对储量计算的影响。

结果:Tishrine 油田上白垩统-始新统白垩储层或类白垩储层的典型特征是孔隙度高、渗透率特低,岩心孔隙度高达15%~35%,多数样品渗透率却小于1×10-3μm2。地层电阻率较低(1~5 Ω·m),束缚水饱和度可高达70%~95%。主要沉积于拉张断陷--坳陷盆地演化阶段的陆棚和外陆棚环境,含大量颗石藻(球),颗粒半径小,直径几个微米,发育大量粒间微孔,吼道半径在0.5~1.0 μm,加之高矿化度(海水的3~7倍)造成该碳酸盐岩地层电阻率极低。高水位期的外陆棚和陆棚间盆地有利于白垩储层的发育,因为陆棚相白垩和浅水陆源碎屑混合破坏白垩的孔隙度,在高水位期,陆架和陆缘海把陆源物质限定在近滨,不能进入白垩沉积区;压实作用和方解石胶结作用是白垩孔隙减少的主要因素,浅埋藏有利于孔隙的保存,粘土物质的介入容易促进颗石藻发生泥晶化和胶结作用而大大降低储层的有效性。对于本区Chilou-A层中部2 m厚的油层而言,无大气水暴露(表现为高盐度地层水)、高水位期(地层分布广且厚度稳定)、无陆源碎屑供应条件(泥质含量低)下有利于形成有效储层。晚期造缝事件对储层渗透性至关重要,裂缝多与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反转有关(扎格罗斯造山活动),同时裂缝也控制了油藏的几何形态和非均质性。

结论:该研究实例说明孔隙类型及其分布对油藏评价的重要性,沉积、成岩特征描述与流动特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是储层评价的必要手段。白垩沉积是该油藏微孔发育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孔低渗、高束缚水饱和度的特征,扫描电镜资料是识别该类岩石的主要依据,常规测井与核磁测井测量相结合才能确定基质孔隙中的可流动孔隙的含量,进而确定准确的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截止值的确定决定了净/毛比进而影响的储量估算,如何预测裂缝的分布、识别油层、确定储量计算参数是该类储层研究的难点。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5): 720-729入选年份:2012

新型碳三加氢催化—精馏耦合工艺的模拟研究

王宇飞,王婧,李东风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碳三加氢催化-精馏耦合工艺,将催化反应段放置在丙烯精馏塔的提馏段。与传统加氢工艺相比,催化-精馏耦合工艺的特点是利用丙烯精馏塔将丙烯与丙炔和丙二烯(MAPD)进行分离,被提浓的MAPD在催化反应段进行加氢反应。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碳三加氢工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催化反应段丙烯的浓度降低,MAPD的加氢转化选择性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丙烯收率提高2.1%~4.5%,丙烯精馏能耗降低2.5%~5.6%;催化-精馏耦合工艺还具有很好的高加氢负荷性能及抗催化剂失活的能力,可以延长催化剂的再生周期4~5倍,且对于重质裂解原料有更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碳三加氢;丙烯精馏塔;催化-精馏耦合工艺;流程模拟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2,41(8): 880-884入选年份:2012

NiMoC/γ-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三重整反应

黄江南,邹汉波,陈胜洲,等

摘要:采用共浸渍和程序升温碳化法制备了一系列NiMoC/γ-Al2O3催化剂,并用于甲烷三重整制合成气反应,通过XRD,H2-TPR,CO2-TPD,O2-TPO,TG-DSC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i的添加对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性能和晶型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Ni)∶m(Mo)=0.4的NiMoC-0.4/γ-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在常压、850℃、气态空速4600 mL/h、n(CH4)∶n(O2)∶n(Co2)∶n(H2O)=1.00∶0.16∶0.39∶0.30的条件下,CH4转化率达95.8%,CO2转化率接近100%,H2与 CO的收率分别为99.0%和95.8%,产物中V(H2)∶V(CO)=1.85。表征结果显示,Ni的添加有助于M02C的形成,并增强了Mo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碱性位。由于Ni3C比碳化钼更易被氧化,从而保护了碳化钼不被氧化,在反应气氛下催化剂中的Mo物种可进一步被碳化,使得高温下NiMoC-0.4/γ-Al2O3催化剂的活性较高且较稳定。

关键词:钼;镍;催化剂;甲烷三重整;合成气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2,41(3): 254-259入选年份:2012

切流式旋流器内两相流场的模拟

王振波,马艺,金有海

摘要:将雷诺应力模型与欧拉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切流式单、双入口旋流器内的单相和两相流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与双入口旋流器比较,单入口旋流器内流场存在明显偏心现象,并且速度分布和湍流参数均存在偏差,流场很不稳定;对于油水两相流场,双入口旋流器的油相和水相体积分数径向变化梯度更大,油相更倾向于向轴心移动形成油核;双入口旋流器的工作性能优于单入口旋流器;试验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水力旋流器;油水分离;数值方法;模拟;Fluent软件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 136-140,145入选年份:2013

分离碳酸二甲酯和甲醇的常压-加压精馏工艺流程的模拟

张军亮,王峰,彭伟才,等

摘要:针对尿素醇解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工艺中DMC含量较低的DMC-MeOH物系的分离,建立了模拟常压-加压精馏工艺流程的模型。物系的液相活度系数由Wilson方程计算,通过Aspen Plus过程模拟软件对常压-加压精馏工艺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常压-加压精馏工艺的主要物流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所建立的模型可靠;在满足产品中w(DMC)=99.5%的条件下,工艺模拟优化的结果为:常压精馏塔和加压精馏塔(1.0 MPa)的实际塔板数分别为21和11,进料板位置分别为第6和第4块塔板,回流比分别为3.5和1.1,塔顶采出与进料流量比分别为0.63和0.92。

关键词:尿素醇解法;碳酸二甲酯;甲醇;精馏;AspenPlus软件;模拟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0,39(6): 646-650入选年份:2013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邹才能

摘要:目的: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不断扩大,从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进入到目前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从常规油气资源延伸到非常规油气资源,从常规单一闭合圈闭油气藏扩展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据统计,全球2007年“连续型”气藏的天然气产量规模达5000×108m3,占天然气总产量的1/6,本文系统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背景、地质特征、成藏机理、勘探潜力与评价方法。

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其次,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分析,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与成藏机理,归纳总结“连续型”油气藏主要类型及其控制因素与分布特征,并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的FORSPAN模型作为“连续型”油气聚集评价方法。

结果:“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它与传统意义的单一闭合圈闭油气藏有本质区别,也可称之为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或非常规油气藏。“连续型”强调油气分布连续或准连续;“油气藏”指油气聚集场所,也可称连续型油气“场”,主要发育于非常规储集体系之中,缺乏明显圈闭界限,无统一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含油气饱和度差异大,油气水常多相共存,与常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分布特征、技术方法等有显著不同。

“连续型”油气藏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初步提出“连续型”油气藏的分类方案:根据储集岩类型分为低—特低孔渗(致密)砂岩气藏、页岩油气藏、碳酸盐岩连通孔缝洞型油气藏、火山岩孔缝油气藏、煤层气藏等;根据油气成因分为热成因油气藏、生物成因油气藏、混合成因油气藏;根据生储组合分为自生自储油气藏、非自生自储油气藏;根据油气来源,分为自源型油气藏、他源型油气藏;根据油气赋存状态分为吸附型油气藏、游离型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根据连续性特征分为成藏过程连续型气藏、成藏空间连续型油气藏、开采过程连续型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资源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的FORSPAN模型,其评价程序和流程是首先把一个连续型油气聚集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的基本单位,通过对每个评价单元进行评价,选取每个评价单元的最终天然气采收率估计值(EUR);然后进行油气地质风险和开发风险评价,并对未来有潜在可增储量的未测单元的数量和EUR作出预测,最后预测潜在可增储量分布。

结论:“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与传统单一圈闭油气藏的本质区别是油气聚集形式和赋存状态。传统的油气藏内涵是基于单一圈闭概念,即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连续型”油气藏分布于大范围连片的储集体系内,易于形成“连续型”大油气区(层)。各类“连续型”油气藏具有2个关键性标志:弥漫式含油气的大规模非常规储集体系,多数源储一体,缺乏明显圈闭界限;流体分异较差,无统一油水界面与压力系统、含油气饱和度差异大、油气水多相易共存等。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6): 669-682入选年份:2013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韩大匡

摘要:中国油田基本为陆相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偏高,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提出“3个结合”综合治理方法,即:不均匀井网(在剩余油富集区钻高效调整井)与均匀井网(指整装油田)或相对均匀(断块油田)井网相结合;均匀或相对均匀井网与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或其他高效的剩余油驱替方式相结合;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为此需要综合运用和发展地质、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学科的新技术确定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和规模,对此提出了比较系统、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含水油田;水驱采收率;二次开发;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 583-591入选年份:2013

中国海相盆地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张水昌,张宝民,李本亮,等

摘要:中国陆上海相沉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新生代3期重大构造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海相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分布,使得油气富集、分布规律变得非常复杂。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海相层系多期油气成藏的典型实例。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形成的地质基础,但油藏多已遭破坏,现今仅残存沥青。晚古生代,满加尔凹陷西部奥陶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并在南北两大隆起部位持续充注成藏,随后早中生代发育的构造挤压变形与抬升剥蚀使这期聚集的油气遭受了明显的生物降解。晚新生代盆缘改造和陆相磨拉石建造的叠置加速了台盆区二次裂解气的生成,溶解了早期聚集的原油,形成了独特的大型凝析气藏。3期主要构造变革不但控制了海相沉积盆地形成、烃源岩沉积及其热演化、储集岩沉积与储集层形成,也深刻影响了油气运聚成藏和调整改造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重大构造变革期;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历史;成藏复合效应;复式油气藏;塔里木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1): 1-15入选年份:2013

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

王明健,何登发,包洪平,等

摘要:利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与方法研究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总结其成藏模式。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来自隆起南部及乌审旗地区的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冲积扇相辫状水道砂体,河流相河道砂坝砂体及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储集层;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厚层泥岩构成区域性盖层,另有众多局部盖层;生、储、盖层具有良好的组合关系,形成自生自储式(隆起南部)和下生上储式(隆起南部、北部)生储盖组合。天然气主要通过优势输导砂体、不整合面、断层和裂缝组成的输导体系向北部运移;隆起北部地区以局部构造圈闭、远源成藏为主,而南部地区以岩性圈闭、近源成藏为主。

关键词:伊盟隆起;上古生界;成藏地质要素;运移;圈闭;成藏模式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1): 30-39入选年份:2013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期转火驱技术

关文龙,席长丰,陈亚平,等

摘要:通过室内一维、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后期转火驱开发的机理和相关油藏工程问题。研究表明:注蒸汽后期地层次生水体的存在会降低火驱燃烧带峰值温度、扩大热前缘波及范围,其干式注气过程同样具有湿式燃烧的机理,由次生水体造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单位体积地层燃料沉积量、氧气消耗量等燃烧指标影响不大。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火驱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5%,火驱过程中有明显的气体超覆现象,油层最底部存在未发生燃烧的结焦带,但结焦带中大部分原油已被驱扫,剩余油饱和度低于20%。结合稠油油藏注蒸汽后期的储集层特征和现有井网条件,对火驱驱替模式、井网、井距和注气速度等进行了优化,并筛选了点火、举升、防腐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结果应用于新疆H1井区火驱矿场试验中,目前矿场试验初见成效。

关键词: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注蒸汽;湿式燃烧;物理模拟;数值模拟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4): 452-462入选年份:2013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邹才能

摘要:目的:石油地质学和全球油气勘探目标,具有从毫米—微米孔喉的圈闭油气领域逐渐向纳米孔喉的源储共生连续型油气聚集新领域发展的趋势。针对单纯利用传统油气地质理论进行非常规油气研究所存在的十大误区,本文提出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的基本内涵、总结其形成与分布特征及评价方法,明晰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方法:全面回顾全球油气工业发展历程,通过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立足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实际,解析纳米(孔喉)油气的形成机制。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为例,总结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的类型、特征、分布及评价方法。

结果: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

非常规连续型纳米孔喉油气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传统圈闭找油理念,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关键在于大规模纳米孔喉储集层的致密背景,以及油气生成、排聚(包括油气主要排聚阶段)的主要时限。已发现源储共生致密储集层中广泛发育孔喉直径小于1000 nm的纳米级孔喉,并首次观察到石油的赋存。提出了不同序列储集空间控制烃类资源聚集模式,即在毫米级(孔喉直径大于1 mm)及以上孔隙中流体可自由流动,形成“管流”,服从静水力学规律;在微米级(孔喉直径1 mm~1 μm)孔隙中毛细管阻力限制流体自由流动,形成“渗流”,服从达西渗流规律;在纳米级(孔喉直径小于1 μm)孔喉中流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巨大的黏滞力和分子作用力,一般条件下,流体不能自由流动,形成“滞留”,即使改变温压条件也仅能以分子或分子团的状态进行扩散,如粉细砂岩、页岩、黏土等非常规致密层的孔喉属该类型,需用纳米技术开采。

中国含油气盆地发育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

结论:非常规油气聚集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增加了新的领域,即源储共生致密油气层系,其资源总量大,孔喉小,物性较差。纳米孔喉油气系统聚集机理是非常规油气地质的重要基础,需深入分析纳米孔喉油气的流动、聚集机制,探索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方法。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陆海”模式不同于北美非常规油气的“海相”模式,突破的关键在于水平井压裂、纳米提高采收率等技术的支撑。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方向。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1): 13-26入选年份:2013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

摘要: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1012m3,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5×1012~25×1012m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致密油可采资源量为13×108~14×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60×108t,油砂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目前已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应用效果显著。致密气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待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起步。未来1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将显著增长,在弥补常规油气产量短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勘探开发技术;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气;煤层气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 129-136入选年份:2013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孙永河,漆家福,吕延防,等

摘要:系统分析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渤中坳陷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有3期:①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形成NNE向、NE向、近EW向伸展断层;②东营组沉积时期叠加了NNE向右旋走滑伸展断层和NW-NWW向左旋走滑伸展断层;③明一段-第四系沉积时期,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NNE向断裂再次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裂的斜坡带和中央凸起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域。

关键词:渤中坳陷;断裂构造;断裂演化;油气聚集;烃源岩分布;油气运移通道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8,29(5): 669-675入选年份:2013

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陈尚斌,朱炎铭,王红岩,等

摘要:借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了中国页岩气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这百余篇论文的分布特征,归纳了研究机构、科研群体及基金资助等情况,综述了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其研究的走向和发展需求。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页岩气论文总数少,具有典型发展初期阶段分布特征,说明基础研究与勘探开发刚驶入一个全新的起步发展阶段,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页岩气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地质基础研究工作必受重视,勘探试井及与之相关的产能模拟、压裂等增产开发措施研究也会逐步展开;②基于地质条件、成藏要素及油气产区特殊条件的综合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第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先导性试验建设基地;③在政策扶植和基金支持下,坚持科技攻关,开展多种合作,增进学术交流,促进人才培养,中国页岩气研究将迅速发展,并会较早结束探索阶段而逐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页岩气;论文分布特征;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综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0,31(4): 689-694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梁狄刚,冉隆辉,戴弹申,等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潜力、油藏类型、裂缝型储层及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行的再认识,作者认为:①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比目前的(10~11)×108t要大得多。②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及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源内或近源聚集;储层具有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大面积整体含油,多层系叠合连片,“连续”分布在斜坡及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③不能把侏罗系油层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测试及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④这类非常规致密油的储量规模很大,但是要采用以压裂为主的非常规技术进行开采。建议以龙岗地区沙溪庙组为突破口,推动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局面。

关键词:四川盆地;资源量;非常规石油聚集;致密油层;裂缝型油层;勘探潜力;压裂改造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1,32(1): 8-17入选年份:2013

中国上扬子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及特征

董大忠

摘要:目的:近年来,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或页岩组合已逐渐被认识是具有油气成藏潜力的非常规储层,可以形成页岩气藏。虽然在含油气盆地中找到富有机质、生气的页岩并不难,但要找到渗透性好、脆性好、易压裂的富有机质、生气的页岩则具有挑战性。本文利用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初步探索了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与特征。方法:从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出发,以沉积、地球化学、储层及含气性等为重点,采用岩石薄片分析、X-衍射、扫描电镜、测井解释等设备和方法综合分析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首先,根据沉积岩厚度、岩石组合及生物群落等特征,分析上扬子区早古生代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的沉积环境,推测富有机碳黑色页岩(TOC>2%)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利用岩石薄片分析、X-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和设备,探讨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储层特征。最后通过岩心测试与等温吸附模拟来进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含气性分析。

结果:从岩相分析可以看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厚度一般为300~500 m;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岩性组合为黑色笔石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厚度约100~500 m。岩石X-衍射分析表明,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37.1%~71.2%,粘土矿物含量为37.4%~48.3%;筇竹寺组黑色页岩脆性矿物含量40.0%~80.8%,粘土矿物含量为21.1%~56.4%;储层物性 GRI分析和岩心实测孔隙度测得龙马溪组为2.43%~15.72%,筇竹寺组为0.34%~8.10%。含气量测试表明,龙马溪组、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气显示普遍,井段多,威5井获2.45×104m3/d的工业气流。威远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厚200~340 m,有机碳含量(TOC)0.76%~6.46%,Ro值2.56%~3.14%,脆性矿物含量48.2%~78.7%,孔隙度0.34%~8.10%,气测显示率为31.7%。

结论:(1)指出上扬子区早古生代的浅海—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了筇竹寺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与分布,深水陆棚沉积中心厚度最大;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TOC)普遍较高,平面上富有机碳黑色页岩(TOC>2%)与深水陆棚相分布一致,纵向上富有机质黑色页岩集中发育在各组的中下部—底部;(2)富有机质黑色页岩脆性矿物丰富、含量大,粘土矿物单一、无蒙脱石;基质孔隙、微裂缝发育,成丝状、网状及蜂窝状分布,具有良好的孔、渗能力;(3)黑色页岩钻井气显示活跃,岩心含气量在最低工业开发门限之上,等温吸附模拟甲烷吸附能力强;(4)上扬子区下古生界筇竹寺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是较现实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威远地区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在多井、多层段钻遇不同级别的天然气显示,是目前认识较为深刻的页岩气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3): 288-299,308入选年份:2013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为例

蔡希源

摘要: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成岩相3种因素控制。有效孔隙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超深、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储层和高产富集带预测难度大。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解决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等关键问题。该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须家河组二段钻井成功率从15%提高到89%,高产井命中率从9%提高到6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1×108m3,实现了川西致密气田的高效勘探。

关键词:有效储渗体;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储层预测;深层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高产;须家河组气藏;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6): 707-714入选年份:2013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丁晓琪,张哨楠,谢世文,等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致密低渗透、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已成为中石化能源接替区之一。通过烃源岩、储层物性、圈闭特征、成岩作用及泥岩欠压实特征分析,认为构造作用造成了成岩作用路径及过剩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使储层类型多样,最终导致了中生界成藏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将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油藏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3种类型:自源高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低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远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高效储层;自源“低压”半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碎屑岩古风化壳;而远源常压开放油藏勘探重点则为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

关键词:成藏系统;低渗透;中生界;欠压实;镇泾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2): 157-164入选年份:2013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何治亮,魏修成,钱一雄,等

摘要: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易溶蚀、易充填和成因、演化复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为主要对象,开展了环境描述、形成机理、发育模式和分布预测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①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能力对比实验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结构、流体介质、添加物加入在开放与封闭状态下,碳酸盐岩溶蚀行为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遵循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的“溶蚀窗”规律。②碳酸盐岩储层总体上受控于环境与地质作用过程两大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储集体“五因素”(构造、地层、岩相、流体、时间)的剖析,表明不同地区和层系的储层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成因特点、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面临复杂地表-构造、埋深大、形态复杂、非均质性强等不利条件,通过“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水平,利用井-震结合,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分析其非线性特征,揭示储层内部的不连续性、不规则性,定量计算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技术路线的实施,可以有效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岩溶储层;白云岩储层;礁滩储层;成因机理;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4): 489-498入选年份:2013

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陈祥,王敏,严永新,等

摘要:泌阳凹陷ASI井陆相页岩储层压裂后获得最高日产油4.68 m3、天然气90 m3,从而在我国东部陆相第三系断陷湖盆页岩油气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页岩油与页岩气通常为共生关系,文章将重点应用地质实验、地质录井、测井等资料对泌阳凹陷深凹区AS1井井区的页岩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储集特征及保存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S1井2450~2510 m主力页岩段单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镜质体反射率值一般在0.57%~0.72%,表明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和生烃高峰期。含油气页岩录井气测异常明显,测井曲线上具有“三高两低”的特征;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微孔隙、微裂缝,储集性能较好;储层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易于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采用容积法对泌阳凹陷深凹区页岩油气资源量进行计算,得出泌阳凹陷页岩油气资源量5.4×108t,勘探潜力较大,勘探前景良好。

关键词: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成藏条件;陆相页岩油气;泌阳凹陷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4): 568-576入选年份:2013

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尹伟,郑和荣,胡宗全,等

摘要:通过对已发现油气与有利相带、局部构造、断裂及裂缝分布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油资料与砂体厚度、储层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开展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本区延长组油气富集“三元主控”的地质新认识-有利相带、局部构造背景、断裂及裂缝共同控制油气富集;油气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北西-南东宽缓鼻状构造高部位是油气富集区;垂直缝及高角度斜交缝是研究区延长组主要的有效裂缝。断裂及裂缝控制油气富集。长6和长8已发现油藏和规模储量主要分布在断距较大的 F2和 F3断裂带的附近。并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即区块东南部局部鼻状构造、断裂及裂缝发育带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主河道砂体叠置区是该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关键词:断裂;有利相带;构造背景;油气富集;延长组;三叠系;镇泾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2): 159-165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蒋裕强,董大忠,漆麟,等

摘要:页岩气独特的赋存状态,“连续成藏”的聚集模式,区别于常规天然气储层的特征以及评价内容等决定了页岩气储层研究的特殊性。目前,国内针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大量调研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四川盆地最新的浅井钻探和野外露头取样资料,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详细分析了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有机质特征、矿物组成、物性特征、储渗空间特征),进而总结了页岩气储层评价的主要内容;同时,借鉴美国页岩气勘探成功经验,从实际资料出发,筛选出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含气性等8大关键地质因素,进而提出了一套较为适用的储层评价标准。据该标准评价后认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2套海相黑色页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关键词:页岩气;储集层;溶蚀孔隙;有机孔隙;裂缝;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关键地质因素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0,30(10): 7-12入选年份:2013

渝页1井地质背景及钻探效果

张金川,李玉喜,聂海宽,等

摘要: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由于地质及地形条件复杂、含气性变化大,页岩气资源潜力有待查明。位于重庆市彭水县境内的页岩气取心井--渝页1井揭示了高陡构造带上黑色页岩及其中的含气特点。该井钻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地层厚度为225.78 m(未穿)。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井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具有有利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典型的浅层页岩气特点,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了3.7%,有机质成熟度(R)平均为2.04%。黑色页岩中裂缝及微孔隙发育,储集空间包括了黏土矿物粒问微孔隙、页理间孔隙、溶蚀孔隙、成岩微裂缝及构造裂缝等。实验计算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含气量介于1.0~3.0 m3/t。研究表明,渝页1井所揭示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页岩分布广泛,页岩气资源潜力大。

关键词:渝东南高陡构造区;页岩气;渝页1井;地质背景;钻探效果;含气性;资源潜力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0,30(12): 114-118入选年份:2013

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

杨华,刘新社,孟培龙

摘要:苏里格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勘探面积约4×104m2。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震信噪比低,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较强,气层有效厚度较薄、单井产量低,勘探难度较大。近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通过深化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技术攻关,明确了苏里格气田有效储层分布和天然气富集规律,创新形成了地震有效储层预测、复杂气层测井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改造等先进适用的勘探技术。勘探目标从砂体预测转向有效储层与含气性预测,通过整体勘探,探明了我国第一个超万亿立方米储量的整装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规模达2.85×1012m3,同时在苏里格南部地区形成了新的资源接替区。预计2015年以前,苏里格地区的天然气储量规模可超过3.5×1012m3,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230×108m3。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勘探技术;勘探成果;资源接替区;储量和产量增加;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2): 1-8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藏储层压裂实验评价关键技术

付永强,马发明,曾立新,等

摘要:页岩气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因其基质具有超低渗透特点,使得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裂缝网络是获得工业性气流的关键。页岩气井的缝网压裂设计有别于常规低渗透砂岩储层压裂设计,特殊的室内实验评价技术是缝网压裂设计的重中之重。为此,从常规的压裂实验评价入手,分析对比了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储层力学性质特征,针对页岩岩石脆性特征以及储层岩心敏感性等实验评价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实验评价研究,并与现场压裂缝高示踪剂监测、地面微地震裂缝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所取得的认识可为页岩储层实验评价分析及缝网压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页岩气;储集层;改造;实验;评价;缝网压裂;优化设计;压裂液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4): 51-54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现状及难点分析

崔思华,班凡生,袁光杰

摘要:页岩气勘探开发在中国刚刚起步,缺乏相关技术经验。为此,介绍了国外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国外页岩气开发先后经历了直井、单支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丛式井、丛式水平井钻井(PAD水平井)的发展历程;目前水平井已成为页岩气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要考虑其成本,垂直井段的深度不超过3000 m,水平井段的长度介于500~2500 m;PAD水平井钻井利用一个钻井平台作为钻井点,先后钻多口水平井,可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是比较新的页岩气钻井技术;页岩气固井主要采用泡沫水泥固井技术,完井方式以套管固井后射孔完井为主。在综合分析国外页岩气钻完井技术及钻完井难点的基础上,指出国内页岩气钻井应着力解决在保持井壁稳定、预防事故、降低钻井成本、研发配套仪器和优选钻井液配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页岩气;钻井技术;现状及难点;水平井;欠平衡钻井;固井;完井;钻井液配方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4): 72-75入选年份:2013

加快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路径

张大伟

摘要:目前,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新亮点。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中国油气资源格局,甚至改变整个能源结构,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的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状况,对比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了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几个问题,即:资源家底不清,缺乏政策支持,缺乏核心技术,投资主体单一,管网设施不足。最后,提出了加快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路径,即:调查先行、规划调控、招标出让、多元投入、技术攻关、对外合作、建设管网、注重环保。

关键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状况;资源潜力;问题;利用;路径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5): 1-5入选年份:2013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产量的影响——以北美Haynesville页岩气藏为例

李庆辉,陈勉,Fred P·Wang,等

摘要:我国页岩气开发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分析国外成功的开发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对北美Haynesville页岩气藏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程因素对该页岩气藏开发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页岩气井水平段长度、压裂级数、加砂量、油嘴尺寸、井底压力和是否采取重复压裂施工对累积产量有显著影响;水平段长度在1500~1650 m之间、压裂级数12~17级、加砂量1500~3000 t、油嘴尺寸8~9 mm为该地区常用且效果较好的设计方案;井底压力高的区域页岩气产量相应较高,这与井底超压改善页岩脆性、优化压裂效果有关;重复压裂能够显著提高页岩气总产量,作业时机的选择与增产效果关系密切。

关键词:页岩气;工程因素;生产能力;水平井;压裂(岩石);规模;重复压裂;增产效果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2,32(4): 54-59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

聂海宽,唐玄,边瑞康

摘要:在系统研究美国页岩气成藏理论和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页岩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指页岩本身的因素,包括有机质类型和含量、成熟度、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矿物组成、厚度、湿度等;后者主要包括深度、温度和压力等。其中,有机质类型和含量、成熟度、裂缝及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控制页岩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结合主要影响参数,建立了预测页岩含气的种类、比例和页岩气藏发育有利区的参数模型。运用此模型类比研究发现,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页岩层中,寒武系和志留系是页岩气发育的最有利层系。寒武系页岩气藏发育最有利区位于四川盆地和米仓山-大巴山前陆以及渝东、黔北、湘西-江南隆起北缘一线;志留系页岩气藏发育最有利区位于上扬子的四川盆地和米仓山-大巴山前陆和渝东-鄂西一带、中扬子鄂北以及下扬子苏南等地。并对各有利区的泥页岩指标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页岩气早期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页岩气;主控因素;中国南方;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有利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9,30(4): 484-491入选年份:2013

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

沃玉进,汪新伟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野外构造剖面、地震-地质解释、钻井资料等,总结出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等3大类共计11小类的地质结构类型,分5个区带剖析了区内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与地质结构类型的展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不同地质结构的成因,认为地质结构类型差异与变形带内主控断层所滑脱的深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滑脱深度决定了该地质结构类型中区域盖层的剥蚀程度及断层对油气保存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其油气保存条件。其中,单层稳定结构、双层结构的深部构造、三层结构的中部构造因区域盖层保存完好、主控断层多为烃源断层而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带。

关键词:地质结构类型;褶皱-冲断带;保存条件;中、上扬子地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 177-187入选年份:201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

邓秀芹,刘新社,李士祥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机理,在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基础上,明确了钠长石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的早期充注过程中,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生排烃高峰期,含铁碳酸盐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抬升降温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为晚期充注的产物。同时结合现今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探讨生排烃高峰期储层古孔隙度和古渗透率,提出生排烃高峰期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尚未形成,含铁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储层致密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烃类包裹体;成岩序列;古物性;超低渗透油藏;致密史;成藏史;鄂尔多斯盆地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 156-161入选年份:2013

LA-SO42-改性SBA-15分子筛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田志茗,邓启刚,尹燕磊,等

摘要:用固体研磨法对SBA-15分子筛进行LA-SO42-改性,制备了LA-SO42-改性SBA-15分子筛(LA-SO42-/SBA-15)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低温N2吸附-脱附、热重-差热分析、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LA-SO42-/SBA-15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LA已进入SBA-15分子筛中,制得的LA-SO42-/SBA-15催化剂保持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结构。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得LA-SO42-/SBA-15催化剂的表面酸强度(H0)为2.77<H0≤ 3.30,酸量为0.5972 mmol/g。采用LA-SO42-/SBA-15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优化的合成反应条件为:N(冰乙酸):N(正丁醇)=1:1.4,催化剂用量为冰乙酸质量的7.5%,反应时间为120 min,在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0.6%。

关键词:SBA-15分子筛;镧改性;酯化反应;催化;乙酸正丁酯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7): 667-671入选年份:2013

水滑石类插层组装功能材料

陆军,LIU XIAOLEI,史文颖,等

摘要:水滑石类(LDHS)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阴离子型层状材料。LDHS的构筑单元和结构的可控性和多样性,为此类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以LDHS的层状结构和可插层性为线索,介绍了LDHS的结构特征和制备化学,讨论了阴离子插层LDHS的组装原理和主-客体相互作用,对基于主体层板调控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种插层LDHS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LDHS的结构创新和制备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滑石类化合物;插层组装;功能材料;主-客体相互作用;制备和应用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6): 539-547入选年份:2013

无黏结剂HZSM-5沸石催化稀乙醇脱水制乙烯

程晓维,JIN YONGMING,汪靖,等

摘要:分别以低硅有黏结剂HZSM-5沸石(硅铝比约30)与无黏结剂HZSM-5沸石为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在稀乙醇脱水制乙烯(ETE)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后者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在反应温度低于260℃时,乙烯选择性和收率较高。对比了3种不同骨架硅铝比的无黏结剂HZSM-5沸石催化剂(Z435,Z92,Z31,骨架硅铝比分别为435,92,31)在ETE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随骨架硅铝比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分别以HCL溶液、水蒸气及水蒸气-HCL溶液相结合处理的方法对Z31催化剂进行改性,以调节其吸附性质及表面酸量,并对比了不同方法改性的Z31催化剂的活性,发现水蒸气-HCL溶液相结合处理的Z31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在235℃时乙醇转化率达到99.0%,乙烯选择性及收率分别达到98.0%和97.0%。

关键词:稀乙醇;脱水;乙烯;无黏结剂;HZSM-5沸石;催化剂;改性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6): 548-553入选年份:2013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姜在兴

摘要:分别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相关的理论和基本概念。层序地层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方法标准化及应用地区特殊化,尤其要加强深水层序、碳酸盐岩层序及层序模拟研究。沉积体系研究要由静态描述向动态模拟、由宏观分析向微观刻画发展,要加强沉积过程恢复,在更规范、更精细的等时层序格架内编制沉积体系图件,为寻找油气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沉积过程;沉积体系;层序格架;层序地层学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5): 535-541入选年份:2013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控制聚合方法

贾旭,张跃军,余沛芝

摘要:对控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特性黏数的聚合工艺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以已知杂质含量的工业一步法合成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无需使用链转移剂和链终止剂,通过控制单体的起始含量(W(DMDAAC)=35.0%~65.0%)和引发剂APS的用量(M(APS)︰M(DMDAAC)=(0.25~10.00)︰100)制备出单体转化率大于98.00%、特性黏数为0.10~3.00 dl/g的7种PDMDAAC。讨论了目标产物制备条件的多样性、影响目标产物特性黏数及转化率的因素,并与文献方法进行了比较。该PDMDAAC产物控制聚合方法简洁、稳定、重复性好且已工业化应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PDMDAAC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过硫酸铵;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控制聚合反应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1): 49-54入选年份:2013

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

杨正明,于荣泽,苏致新,等

摘要: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和未动用储量中特低渗透储量占很大的比例,迫切需要对特低渗透多孔介质中非线性渗流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特低渗透油田储集层岩心特征和流体渗流特征,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的非线性渗流模型,依此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并研制了相应的特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利用所研制的特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榆树林特低渗透油田树322区块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表明:拟线性渗流只发生在井口附近的局部小区域内,而在地层内部相当大的区域内是非线性渗流,非线性渗流占据了地层渗流的主导地位。因此,考虑非线性渗流比以往只考虑线性渗流以及考虑拟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更适合特低渗透油田。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田;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规律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1): 94-98入选年份:2013

ZSM-5催化剂在乙醇脱水反应中的失活与再生

周丽雯,王飞,罗漫,等

摘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ZSM-5分子筛催化乙醇脱水生成乙烯反应的积碳失活实验,采用x射线衍射、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低温氮吸附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乙醇脱水反应中,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导致分子筛微孔堵塞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积碳物种主要是带有双键的聚合态化合物(或芳香族化合物)。再生后的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在1000 h的反应过程中,乙醇转化率始终在99.5%以上,乙烯收率也保持在98%以上。同时再生过程未改变分子筛中铝的状态。

关键词:ZSM-5分子筛;催化剂;乙醇脱水;乙烯;积碳;失活;再生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4): 333-337入选年份:2013

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

邹才能,陶士振,周慧,等

摘要:根据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与储集层分布的关系,探讨成岩相的形成机理、划分方案与评价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和意义。针对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扩容性成岩相,提出了有机酸性水溶解作用、自云石化等8种主要成岩作用机理。划分出9类扩容性成岩相和7类致密化成岩相,提出了反映岩性、成岩作用和孔渗性3个层次内容的“孔渗级别+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类型”的成岩相命名方案。在成岩相勘探评价中,强调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和岩心薄片等综合定量预测,提出了“四个步骤”、“三图叠合”的评价方法和成图方式,根据不同成岩相类型的分布预测有利储集体、“甜点”、成岩圈闭及油气成藏。指出了成岩相的发展方向及成岩学的设想和思考。

关键词:成岩相;成因机理;分类命名;评价方法;油气勘探;成岩学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 526-540入选年份:2013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等

摘要: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干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断挤压背景下多物源间断性快速注入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粗粒三角洲体系,平缓构造背景下低-特低渗透砂体内天然气运聚过程中浮力作用受限,达西和非达西渗流机制并存,形成气-水-干层共生的混相成藏系统等新认识。对成岩相进行了定量分类,确定了8种成岩亚相、20种成岩微相。运用压实率、胶结率,溶蚀率等指标定量表征成岩相,运用RO值、地层水参数等定量剖析了成岩相的成因。“连续型”气藏形成的大气区主要发育干中国中部构造稳定的大型陆相坳陷、前陆平缓斜坡或海陆交互相环境,具有大面积层状展布、无明显的圈闭界限和直接盖层、连片砂体弥漫式含气并有“甜点”、资源规模大、储量丰度较低和开采技术要求高的特点。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层状大气区;层状蒸发式排烃;差异分流汇聚;非常规圈闭;“连续型”油气藏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 307-319入选年份:2013

中国岩溶储集层分类与特征及相关的理论问题

张宝民,刘静江

摘要:中国岩溶储集层分布广泛,可建立地质、录井、测井和地震综合识别标志,并可应用不整合面、洞穴碎屑充填物岩性及其古生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定时断代。其成因类型包括潜山、礁滩体,内幕、顺层深潜流、垂向深潜流和热流体岩溶,前3个属于基准面岩溶,受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控制;后3个为非基准面岩溶,主要受构造和断裂控制。岩溶相带划分应充分考虑基准面、非基准面岩溶的内在联系和深部湍流带的存在以及岩溶成因类型。含油气盆地碳酸盐岩层系溶蚀流体的复原及溶蚀孔洞缝和大型溶洞溶蚀机理分析对油气储集层评价和预测至关重要。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方面,强调在进一步深化非地带性内营力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对地带性外营力的研究。

关键词:岩溶储集层;内幕岩溶;顺层深潜流岩溶;垂向深潜流岩溶;层序界面;岩溶相带;溶蚀流体;控制因素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 12-29入选年份:2013

低渗透油藏拟启动压力梯度

熊伟,雷群,刘先贵,等

摘要:对大庆外围和长庆西峰油区低渗透油藏岩心进行了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和渗流实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低渗透储集层拟启动压力梯度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由于储集层中固液作用形成的边界层的存在,且低渗透油藏喉道非常微细,因而低渗透油藏流体流动需要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在低压力下,参与渗流的喉道少,岩心断面上的渗流截面小,随着驱动压力增加,参与渗流的喉道数量增加,岩心断面上的渗流截面增大。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饱和度对拟启动压力梯度有显著的影响。主流喉道半径及可动流体饱和度越大,拟启动压力梯度越小。拟启动压力梯庹是储集层渗流非线性程度和渗流能力的表征参数,是孔隙结构、固液作用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饱和度;非线性渗流;喉道;拟启动压力梯度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2): 232-236入选年份:2013

中国石油重点勘探领域——地质认识、核心技术、勘探成效及勘探方向

贾承造,赵政璋,杜金虎,等

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和剩余油气资源领域分布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成熟探区富油气凹陷(区带)四大勘探领域。指出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前陆盆地冲断带是寻找大发现的重要领域,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增储地位日趋重要,富油气凹陷(区带)精细勘探潜力仍然很大。分析认为未来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前陆盆地、富油气凹陷(区带)、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和非常规资源等七大领域,其中前四大领域勘探潜力仍然很大,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及非常规资源将是未来实现中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中国石油;勘探领域;地质认识;核心技术;勘探思路;重大发现;勘探方向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 385-396入选年份:2013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地质特征及评价技术

赵文智,邹才能,冯志强,等

摘要: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表明火山岩作为储集体,在适宜条件下,只要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就可以成藏。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具有以下地质特征:①发育烃类和非烃类两大类气藏,前者因密度偏轻,多分布干与次级深断裂伴生且埋藏较浅的火山岩中,后者则分布干与超深断裂伴生且较深的火山岩中;②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煤系气源岩、营城组火山岩和登娄库组泥岩构成良好生储盖组合,控制主要火山岩气藏的分布;③火山口与爆发相火山岩多沿深大断裂分布,故深大断裂控制较大型火山岩气藏分布;④与深大断裂相伴的裂缝带控制火山岩气藏富集高产带分布;⑤深凹陷区溢流相火山岩堆积最厚,且与烃源岩大规模接触,只要具备储集条件,成藏前景更好。火山岩气藏的评价技术可概括为三步法:①重、磁、震联合反演确定火山岩分布;②用地震属性反演等多种方法预测火山岩储集体分布;③用流体预测等综合方法预测含气火山岩分布。对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特征与评价技术的总结有益于指导陆上其他盆地火山岩勘探。

关键词: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成藏特征;评价技术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 129-142入选年份:2013

离子液体萃取脱硫的研究

王坤,刘大凡,何爱珍,等

摘要: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液体用于模拟油的萃取脱硫实验,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及其与模拟油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模拟油萃取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1-丁基-3-乙基咪唑氯盐([BEIM]Cl)的萃取脱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离子液体。当以[BEIM]Cl为萃取剂时,萃取脱硫的最优条件为:[BEIM]Cl与模拟油的质量比1.0,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单级脱硫率可达52.02%;经5级脱硫后,总脱硫率高达96.56%。采用溶剂反萃取法对[BEIM]Cl进行了再生,再生后[BEIM]Cl的脱硫率可达新鲜[BEIM]Cl的95%。

关键词:离子液体;模拟油;萃取脱硫;1-丁基-3-乙基咪唑氯盐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0,39(6): 675-680入选年份:2013

乙烯淤浆聚合BCE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张勇,郭子方,周俊领

摘要:介绍了BCE催化剂工业应用的情况,并与国产同类型BCH催化剂进行对比,考察了装置的运行情况,并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生产的聚乙烯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BCE催化剂能明显改善装置的运行情况,它的的活性较高(22.2 kg/g),所制备的聚乙烯的堆密度(0.38 g/cm3)明显高于BCH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的堆密度(0.29 g/cm3);BCE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的粒径分布窄,细粉含量低,小于325目细粉的质量分数约为6.1%,远低于 BCH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中小于325目细粉的含量(质量分数为23.5%);同时BCE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优于BCH催化剂,丙烯与氢气的消耗量分别减少了11.1%和16.6%。

关键词:聚乙烯;BCE催化剂;乙烯淤浆聚合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8,37(3): 281-285入选年份:2013

疏水缔合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含油废水的除油效果

岳钦艳,李春晓,高宝玉,等

摘要: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疏水缔合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DAAC-BA))絮凝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P(AM-DMDAAC-BA)絮凝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AM-DMDAAC-BA)絮凝剂中阳离子单体(DMDAAC)含量和疏水单体(BA)含量、特性黏数、投加量对含油废水除油效果的影响,并与其他有机絮凝剂的除油效果进行了比较。FTIR和1H NMR表征结果显示,AM,DMDAAC,BA 3种单体已参与聚合;在X(DMDAAC)=20.0%~50.0%、X(BA)为2.0%左右、特性黏数为500~700 ML/G时,P(AM-DMDAAC-BA)絮凝剂对含油废水具有较好的除油效果;当X(DMDAAC)=24.3%、X(BA)=2.0%、特性黏数为636 ML/G、投加量为50 mg/L时,除油率可达93.4%;与其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P(AM-DMDAAC-BA)絮凝剂具有优异的除油效果。

关键词:自由基胶束聚合法;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含油废水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9,38(2): 169-173入选年份:2013

乙烯淤浆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郭子方

摘要:综述了乙烯淤浆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和目前世界上乙烯淤浆聚合工艺中所采用催化剂的主要类别,介绍了不同乙烯淤浆聚合工艺(日本MITSUI公司的CX工艺、BASELL公司的HOSTALEN工艺、PHILLIPS公司的PHILLIPS单环管工艺和INEOS公司的INNOVENE S双环管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乙烯淤浆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今后乙烯淤浆聚合工艺和催化剂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乙烯淤浆聚合工艺;Ziegler-Natta催化剂;聚乙烯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09,38(4): 451-455入选年份:2013

加盐NMP法萃取精馏分离裂解碳五馏分

廖丽华,张祝蒙,程建民,等

摘要:利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以含NaSCN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萃取剂,对加盐NMP法萃取精馏分离裂解碳五馏分(C5)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萃取剂中盐含量、萃取剂进塔温度、回流比及萃取剂与 C5进料的质量比(溶剂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萃取剂中NaSCN质量分数为2.17%、萃取剂进塔温度为40℃时,第一萃取精馏塔需要的理论塔板数由未加盐时的80块减少到60块,溶剂比由3.45降到1.77;当第二萃取精馏塔在回流比为2,需要的理论板数由未加盐时的120块减少到92块,溶剂比由7.90降到7.76;采用加盐NMP法萃取精馏分离C5,异戊二烯、双环戊二烯和间戊二烯的纯度分别为99.90%,98.90%,90.30%,收率分别为98.86%,94.99%,98.93%,比传统的二甲基甲酰胺法和NMP法均有所提高。

关键词:Aspen Plus软件;裂解碳五馏分;N-甲基吡咯烷酮;加盐萃取精馏;异戊二烯;间戊二烯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0,39(2): 167-172入选年份:201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朱伟林,张功成,高乐

摘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都经历了早第三纪裂谷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裂后沉降阶段,但各盆地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成拉分型和伸展型两大类,其中伸展型又可分成断陷型和断坳叠加型两亚类。烃源岩主要有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储集层包括海相砂岩、生物礁和陆相砂岩。该区生储盖组合主要包括陆生海储型、陆生陆储型和海生海储型。二级构造带包括隆(凸)起带披覆构造、凹陷陡坡断裂构造带、凹内断裂构造带、凹内底辟构造带、缓坡带以及隆起带生物礁等,各个盆地优势油气二级构造带各具特色。勘探领域包括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精细勘探、新区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南海北部地区油气分布受富生烃凹(洼)陷控制,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仍有很大潜力,是近期勘探的重点;高温高压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深水区勘探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接替区。积极开辟和探索新区、新领域是中国南海地区勘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储层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低阻油层和非烃气的识别,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处理是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勘探潜力;深水区勘探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8,29(1): 1-9入选年份:2013

基于电位法和酸碱度法的醇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杨向平,陆诗建,高仲峰,等

摘要:醇胺溶液具有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及再生简单的特点,采用电位法和酸碱度法对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吸收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电位、酸碱度与吸收速率、吸收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醇胺溶液再生二氧化碳的特性,提出测定溶液中醇胺浓度和CO2体积分数的新方法。结果表明:MEA和DEA是优良的醇胺吸收剂;做出速率-电位曲线或速率-酸碱度曲线,就可以利用电位法或酸碱度法对醇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程度进行估测。

关键词:二氧化碳;醇胺溶液;电位法;PH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 140-144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地区分析

蒲泊伶

摘要:目的: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特殊的赋存机理。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大面积发育,是国内页岩气研究及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周缘地区实地勘察及采样分析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成藏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初步圈定了有利勘探区带。

方法:利用四川盆地周缘地区页岩剖面实地考察,对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和岩性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通过有机碳分析、透射光一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分析有机质类型、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有机元素分析,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的生烃条件;通过测定孔隙度、比表面积,研究裂缝与不整合面对储集的影响,等温压力吸附实验测试页岩的吸附气含量,综合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的储集条件;通过综合信息叠合法对页岩气有利区进行了初步预测。

结果:通过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地质条件:①龙马溪组发育灰黑—黑色碳质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页理发育,碳质含量高,含丰富的笔石化石,在区域内广泛分布且厚度稳定。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约为2.0%~4.0%,达到页岩气生成的条件;有机质类型为 I-Ⅱ1型,是页岩气生成的有利类型;具有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o为2.0%~3.5%,有利于页岩气的大量生成。因此,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气源条件。②龙马溪组页岩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孔隙度为0.84%~7.37%,具备一定的储集能力,同时页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页岩气的吸附提供充足空间;页岩中裂缝和不整合面发育,可以为页岩气提供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通过等温压力吸附实验表明,页岩具备较强的吸附气体能力,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含量和地层压力呈正比。③页岩具有较强的抗构造破坏能力,自身可以作为页岩气藏的盖层。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虽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但总体并未受明显破坏,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良好。④利用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和生烃强度等信息叠合预测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地区大致分布在川西南地区宜宾—自贡—泸州一带以及川东北达州—万县一带。结论: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气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本文对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成藏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初步圈定了有利勘探区带。认为,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大,孔隙和裂缝发育,保存条件良好,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0,31(2): 225-230入选年份:2013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

摘要: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大型浅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成岩相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9,30(3): 324-331入选年份:2013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等

摘要: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 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 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 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 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关键词: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页岩系统油气;纳米油气;致密油;致密气;页岩气;页岩油;连续型油气聚集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2,33(2): 173-187入选年份:2012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朱光有

摘要:目的:伴随着中浅层油气田的长期勘探与开采,各大主力油田现大多进入了开发的后期;而且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日益精细,渴望在盆地中浅层取得大的突破已越来越困难,因此,油气勘探向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延伸已成为必然趋势,深层的成烃、成储与成藏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油气田也都期望在深层获得突破,向深部寻找油气田。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深层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7000 m以下深井的钻探资料和深层油气地质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等学科手段,从高过熟阶段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原油的稳定性、深部各类有效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保存深度下限、以及深层油气成藏动力与成藏类型等方面,研究了深部成烃、有效储层保存及油气成藏问题。

结果:①深部烃源岩的生烃深度下限范围可能较大,高过熟阶段的烃源岩生烃潜力依然存在,特别是高成熟阶段的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被低估。模拟实验证实,煤系烃源岩在高演化阶段依然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生烃衰竭期或者成熟度Ro上限可能在3.0%以上。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T、J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C、P烃源岩)、四川盆地(P烃源岩)、松辽盆地(J烃源岩)等,这些高成熟阶段的煤系烃源岩分布区,是深层天然气勘探比较现实的地区。

②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塔深1井在埋深8406 m、储层温度在175~180℃、压力在138 MPa的情况下,发现了褐黄色的液态烃,研究发现该液态烃正构烷烃系列保留齐全,成熟度并不高,Ts/Tm小于1。虽然实验室模拟原油在160~170℃时可能发生裂解,但是储集层中的岩性组合及矿物成分、水介质条件、到达高温的时间等,都可能抑制原油的裂解。因此,液态烃的保存深度下限可能较大。③深部各类有效储集体的保存深度下限较大,以发育裂缝型储集体为主。深层钻探资料表明,深部岩石的原生孔隙随埋深增大而大幅减少,但由于次生作用的缘故,仍存在形式各样的储集体:有孔隙型、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孔隙-裂缝型,深层油气的储集岩可能是各种成分的沉积岩。一些特殊的成岩作用,可能会形成新的储集空间。无论是碳酸盐岩、碎屑岩,还是火成岩,深部储层的普遍特点是裂缝发育,特别是在断裂带附近,裂缝分布密集,成网络状。从塔里木盆地深井来看,碳酸盐岩储层自5700 m埋深开始,裂缝型储层已逐渐占据优势,厚度不断增大。在7000 m以下深度,裂缝型储层已成主体。对于库车地区的砂岩来说,7000 m以下埋深的储层孔隙度一般小于5%~8%,而渗透率可在(1~100)×10-3μm2,如此致密的砂岩能够成为有效储层且获得高产气流,与裂缝对储层的改善作用密切相关。④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早期成藏后期深埋型、深埋后晚期成藏型和多期充注成藏型,构造活动、输导条件等作用对不同油气藏类型的影响不同。早期成藏可以抑制深埋过程中岩石孔隙萎缩,深大断裂附近裂缝型储集体更为发育,而且深大断裂常常是深层油气藏的重要输导通道,沟通了深部的烃源岩,易于成藏,深大断裂带附近油气富集程度高。油气多期充注作用和强烈充注作用往往能提高油气藏的储量丰度。

结论:虽然深层油气勘探程度不高,但目前的钻探发现,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将可能成为未来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领域。深层是否发育储集层是勘探家们关注的重点。虽然储层的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大而降低明显,但是两种作用可以弥补孔隙度的降低:深埋过程中岩石破裂作用促使储层裂缝的发育,形成厚度较大的裂缝型储集层;其次是油气的强烈充注,可以降低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增大了储集体的规模。特别是在深层发育优质烃源岩的区域,源储配置关系决定了其上覆层系易于成藏,勘探风险相对较低,建议尽早开展有利目标评价,加快深层勘探步伐。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9,30(6): 793-802入选年份:2013

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

张大伟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了世界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的基本趋势、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的基本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及措施与建议,探索了如何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并尽快形成产能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根据国际能源组织对全球页岩气资源潜力的预测,采用对比法,分析并提出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预测数据、分布地区和沉积相分布类型以及重点层系。基于我国地质条件,认为我国页岩地层在各地质年代均十分发育,既有有机质含量高的古生界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页岩,也有有机质丰富的中、新生界陆相页岩。运用近年的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实践总结,提出近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以及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结果: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1)根据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统筹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根据我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加强页岩气的基础地质和富集成藏规律研究,强化重点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获得更多的页岩气资源储量,探索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模式。明确4个战略目标:1)查明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状况,形成页岩气地质资料数据和系列图件,优选出50~80个页岩气的有利目标区;2)提出20~30个页岩气可勘探开发区;3)形成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地质理论和资源评价方法参数体系,制定页岩气储量产量发展规划;4)建立适合我国不同类型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等技术体系及技术标准、规范。

提出的主要措施与建议:1)加快开展全国页岩气地质及资源调查,优选富集有利目标区和勘探开发区,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区;2)研究我国页岩气富集、成藏地质理论,大力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构筑支撑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3)培养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页岩气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4)制定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规划,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开发政策,完善页岩气矿业权管理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制定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技术标准和规范。

结论: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提出的加快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措施与建议,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构想。通过该构想的提出,旨在探索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方法和途径,尽快形成储量和产量,使页岩气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可供利用的重要的清洁能源。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2): 135-139,15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等

摘要: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50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发现了27个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超100×108m3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勘探及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以孔隙型、裂缝-孔隙型气藏为主,并已形成了几个大型气田群。认识创新、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四川盆地勘探发展的关键。通过总结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勘探发展的方向,指出川东及川西的深层超深层、川东及川中陆相中浅层、山前带、嘉陵江组鲕滩和大型区域不整合等是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深层超深层;山前带;区域性不整合;勘探领域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10,31(3): 347-354入选年份:2013

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岳大力,吴胜和,程会明,等

摘要: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实际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曲流带(平面相变、层间干扰等)、单一曲流带(层内韵律、废弃河道遮挡)似及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遮挡)3种不同规模储层构型及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单井上侧积层厚度为0.2~0.8 m,空间上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分布,倾角为5°~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较高,检查井11J11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较好地验证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可有效挖潜曲流河点坝内部的剩余油。

关键词:曲流河储层;油藏数值模拟;储层构型;剩余油分布;孤岛油田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 21-27入选年份:2013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米立军,袁玉松,张功成,等

摘要: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121 mw/m2,平均为77.5±14.8 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且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为: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且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同时,平面上存在显著的局部异常点。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具“热盆”特征的根本原因,南北向岩石圈减薄程度控制了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与断裂活动则是局部热流异常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岩石圈;岩浆活动;断裂活动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2009,30(1): 27-32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

郑荣才,李国晖,雷光明,等

摘要:长期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存在多种地层分区、划分方案和对比关系,为建立对须家河组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对该组进行了详细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通过对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分别代表“须下盆”和“须上盆”两个成盆期次的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细分成5个分别对应须二段-须六段的长期旋回层序和17个中期旋回层序。在分析各次级构造单元须家河组层序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贯穿盆地东西向、南北向的等时地层格架,并对须家河组进行对比,发现地层格架中上超的超长期和长期层序界面具有很大的穿时性,而洪泛面具有良好等时性,是区域地层对比的最重要标志。地层分布明显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条造山带非同步异方位逆冲推覆活动的控制,具有自盆地周边坳陷带向被坳陷带围绕的川中前陆隆起方向上超变薄的楔形充填特征。最后,建议废弃“香溪群”这一地层单元命名,使用沉积-层序划分方案作为对须家河组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统一标准,以符合地层学原理。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地层格架;等时对比;洪泛面;沉积-层序划分方案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6): 12-20入选年份:2013

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

张金川

摘要:目的:我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预测分析评价难度大,预测分析不同地质背景下的页岩气资源类型及特点十分困难,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研究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本文通过对我国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的系统研究,总结了页岩气形成和分布的宏观规律,划分了页岩气资源富集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页岩气发育模式,预测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资源结构。

方法:首先,通过与围绕加拿大地盾南缘广泛分布的古生界海相页岩的对比,确定我国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地台及周缘广泛发育的多套黑色页岩具备页岩气富集基础条件;对比美国东部和中国南方页岩气形成条件,认为两者在地质时代、地层沉积、有机地球化学、构造演化、含气性特点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泥页岩及页岩气参数等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页岩气参数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成因法、统计法、类比法及特尔斐综合法进行资源计算,预测我国页岩气资源平面和剖面的展布结构。

结果:从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①我国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系多,在自下古生界至新生界的10个层系中形成了数十套含气页岩层段,它们具有平面分布广、累计厚度大,构造变动强、保存模式多、埋深变化大等特点。②中国含气页岩具有总体上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以及热演化程度变化大等特点,进一步可将页岩气划分为间接型和直接型两大类。前者以南方地区的下古生界为代表,是中国主要的页岩气富集模式和资源类型;后者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新生界,陆相条件下的直接型页岩气是我国页岩气资源赋存的重要特色。③按照页岩气发育地质背景和条件,可将我国页岩气在平面上划分为4大区域3大模式。其中,南方型页岩以古生界海相沉积为主,单层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后期构造变动强,页岩气资源分布广泛;北方型页岩气富集条件多变,古一中一新生界页岩发育齐全,中新生界地层滚动沉积迁移特征明显、薄互层变化频率高、沉积相带分隔明显;西北型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沉积类型齐全、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④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在平面上,南方、北方、西北及青藏地区分别占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总量的46.8%、8.9%、43.0%和1.3%;在剖面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分别占我国页岩气资源总量的66.7%、26.7%和6.6%。

结论:通过突出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的多样性研究,提出的页岩气资源类型、分区地质模式以及页岩气资源平面和剖面结构符合我国复杂的页岩气地质条件,为我国今后的页岩气勘探研究、资源评价、有利选区、规划部署决策制订奠定了地质基础。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29(12): 109-114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

王世谦,陈更生,董大忠,等

摘要: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已被证实为四川盆地石炭系、震旦系等大中型气田或气藏的重要烃源岩,同时有迹象表明自身也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潜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均具有厚度大、区域分布广、富砂质、硅质和有机质的特征,且已见到大量油气显示和小规模油气流,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丰富,其中威远和自贡-泸州-永川2个区块可作为近期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通过老井复查和加砂压裂测试,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关键词:四川盆地;早古生代;页岩气;气藏形成;勘探;评价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51-58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张金川,聂海宽,徐波,等

摘要:与传统上的“泥页岩裂缝气”并不完全相同,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相和游离相同时赋存于泥岩及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和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动,形成了与美国典型页岩气盆地相似的构造演化特点和地质条件,其中的古生界页岩不仅是盆地内常规气藏的烃源岩,而且还是页岩气成藏及勘探的主要对象,目前已发现了页岩气存在的大量证据。根据演化及勘探地质特点,四川盆地非常规天然气具有两分格局,东南部以页岩气为主而西北部以根缘气为主,古生界主体发育页岩气而中生界主体发育根缘气。川东和川南地区(包括川西南)古生界生气页岩发育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埋藏深度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及勘探地质条件;川中地区同时发育中、古生界烃源岩,上三叠统、下志留统和下寒武统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位;川西中生界泥/页岩常与致密砂岩形成频繁互层并产生具有砂岩底部含气特点的根缘气,整体上存在着页岩气发育和勘探的远景条件,局部埋藏相对较浅的高碳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基本对象。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勘探前景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8,28(2): 151-156入选年份:2013

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

张金川,徐波,聂海宽,等

摘要:页岩气是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同时存在于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它分别在天然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相态、成藏聚集机理、分布变化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气藏关系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化性。由于页岩气成藏边界条件可有适度地放宽且变化较大,各成藏地质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基于地质、测井、地震等方法和手段,可对页岩气进行快速识别。研究表明,中国存在页岩气大量发育的区域地质条件,初步计算中国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30)×1012m3。平面上以中国南方和西北地区最为有利(也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剖面上以古生界资源量为最大,中生界位居其次。

关键词:中国;页岩气;地质特征;有利区;分布;资源量;潜力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8,28(6): 136-140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初探

陈更生,董大忠,王世谦,等

摘要:我国存在大量富含有机质页岩地层,具有广阔的页岩气藏勘探开发前景。分析页岩气成藏特征,探讨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有助于为更好地评价和开发我国的页岩气资源。研究表明:页岩气藏是一种区域性连续聚集型非常规天然气藏;页岩具有一定厚度、有机质含量丰富、处于生气窗演化阶段以上、天然裂缝发育、位于构造低部位或盆地中心等是页岩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自生自储、不间断供气与连续聚集、未经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等是页岩气藏形成机理的重要特征;页岩有效厚度、有机碳含量、基质孔隙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机理;富集规律;连续聚集;关键因素;有机碳含量;裂缝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17-21入选年份:2013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罗启后

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一条路径。分析认为: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原来划分的香一段中海相化石层的广泛分布以及孢粉的组合特征,表明这些地区存在卡尼克-诺利克期的沉积;香一段顶部侵蚀面的被发现、香二段砂岩超覆在香一段的不同层位上,以及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成果,均表明安县运动也强烈影响到这些地区。以安县运动所形成的侵蚀面为界,可将该区上三叠统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沉积。由此可知,川西北地区的须二段砂岩应在川中和川西地区南部香二段砂岩之下,改变了原来“砂对砂”、“泥对泥”的格局,出现了须二段大套砂岩往川中方向尖灭,往川西地区南部变为原香一段中上部的粉、细砂岩夹泥岩的现象;须四、须五段横向上的岩性也有明显变化,并往川西北方向尖灭。这一对比结果,为在该区寻找地层尖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指示了方向。

关键词:安县运动;四川盆地;中西部;晚三叠世;侵蚀面;划分对比;地层尖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1,31(6): 21-27入选年份:2013

上扬子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条件

王社教,王兰生,黄金亮,等

摘要: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上扬子地区的志留系为一套静水、缺氧环境下沉积的良好烃源岩,尤以四川盆地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最为发育。从该套地层的有机地化参数、四川盆地南部长宁构造新完钻的页岩气浅井的分析测试数据看,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微裂缝发育、埋深适中,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优越条件。川东石柱-鄂西利川、川南泸州和川北镇巴地区的页岩有机碳含量大于2%,平均厚40~80 m;泸州-宜宾-白贡地区,黔中麻江-瓮安、川东南的秀山、松桃及湘西吉首地区,页岩的成熟度多小于3%;阳深2、阳63、阳9、付深1、隆32、太15等探井,在钻遇志留系页岩层段时均见到气测异常、气侵、井涌现象,长芯1井也证实了浅层志留系页岩气的存在,页岩气含量平均为0.15 m3/t;野外和岩心观察该套页岩微裂缝发育,岩矿组成显示石英和方解石含量较高,表明该区页岩脆性的特征;采用体积法初步估算的四川盆地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为4.0×1012~12.4×1012m3,显示了该区页岩气巨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中国;上扬子地区;四川盆地;志留纪;页岩气;成藏条件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45-50入选年份:2013

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等温吸附特征

熊伟,郭为,刘洪林,等

摘要: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吸附特征是评价页岩气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以某页岩气藏为例,测量其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并进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和黏土矿物测定,以分析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01~10 mD,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4~6 nm;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以及伊蒙混层。挑选了6块岩心进行等温吸附试验,以确定TOC以及R0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页岩的气体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其总解析气量与页岩的TOC成正相关,但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关系;②不同成熟度、不同TOC页岩的吸附特征研究表明,页岩的吸附能力与页岩的TOC和R0密切相关,随着页岩TOC以及R0的提高,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加;当页岩的TOC相近时,页岩的R0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当页岩的R0相近时,页岩的TOC越高,页岩的吸附能力越强。

关键词:页岩;储层特征;等温吸附;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TOC;R0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2,32(1): 113-116入选年份:2012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地位

邱中建,邓松涛

摘要:中国严重依赖煤炭的畸形能源结构和世界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趋势,促使中国坚持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同时并重,共同推动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雄厚,技术可采资源量达34×1012m3,其中致密气最为现实,技术可采资源量达11×1012m3,已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大规模开发,其他主要盆地也有规模储量发现;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达12×1012m3,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获得工业产能,具备规模开发的基本条件,可以加快发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刚刚起步,已经开展系统评价工作,稳定区海相页岩具有与美国类似的地质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初步评估中国稳定区海相页岩中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约为7.5×1012m3。建议如下:①增强致密气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技术再进步,降低致密气经济下限;②完善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加快开发进程;③全面可靠评价页岩气、加快试验区建设、强化技术攻关,共同推动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程。预计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占天然气总产量的“半壁江山”,随后继续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的主体和助推中国能源结构改善的生力军。

关键词:中国;加快发展;非常规天然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产量;改善能源结构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2,32(1): 1-5入选年份:2012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

董大忠,程克明,王世谦,等

摘要:近10年来,在高天然气价格、水平井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页岩气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天然气开发目标,形成了适合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对页岩气资源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在详细研究美国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基础上,探索了我国现阶段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并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及威远气田区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页岩气资源做了初步预测。结果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丰富,不少于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是未来值得重视的重要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关键词: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四川盆地;应用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33-39入选年份:2013

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与战略地位

李建忠,董大忠,陈更生,等

摘要: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进步和勘探投入条件的改善,页岩气的开采活动将进一步繁荣和快速扩展。在介绍国内外页岩气资源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以及页岩气资源的战略地位。研究表明:从我国油气总体发展的战略角度,积极寻找天然气后备资源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地质历史时期广泛发育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地层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条件,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建议加大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力度和勘探投入,形成我国的页岩气资源储备和勘探开发特色技术;我国南方的古生界下组合泥页岩、北方中生界泥页岩等层系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建议通过老井复查优选有利井段进行试气和试采,以点带面,开创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战略地位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5): 11-16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

张林晔,李政,朱日房

摘要:以自给系统为特征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在北美获得了巨大成功,拓宽了天然气勘探的空间。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较宽,在页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发现了页岩气藏,处于高演化阶段的页岩成藏的规模更大。页岩中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矿物组成、孔隙含水量、可诱导的裂缝发育程度等均与页岩气的产能密切相关。Barnett页岩气的生产历史表明,页岩气地质储量评价方法的进步、针对页岩储层的有效压裂方式和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应用在页岩气的有效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页岩气;有机质;矿物组成;裂缝;压裂技术;水平井钻井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09,29(1): 124-128入选年份:2013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等

摘要: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关键词:集群式分布;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油气藏类型;海相碳酸盐岩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2): 153-160入选年份:2013

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

赵靖舟,李军,曹青,等

摘要: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关键词:连续型聚集;不连续型聚集;准连续型聚集;致密气;致密油

来源出版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5): 573-583入选年份:2013

高含水期油田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的理论推导

宋兆杰,李治平,赖枫鹏,等

摘要:传统水驱特征曲线推导的理论基础是中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成半对数直线关系,而在高含水阶段Kro/Krw与Sw在半对数坐标中明显偏离直线关系,水驱特征曲线普遍存在上翘现象。为了准确预测油田开发后期开发动态和可采储量,对实际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平均化处理,并借鉴文献中岩心数据资料,拟合出适合高含水阶段Kro/Krw与Sw关系的新型表达式;应用Buckley-Leverett前沿推进方程和Welge平均含水饱和度方程,推导出适合高含水期油田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应用分析表明,新方法预测水驱可采程度与产量递减方法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对于油田生产后期开发指标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水驱特征曲线;高含水;相对渗透率;含水饱和度;产量递减;可采储量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2): 201-208入选年份:2013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科学问题

王红岩,刘玉章,董大忠,等

摘要: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在多个地区获初步发现,其中中国南方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中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国的3/4,将是重点开发地区。与北美相比,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集层具有构造改造强、地应力复杂、埋藏较深、地表条件特殊等特点,照搬国外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有效开发。页岩气储集层纳米级孔隙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页岩气产能预测方法尚未建立,钻井过程中水平段垮塌严重、钻井周期长,增产改造效果不理想、单井产量较低,需要针对纳米级孔隙成因及多尺度储集空间定量表征、复杂介质多场耦合非线性流动机理、页岩失稳与缝网形成的力学机制3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科学问题;中国南方;纳米级孔隙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5): 574-579入选年份:2013

改性纳米氟碳涂料的自清洁性与抗菌性

王荣民,刘发锐,何玉凤,等

摘要:采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的复合纳米TiO2与氟碳共聚物乳液共混得到改性纳米氟碳乳液,并以该乳液为主要成膜物,与颜填料进行混合制得了改性纳米氟碳涂料。考察了氟碳涂料、纳米氟碳涂料和改性纳米氟碳涂料的常规性能、抗菌性和自清洁性。实验结果表明,3种氟碳乳液的性能均符合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标准,其中,改性纳米氟碳乳液的固含量最高且成膜温度最低;改性纳米氟碳涂料对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抗菌率可达到99%,且对这2种细菌的抗菌耐久性分别达97%和96%;改性纳米氟碳涂料涂层的吸水量低,疏水性强,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

关键词:复合纳米二氧化钛;氟碳共聚物乳液;自清洁涂料;抗菌性能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2013,42(3): 325-329入选年份:2013

东营凹陷北部深洼带天然气成因类型的鉴别分析

金强,王力,王秀红

摘要:东营凹陷北部深洼带发现了一系列高产天然气流,成为富油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它们是源岩热解气还是原油裂解气,成为勘探家争论的问题。通过民丰地区发现的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特别是烃源岩和原油生气的模拟实验,发现两种成因天然气的鉴别标志,源岩热解气,ln(CC5/nC6)0.6和甲苯/苯>1.1,而原油裂解气与之相反;民丰天然气主要来自沙四段烃源岩热解气,其次来自原油裂解气。

关键词:源岩热解气;原油裂解气;成因鉴别;深洼带天然气;东营凹陷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1): 13-18入选年份:2013

二氧化碳连续管井筒流动传热规律研究

王瑞和

摘要: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与连续管钻井技术相结合是一项优势明显、极具潜力的新型钻井技术,研究确定二氧化碳在井筒内的热量和压力的传递方式及其对相态和物性变化的影响规律,是考察该技术是否经济可行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井壁稳定、携岩等相关技术研究和水力参数设计的基础。

方法:基于井筒微元段内总能量方程,建立二氧化碳井筒传热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其中,经对比优选以Span-Wagner模型计算二氧化碳的密度和热容,采用Vesovic模型计算粘度和热导率。选用广泛应用的Wilson实验法建立经验公式,以计算环形空间的热量传导;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优选出Davis公式和Dirker公式以分析环形空间内外壁面的对流换热。在此基础上,计算钻头压降和节流温降以及固体壁面的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阻;忽略连续管和环空内的纵向热量传递,并假设地温梯度为恒定值且径向传热过程为稳态。沿井深方向进行离散化,将连续管内温度、环空温度、连续管内压力、环空压力作为每一节点的参数值,以实现井下流体温度场和压力场的耦合求解。结合工程实际,设定入口处连续管内流体温度和压力为已知量并预设出口处环空流体温度和压力,采用先下后上,交替方向迭代推进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至井底环空温度残差和压力残差皆小于预设的极小量。

结果:结合实际,以外径50.8 mm连续管为例,计算分析了二氧化碳在连续管和井筒内温度、压力、密度和相态随井深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连续管内二氧化碳温度随井深增大而迅速上升,井深增至300 m后,管内二氧化碳温度即与地层温度接近,其后与地层温度一起随井深同步增大,在裸眼段与地层温度相差最小;环空中二氧化碳的温度分布变化规律与连续管内相似,温度值略高于相同井深连续管内温度。连续管内二氧化碳密度在井口处最高,其后随着井深的增大,二氧化碳密度先急剧减小,达到一定井深后,减小幅度渐趋稳定,进入裸眼段后,减小幅度则略有增大;环空中二氧化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连续管内相似,但相同井深处,环空中二氧化碳密度值小于连续管内二氧化碳密度。连续管内压力随井深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二氧化碳沿环空上返时,其压力不断降低,变化幅度较连续管内压力变化大,相同井深时,二氧化碳在环空中的压力则要小于连续管内;井口回压和钻头压降分别为6.27 MPa和0.94 MPa。进入井筒的液态二氧化碳,在井深450 m处达到超临界态,并维持超临界态至井底;在环空上返段,二氧化碳温度和压力开始降低,井深450 m处其相态由超临界态转变为液态,随井深减小,二氧化碳逐渐过渡到气液两相,直至返出井口。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算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同条件下,本文建立的模型计算显示,二氧化碳在572 m时转变为超临界态,而已报道的结果显示临界井深为670 m;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本文在建立传热模型时考虑了井下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对二氧化碳传热效率的影响,而这与真实工况更为接近。

结论:基于井筒流动过程中二氧化碳热力学性质及迁移性质的变化,考虑钻头处节流效应,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二氧化碳在环空内外侧的对流传热,筛选确定可用于分析连续管井筒传热问题的经验公式,建立了二氧化碳连续管钻井井筒内热量传递基本模型。并基于连续管内及环空中温度压力耦合,形成了交替方向推进的求解算法。二氧化碳在连续管内流动时热交换效率较高,温度上升幅度随着井深的增大逐渐减小;而当它沿环空上返时,其温度逐渐降低,在靠近井口处温度显著下降。二氧化碳的密度明显受其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随着井深的增大,连续管内的液态二氧化碳逐渐转变为超临界态,沿环空上返过程则再次转变为液态,继而变为气液两相至出口。研究结果证实了调控井底二氧化碳进入超临界态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为实际钻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兼具理论和应用价值。

来源出版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5): 65-70入选年份:2013

探索中国式的页岩气发展之路

胡文瑞,鲍敬伟

摘要: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表现为两高四多两少:热情高、调子高、规划多、研讨会多、成立机构多、出国考察多、投资少、政策支持少,实际投入工作量也不够多。分析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现状后认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我国的地质地貌特点,走中国式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之路。可行的做法包括:①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②建立高端模型;③参考中国致密气开发的成功模式;④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⑤明确勘探开发的基本条件;⑥贯彻开发二元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⑦借鉴国内外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技术路线。为加快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步伐,提出如下建议:①从战略高度倡导和支持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②国家层面制定扶持政策;③设立国家级页岩气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④依据二八法则(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组织技术攻关;⑤业主与工程服务商遵循共进退原则;⑥市场化运作;⑦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⑧探索国企+民企和谐发展的低品位资源开发新模式。

关键词:页岩气;非常规油气;中国;现状与问题;中国式页岩气发展之路;建议;示范区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3,33(1): 1-7入选年份:2013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难点及攻关建议——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余淑明,刘艳侠,武力超,等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蕴含上、下古生界两套气藏,地质复杂程度高,非均质性强,大规模运用水平井开发的实践虽然形成了相关的配套开发技术,基本上实现了低渗透气藏的高效开发,但未来提升单井产能的技术攻关方向仍不明确。为此,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上古生界气藏和以靖边气田为代表的下古生界气藏作为研究对象,对282口水平井从构造、沉积、储层、地震、钻井、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研究。结果表明:长庆气区已形成的储层预测及精细描述技术等5项特色水平井技术系列是有效、实用的,但仍面临着3项急需攻克的瓶颈难题,可以从储层定量表征、小幅度构造识别及描述、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及提高采收率、水平井改造技术攻关、降低开发成本新策略等5个方面共17项技术措施入手进行攻关,以进一步降低低渗透气藏开发风险并提升单井产能。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砂岩;碳酸盐岩;开发;技术现状;攻关建议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2013,33(1): 54-60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松辽盆地数值模拟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致密砂岩储层及油气特征研究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
东亚地区松辽盆地和美洲大陆北美西部海道的晚白垩纪气候变化记录
张家湾煤矿巷道无支护条件下位移的数值模拟
张家湾煤矿开切眼锚杆支护参数确定的数值模拟
跨音速飞行中机翼水汽凝结的数值模拟研究
双螺杆膨胀机的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基于液压缓冲的减震管卡设计与性能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油田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识别及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