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避免公式化的技巧
2015-01-30王久全
□王久全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132011)
会议报道避免公式化的技巧
□王久全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132011)
会议报道是地市级党报政务新闻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会议报道的写法趋向公式化,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令读者十分讨厌。
在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必须勇于创新,增加魅力,抓住读者。改革会议新闻报道方式,避免公式化报道,可以成为拉近报纸与读者关系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让会议报道打破公式化的套路呢?
抓住特点创新手法
安排记者采访的会议,往往程式雷同,冗长沉闷。可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一些会议的形式虽然相同,但内容必然有其独特性。在采访会议新闻时,记者只要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很容易找到灵活新颖的表现形式,写出“这一个”的特色。
对于有着生动活泼场景的会议,记者不妨“带”读者到会议现场,去看,去听,去感受会议引人沉思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氛围。2015年春节刚过,吉林省永吉县北大湖镇召开林业产业座谈会。一个镇,就一项产业的发展问题召开座谈会,如果采用传统的公式化报道,结果只能是索然无味。江城日报社农村部记者在采访这次会议时,跳出了报道会议主要内容的常规模式,紧扣这次座谈会镇村干部和全镇30多位林业产业能人齐心协力谋发展的鲜明特色,选择了现场短新闻的报道形式,这篇题为《北大湖林农抱成团》的新闻,鲜活生动,短小精悍,给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此稿发在《江城日报》头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之江城风采”栏目中,让读者眼睛一亮。
精心剪裁合理取舍
有的会议,其内容往往十分丰富,在报道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认真选择,作出取舍。剪裁会议内容需要考虑的原则,就是新闻的贴近性和指导性。会议报道要从思想性、服务性、时间地点要素等方面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站在党报的高度,站在群众的立场,多写读者关心的事情。
2015年6月12日,吉林市政府召开2015年全市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吉林市防指总指挥、市长张焕秋出席会议并讲话。如何做到安全度汛?张焕秋给出“三句话”答案:咬住重点部位不放松,解决关键问题不含糊,保障责任落实不大意。
记者经过与往年防汛工作会议进行比较,发现市长所讲的三个方面问题之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老生常谈”,是讲给各地各部门干部的,只有第二个“解决关键问题不含糊”是“新闻”,既是讲给干部的,也是讲给群众的。于是,记者以突出服务性和贴近性为原则,确定了这则会议消息的主要内容,即围绕“解决关键问题不含糊”进行详写,着重写市长提出的解决关键问题的五字方针——“通、快、备、练、跑”。通,就是疏通河道。域内大小河流河道内影响行洪的杂物务必于本月底前彻底清除,确保行洪畅通;快,就是迅速反应。应急反应的启动必须争分夺秒;备,就是防汛准备。既要备好物资,也要备好队伍;练,就是应急演练。要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进行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跑,就是转移群众。在万一“防”不住的时候,要确保生命至上,安全撤
离。这五字方针,实际上也是防汛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通、快、备、练、跑”,都与干群配合息息相关,所以,理应成为这则会议消息的核心内容。
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议内容与群众利益、群众生活贴近的程度,决定了会议报道的详略。比如,价格调整、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等方面的会议,就比其他总结经验、启动项目、部署工作的会议更能吸引读者。前者就要详写,后者可以略写。
传递有效信息增强可读性
导致会议报道公式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记者经常大段摘录引用讲话、报告的原文,报道不出彩。要把会议报道写精彩,记者就必须增强自为意识,敢于把讲话、报告当作一般的素材,用正确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对会议精神进行总结提炼概括。
2013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全省逾六成农民用上自来水》就是记者在报道时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浓缩后,采写出来的好新闻。甘肃省新闻办经常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但能不能在众多新闻媒体参与的新闻发布会上“淘”到独家新闻,却颇见新闻记者的功底。在2012年12月18日甘肃省新闻办召开的关于甘肃省水利建设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通过材料里的一个“62%”的数字,在会后堵住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德兴,进行了深入采访,从而使这一消息成了当天与会的20多家省内外媒体中唯一采访到的独家新闻。对此,报社在第二天的《甘肃日报》头版头题位置给予了重点刊发。
这篇获奖作品给了我们新闻同行一些启示,提醒我们在以后的会议采访中,要大胆对会议上领导的讲话、报告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用尽短的篇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增强会议报道的可读性。■
(本栏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