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学报的功能差异及发展

2015-01-30宋雪飞李二斌叶海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究型办刊学报

■刘 浩 宋雪飞 李二斌 李 凌 叶海霞

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210095

2)《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210095

1 高校学报功能述评

高校学报的办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展示学校科研成果、培养学术新人、促进学术交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等方面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办刊环境的变化,关于高校学报的功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展开讨论,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方忠铭认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难选择中,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窗口”功能、“园地”功能、“桥梁”功能、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1];杜利民认为虽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高校学报的发展,但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看,其窗口作用依然存在,育人功能功不可没,历史记录无以替代[2];曹进克认为,要充分认清高校学报与其他学术期刊的区别。高校学报是一种依附于高校,其办刊宗旨应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并肩负对本校青年作者的培育职责,其主要服务对象应是高校内的广大教学科研人员[3];张伶通过对高校学报功能的研究综述认为,必须坚守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功能,学报必须充分体现和承载自身的属性和使命,才不会偏离方向和失去重心[4];然而,刘海涛、刘浩等则通过相关数据和实证分析,认为高校学报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均未反映出高校的科研实力,其窗口作用难以得到认同[5-6];崔宁认为高校学报教学科研成果的传播理念及办刊宗旨是错误的,不符合知识生产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7]。顾坤华从高校学报面临的各种困境,认为要重新对学报的功能进行定位,提出学报应具有学术生产的功能、科研成果转化的功能、推动学术探索的功能、“文化”与“精神”结合的功能[8]。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梳理可以发现,秉持高校学报“窗口”等功能的同仁主要基于学报承载的传统历史使命及教育部相关政策为依据;而持相反观点的同仁则从学科的发展趋势、学术需求以及学报竞争力提升等加以界定,从而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同时,可以发现,他们均是将高校学报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纵观我国数量如此庞大的高校学报,在教育部相关政策、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各高校对师生的考核、各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学报自身办刊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非均衡发展趋势。一些高校学报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及地域优势,加强特色栏目建设,通过提高稿件质量,进入了各类核心期刊行列,为学报赢得了充足的稿源,使学报处于良性发展之中;其他学报则被列入非核心期刊行列,稿源不足,在艰难中求发展。一些高校学报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学报,由于依托本校的行业背景,在学科特色和优势的支持下正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些学报则因各种原因固守原有的综合性发展模式。由此可见,高校学报自21世纪以来,并非铁板一块,将其看成一个整体来讨论,得出的结论必然难以符合高校学报发展的客观现实,也难以指导学报顺利实现改革。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条件下,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高校学报,深入分析它们承载的功能及其差异,合理定位,为不同类型学报的发展提供更为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由于高校学报由不同的高校主办,高校的发展轨迹及科研水平必然为本校学报的发展打上烙印。因此,不同类型高校的学报承担的功能也会随高校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现阶段学报的功能呈现出差异化。由于高校学报是刊发教师及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主要学术阵地,因此本文将根据各高校的科研规模和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小,以及为分析讨论的方便,试图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并对以上两类大学所属学报的功能进行分析。

2 研究型大学学报的功能及发展

研究型大学是传承和创生知识、培育一流学者,推进科技发展、引领文明进步的学术组织。研究型大学居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金字塔顶端,其综合实力及总体水平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9]。因此,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校师资队伍雄厚,师生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质量高。但由于各高校面临各种评价考核机制,纷纷制定各自的学术榜,高质量论文流向国外SCI或SSCI等学术期刊以及国内其他专业期刊,导致这些高校面临严重的优秀稿件外流,大多数高校学报难以反映本校的科研实力,“窗口”功能丧失。

针对高校学报面临的种种困境,教育部为改变高校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于2003年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望通过入选名刊的学报在国家的支持下和学报自身的改革,提高办刊水平,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来看,多为研究型大学学报。这些学报由于所在大学本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以及学报自身办刊的历史积淀,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实行开门办刊的理念后,在稿源方面也相对较为丰富,校内外投稿较多,同时辅以专家组稿约稿。丰富的稿源为这些学报提供了更多择稿机会,加之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学报的稿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已不输于专业期刊[10],学报影响因子也大幅提升[11]。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报,其传统功能已逐渐消退,而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公共学术平台的功能凸显。因此对于此类高校学报的发展,应根据其依托的学科优势,适时调整办刊方向,参与整个学术期刊的竞争,提升自身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在研究型大学中,根据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面向及学科覆盖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及行业特色类研究型大学,这两类大学在所涉学科、科研力量分布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相应地学报也应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

2.1 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学报的发展

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国家级重点学科及省部级重点学科较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布于各个院系,科研力量分布较为均衡,科研成果较多。尽管这类大学完全有实力创办多种专业学术期刊,但在我国,由于受期刊管理体制的限制,难以申请到合法出版必需的刊号,将该类大学学报按不同学科创办专业期刊也不可能。此外,在此类高校内部,已经创办了一些优势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因此,这类学报可以有两种改革路径:第一,与校内其他专业学术期刊分工合作,重点刊发专业刊尚未依托的学科稿件,从而降低校内竞争;同时,学报可以针对现实中的重大理论选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集中并连续在学报各期重点推出,使学报能够真正充分发挥专业性期刊难以比拟的综合性优势,从而增强学报影响力。第二,与其他类似高校学报合作,在现有期刊管理体制下,打破高校壁垒,充分利用几家学报的刊号资源,联合创办各个学科的专业刊,实现资源整合,从而使学报能够顺利实现专业化转型,并跻身于重点学术期刊行列。

2.2 行业特色类研究型大学学报的发展

行业特色类研究型大学尽管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化”、“去行业化”的趋势,但其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大多与行业密切相关,优秀师资力量也主要集中于特色学科专业,其科研课题、技术研发的重点依然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需要[12]。因此,此类大学学报应充分利用行业特色优势,调整办刊思路,转型升级为专题刊或专业刊。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校农业行业特色突出,农学研究具有先天的优势。学校涉农研究的各类课题、研究成果均占主导优势,这对刊发科研成果的学报而言,可谓如虎添翼。除本校师生对学报的支持外,校外师生也因该校学科优势慕名投稿,从而在稿源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尽管创刊时间仅10余年,但始终坚持依托本校优势学科、特色办刊的思想,于2007年入选CSSCI来源刊,201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13年“农村·农民·农业”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学报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办刊策略,逐渐向“三农”专题刊物转型。

此外,同类型行业类高校学报也可联合转型,创办系列专题刊。如农业大学社科学报可以创建多个以专题研究为主的农业期刊,形成包括“农村社会学”、“农村政治学”、“农业经济学”、“农村法学”、“农业史”、“农村土地问题”、“乡村治理”、“转基因研究”等专题研究为特色的系列期刊[6]。系列专题刊的联合创办,不仅能够聚合各大高校联合创刊的实力和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能够为专门研究“三农”问题的学术共同体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为作者、读者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

3 教学型大学学报的功能及发展

教学型大学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例,地方院校多属于教学型大学。其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与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面向行业或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13]。因此,教学型大学的师生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提供科学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应地,这类大学的学报刊发的论文多以教学类、应用类及技术开发类论文为主,学理性相对不足。由于教学型大学学报在现行办刊体制下,尤其是“唯核心论”的评价体制下,许多教学型大学学报往往面临稿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稿件可选择性较低,甚至出现“一稿多投、中途撤稿”的现象[14]。他们不仅要为留住校内优质稿件绞尽脑汁,又要为获取校外优质稿件竭尽全力,办刊尤为不易[15]。因此,大多数这类高校学报的现实是主要以刊发校内稿件为主,并仍旧以发挥展示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窗口”功能、“园地”功能和培养学术新人等传统功能为主。

对于这类高校学报,尽管其刊发的稿件质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不能因此而给予全盘的否定。正如翁贞林、陈浩元所言:“期刊学术水平分布呈‘金字塔’式是合理的,不同学术层次的期刊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作者和读者的需要,存在即合理,即使是饱受非议的高职高专学报”[16]。因此,对于这类学报的发展:首先,应立足本校,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学术新人的培养、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服务。同时,由于这类学报多以刊发应用性论文为主,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这种优势,注重成果的及时转化,为当地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此类办刊途径,不仅培育了本校科研力量,而且成果的转化使学报存在的真正价值得到根本的体现;其次,在立足本校的同时,应敞开胸怀,为更多高校甚至全国高校的师生服务,尤其是对那些刚涉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新人提供服务。对于这些学术新人,学报不应轻易拒绝他们的稿件,而应对他们的来稿给予严格而认真的评审,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而耐心地给予他们在科研论文写作上的指导,为他们提出在稿件完善和提升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他们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此种途径办刊,不仅能使学报争取到更多的校内外作者,使稿源变得更加丰富,稿件质量得到保证,学报影响力也将得到迅速提升,而且作为“金字塔”底端向上输送科研人才的功能得以凸显。

4 结语

由于办刊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学报依托的高校各有优势,办刊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高校学报应根据实际情况,跳出原有的功能框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进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关于高校学报改革的呼声较为强烈,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但到底如何改革,笔者认为,既不能简单地将全体学报一并进行彻底的专业化改革,也不能以学报曾经“辉煌的历史”为由阻碍改革。应当根据办刊环境的变化和学报的实际情况分类别进行多途径改革,只有如此,才能构建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报生态环境,使科研人员得到不同阶段的历练,进而使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得以提升。

[1]方忠铭.高校学报功能论[J].商洛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49-53.

[2]杜利民.高校学报的功能与定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328-330.

[3]曹进克.对高校学报功能与定位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25-327.

[4]张伶.高校学报的功能研究综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92-95.

[5]刘海涛.对高校学报“窗口”作用的质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3):239-241.

[6]刘浩,宋雪飞,李二斌.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路径探析——以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49(4):147-156.

[7]崔宁.高校学报的传播理念之误与功能再定位的改革思路[J].编辑之友,2012(4):69-72.

[8]顾坤华.试论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和个性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8-122.

[9]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7-13,31.

[10]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11]王文军.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路径——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综合性学报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3):140-146.

[12]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8-11.

[13]张蓓.关于教学型大学科研定位的文献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75-78.

[14]郭丽娟,潘秀华.新形势下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58-1160.

[15]毛红霞.关于中小高校学报改革的若干思考——兼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58-261.

[16]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453-457.

猜你喜欢

研究型办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