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科技期刊及其与学术评价关系的认知与建议
——10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访谈录

2015-01-30初景利张宏翔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期刊学术

■初景利 张宏翔 王 铮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014年3月至4月期间,受中国科协委托,《基于学术评价导向的我国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研究》课题组走访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长春、南宁等城市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以座谈会形式对受访对象进行深度调研,旨在了解科研人员对科技期刊的认知和科研管理中学术评价的做法及二者的关系。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受访单位的科研处、学科规划办、研究生部、人事处、学术带头人以及研究生均具有科研背景(统称“科研人员”)等,总计150人左右。本文对上述有关调研的内容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汇总,梳理出现阶段科研人员对科技期刊及其与学术评价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认知与建议,只对语言表述做一定的修改,不做观点上的修正,力求原汁原味,反映的是受访者个人的认知和建议。文章的思想和观点可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基于论文的评价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的科研考核与学术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于论文的评价,以及对刊载论文的期刊的评价。因此“基于论文的学术评价问题”是“科技期刊”和“学术评价”个领域的交汇点。

受访者普遍认为:总体上看,国内已经形成了基于论文进行学术评价的强大氛围,已经把论文评价当成了学术评价。与此同时,受访专家普遍感觉到,目前评价科研工作的手段太少,由于论文是一个较容易操作的手段,所以在科研管理中,自然就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去使用。

针对当前基于论文的学术评价制度,专家们有以下认识:

强调论文的同时要看研究工作在世界上是不是前沿,仅仅重复别人的工作或者所谓填补国内空白其实都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还要看论文的引用情况和应用。

关于论文的引用现象,也要有正确的认识。重大科学发现,很难立即有较多的引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引用并不一定能代表重要性,也可能是处于研究的热点,甚至有可能是炒作的话题,产生许多垃圾文章。

评价论文的质量不仅要看引用情况,更要看论文承载的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要分类管理,搞应用研究的要看是否用得上,实际效果好坏是有客观标准的。为衡量论文成果的实际效用,要有真正的同行评议。当然,现阶段完全取消量化指标还很难,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价形式。

关于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首先要保证质量,避免一篇论文拆成多篇发表。发表文章不仅重在结果,而且要把论文写作看成是一个总结凝练的过程,对科研思维进行训练,将人才培养体现在过程之中,帮助写作者(尤其是学生和未来科研人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关于SCI和影响因子的作用问题

在国内当前基于论文的评价制度中,在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被等同于论文撰写水平和论文质量的情况下,衡量科技论文及科技期刊的SCI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标准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

受访者普遍认为:我国在科研管理领域对SCI的认识发展很快,考核发表SCI论文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与世界同行的交流,作用还是很大的,这一点需要肯定。

但到了今天,存在过度追求指标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忽略了学术评价的基本规律即同行评议的功能,拿指标反过来去衡量学术,这已经不是指标本身的问题。所以,最终解决还是要有国家政策的导向,避免科研评价变成数论文数量,要建立同行认可的机制。但这一点是非常难的,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期,要求科学家非常自律,而目前的社会环境还难以支持。

过分强调SCI及影响因子等硬性指标,造成了一些后续效应和问题弊病,典型表现有:

①当前国内的评价与国外不同,由于我国学术评价一切都用SCI去衡量,现在国外专家在跟中国科学家交流时都特意写上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与国内专家过分看重SCI相对比,国外一些专家甚至不知道SCI。

②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进行人才引进、基金申请以及各种评审时都把SCI当成重要指标。如有的大学目前比较关注SCI论文发表数量,考核教师发表论文时还要看在哪个区,并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如发表在Q1区的论文奖励2万元、Q2区论文奖励1万等。人才引进也主要是看论文发表情况。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在评选优秀论文时,按SCI影响因子计分后排序,甚至可以不用专家去评了。

③我国的SCI导向还“救活”了一批国外的学术期刊,已经形成了一个出版产业。

④把SCI论文看得太重会影响顶层创新。已经有一些大企业对我们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评价政策颇有微词。华为的研究院尽管没出院士,没有论文,都是专利,但比国内的很多研究所绑在一起贡献还要大。所以我们的一些科研工作需要先有专利,再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就意味着向全社会公开和共享,再申请专利就会失去新颖性。

⑤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也发现,“唯论文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无法衡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无法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等。

对于革除“唯SCI论”带来的弊病,专家们提出不能一刀切或搞极端,应首先确认SCI等指标在当前的实际意义和积极作用。典型的观点包括:①“唯SCI论”确实是过度强调了SCI的作用,但在没有更客观和更好的标准之前,SCI指标仍然是各种考核与评审的重要指标,其地位也难以改变;②学术评价跟科研人员的水平相关,不搞SCI,科研人员也会选择其他的标准。澳大利亚用的是另一套标准,开始时大家吵得一塌糊涂,后来才稳定下来;③“唯SCI论”产生的本质是我国整体上科研水平还不高,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真的上去了,科研人员的水平已经得到认可,就可以不用这套评价体系了。

对于影响因子,专家们认为影响因子只是一个指标,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并不代表论文本身的质量,比如即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不少文章也是零引用。H指数也是如此,过分强调H指数对年轻学者是不公平的。影响因子从统计学上讲是有意义的,从大的方面讲有价值,如可以用来评价一个机构的影响力,而评价单个研究人员的成果看引用更科学。

针对SCI和影响因子作用被扩大和被滥用的情况,专家们认为:一定要把握好科研评价的源头,要真正搞明白评价的具体内容,要从知识的生产与运用的方面去考评,否则只是看发表论文的期刊,难以衡量科研成果真正的学术价值。目前,科研人员只能跟着影响因子的指挥棒走,长江学者、“杰青”等,都是计算数量,特别是年轻专家,很难静下心来去安心做学问,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了恶性循环。如果科技界不浮躁了,大学和社会的其他方面就会好起来。

3 关于论文发表外流的问题

过分重视SCI和影响因子,以期刊评价代替学术评价,造成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我国科技论文的外流,这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科技安全。

受访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科研人员选择国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投稿和发表论文,其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原因:

①发表高水平论文是科研人员对事业的一种追求,好文章往往要发表在优秀期刊上。国外期刊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学者们如果做出了较好的成果,肯定是希望发表在影响力大的国外期刊上去,专家不认为这属于“论文外流”。

②国外的专家在投稿时,也是选择高水平的期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科研人员吸引较大。

③这是科研人员的交流需要,也是我国当前的整体科研水平决定的。对于目前的中国,论文外流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我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这一现象将会得到缓解。

④尽管“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并不代表高水平论文”,但必须承认国外期刊的审稿水平确实较高。总体上来讲,SCI期刊的审稿比较客观,反馈给作者的审稿意见非常细致,审稿周期也比较合理,还有一些期刊不收审稿费。即使收费,所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到位。即便不考虑学校考核的因素,科研人员出于交流的需要也会把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才能跟国际的“高手”竞争。

⑤要考虑学术交流的语言因素,英语作为科技的主流语言,这是客观现实,学术交流应该是不分国界的。

在国外经验方面,有受访者指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并不反对向国外投稿,论文找世界级的科学家推荐,发表在国际一流的会议或期刊上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一些关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科研成果外流,这类情况需要引起必要的警惕和重视,需要政策上的规范和导向。

就关于如何吸引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稿件,专家们认为,目前的关键是要打造反映中国科研水平的标志性期刊,在世界上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要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种重要期刊,同时,要有一批吸引国内高水平论文的具体措施与办法。

与论文发表外流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发表语种问题。受访者认为:需要肯定英语在学术交流与传播中的通行地位,中国用英语开展学术交流,实际上比法国、德国、日本还要晚一些。这些国家即便没用SCI去衡量学术水平,也没能保持其本国语言期刊的地位。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语言,具有其他语种所没有的优势,最高水平的期刊肯定是英文的。所以我们从支持英文刊开始,建设国际水平的期刊的方向是很好的。就会议和期刊的影响力而言,语言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也要看到,保护和扶持本国语言刊物是许多非英语国家通行的做法,但这需要国家强大的科研实力做支撑。例如法国最早开始“期刊保卫战”,希望法语期刊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保持相应的地位。英国的交流语言是英文,但不允许科研机构购买美国的杂志,不向美国期刊投稿。俄罗斯以前科研水平很高,也不是英文发表。

4 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质量的问题

为了从本质上解决我国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外流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升本国的科技期刊质量。

就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体系中的地位和定位,受访专家指出:客观地看,当今世界科学的中心还是在西方,我们的科研水平跟国际最高水平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肯定地是说中国就是科技强国了,甚至我们还不能说是科技大国,因为期刊发表论文还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而且,在文化上,西方也有较强的影响,所以中国的科技期刊要成为国际顶级期刊目前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从而吸引高水平作者与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与宏伟愿景相对照的,是当前国内有很多的科技期刊还处在低水平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受不健全或片面的评价体系影响,目前有一些期刊已经沦为纯粹挣版面费的工具。

就提升中国科技期刊质量的问题,受访专家给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汇总为如下要点:

①明确期刊质量和论文质量差异的客观存在。期刊质量是分等级的,论文水平也是有差别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其所有成果都是一流的,科学能力的提升是一步步积累的。不同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在不同阶段的学术能力也有差异。国际上要求一篇好文章,要完成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②重视科技期刊经费的合理使用。

③提高编审的质量,提供条件吸引优秀的编审。如提供实际利益,为编审带来荣誉等。同时要提升稿件质量,减轻编审的“人情”顾虑,控制好编审的工作量。

④完善稿件审阅和评议机制。如合理化审稿周期,完善推荐审稿人制度等。

⑤不要以篇幅、版面来限制作者。一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可能会有很多页,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问题讲清楚。详尽的内容也可以避免抄袭造假的问题。

⑥期刊出版也要市场化。要有淘汰机制,而且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管理科技期刊。

⑦加强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国外高水平期刊是科学家在办刊,要加强科学家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责任,同时要培养出优秀的编辑队伍。国家财政支持的经费不仅要用在硬件投资上,也要用在高水平编辑的薪酬与绩效上。

⑧加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审稿质量与审稿服务。让作者通过他人的审稿有效提高论文水平,审稿人也能从论文中获得新的知识。

⑨加快论文发表的时效性。国外的很多期刊(也包括一批国内期刊),通过审稿即提前在线发表。国内有的顶级刊物,SCI指标一直上不去,也有一些客观问题,如审稿周期很长,甚至拖到不了了之,而国外的刊物很快可以给作者反馈。

⑩加强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规范,向国际一流期刊学习。

⑪对我国的科技期刊进行全面的梳理。发挥好国家一级学会的作用,学会有着研究机构所不具备的学术优势,如果每个学会都有一、两种高水平的标志性期刊,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就会有很大的上升。

⑫提升稿件质量,组织重要科学家的论文。

⑬通过期刊举办一些学术活动,如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这样也可以发现优秀稿件。

⑭通过期刊开展学术争鸣,提高学术交流的宽容度。

⑮需要打造真正的出版集团。为了把期刊做好,出版集团会想方设法地把旗下杂志办好。如新加坡的出版集团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已经发展起来了,具有国际影响力。

⑯需要具备健全、强大的出版平台。国际学术期刊都是集团化、平台化、模块化运作。从国际知名出版平台可以看出,有了平台,打造高水平期刊相对容易,反之则很难。没有出版平台等于没有科技的话语权,定价权、话语权都在人家手里,就无法体现我们期刊的竞争力。

⑰需要提升和丰富科技期刊的传播手段。目前我国期刊的传播手段较弱,应借鉴国外大刊的做法,从网站到社会媒体都运用得很好,要研究怎么同国际出版商的竞争。

⑱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不仅要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也要靠思路的转变。

5 关于科研考核、学术评价的问题

科技期刊与科研考核、学术评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能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已经很大,但科技成就、科研成果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还未能处于一个相应的水平,科技实力还没有像科技论文一样位居世界第二。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当前片面、不健全的学术评价导向造成的。

5.1 当前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论文评价被置于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考核机制中,对论文的考评都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以研究所为例,不少研究所的考核一般都关联学术评价,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有专门的一套体系)、评选先进、人才招聘与人才引进等。由于目前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各单位都把论文的考评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且通过论文进行评价也便于操作。SCI、EI文章一排序,人事部门交到领导班子会上就按顺序通过就行。在绩效考核方面,针对不同档次的论文计算相应的得分,要是能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可能一两年就不用考核了。在引进人才方面,尤其看重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与他引次数直接关系其学术地位的高低。在招聘方面,好的论文也是要加分的。

5.2 以论文评价为主导的考评机制不符合科研本质和科研规律

以论文考评为主导的考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在很多地方与科研评价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规律相冲突:

①科研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导向。对于学校来说,首先是培育优秀学生,但各种考核指标都是拿科研来评价学校,否则就可能得不到经费与认可。在这种环境下,论文产出也许对教师本人有一定作用,但出于考核而撰写的论文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贡献能有多大,则很难去衡量和保证。

②在一些冷门学科,完成一篇好文章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有一些与当地资源有关的科研活动,如植物形态与分类、植物志的编撰等,已经快要变得无人问津。一位老专家的去世可能会导致这一学科的消失,这对我们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③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科研中的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但目前的考核与评价,包括项目申报等,都不允许失败,只能成功。真正做到科研的成功应该是少数人。

5.3 论文评价本身的作用值得肯定

专家指出,“论文考评”以及“把论文考评纳入学术考评体系”本身没有问题,而且也是必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①完全不看会议或期刊等级、水平,评价当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没有要求,大家如果往低水平的会议、期刊去投稿,也不利于交流。

②现在说“不唯论文”,但如果说连一篇论文都写不好,怎么反映水平?不写文章,科研能力、成果总结能力都受影响。

③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价值,如申报基金项目、职称、获奖等等,还有发表在顶级期刊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的荣誉感。

5.4 以论文评价为主导的考评机制带来种种后续问题

虽然论文评价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一旦以论文评价完全取代学术评价和科研考核,则会产生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后续不良效应已经在我国的科研领域开始显现。代表性的问题有:

①很多科研人员或学者把论文发表的目的仅仅限定在为了出书和评职称,而不去关注论文承载的学术成果带来的实际效果。

②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论文带来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使科研领域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过强。

③国家注重提升科研实力,而基层以论文衡量取代对科研实力的衡量,对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衡量和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④对年轻人和未来科学家造成不良的导向。目前中国的论文多、专利多,但跟国外比科技水平并没高多少。像这样为了发表文章而写文章,对年轻人的导向不好。

⑤影响对年轻人的教育质量。我们关注的“顶级”会议和期刊,国外看重的跟我们不一样。国内研究生要毕业,要拿到国际一流成果才能毕业。导师有要求,但操作上讲,就是打了鸡血似地发论文,却忽视了学生真正的科研兴趣的培养。

⑥科研评价的趋同化,忽视了学科的差异性。不管什么学科都采用一个标准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是不可能拿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学科的。如生命科学,SCI收录期刊较多,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相对容易一些。而工科则不容易发表论文,且工程科学是要解决问题的,不能按学术的标准去要求。

⑦造成学术论文的商品化。文章本来是用于学术交流的,但现在成了商品,跟利益挂钩了,背后暗藏了很多东西,使学术失去了纯粹性。

⑧不良的评价导向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如针对砒霜治癌症,我国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可以治一种癌症,写了文章投向国外,国外已经在做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几年后去欧洲时,发现已经被国外免费使用和推广,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了,但国内没有厂家去生产。

⑨影响到科研经费投入的效果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拿了国家很多的投入,发了文章就结束了,没有转换成提高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成果。

5.5 国外的学术评价和科研考核方法参考借鉴

先进国家学术评价和科研考核的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要点:①国外大学在评教授时一是看科研,二是看学术报告,如在什么样的学术会议上去做学术报告,三是看社会贡献;②国外的学术评价,一般都是同行评议,可以是通信的方式,通信打分,也明确学科的主流杂志,并不特意强调SCI期刊。还有的大学没有过多的评价,而且不特别强调论文。

6 改善和健全我国学术评价和科研考核制度的建议

6.1 明确评价目的

学术评价一定要明确评价什么,是评科研成果的质量,还是评影响力与显示度,还是别的什么。科研评价跟使用评价的目的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使用方面对评价的指标选择会非常不同,如评价对象和评价的用途的变化,制度设计和评价流程等方面就会有大的不同。

科学应该为国民经济做贡献,因为科学研究的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政府,不会仅仅满足个人的科研兴趣。所以科研一定要有一个出口,即科技成果,这应该是科研评价的根本问题。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立足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这个方面入手考虑和设计科研评价问题。

6.2 科研评价要分类对待

国务院在《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也讲到了科研评价问题,要求分类评价,如基础前沿、公益、行业和重大关键领域。在基础前沿研究,论文评价是重要手段,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研究组的代表作10篇,标明被引情况和影响因子,导向很明显。对于理科,要强调论文的创新性。而对于工科等应用学科,不一定要看其创新性与前沿性,要考察其产出效益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研评价一定要分类管理。对于基础研究,要有一批非常有诚信的科学家去评价论文,这方面可以邀请国际专家来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中国的“人情”评价弊端。我们的论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但论文本质上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通过论文公布科研成果而已。科研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而工程项目,往往是团队化的工作,因此评价也不同于基础研究。对于一些先导性项目,可以考虑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等等。科研评价机制还要考虑科研产出的多元性,涉及面要广。

6.3 强化企业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参与地位和作用

关于科技期刊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有专家在访问企业时介绍了他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情况,但企业科研人员并不能很方便地看到国外的高水平期刊,更多地是在看中文期刊。因此,要让我们一线的企业科研人员及时看到国内的高水平成果,从而转化为企业科技进步的生产力。要想办法让企业科研人员先看到我国科学家的优秀论文。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得好的成果能够马上后期跟进,形成科研投入转化成生产力的一条龙的机制。应用与开发性项目的评价要看成果转化与市场,要结合企业的评判。

6.4 在教育培养阶段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

关于对大学老师的考核,专家们认为,学校要培养好人才,这是最大的效益,从道德层面和学术层面上把学生(研究生)培养好,这应该比发表论文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淡化对学校老师们的论文的评价,可以通过所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质量来考察指导老师的贡献。要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来引导科研,特别是引导未来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兴趣。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去考评。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加强科研思维能力提升,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要做到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5 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需要管理部门的参与,从国家层面主导

改变科研评价体系不能从研究所进行,要从管理部门去改变,改变目前的专利多、论文多,但科研成果并不多的状况。很多工作做的是重复性研究,也有可能发表在顶级刊物,但学术价值不大。作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国家给了那么多的经费,是要解决国家的重大科技战略问题,在向国家交账时不能光说SCI论文发表了多少,要看国家科技进步本单位的贡献多少。要从国家的整体评价体系建设来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的优化,单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来改变是很难的或不可能的。管理部门要尊重科研人员的工作,这是科研评价的基础。要注重对专利的评价,特别是注意能转化成市场价值的专利。

6.6 科研评价要与利益切分开

树立正确、健康的评价导向。评价的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是:以考核来推动科研,会使科学研究受到利益驱动,而不是兴趣驱动,科研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科研评价或奖励不要终身制,不能与利益挂钩,更不能受利益控制。

6.7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一定是多元的。衡量科研产出不能用一把尺子,比如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尺子或标准去评价,而且要避免外行来评内行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评价的实质,一是要看成果的科学内涵,一项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二是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力、专利、获奖等形式上的东西,但这方面一定不要太过,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是以科学的评价对科技事业负责。评价科研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贡献,如给企业所做科技咨询,向政府部门提供的咨询与方案等。

6.8 优化同行评议制度

加强小同行的评价制度,让懂行的专业人员去做评价。加强代表作制度,不讲论文的数量,列出5到10篇最反映科研实力的论文其实就能反映出科研实力。要梳理科技奖项,规范科技评奖制度。政府不要直接参与评奖,科研评价和评奖都可以委托第三方(如学会)去评,更客观。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开放式的评价或社会评价也已成为可能。政府或管理部门也应考虑适应这方面的变化,让科研评价有更多的手段。

6.9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目前的科研管理就是管起来,是控制。控制其实是末端环节,我们的科研管理在这个环节花的精力太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不能让科研人员整天琢磨钱怎么花、预算怎么编制。

评价是一种导向,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是怎么评上的,大家就会向他学,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如形成了对科研的追求或是对论文数量的追求,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如果一定要有评价体系的话,科研人员需要的是去行政化,即不是由行政部门来主导的,要回归到科研评价的本身上来。目前科研评价的弊端其来源在行政管理,研究所和高校以及科研人员只能被动地服从。

科研产出要结合对资源的占有,占据较多科研资源时,对其科研产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例如由国家计划支持的研究,要有某种机制,比如发表在企业可以看到的杂志上,或者国家买回来后存放在什么地方,使最好的成果(特别是工程类的成果)让我们的企业科研人员便捷地看到,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科研与企业科技进步。要通过国家政策来促进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的发展。

要明确科研评价中的责任分工。由对大学或科研机构承担责任的领导去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开展学术评价的根本,但行政主导的层面的评价或者考核,并不能对(或直接对)研究所或高校的科研承担责任,而只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这也是评价的方向走偏了的一个原因。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期刊学术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