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风险思考

2015-01-30安定

中国合作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金融业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文/安定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风险思考

□文/安定

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风险。另外一种类型是我国经济转型中因为制度转化以及摩擦、错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也不断发展,国际金融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我国自从加入到WTO后,金融业日益开放,中国金融形势变得渐渐复杂,中国金融风险不仅有扩大的趋势,而且带有破坏性的金融危机风险。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不懈努力,非但没有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反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大量退出的事实,机构范式的“农村金融”不仅难以成为求解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逻辑支点,而且,这种分析范式的偏差,似是而非的定义,一方面,导致了将农村金融等同于农业金融,农村经济中的其他金融需求被忽视,农村金融理论和政策变成了单一的农业金融理论和政策。另一方面,导致了将农村金融等同于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功能和农村金融机构相互混淆,把农村金融发展等同于单纯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加。

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风险。另外一种类型是我国经济转型中因为制度转化以及摩擦、错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我国现阶段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重要转轨时期,因此具有独特的双重制度结构。这样的制度结构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效率很好的弥补传统体制的缺陷,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体制改革的稳定性。

我国潜在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资产质量恶化

我国潜在金融风险最主要的本质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贷款比率过高,资产质量恶化。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因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基本上所有的融资方式都是依靠银行直接融资,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并没有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各级政府常常会采用一些行政干预手段把银行信贷视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需要的主要资金供给,但是像这种半财政性贷款最终都会成为不良贷款,不能收回。近年来,企业体制改革重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逃废银行信贷债务现象,最后只会不断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根据中央银行的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超过40%的商业银行总资产都属于风险资产。

金融企业并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

当前,很多金融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未完全过渡到经营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包括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同时,当前我国很多金融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当局并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建立一套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其次,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比较落后,这也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驱动力。

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因素较多,存在较大的投机成分

目前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中的不规范因素较多,而且投机成分较大是导致我国潜在市场风险形成的主要根源。究根结底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上市流通股票很难以场内股票买卖达到控股的目的,一般董事会的成员包括法人股以及国家股东,不能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股份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项,如公司并购、公司重组等,必须采用场外商谈的非市场行为,这样并不能有效利用股市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分红回报率极为低下,基本上都没有分红派息,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流通股股东不再支持股份公司,肯定会导致异化。上述两个原因基本上导致股票的控股经营功能以及投资分红功能丧失,而且股票市场价格比较随意,投机性也较大,个人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都是通过股市炒作投机,这样会使股价波动较大,严重损害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农村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农村金融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农村金融机构非农化倾向和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农村金融功能被弱化,“农村金融”缺乏科学界定。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国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

我国金融立法以及金融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想要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金融监管体制。虽然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立法仍然相对滞后,金融监管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金融监管效率不高,这样都会增加犯罪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金融危机。

加强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几点措施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国内金融体系较为脆弱,尤其是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时导致我国潜在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为了积极防范外资银行带来的风险,就应该重点防范和化解国内银行体系风险。为此,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银行业不仅要对外开放,同时也应该对内开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较多,主要是由于其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经营管理机制,而且承担了很多政策性业务。银行业想要大力推进对内开放,一定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国有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清除所有的行政管理限制,实施真正的市场金融体制,摒弃“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传统计划金融制度,构建市场金融制度。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从本质上转变银行经营机制。其次,应该尽快使商业银行摆脱政策性业务,进行政策性银行改革。而且商业银行应该尽量避免由于道德风险积累过多的不良资产。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

有效的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该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应该优化金融监管手段,从以往的行政监管转变成依法监管。同时应该加强监测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制定一套健全的银行、证券清算系统,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确保资金的安全。其次,应该重点抓好反洗钱工作,在金融业建立一套有效的打击洗钱活动的管理机制。想要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必须拥有快速、准确的风险判断能力,而且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

只有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次序以及开放程度,才可以稳定、持续、快速的推进金融对外开放。

实施金融对外开放,严格把握开放次序以及开放度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才可以不断促进改革。对于金融业而言也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并且持续扩大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很多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这使我国保险业、证券业以及银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产生条件及其表现特征也变得日益复杂。只有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次序以及开放程度,才可以稳定、持续、快速的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我国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以防过早、过快的进行对外开放而对经济的安全性以及金融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国家应该结合国内金融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安排针对金融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选择合理的金融开放时期,确定适当的金融开放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金融开放。其次,应该先对金融比较稳定的小领域以及环节进行开放,然后再慢慢对金融威胁较大的领域进行开放,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开放风险。

综上所述,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国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国家也应该尽快出台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为我国金融业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猜你喜欢

金融业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