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初期武汉新闻出版事业述略

2015-01-30□文|邓

中国出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日抗战

□文|邓 涛

抗战初期武汉新闻出版事业述略

□文|邓涛

1937年11月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党、军、政中心迁至武汉,大批抗日报刊现身武汉。其时的武汉报业,影响较大者主要有《新华日报》《大公报》《武汉日报》和《扫荡报》4家报纸。在汉出版的各类刊物中,最多的是各党派团体主办的综合性政治读物。上海陷落后,武汉跃升为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撇开尖锐的政治斗争元素,“团结抗战”为这一时期武汉新闻出版业的主旋律。

抗战武汉新闻出版业 《新华日报》 团结抗战

1937年9月18日,于“国耻”六周年纪念日,《大公报》汉口版在特三区湖北街宝利润里二号创刊出版。[1]创刊号发表了题为《“九·一八”纪念论抗战前途》的社评。当年11月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全国抗日宣传中心也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党、军、政中心一起迁至武汉,一大批抗日报刊纷纷在武汉出现。

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于1937年12月16日起在汉口继续出版,翌年7月7日与《全民》月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在汉口出版。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相继在汉口公开出版。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共产党主办的报刊,这还是第一次。[2]1938年2月1日,东北救亡总会的会刊——《反攻》半月刊在武汉创刊。从沦陷地区迁来的报刊,新办报刊与为数众多的出版机构,加上武汉原有的《武汉日报》《扫荡报》《武汉时报》《壮报》等报纸,言武汉乃是全国抗日宣传中心名副其实。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武汉除原有30种报纸外,创刊、复刊报刊147种,其中由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进步文化人士领导参与的革命报刊有30余种。[3]

一、《新华日报》吹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

由博古撰写[4]的1938年1月11日见诸《新华日报》第1号的发刊词庄严宣称:“日寇猖狂,国家破碎,我前方数十万将士正以热血头颅为民族之独立生存而流血牺牲,我后方千百万民众亦正以英勇坚毅之精神为前线之胜利而努力奋斗,全中国沸腾着。”“本报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

《新华日报》的战地报道非常及时鲜活,在抗战报道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其他媒体所忽视的对华北抗战的报道,如太行山、晋察冀和平西等抗日根据地的战事报道,而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将领的战地采访更是国统区一绝。

自称民营的《大公报》主持者张季鸾执如椽之笔,蘸满腔热血,写出了一串串闪光发亮的文字,“坚举国作战之心,壮前方杀敌之气”。[5]“社评仅季鸾先生一人执笔。除阐述战事性质,为争取国族生存,不断鼓舞军心民气外,余更强调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之必要,长期抗战遂成国是,并有次年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之召集。乃于经常业务之外,发起救济受伤将士运动,并代收捐款,随时转送红十字会应用,一面在报端披露微信。是年夏,又主办《中国万岁》话剧之公演,售票所入,全部拨作救济受伤将士之需”。[6]

其时的武汉,除《新华日报》和《大公报》外,具影响力者还有两家全国性的国民党报纸——《武汉日报》和《扫荡报》。为了巩固武汉的舆论阵地,使之能与当时大批进步报刊相抗衡,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加强了对《武汉日报》的控制,增加人员,大量投资更新设备,以此代替《中央日报》在武汉发号施令。因此这家报社成为武汉地区人力资金最雄厚、印刷设备最好的一家报社。在促进全民团结抗日的大潮中,《武汉日报》发表了不少抗日言论和消息,开展对抗战的道路和前途等问题的讨论,对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抗日活动,对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浴血奋战的事迹都给予报道,这些都是积极的。但该报也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口号下,刊载了一些不利于团结抗日的言论。中国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报纸《扫荡报》在抗战初期,迫于形势转而拥护抗日,约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之撰稿。

当时《扫荡报》上发表了主张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文章。作者以苏联、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国为例,说这些国家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实行一党专政。中国应该仿效他们。这篇文章很引人注意,因为《扫荡报》是代表国民党军方发言的。1938 年2月10日,《新华日报》刊登关于一党专政问题的谈话。这篇万言长文谈了六个问题,从国际到国内,从过去到现在,逐一批驳《扫荡报》文章的论点。长文指出:有些人说国民党应该实行一党专政,这个主张就是“只允许国民党合法存在,企图以武力去消灭国民党以外的其他党派,这在中国不仅不是什么新的理论,而且是曾经实行过十年的旧的事实。十年来中国实际生活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们,国民党企图以武力消灭其他党派的政策已经失败”。“中国统一局面造成的真实有效办法,不是某一党反对或消灭另一党的内争,而是把各党派的力量放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文中强调:“各党派力量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对日抗战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继续抗日。”[7]

武汉保卫战历时两个多月,我军英勇抗击日寇,伤亡15万余人,日军伤亡21000余人。武汉三镇终于不保,于10月25日沦入敌手。《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到底,10月25日出了最后一期(第287号)报纸才撤出武汉。24日晚,周恩来来到汉口《新华日报》社,为《新华日报》汉口版口授最后一篇社论。社论郑重宣布: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25日凌晨一时,当报纸正在开印时,接到电话说,日军已经迫近市郊。周恩来命令报社其他人员撤退,由留下的工人将最后一天报纸坚持印出了一部分,张贴散发。[8]

1938年5月以前,《新华日报》销售一直徘徊在一万二千份左右,在武汉报界处于中游;六月份发行量逐渐上升,七月突破两万大关。老牌的《大公报》销售两万左右,《扫荡报》只有五千份。[9]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出版的9个多月时间里,担当“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舆论工具,尽管遭遇王明的干扰,但仍出色地宣传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揭露日寇侵华阴谋与累累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抗日的辉煌战果,包括报道国民参政会,呼吁政治民主化等,揭露张国焘叛逃经过。

《新华日报》头版报头下方、最显著位置之社论,诸如《庆祝台儿庄胜利!》《加强抗日各党派的团结》《查禁书报问题》《纪念马克思和孙中山》《抗战期中言论与出版的自由》《抗战建国纪念日》《辛亥,北伐与抗战》等社论与陆诒等名记者具公信力的新闻报道,同为《新华日报》吸睛的两大利器。中共中央给予充分肯定:《新华日报》在武汉正确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坦白地反映了全中国同胞的意志,坚定地发扬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责任。毛泽东同志表扬说,“我们的《新华日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10]

二、各党派团体主办的综合性政治读物成主力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11]它高举抗日的旗帜,坚决主张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12]周恩来约见《群众》周刊副主编许涤新等,对他们说:“《群众》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差别是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同时,还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去批判当时一切不利于抗战以至破坏抗战的反动谬论。”[13]

1938年7月7日,《全民抗战》在汉口创刊,由《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邹韬奋、柳湜主编。邹韬奋兼总发行人。编委有沈钧儒、张仲实、艾寒松、胡绳等。最高销数达30万份。该刊积极宣传全国民众武装抗战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言行。[14]

《反攻》由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承办,1938年2 月1日在武汉创刊。在武汉的9个月共出版3卷18期(每卷6期),每月1日和16日出版经销。以报道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号召关内东北流亡同胞加强团结,为打回东北老家去而战为主要内容,突出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英勇杀敌的事迹。[15]

属于国民党系统的刊物有《血路》《大时代》《创导》《战斗周报》《中山周刊》《民意》《黄埔》《中国的空军》等。这些刊物经常从各个侧面讨论一些抗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但也坚持宣传了“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错误论调。[16]

许多在武汉出版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刊物,在全国颇具影响。如胡绳主编的《救中国》周刊,1937 年10月创刊,属时事综合性通俗读物。同类刊物还有老向主编的《抗到底》(半月刊)、黄百克主编的《人人看》(周刊)、陆京士主编的《好男儿》(旬刊)。《战时青年》是以青年为对象的政治性综合刊物,由何觉仲主编,周恩来、叶剑英、马哲民、马识途、蒋南翔等为之撰稿。《大众报》三日刊系阎宝航、曹荻秋、范长江、陈农菲等领导的大众文化社所办,定位通俗化的时论。张仲实主编的《国民公论》旬刊,1938年9月11日创刊,系批判性、建设性综合刊物。《抗敌新闻》由王向予、陈北鸥主编,1938年8月创刊,主要刊发反映战地情况的通讯、论述。《新闻记者》月刊是范长江等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机关刊物,1938年4月创刊,在汉出版了7期。由茅盾、叶圣陶、楼适夷、宋云彬主编的《少年先锋》半月刊,主要作者包括沈钧儒、艾青、史良、丁玲、沙千里、张天翼、戈宝权等文化名人。[17]

有关抗战文艺方面的刊物有3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办的《抗战文艺》(三日刊),胡风主编的《七月》,穆木天、蒋锡金主编的《时调》(半月刊),丁玲、舒群主编的《战地》(半月刊),臧云远、孙陵主编的《自由中国》(月刊),章泯、葛一虹主编的《新演剧》,田汉、马彥祥等主编的《抗战戏剧》,唐纳主编的《抗战电影》,胡绍轩主编的《文艺战线》,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会刊《戏剧新闻》,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漫画》,宋一痕主编的《战斗画报》,刘雪阉主编的《战歌》,赵清阁主编的《弹花》,等等。[18]上述刊物基本上都主张文艺要为抗战服务,对推动武汉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武汉的出版界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

从1937年年底开始,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光明书局、天马书店、上海杂志公司、新亚书店、教育书店、天路书店、战斗书店、海燕出版社、儿童书局、黎明书局、大众出版社、新生图书公司、复兴书店、中国出版社、群力出版社、“三户印刷所”等50多家出版机构先后迁汉复业或在汉创办起来。它们在汉出版了数以百万计的抗战书刊。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邹韬奋创办的集出版、发行和销售于一体的生活书店。[19]

邹韬奋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周恩来在武汉第一次同他见面就好像是遇到老朋友一样。对邹韬奋主办的生活书店,钱俊瑞、徐雪寒等主办的新知书店,李公朴、黄洛峰等主办的读书出版社,周恩来十分关心。[20]

武汉时期的生活书店,业已直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和香港、新加坡等50多处设立分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朱德的《抗日游击战争》《我们怎样打退敌人》等均委托生活书店经售。仅抗战通俗读物就发行了500余万册。出版有《全民抗战》《文艺阵地》《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译作,中外文学名著及宣传先进思想文化与鼓励抗日救亡的通俗政治图书、文艺读物。生活书店在邹韬奋的主持擘画下,成长成熟为当时中国革命出版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在武汉的短短八九个月,是新知书店的大发展时期。中共长江局派凯丰同志领导新知书店,作为党在国统区以民间面貌示人的出版机构。新知书店出版的马列主义著作和抗日救国书刊,如胡绳的《辩证唯物论入门》、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等很快告罄。[21]

读书出版社在武汉同样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图书,诸如周恩来、叶剑英等著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彭雪枫《游击队的政治工作概论》、李公朴《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潘汉年主编的《抗敌救国丛书》和章泯主编的《新滨剧丛书》。[22]

始自1937年年底,终于次年10月下旬武汉三镇相继沦陷,武汉地区的报刊事业繁荣与出版业的兴盛,时长不到一年,堪称抗战初期大武汉新闻出版事业的“黄金时代”,历史因素使然。外来的、在汉新办的传媒机构,大批政治人物,特别是文化名流显身手,撇开尖锐之政治斗争元素,“团结抗战”乃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笔者认为,该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实则谱写了一部文化新篇章,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以来,传媒业在名城武汉有过三次鼎盛阶段,首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为1927年前后,第三次便是抗战初期之武汉传媒业光耀中华,武汉成为抗战舆论的重镇、先导之城,名城之传媒三次“登顶”探因,不离“革命”两字和时局的变幻。概言之,抗战初期的武汉是抗战文化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亦为武汉继1927年大革命后的又一个革命文化大发展的鼎盛时期。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

注释:

[1][5]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213,215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39

[3]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新闻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9

[4][7][9]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27-28,48-49

[6]曹谷冰,金诚夫.大公报八年来的社难[N].大公报(上海版),1946-07-07

[8][13][20]金冲及.周恩来传(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26,511,508-509

[10]梅剑飞,胡弦.炮火下的287期报纸[N].新华日报,2015-06-16

[1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1

[12][16][18][19][21][22]欧阳植梁,陈芳国.武汉抗战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533-534,534,535,540,542-543,542

[14]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51

[15]戴茂林.《反攻》半月刊介绍[J].抗日战争研究,1996(04)

[17]章绍嗣,田子渝,陈金安.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810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