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引爆新浪潮之巅

2015-01-30曹素妨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类脑大脑智能化

本刊记者|曹素妨

智能化引爆新浪潮之巅

本刊记者|曹素妨

一股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岸上。

2015年被业内定义为“智能化浪潮元年”。各大互联网巨头公司也在热情的向智能化领域伸出橄榄枝,专门的研究院、实验室纷纷成立。无人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人脸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概念、产品也让人应接不暇。无论是消费领域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医疗领域的智慧医疗,还是工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无一不以智能化作为产品升级、行业发展的方向。智能化在各种新的应用场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智能?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智能产品?……这一连串的问号,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个不断被思索的重要课题。

但是不管怎样,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软件、各类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智能化浪潮真的来了,而且会比梦想走的更远。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整个社会结构可能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该做的准备就是热情的迎接她。

智能浪潮要条件

智能化浪潮成为进行时,有其特殊的世纪要求,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智能化浪潮已经提前,成为当下不可阻挡的趋势需要具备四个充分条件和四个必要条件。

四个必要条件:

1、无线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iFi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遥控汽车与无人机,随心所欲的控制智能硬件。

2、传感器的大规模集成。利用传感器,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可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互。

3、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相互的,大数据促进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可帮助大数据做更多的事。比如,大数据可以帮我分析爱好,根据我在看书还是洗碗,提出符合生活情景的建议。因此智能化必须与大数据配合起来。

4、云计算的普遍使用。我们必须有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功能,才能令数据得以处理和分析。

四个充分条件,可以更快地激发这波浪潮:

1、软硬件及服务的一体化。软硬件及服务一体化是将软件硬件两者有机结合的技术手段。好的智能产品,都是把软硬件和服务整合到一起,无论在功能上还是体验上都比传统产品大大迈进。

2、智能产品要满足人们的刚需。而这种刚需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对产品新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切中用户痛点的新产品会成为刚需;第二层次是原先人们即具有一些需求,而通过互联网的新平台、新技术、新应用能够更好满足它们,并提供更棒的用户体验。而至于智能手环、谷歌眼镜,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需求,用户接受起来肯定会迟缓一些

3、突破性技术或者体验。苹果手机能够一鸣惊人,其突破之处便在于多点触控技术。特斯拉汽车的特色就在于BMS(电池管理技术),这保证了其续航里程能在400多公里,而在此之前,那些电动车只能开60公里,最多100公里,而且它们看起来更像一个玩具而非汽车。

4、体验式营销。极致体验才是智能产品成功的不二法门,体验式营销就是要打破传统营销的价值减损。

有了这四个充分条件和四个必要条件,才能让智能化浪潮来的更猛烈。

人工智能惹争议

智能化时代确实正在加速来临,进入2015年,各种“大脑”概念齐飞,欧洲大脑、美国大脑、谷歌大脑,还有国内北大教授黄铁军的“制造超级大脑”,李彦宏在两会上提出的“中国大脑”等,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这些“大脑”讨论的更多的是人工智能概念,所以类脑计算也相应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正在积极酝酿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脑计划”。上海市政府已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列为市重大科技项目,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悉,类脑计算和人工智能研究是“中国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的核心,围绕“湿”“软”“硬”和“大规模服务”这四个方向展开:

构建脑科学大数据和脑模拟平台,解析大脑认知和信息处理机制,即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实验(湿);

发展类脑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研发类脑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如最近十分流行的深度学习算法就是一个特例(软);

设计类脑芯片和类脑机器人,研发类脑人工智能硬件系统,从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到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硬);

开展类脑技术在包括脑疾病在内的重症疾病的早期诊断、新药研发以及智能导航、公共安全、智慧城市、航空航天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大规模服务),引进和培养类脑人工智能领域交叉学科人才。

但也有智能化细分领域的科学家提出质疑,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山世光告诉《中国传媒科技》记者,“人工智能现在有点虚火,市面上热炒的谷歌大脑和其他大脑其实质是深度学习,而非真正人工智能,要实现真正人工智能很难。”但他认为,现在这股热潮也许会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火旋风效应”。实现人工智能途径,除了类脑外,数学建模也可能是一种方法。

物理学家马兆远对人工和智能的未来发展持一种审慎的态度,“目前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摩尔定律的硬件迭代速度,人工智能算法能应对这种急剧增长的海量数据么?”同时他也认为人工智能的概念有炒作的成分,但不能说都是泡沫,泡沫对科普有益。

关于人工智能,有人认为历史上至少三次引起人类的恐慌:第一次是在图灵的时代,这次恐慌源于计算机的诞生,人们传统认为不可破译的密码,被计算机搞定了,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是不是迟早有一天计算机就可以超过人类?八十年代以后个人电脑的普及带来了又一次恐慌。接下来就是这次了。马兆远认为,这一次也许不过是前两次的重复。在马兆远看来这一次更多是因为谷歌和Facebook“应用了”我国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把云端接入,相当于机器人前端有了一个强大计算能力的后端,于是有了软件机器人和云端的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的恐慌论,马兆远的观点是“不必危言耸听,人工智能至少在三百年内还没什么机会超越人脑。这个三百年的估计其实源于我们对物理学进展的了解,从牛顿到量子力学诞生两百年,量子力学到现在一百年,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还懂得不多,甚至被缴了械,大概还要这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和使用这些技术。三百年不是个太夸张的时间。三百年内,我们大可放心去跟机器相处。”

技术差距成瓶颈

中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众多挑战,而中外工业自动化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经济放缓和自动化行业下滑的困境。在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机器人产业三年后的当下,业内人士预测机器人市场已经存在泡沫。

波士顿Rethink Robotics负责亚洲销售和业务开发的Alan Lee表示,“去年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生产机器人,当市场饱和时,你就得过滤和并购。这些人将是首批受到冲击的。”

这与其他新兴产业发展道路有着相似之处,即,中国政府实施的政策和补贴,引发一波低利润、低成本企业竞相投资,但这些企业并无自有技术,只是靠价格进行竞争。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中国国产机器人应用数量从2012年的估计3千台上升到去年的1.5万台。根据中国高科技行业综合门户网站OFWeek, 政府补贴刺激中国机器人企业在两年内从200家激增至815家左右。

而深圳咨询公司MIR Industry资深分析师王保民称,这些企业中最多只有30家进行过重要的研发工作。“一些企业可能不是靠技术实力,而是靠关系获得补贴。”他表示,“这会对公司有麻痹作用,让企业接触不到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技术革新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充分。我担心机器人行业会步中国光伏行业的后尘,会扰乱市场发展。”

但是,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激增的情况,一些外国同行目前却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一批中国企业正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进步。

Rethink Robotics创始人Rodney Brooks预言,从投资水平及所需的技术看,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冠军企业可能会出自意想不到的领域。

他指出阿里巴巴是竞争企业之一,这与亚马逊成为美国主要机器人企业的情况颇为相似。阿里巴巴已经联手富士康和软银向机器人行业进行了投资,中国市场仍会发生变化。

科学的终点是哲学

关于科学,有人说,科学的终点是哲学。关于智能化,有人说,智能化如果只有技术,没有触动心灵的道,那就始终停留在术的层面。解决人类进步的问题,一定是涉及生命本身的开启和提升……

关于“人工智能”的本质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一位对哲学深有研究的哲人,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她认为,创造“有”,并把这有形的“有”赋予机器人,是不可能产生真正智能的;创造“无”,并让机器人拥有“无”的观念,以及具备从“无”中学习的能力,它才开始初步走向智能。寻求智能,智能不得;寻求“无”,“有”才会发生。“无”才是万万千千“里面”最一致的东西,不从那里开始是不可能的。而“有”有亿亿兆兆种,并且还在变化,智能从“有”开始是徒劳的。 这里的“无”并不是与“有”相对的东西。正如房子的“空”是它的本质,如果你把这“空”当作是因为没有东西才叫做“空”,那就不是本质的东西。

而面对未来的“智能终端”的哲学思考,我们认为未来智能终端的设计和生产应该遵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的方法论。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关于智能终端的设计理念,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有哪些技术能够支持这些功能,这是“知”的方面;理念之上,需要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这便是“行”的方面。此外,硬件的制造与软件的应用又为另一层面的“知”与“行”。

只有把“知”和“行”最终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最终呈现出产品来才算是成功。百度的“神灯搜索”的设计理念非常酷炫,最终的产品能否呈现,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类脑大脑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问世
基于多尺度网格细胞模型的无人机类脑矢量导航方法
中国成立“类脑国家实验室”“借鉴人脑”攻关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