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出版的几点思考

2015-01-30□文|张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用书篇目课程标准

□文|张 艳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出版的几点思考

□文|张艳

我国语文教育出版的相关图书,包括教材、教参、课外读物等历经数次改革、矫正,但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就语文教学体系来讲,首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材与生活接轨,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其次,教师用书要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再次,课外读物要保留原著的本来面貌,益丰宜精不宜简。[关键词]语文出版生活创新

自2003年新课程改革迄今,语文教学一直在改变中摸索前行,“建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充满灵动与生命的光彩、交织理性与人性光辉的语文课堂”是广大教育同仁奋斗的愿景。为此人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到课堂,聚焦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却很少去专业解读语文教育出版的相关图书,潜心关注其现实性与针对性。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出版的相关图书是提升语文素养、启迪智慧的媒介,如不能积极跟进,与改革相配,与时代相通,教育改革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改革伊始,我们的语文教学用书,含教材、教参、课外读物等历经数次矫正,依然存在一些瑕疵,语文教育出版任重道远。笔者仅以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要与生活接轨,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

教材即教科书。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极强,既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工具,更具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通过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实现“涵养思想、陶冶情操、汲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的教育功能。“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自我”,接洽生活,尊重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需求。

1.与时俱进,编排要跟上时代节拍

200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着力搭建知识与现实的桥梁,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淡化了文体概念,每个单元以主题的相同或相近为依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以“人生”切入,包含自然、亲情、想象4个专题,以专题组材,其中“人生”涵盖两个单元10篇文章,第一单元选录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形式不一,穿越古今,横亘中外,均在细微处着眼,抒写人生的顿悟与超脱。第二单元是前者的延续,偏重理想与信念的养成。但就所选文章而言,《理想》《我的信念》等思想教育功能远胜于文学价值。整个单元语言生涩难懂,内容滞后抽象,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共振;单元后安排以单元主题活动为统帅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综合性太强,操作难度较大,过度关注活动性,忽略训练性,繁华过后写作目标达成指数偏低。

本着“理性回归”的原则,2013年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集专家智慧对教科书再度修改,正式发行使用。这套教材在保持原有的重视人文内涵、重视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增补一些语文知识,均衡配置课本的诸要素。[1]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写作从综合性学习中剥离,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调整单元次序,弃旧篇添新文。如七年级上册删除深难的第二单元,将第一单元“感悟生命”移到第四单元。教材以“温馨的亲情”专题切入,选用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中学生咀嚼“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汲取豁达从容的正能量。文章短小却撼人心弦。新教材整个第一单元选材典型,无论是悠闲的散步,还是因羚羊木雕发生的争执、雪中咏诗品句的雅趣,都在传递爱的主题,与后面的写作练习相得益彰!

2013版较2003版无论是编排体系还是选材都更贴近学生,践行了“教育开始走向朴素,回归生活”的理念。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动力,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感”也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但遗憾的是新版语文教材依然未将“责任与担当”独立编排、专题强化,只是分散于单元、隐含于文章中,需要教师深度挖掘。笔者认为教材的专题划分一定要贴近生活、切合学生、抓住时代的脉搏。

2.守正创新,要保留经岁月沉淀的经典篇目

考虑到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相比2003版而言,2013版语文教材选录篇目涉猎面愈来愈广,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对一些篇目进行了调整。但笔者认为保留与更换的个别篇目有不妥之处,调整篇目应以学生为本,兼顾单元主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保留一些经岁月沉淀的、底蕴厚重的经典篇目。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在问答中呈现的是7岁孩子的聪敏机智,与本单元主题“亲情”偏离。如更换为《孔融让梨》或《归钺早丧母》更宜。《孔融让梨》在生活小事“让梨”中表现手足亲情,弘扬“礼让”的民族精神;《归钺早丧母》传承的则是孝道,“身微贱而其行卓”的归钺将孝道演绎得淋漓尽致。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诠释“亲情”,其教育影响力亦远胜于《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诗一般的境界流淌着爱的清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孤寂的盲孩子在影子的帮助下重现光明,影子在帮助别人时获得生命。文章立意唯美,意境唯美,只是两处硬伤有悖于童话特质。一是盲孩子莫名其妙地恢复了光明,没有任何理由。要知道,即使完全虚构的童话情节,也有着严密的自身逻辑,往往需要介入外力才会出现奇迹。二是盲孩子的视力是渐渐恢复,违背童话的“瞬间原则”。在童话中,大凡属于个体能力的奇迹,都是在刹那间完成。[2]鉴于以上原因,此篇童话应对原情节加以修改。

新教材删掉文学巨匠鲁迅的经典作品《风筝》,从教学反馈来看这是一种遗憾。创作于1925年的《风筝》曾作为鲁迅代表作品刊登在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上。文章意蕴丰富,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极好教材。文章忆及兄弟间的往事,身为兄长,因为爱不许小弟放风筝,这近乎“精神的虐杀”让醒悟的兄长愧疚自责。无论是极端的管教,还是深切的悔恨,都洋溢悠悠手足情,让人心曲荡漾。同时它所反映的儿童教育问题依然有现实意义。

3.守本固元,可适当增补语法知识和应用文专项训练

“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3]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选录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现当代精品和部分外国文学作品,便于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殿堂徜徉,夯实语文根底,发展语文能力。教材导向正确,特别是2013修订版凸显语文特质,新增了“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等汉语知识。遗憾的是这些必要而简明的知识阐述,数量偏少,内容单薄,系统性不强,且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供学生自学,不属于教学内容,因此未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如八年级语文下册新增的“句子的主干”,只列举“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天赋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种“主+动+宾”式主谓句提炼主干的方法。其实我们常见的句式有多种,在主谓句基础上还可衍生出“定+主+动+宾”“定+主+动+补”等。只列举一种方法远远不够,应把“语音、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基本的语法规则”均纳入教学内容;如把这些语法知识仍列为自学内容,则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示例丰富,避免学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同时,新教材应用文体训练依然缺失。我们不否认有些应用文体在生活中很少使用,但是诸如请假条、通知、证明、介绍信、启事等,使用频率颇高。就2015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修改征文启事”,某县3000多名考生能准确找出4处错误并正确修改的只占28.1%。这也反映出应用文体训练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些知识学习与积累未能跟进。学不能致用,语文的工具性就丧失了。

二、教师教学用书要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在相应转变。“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进行知性的解读,才能充分发挥其熏陶濡染的价值。作为教材必要补充和重要延续的教师教学用书,是连接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桥梁,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的导向,其研发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如2013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对《羚羊木雕》主题的界定与2003年大同小异:批评大人“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的愚蠢行为”“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歌颂小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笔者觉得此说法有失偏颇。事件的元凶不是父母重财轻义的潜意识,而是缺少沟通,如果父母事先讲清木雕的价值,如果“我”事先征得爸妈同意,结果可能就不同。无独有偶,2003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语文下册)》在《斑羚飞渡》教学建议中指出:“二、本文把动物的行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非常新颖和动人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品的主旨,作为人类的一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笔者认为此说法欠妥,在生死存亡关头,老斑羚心甘情愿从容赴死,以身体做踏板助小斑羚飞渡,让种族延续,与“妄自菲薄”“妄自尊大”无丝毫关联。遗憾的是2013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未能将此建议纠正,依然沿袭传统的观点。

三、保留原味,课外读物益丰宜精不宜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开阔视野、积淀智慧、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规定必读篇目诸如《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等30篇。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很多出版社推出名著的导读版、压缩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论是名著导读版还是压缩版,都是编者咀嚼、研究、提炼的产品,均带有自身的一些观点与倾向,会无形左右读者思维,特别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要知道阅读的境界不是快速,而是个性理解顿悟、吸收鉴赏。更多时候读书要小火慢炖,才会幽香弥远。压缩版的名著缩水的不只是篇幅还有价值,所以建议学生课外读物还是原汁原味的好。同时必读篇目也应随时代而调增,增加一些诸如《平凡的世界》等贴近生活的佳作。

四、结语

总之,语文教育出版能否跟上时代、人文合一、推陈出新,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像魏书生、钱梦龙那样能把“编得不像样子”的教材也能教得“很像样子”的老师毕竟屈指可数,因此希望编者能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回归民间深入调研,编撰出与时代同步、启能开智的优秀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多出版原汁原味的学生课外读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卢龙镇中学)

[1]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J].语文学习,2013(9)

[2]郭初阳.谎话说不圆[J].读写月报:新教育,2013(7)

[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1

猜你喜欢

用书篇目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名家谈读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吃书与用书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吃书与用书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用书装饰心灵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