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促进地矿经济提质增效

2015-01-30汪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单位改革工作

汪民

(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促进地矿经济提质增效

汪民

(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举办的地勘局长座谈会。上午,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刚刚召开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代表大明部长,对新一届理事会的诞生表示热烈祝贺!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作为联系政府与行业的重要桥梁纽带,过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我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带领下,学会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上午,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学会理事长张少农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彭齐鸣总工程师给大家做了情况通报,反响很好。刚才又听了3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相关司局要认真研究。

学会是学术交流讨论的平台,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发表意见。我们要重视这个平台,听取意见,改进不足。下面,我也借助这个平台,就新常态下地勘行业改革发展,谈几点意见,与同志们交流讨论。

一、认真研究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发展新常态是中央全面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大明部长多次讲,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观大势、谋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我们的位置,明确工作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我国经济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发展的潜力、韧性、回旋余地很大。中央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既要对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科学判断、辩证认识、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地勘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要看到发展形势面临的挑战,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更要看到当前矿业和地勘市场调整中的积极因素和蕴含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矿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总体看,在经历上一轮矿业发展“黄金十年”基础上,大宗矿产资源需求增长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全球矿业经济下行,需求增速回落。我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与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矿业经济下行趋势依然比较明显。矿业发展面临需求不振、价格低迷、投资下滑、成本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等诸多约束。但是,需求减速并不意味着总量上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由于我们经济基数大,资源需求总量在增速放缓形势下仍将维持高位,并将在较长时间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平台上。专家认为,未来5-10年,我国将迎来资源需求峰值与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

(二)地勘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十一五”以来,我国地勘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地勘单位收入年均增速在15%以上,高于全国GDP平均增速。随着需求增速放缓、环境约束加大,加之全球矿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当前地勘经济也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发展速度从2013年开始放缓,2014年行业收入同比下降15%,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同比下降12.4%、钻探工作量下降16.9%。前不久,部组织开展调研,地勘单位工作量比去年进一步下降,一些单位甚至下降了50%。虽然今年大宗矿产品价格有探底回暖迹象,但回升到以前高峰时的水平可能性不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前面谈到,增速放缓并不意味供需总量回落,而是在基数扩大基础上的增长,大宗矿产需求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对非常规能源和新兴矿产资源需求还在迅速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为地勘行业创造新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地勘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地勘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新阶段,面临提质增效和优化升级的挑战。经济增速换挡、产业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转型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和价格深度调整,正在深刻影响着矿产勘查的布局和结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传统的大宗矿产需求不会有较大改变,但其重点发展的高端化、清洁化、智能化现代制造业,将带动新型材料矿产的需求。中国经济换挡升级,由粗放的速度增长型向高质量的效益增长型转变,特别是结构调整和消化过剩产能,大宗矿产资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但以低碳、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将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并提升以锂、钴、“三稀”等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材料和矿产品需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持续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还是服务自然生态保护,都需要地质勘查工作顺应新常态需要,做出新的战略布局与调整。地勘单位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将地质勘查工作的速度调整与提质增效、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低、弱、小、散产业,大力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引领新兴产业,推动构建现代地勘产业新体系,提升地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地勘行业处于发展动力换档阶段,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上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这是重要的趋势变化。当前矿业各项要素成本大幅上升,过去依靠拼资源、低成本获取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要靠拼技术、拼实力,更多地依靠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提升地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全面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大潮,全面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地勘行业创新活力和潜能,焕发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的活力,努力实现地质科技与地勘工作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发挥好地质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地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地质工作新格局,促进地勘产业经济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创新型增长。

(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进一步深化地质勘查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改革以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激发了队伍活力,促进了地勘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出台,有关政策不断规范完善,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尤其是制度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经过上一轮的“黄金十年”,地勘单位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有这么好的发展条件,国有地勘单位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并不多,原因之一就在于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地勘单位发展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努力构建符合新常态下地勘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新格局。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地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健全完善地勘管理制度,强化依法办事、从严要求,提高执行力。

二、认真总结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践与经验

属地化改革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广大地勘单位抓住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时机,加快改革发展,队伍实力壮大,经济实力增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探索改革,转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属地化管理以来,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地勘单位积极探索改革发展道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事企分离,转变经营机制,改革内部管理,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做法。地勘单位通过改革释放了红利,增强了发展动力,激发了单位活力。内蒙、陕西、青海、云南等省区地勘单位改革实践探索,虽然模式不尽相同,成效也不尽相同,但都很有价值,要及时跟踪总结,不断深化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认识。建议地矿经济学会利用好学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属地化以来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

(二)加强能力建设,融入地方经济。过去地勘队伍是条条管理,相对比较封闭,与地方结合不够,通过属地化管理改革,国有地勘单位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将自身的发展、业务转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地质找矿、矿业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工作与地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服务领域不断开拓,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赞扬。省政府领导经常调研考察地勘单位,听取汇报,帮助地勘单位排忧解难。地勘单位在融入地方过程中,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服务地方发展,依靠实力与品牌宣传,不断优化生存发展环境,取得各方支持,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三)依托实施国家专项,带动行业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地质专项投入,带动了地勘行业稳步快速发展。针对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为切实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国家持续推进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建立了省部两级地质勘查基金,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实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核查、储量利用现状调查,等等。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全面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等,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们地勘行业的相关工作。在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需要的同时,广大地勘单位抓住机遇,趁势而为,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质工作的关心支持是地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2006年,国务院颁布《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质工作和地勘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09年,在全行业开展了地质找矿大讨论,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对加快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许多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支持地勘单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地勘单位发展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广大地勘单位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参与、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实际贡献赢得信任,为自身发展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总的看,虽然在过去的“黄金十年”获得了较好地发展,但地勘行业整体上还未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国有地勘单位整体上仍未实现长治久安式地可持续发展。

2008年10月,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全国地勘行业座谈会上讲,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拘泥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仍然处于“经费上边拨一点,任务纵向来一点,缺口市场补一点”的传统事业单位发展模式,无论是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还是不断开拓的地勘市场,总体还处于“打工经济”状态。市场稍有风吹草动,队伍生存便会重又陷入困境。现在“吃饭”已经不成问题,发愁的是过了今年不知明年,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7年过去了,现在看,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和反思。

1999年4月国办印发的《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基本内容就是:对大部分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改革中各地要保留一支高素质精干队伍,以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化过程中,要将公益性单位划出,要分流人员、减员增效。企业化需要一定过程,改革难度较大,要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如何理解当时的政策?就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一定的过渡期。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多数队伍要走向市场,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要给予支持,同时要注意保留一支精干队伍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分流人员减员增效。这是当时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因为只有对照改革的初衷,才能理清工作的脉络,找准工作上的差距。国办发〔1999〕37号文件仍然是指导全国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时之所以改革,主要是为解决政企(事)不分、责权不明;队伍臃肿、力量分散;工作重复、效率不高等问题。现在看,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一是事企不分。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已基本实现,但事企混合运行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事业单位实行的是经费划拨、核销制,主要任务是带好队伍,完成好上级赋予的任务。企业则是以资本为纽带,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两套运行机制本质不同,混合运行必然相互碰撞,事业不是事业,企业不是企业。机制不顺,运行必然不畅,管理上也很容易出现混乱。这几年各地审计暴露出的不少问题,根子就在这里。过去,为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我们要求各地为国有地勘单位优先配置矿权。但拿了矿权而又不去推动改革,反而会造成市场的不公平,有关部门已严肃指出了这个问题。

二是公共服务产品严重不足。属地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公益性单位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于这项工作推进得不彻底,多数地方仍然是事企混合运行,所以,尽管持续推进地质大调查,但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一直不够理想。现在,各地都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多数地勘单位被定为二类事业单位。这听起来当然很好。但什么是二类事业单位?最典型的就是医院、学校。国家之所以每年给你拨款,是需要你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这次改革你被定为二类事业单位,也不能长治久安。一类事业单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我们没有公共服务能力,不能够提供公共服务,早晚都是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减员增效问题,这也是属地化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总的看,我们的队伍过于庞大,公益性工作要不了这么多人,闯市场也有不少人适应不了,所以才有属地化改革,才有减员增效的原则要求。在2007年8月召开的全国地矿局长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我提出要下决心进行公益性与商业性分开,大力推广“两精干一过渡”的改革模式,一批精干的队伍搞公益性,一批精干的力量闯市场,剩下搞公益性也不行,闯市场也有包袱的,就逐渐过渡掉。十几年下来,一大批人会在过渡中减员,从而极大增强队伍的活力。对此,各地在推进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当然,各地情况复杂,全国地勘队伍改革很难“一刀切”。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研究,通盘考虑,周密设计,大胆探索。特别是思路要开阔,要想得远一点,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面有很多地质工作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如地质环境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等。我们要多想想这些事,多寻找公益性工作,多提供公益性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当然很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绝不能因为难就止步不前,要痛定思痛,下决心探寻治本之策。

三、扎实做好下一步工作

当前,地勘行业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地勘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一)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带着深厚感情关心支持地勘单位,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改善环境、创造条件。目前,地勘单位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节点,下一步地勘单位的任务非常艰巨,既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推进改革、搞好发展、带好队伍。在刚才的分组讨论中,地勘局长们介绍了情况、交流了经验,也反映了一些困难与问题。局长们很不容易,为了带好队伍,忍辱负重,我很理解。对于这些困难与问题,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努力解决。要深入研究地勘投入下滑的应对措施,完善调整地质工作部署,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稳定器作用,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拉动效应,探索地勘基金的激励和后补贴机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全面开放矿业权市场。行业管理部门要带着深厚感情,切实履行行业服务与管理职能,真心支持地勘队伍的发展,大力帮助支持地勘单位,努力为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推动地勘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行业学会协会要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促进地勘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二)国有地勘单位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主力军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全球资源仍保持旺盛需求。未来我国对传统大宗矿产品的需求仍维持高位,对非常规能源和新型材料矿产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依然是促进矿业持续发展和稳定实体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之一,找矿突破任重道远。2015年是“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收官之年,是实现“358”目标的关键之年,国有地勘单位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扎实工作,奋力奉献,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劲不能减,压力不能松,勇担国家使命,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坚持把找矿立功作为己任,切实加强国内重大资源战略接续区和重要成矿区带地质勘查工作,力争在重点成矿区带再立新功,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洋强国战略”“能源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蕴含着多层面地质工作需求,国有地勘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

(三)努力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在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中实现持续发展。凡是定位为公益类的地勘队伍,都要在增强公共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围绕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政府部门沟通对接、主动承担相关公共服务职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资源潜力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域环境资源评价、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不断向行业的上下游领域延伸,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增强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凡是没有公益服务任务或任务明显不足的,要下决心进行改革,走好企业化的路子。

(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地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发展方式方面,要从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走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在市场火热的时候,不少单位过于追求项目数量,揽了不少活,结果是力量跟不上、质量跟不上。骨干技术人员超负荷运转,工作质量得过且过,行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新形势下,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部将出台措施,实行矿业权人信息社会公示制度,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管理部门摇号抽检,建立黑名单,推动全行业诚信建设。地勘单位要趁势而为,转变粗放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式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地勘单位传统的大宗矿产勘查、工勘施工占大头,广义地质工作、新兴矿产勘查等方面工作比例不高;在勘查力量方面,一方面勘查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科技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结构又过于单一,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地勘单位在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空间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大有作为。要努力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多样化、非均衡性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布局,加快工作布局和人才结构调整,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勘查技术装备研发和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勘查工作效率和能力水平,推动地勘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五)继续保持和发扬地勘行业优良传统,锻造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地勘队伍。我们这支队伍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形成了“三光荣”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需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去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指导下,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组织开展了“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目的就是要在新时期继续弘扬地勘人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明天上午,我们还将专门举行最美地质队员评选活动总结表彰会。当前,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践行“三严三实”,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廉洁清正、党和人民满意放心的地勘队伍。人才是振兴地质事业的根本,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造就一批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才队伍。

同志们,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总结“十二五”、谋划“十三五”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深刻把握和主动适应好新常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地质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5)07-0004-06

根据汪民同志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5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猜你喜欢

单位改革工作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改革之路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不工作,爽飞了?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选工作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