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点摘编

2015-01-30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8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经济体制存量

论点摘编

如何选择改革最优路径

姚树洁、汪锋在《学术前沿》2015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改革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发”形成的改革。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大量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这种路径在逐步释放被原有制度束缚的生产力过程中,通过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改革方案逐步向全国铺开,实现增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目标;另一种是基于先进的思想体系和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前布局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类改革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关键瓶颈,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增量改革无法达到使制度安排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时推出的,能帮助经济突破关键制度障碍,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有先进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可以在关键领域、关键时间点实现一点突破、全盘皆活的作用,辅以对制度安排进行修补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能够形成持续的释放社会生产力的驱动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四个全面”先进思想体系为指引,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小康战略目标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中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明确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使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基础。

推进改革亟须形成社会合作意识

王道勇在2015年8月3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增量改革能做的已基本做尽,未来的增量改革能否像过去那样延续下去,关键要看存量改革成功与否。在存量改革中,如果强势群体没有形成社会合作意识,没有进行利益让渡的心理准备,反而有意无意抵制改革,那么存量改革必然会举步维艰。当前亟须形成三种基本社会合作意识。一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死

我活”式的改革,它只是在人民内部进行的一种利益调整;二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增我减”式的改革,短期内一些群体可能会利益受损,但整体利益提升后,这些利益受损群体也会从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三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改革,存量改革的实施需要一段时期的设计、出台、碰撞、冲突、磨合,直到最后的成功耦合。因此,社会要鼓励甚至动员强势群体参与存量改革,促使其成为存量改革的推进者,而不是将其视为改革的对象。同时,要引导弱势群体形成利益妥协意识。任何利益诉求的满足都具有相对性,弱势群体需要依法与强势群体进行协商沟通和相互让步来满足自身需求,唯有如此,强势群体才愿意与弱势群体进行协商、沟通和妥协,通过各种社会合作来改善各自的状态,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转变难在哪里

董克用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职能清晰是政府优化服务的前提,职能不清晰,服务不可能到位,必然有缺位或越位问题。职能的界定涉及体制,不同体制下政府职能有很大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仅包揽公共事务的各个领域,而且直接管理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管的越少就越好。政府在经济、社会、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要到位,并且要管好。对中国来讲,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在转变政府职能,至今还没有完成。政府职能转变难有两个原因,一是职能的动态性。对各国而言,政府职能的界定都是动态的,即政府职能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出现而不断调整。例如,互联网金融,政府要不要监管、如何监管就是新挑战。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政府面对众多新事物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二是体制转型。对中国来讲,界定政府职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艰巨,因为我们不仅面对发展问题,还有体制转型问题。政府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万能政府模式转向有限政府模式,而这种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化,逐步清晰界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经济体制存量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探析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尝试
腐败存量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